經過長時間的實踐、思考和總結,很清楚地理解了土蜂土養的最關鍵技術難點,就是分蜂換王。中蜂養殖朋友對於活框和土養的格子優缺點都心知肚明,中蜂土養的情懷可以說深埋於每一個養蜂人心中。當然還有一個更讓人喜聞樂見的事情:客戶喜歡!
這幾年來,我從未放棄過中蜂土養的思考和探索,但總是不得要領,無疾而終。究其原因,一個是一開始個人的養殖經驗不足,導致一些可能對的方法因為錯誤的操作而失敗;一個是思想不夠開闊,導致每一次實驗都是閉門造車,缺乏與廣大的蜂友交流學習。所以這段時間以來,在自己五六年的養蜂實踐基礎上,我與全國各地蜂友時時探討,不斷向養蜂前輩們學習,與蜂友們交流,現將這段時間的階段性總結整理出來,讓對中蜂土養有興趣的蜂友們有一個參考,算是對土蜂土養盡一點綿薄之力。
我們知道,中蜂興旺,需要保證三點——新脾,新王,蜜足。事實上,中蜂養殖過程中,我們會發現蜂王總是喜歡在新脾上產卵,並逐漸放棄老脾。蜂王對蜂巢的選擇習性,使中蜂蜂巢整體上處於不斷的擴展狀態中,並形成了蜂王與新脾、仔區同在,而老舊巢脾要麼被蜂群有效利用作為糧食倉庫,要麼被蜂群直接毀巢或放棄。基於此,在蜜粉源充足,環境良好的條件下,一些野生蜂群或倉蜂群勢驚人,超出常規群勢。這樣的蜂群,每次取蜜可達好幾十斤,且蜜脾寬大,成熟度高,品質優良,深受客戶的喜愛。
這樣的真實狀態就是我對中蜂定地土養長期保持熱衷的重要原因。那麼,我們作為養蜂人,是否可以在滿足基本管理要求的前提下,保持蜂群的自然發展狀態?這一直是中蜂養殖者所追求又糾結的問題。我們養蜂人要明白,中蜂養殖也是養殖,那就不是讓蜂群野生野養,而是需要人為幹預的狀態了。養殖是指培育和繁殖動植物,其定義明確了就是通過人的選擇性幹預,使動植物的發展滿足人的選擇性目的。所以土蜂土養,其真正的定義就是充分發揮中蜂的自我調節能力,遵循中蜂生物學特徵,儘可能模仿中蜂在大自然的原始發展狀態,並以此達到養蜂人的生產目的。
那麼,作為一種飼養模式,我們就需要解決中蜂養殖中的幾個技術問題,與現代活框養殖對標,我們看一看如何實現土蜂土養的自然生產模式。
1、繁蜂。土養狀態下的中蜂,繁蜂速度是很健康的,因為其巢房根據蜂群的發展需求進行擴建,能夠做到新脾育仔,舊脾存糧,且達到自然的蜂脾相稱。所以土養繁蜂基本上就是蜂群自己的事情,蜂群的自我調節和發展,就是所謂懶養的精髓。2、育王。育王在土養狀態下是相對麻煩的事情。所以中蜂土養還是需要配套一定的標箱數量,其目的就是為了蜂群育王換王。如果土養狀態下進行育王,其操作便捷度不如標箱活框,作為養蜂老師傅當然也可以完成土養的人工育王,只是沒必要棄簡就繁,如此就本末倒置了。
3、分蜂。中蜂土養分蜂,需要對中蜂土養箱型進行改良,以利於蜂群的分蜂操作。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中蜂土養就是為了獲得蜂群的自我調節優勢,如果等到發生分蜂熱,讓蜂群自然分蜂,就失去了對蜂群的有效管理,也極容易造成蜂群的飛逃損失。目前能夠滿足分蜂要求的土養箱型還不多,據目前我所了解的創新型土養蜂箱,貴州「蜂蜜使者」胡如俊的內膽式土養蜂箱可以滿足,但還處於專利審核期,就不便上圖給大家分享了。4、取蜜。中蜂土養取蜜同樣需要對箱型進行改良,取封蓋成熟的巢蜜,而水蜜、粉脾和仔區留下,讓蜂群可以在最短時間內恢復巢內秩序。我們進行中蜂土養,其中一個目的就是取優質蜜。寧可縮減產量,確保品質,才能穩定價格,保持效益。目前取蜜不傷仔的土養箱型已經很多,包括三峽桶、格子箱、秋二箱、內膽式等,都可以做到了這一點。
關於中蜂土養的技術瓶頸在哪裡?其實不是繁蜂,不是育王,不是繁蜂,不是取蜜,是換王。如何實現中蜂土養根據養蜂人的節奏進行換王?經過這一段時間的交流和學習,我想基本已經可以得到答案。此答案來源於鋒友「三明小林」的分享,再此,我原文引用如下:
沒有明白你的土養優勢在哪?發展快?純蜂蜜?巢蜜?標箱發展慢(技術到家了你就不會覺得比土養慢了),蜂蜜好不好(看你取多少餵多少),巢蜜(不用巢基一樣可以有優質的巢蜜),標箱一樣也可以土養,不用巢基不用隔板只加巢框讓蜂自然發展,巢脾控制的好不會輸巢基,換王問題不就解決了,你如果實在糾結格子箱、圓桶、FY箱土養,對於換王你可以採取兩種方式:1新王出臺兩個小時誰便丟進需要換王的蜂群。2新王交尾成功後帶四五隻小蜜蜂關入王籠掛在換王群,王籠調到蜜蜂進不去,兩天後放王。這兩個方法比較簡單,希望對你有幫助。
所以,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發現,土蜂土養,其實也是需要對中蜂的生物學特徵進行深入的學習和理解,對中蜂養殖技術也需要進行長期的實踐和總結。不論什麼養殖模式,都不是完全意義上的懶養。換句話說,所有的複雜,都是因為自己認知水平的欠缺導致了自己的行差踏錯;所有的簡單,都是因為自己的勤奮鑽研讓自己學會了化繁為簡。
希望蜂友們一起繼續對中蜂養殖模式和技術進行探討,以期儘早實現用最便捷的養殖,取最優質的蜂蜜,賣最好的價格,獲最佳的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