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量通病和管理問題治理方案

2020-12-22 我有十萬元

一、概述

1、編制目的

工程質量通病和管理問題一直是工程建設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對工程有不同程度的危害。防治工程質量通病是維護群眾利益的重要措施,也是提高工程質量的有效途徑,更是我們工程建設各方責任主體的職責。為了進一步提高工程項目的管理水平,有效根治質量通病,結合本項目實際情況、特點,特選取幾項工程(詳見表1)作為品質工程,以針對性的方式制定質量通病和管理問題治理方案。

2、編制依據

1.1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築法》

1.2 《交通部關於打造公路水運品質工程的指導意見》

1.3 《建設工程質量管理條例》

1.4 《雲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加強高速公路建設工程質量和安全管理的意見》

1.5 工程施工與質量驗收規範

1.6 指揮部建設管理辦法

1.7 已批准的施工組織設計及專項方案

1.8 設計圖紙、審查意見、合同文件等

3、工程概況

3.1 工程位置及走向

(工程簡介)

3.2 主要技術指標

3.2.1 道路等級:XX;

3.2.2 設計車速:XXkm/h;

3.2.3 停車視距:XXm;

3.2.4 圓曲線最小半徑:XXm;

3.2.5 不設超高最小半徑:XXm;

3.2.6 最大縱坡:XX%;

3.2.7 凸形豎曲線最小半徑:XXm;

3.2.8 凹形豎曲線最小半徑:XXm;

3.2.9 路基寬度:XXm;

3.2.10 汽車荷載等級:公路-XX級

3.2.11 設計洪水頻率:特大橋XX;其他:XX

3.2.12 地震基本烈度:XX度、XXg、XXs

3.3 沿線自然地理及工程地質條件

3.3.1 地形、地貌

路線區域位於雲南省東北部,為四川盆地與雲貴高原的結合部。東北、西南向的地質構造形成一系列的與地質構造走向一致的褶皺平行山脈,地勢總體北高南低,其間溝谷相間,山巒縱橫,山地、河谷交錯分布;地面標高約為1068~1705m。

路線區地貌特徵受區域地質構造和巖性的控制,主要山脈走向與構造線方向一致。溝谷縱橫,河流深切蜿蜒,兩岸谷坡大多地形陡峭;可溶巖分布區形成峰從與谷地相間的地貌特徵。

路線區地貌單元按其成因類型可分為:①侵蝕河谷地貌單元;②構造剝蝕中山地貌單元;③溶蝕中山槽谷地貌單元;④中切割溶蝕中山地貌單元四種類型。

3.3.2 氣候、植被、水系

3.3.2.1 氣候

路線區處亞熱帶高原季風氣候區,冬季寒冷,夏季涼爽,氣候垂直分布顯著,四季不甚分明。夏季多雷雹,秋冬多霜霧。一般冬秋長,多積雪,霜雪期從10月下旬至次年3月,霧多,日照少,赤水河河谷凹地有酷暑現象,高山年平均氣溫低,中間地帶溼涼多霧,河谷地帶常年溼度高,冬季段,日照多。年平均氣溫13.3℃,最熱月均溫度為22.7℃,最冷月均溫度為-3.2℃,最冷在1月,最低氣溫-2.6℃,最熱在7月份,最高氣溫34.3℃。多年平均降水量1007.3mm,蒸發量1177.1mm,降雨多集中在4-10月。

3.3.2.2 植被

路線區跨越多個地貌單元,植被發育受多重因素控制。路線穿越荒山、耕地。植被類型具多樣性,可分為喬木、灌木及雜草。其中喬木主要有松木、杉木、柏樹為主;沿線多以灌木為主。植被覆蓋率均較高。農作物主要以玉米、土豆為主。

3.3.2.3 水系

路線區水系發育,主要河流有扎西河、雙河、院子河、羅甸河、赤水河等,均屬長江水系二級、三級支流(赤水河上部河源一帶細小支流)。強烈溯源侵蝕作用,使河谷多呈「V」峽谷,整個水系平面呈樹枝狀。

扎西河、雙河:河流水流方向自北向南,流程約為5~8km,縱坡降2.1%,估測流量30~100L/min,雨時暴增,其水位變幅約2~5m。

院子河:呈蛇曲狀自西北向東南延伸,流程約為8km,縱坡降2.1%,估測流量100~400L/min,雨時暴增,其水位變幅約3~6m。

羅甸河:西北段稱頭道河,中部叫雨灑河,東南段雨灑河和魚洞河匯合後叫羅甸河,呈蛇曲狀自西北向東南延伸,流程約為8km,縱坡降2.1%,估測流量50~500L/min,雨時暴增,其水位變幅約2~7m。

3.3.2.4 地震

路線地震活動不頻繁,但鄰近的XX縣為地震多發區。2012 年9 月7 日,XX縣發生發生5.7 級、5.6 級兩次地震,震源深度10—14km,距離擬建路線最近約85km。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GB18306-2015)及《公路工程抗震規範》(JTG B02-2013),路線區威信、鎮雄縣境內抗震設防烈度為Ⅵ(6)度,設計基本地震動加速度值為0.05g,地震動反應譜特徵周期值為0.40s;沿線構築物地震設防按應按《公路工程抗震規範》(JTG B02-2013)進行設防。

3.4 工作目標

明確高速公路工程質量通病和管理問題治理工作目標,制定質量通病及管理問題治理控制手段、要點。採取有效控制措施,加強過程監控,有效根治克服質量通病和管理問題的發生。「爭創優質、打造精品」,全面提高本項目工程質量、管理水平。

3.5 成立質量通病和管理問題治理工作小組

成立以指揮長為組長,各副指揮長為副組長,各部門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質量通病和管理問題治理工作小組,全面推進治理質量通病及管理問題的工作。

3.6 品質工程項目

表1品質工程

二、工程質量通病和管理問題治理防治措施

1、高墩施工質量控制及質量通病防治

墩身外觀質量主要是模板、砼澆注和施工工藝對結構物外表導致的隨機出現的一些缺陷。

1.1墩身表面質量通病的防治

主要有蜂窩、麻面、氣泡、泛砂、砼色澤不一致等現象,保證措施如下:

1.1.1 砼配合比設計時在滿足施工條件下,應儘量降低含砂率和水灰比。

1.1.2 砼應強制拌和,罐車運輸,連續澆注,杜絕坍落度不穩定,送料不銜接和每車砼級配不均勻、投料造成離淅的現象出現。

1.1.3 經試驗掌握振搗的尺寸,既不能過振形成表面泛砂、砼流淚的現象,也不能因欠振導致蜂窩、麻面。

1.1.4 必須分層澆注,層厚能滿足振實要求,在前層未凝固前進行下層的澆注,夏天由於高溫,砼內應摻入適量外加劑,推遲砼的凝結時間。

1.1.5 儘量避免在高溫時段澆注砼。如不可避免,應對鋼模板採取降溫措施。澆注過程灑落在鋼模板上被燙幹形成的「死灰」應隨時清理乾淨。

1.2 模板接縫、分層和分節施工縫的消除

由於翻模施工為分節段澆築混凝土,在澆築下一節段時,上一節段澆築的墩身混凝土已硬化並發生收縮,與模板間產生一定的縫隙,不僅造成節段的錯臺較大,而且,最主要的是,澆築混凝土時,水泥漿下漏,影響墩身外觀。

1.2.1 模板接縫:要求使用整塊鋼模板,以減少接縫。模板應試拼並經監理驗收。用時縫內應貼雙面膠帶,杜絕漏漿導致的表面缺陷。

1.2.2 避免混凝土分層現象:這種現象大都是由於砼坍落度大,經振水泥內黑色成份上浮至表面,導致兩層間有深色條帶痕跡。也有前層初凝後澆注後層形成的施工縫痕跡。解決辦法是降低坍落度,第一次未初凝前必須澆注第二層。若下層經振搗有離淅現象時,應清除表面積水。

1.2.3 環向施工縫處理:要求兩節模板橫向接縫嚴密,不能有漏漿現象,每次拼接時,粘貼雙面膠帶。每層砼澆注和模板頂面平齊,做到施工縫和模板縫重合。加大模板和支撐的剛度,做到節段接縫處模板不外脹,模板翻升後,現將固定節模板拉杆和法蘭再次緊固,減少混凝土與模板間的縫隙。其二,在縫隙產生後,用玻璃膠封堵縫隙,同時,在澆築最初幾盤混凝土時,適當減小坍落度;其三,為事後處理措施,即在翻模後,清除掉粘附在墩身上的水泥殘漿,並用水清洗。

1.3 墩身防扭曲控制

在檢查結構尺寸時,量取內外模板的對角線尺寸留底,在澆築砼過程中或抽查覆核時,一旦發現有異常現象,立刻根據留底對角線數據依靠墩身內部腳手架和底節模板桁架調校模板,同時採用全站儀放樣圓端形空心墩的六大控制點覆核,即墩截面的左右圓端和直圓四大相切點,控制結構尺寸允許誤差,達到防止墩身扭曲的目的。

1.4 砼表面裂縫的預防

薄壁空心墩下部0~6m段落由於受約束力複雜和施工條件較差,易出現表面裂縫,採取的主要預防措施為:

1.4.1 墩身根部按設計要求敷設洩水排汽孔,墩身施工期間用於墩內外空氣流通和空心墩內養生水的外排。

1.4.2 按設計要求設置墩身通氣孔,必要時用鼓風機向墩身內部送風,以減小內外的溫差。

1.4.3 墩身混凝土澆築應避開高溫時段,若受高溫影響較大時,太陽直射的模板面外應用彩條布覆蓋。

1.5 控制和防止工程質量通病的措施

1.5.1 砼工程質量通病控制和防治措施

砼工程質量通病控制和防治措施詳見表

表2 砼工程質量通病控制和防治措施

1.5.2 鋼筋工程質量通病控制和防止措施

鋼筋工程質量通病控制和防止措施如表3所示。

表3 鋼筋焊接質量通病控制和防止措施

2、隧道二襯施工質量通病防治

2.1 砼接縫錯臺是二襯表觀質量通病之一,採取措施如下:

2.1.1 消除環接縫錯臺:一是在臺車就位前,將砼搭接部位及臺車搭接部分表面徹底清理乾淨,使臺車與砼表面儘量緊貼;二是加強臺車支撐,將所有的支撐全部支撐到位,保證臺車整體受力,必要時可在臺車端部增加絲槓支撐;三是在臺車前端端部拱頂增設支撐(採用三個40t的千斤頂),以防臺車上浮造成拱部錯臺;四是嚴控臺車底部以上3m灌注砼速度(一般控制在約4小時)和坍落度(一般在14cm);五是檢查臺車前後斷面尺寸製造誤差,及時消除;六是中線控制準確,使臺車中線與隧道中線在同一個平面;七是保持臺車與砼的搭接長度為10cm。

採用鋼拱架組合模板的斷面,在每次循環施工時檢測鋼拱架的弧度,對於有變形的拱架更換或校正;鋼拱架固定牢固,鋼模板拼裝嚴密。

2.1.2 消除模板錯臺:對模板板塊拼縫進行焊聯並將焊縫打磨平整,以抑制使用過程中模板翹曲變形而影響砼表面質量,以克服板塊間拼縫處錯臺。組合模板嚴禁使用變形模板。

2.2 反孤段氣泡也是二襯表觀質量通病之一,採取措施如下:

2.2.1 對砼性能、坍落度進行有效控制,詳見砼質量控制

2.2.2 砼由下至上分層、左右交替、對稱灌注。每層灌注高度嚴格控制,同時合理控制砼澆注速度。

2.2.3 砼輸送管端部設接軟管控制管口與澆築面的垂距,砼不得直衝防水板面流至澆築位置,垂距控制在1.5m以內,以防砼離析。

2.2.4 採用插入式振動器並輔以附著式振動器搗固,搗固中應加強控制。

2.3施工「冷縫」的防止:

2.3.1 施工過程中,輸送泵連續運轉,泵送連續灌注,避免停歇造成「冷縫」,間隙時間超過規範要求時,按施工縫處理。

2.3.2 保證襯砌作業連續性的措施:一是合理配置機械設備,儲備充足的機械設備易損件,做到設備有用有備;加強機械設備操作現場培訓和設備檢修保養。二是建立襯砌前檢查制度,設備有故障或能力不匹配不開盤。

3、路基工程質量通病防治

3.1 三背回填及填方質量通病防治

3.1.1 路基碾壓出現「彈簧」

原因分析:

(1)碾壓時土的含水量超過最佳含水量較多;

(2)高塑性粘性土「砂化「未達到應有的效果;

(3)翻曬、拌合不均勻;

(4)碾壓層有軟弱層,且含水量過大,在上層碾壓過程中,下層彈簧反射

至上層;

(5)局部填土混入凍土或過溼的淤泥、沼澤土、有機土、腐殖土以及含有草皮、樹根和生活垃圾的不良填料;

(6)透水性好與透水性差的土壤混填,且透水性差的土壤包裹了透水性好的土壤,形成了「水囊」。

防治措施:

(1)避免用天然稠度小於1.1,液限大於40,塑限指數大於18,含水量大於最佳含水量兩個百分點的土作為路基填料;

(2)清除碾壓層下軟弱層,換填良性土壤後重新碾壓;

(3)對產生「彈簧」的部位,可將其過溼土翻曬、拌和均勻後重新碾壓;或挖除換填含水量適宜的良性土壤後重新碾壓;

(4)對產生「彈簧」且急於趕工的路段,可摻生石灰翻拌,待其含水量適宜後重新碾壓;

(5)嚴禁異類土壤混淆,尤其是不能用透水性差的土壤包裹透水性好的土壤形成「水囊」;

(6)填築上層時應開好排水溝,或採取其它措施降低地下水位到路基50cm以下;

(7)填築上層時,應對下層填土的壓實度和含水量進行檢查,待檢查合格後方能填築上層。

3.1.2 路基壓實度不夠;

原因分析:

(1)含水量偏離,最佳含水量超過規定值

(2)松鋪厚度過大;

(3)碾壓遍數不夠或碾壓不均勻,局部碾壓;

(4)壓路機質量偏小;

防治措施:

(1)確保壓路機的質量和碾壓遍數符合規定;

(2)採用振動壓路機配合三輪壓路機碾壓保證碾壓均勻;

(3)壓路機應進退有序,前後應有重疊;

(4)壓路機應在接近最佳含水量時進行碾壓。

3.1.3 路基積水嚴重;

原因分析:

(1)路基碾壓表面不平整,表面凹凸不平;

(2)路基表面修整不合格,橫坡不到位或出現倒坡;

防治措施:

(1)路基壓實前應按要求進行平整;

(2)路基表面應按要求設2%-4%的橫坡。

3.1.4 路肩、邊坡鬆軟;邊坡衝刷嚴重,浪窩

現象表現:

路肩鬆軟,一經車輪碾壓,即下陷出車轍。邊坡呈鬆散狀態,稍觸外力,邊坡土下溜;邊坡受雨水嚴重衝刷,浪窩;

原因分析:

(1)填方路基碾壓不到位,使路肩和邊坡未達到要求的密實度。

(2)填方寬度不夠,最後以鬆土貼坡;

(3)鬆土填墊路肩,壓實機具未走到邊緣進行碾壓;

(4)路基填方屬砂性土或鬆散粒料,所形成的邊坡穩定性差。

(5)過早的削坡而邊坡防護工程未能及時跟上;

(6)未設臨時急流槽或攔水梗;每次雨水衝刷後未及時修補路基;

(7)邊坡未植草防護;

防治措施:

(1)填方路堤分層碾壓,兩側應分別超寬填築50cm,且應控制碾壓工藝,路基邊緣也應按要求進行碾壓。

(2)路基修整時施以削坡,不得有貼坡現象,如有個別嚴重虧坡,應將原邊坡挖成臺階,分層填補夯實。路肩的密實度應達到輕型擊實的90%以上。

(3)路基填方如屬砂性土或鬆散粒料,其邊坡護砌或栽種草皮、灌木叢應及時施工,以保護邊坡穩定;如若邊坡防護施工滯後,應設臨時急流槽、攔水埂和排水溝;

3.1.5 壓實層表面鬆散;

原因分析:

(1)施工路段偏長,拌和、粉碎、壓實機具不足;

(2)粉碎、拌和後未及時碾壓,表層失水過多;

(3)壓實層土的含水量低於最佳含水量。

防治措施:

(1)確保壓實層水的含水量與最佳含水量差在規定的範圍內;

(2)適當灑水後重新進行拌和碾壓。

3.1.6 路基表面網狀裂縫;

原因分析:

(1)土的塑性指數偏高或為膨脹土;

(2)碾壓時含水量偏大,且未能及時覆土;

(3)壓實後養護不到位,表面失水過多。

防治措施:

(1)採用合格的填料,或採取摻灰處理;

(2)選用符合規範要求的土填料修築路基,確保壓實層土的含水量接近最佳含水量;

(3)加強養護,避免表面過分失水;

(4)認真進行施工組織安排。

3.1.7 路基表面起皮;

原因分析:

(1)壓實層土的含水量不均勻且失水過多;

(2)為調整高度而貼補薄層;

(3)碾壓機具不足,碾壓不及時,未配置腳輪壓路機。

防治措施:

(1)確保壓實層土的含水量均勻且與最佳含水量差在規定範圍內;

(2)認真進行施工組織計劃,配備足夠合適的機具保證翻曬均勻、碾壓及時。

3.1.8 路基壓實度超密;

原因分析:

(1)未認真進行標準擊實試驗,最大幹密度誤差較大;

(2)路基填料不均勻;

(3)採用重型壓實機械,壓力功偏大。

防治措施:

(1)在取土坑取由代表性的土樣認真進行標準擊實試驗,不同土樣應分別進行標準擊實試驗;

(2)選擇均勻的填料。

3.1.9 路基填築過程翻漿;

作為道路工程的一個典型病害,路基翻漿主要發生在路基土質不良、潮溼、冰凍等地區,而施工中出現的路基翻漿主要指路基土在壓實時產生受壓處下陷,四周彈起,如彈射般上下抖動,使路基土形成軟塑狀態,體積沒有壓縮,壓實度達不到要求,即常說的彈簧土。如何防治道路翻漿這一病害,保證路面暢通,是道路工程長期需解決的問題。

翻漿原因分析:

(1)當填土為黏性土,含水量過大,而水分又無法散發,在這種情況下進行壓實,就會產生翻漿。

(2)下臥層比較軟弱,含水量過大,在其上層碾壓過程中,下層產生翻漿將會反映到上層翻漿,或者下層水分通過毛細作用,滲入上層路基,增加了上層路基土的含水量,引起翻漿。

(3)施工時過度的碾壓,使填土顆粒之間空隙減小,水膜增厚,抗剪力減小,引起翻漿。

(4)填料的性質決定了路基的填築質量,如粉性土、黏性土屬凍脹性較強的土,這種土最容易產生翻漿。

(5)影響翻漿的主要因素有:土質、氣候、水分、行車與養護等。

防治措施:

(1)換填土壤。把翻漿路段上的土挖出來,換填40cm-60cm厚的透水性材料,壓實後從鋪路面,本法適合翻漿較嚴重路段。

(2)在翻漿已破壞的土路上,可在該路段上鋪撒適量石灰並搗夯,使石灰滲入路基中,形成灰土路基,提高路基的水穩性。

(3)提高路基高度是效果顯著、經濟適用、簡便易行的常用方法。

(4)鋪設隔離。A、透水性隔離層:透水性隔離層可以採用碎石、礫石、粗砂或爐渣等,其厚度一半為10cm-20cm。為防止淤塞應在隔離層上、下鋪設1cm-2cm泥炭、草皮或爐渣、石屑等適水性材料做隔淤層。隔離層應高出地面10cm-30cm,並向路基兩側做成3%-4%的橫坡和邊坡,街頭的地方,要用大塊的碎礫石鋪進50cm。B、不透水隔離層:分為不封閉式和封閉式兩種。前者適用於一段路基,用於隔斷毛細水;後者使用與地面排水困難或地下水位較高的路段,用於隔斷毛細水和橫向滲水。

(5)保持路面平整,做好路面排水,防止雨水滲入路基內部。

3.1.11 橋背、涵背填土工後不均勻沉降;

原因分析

(1)地基強度不同

橋臺和臺後路基的地基一般情況為同一類型的地層,但一般僅對橋臺地基進行加固處理設計,而對臺後填方路段下的地基一般不進行加固處理設計,臺後填方的基礎沉降變形遠大於橋臺地基變形,同時橋涵是剛性體,路基是柔性體,因而橋臺和臺後填方段產生差異沉降變形,導致橋頭跳車。

(2)臺後填料不當

施工時對橋臺臺後的回填材料質量把關不嚴,材料粒徑、級配沒有達到設計及施工規範要求,填料含水量不合適,試驗標準擊實不準確。施工人員用料不當、控制不嚴,未能達到設計要求。

(3)臺後填料壓實不足

在臺背回填的施工中,未能很好控制分層厚度,壓路機碾壓遍數不夠,致使臺背填料壓實度達不到設計和規範要求。此外,為避免破壞橋臺結構,重型壓路機不能過於靠近,也往往使靠近橋臺部位的填方體不易達到設計和壓實度要求。

(4)臺後填料或地基受滲水侵蝕

在橋臺和臺後填方之間或者錐坡部位,降水易沿路面或錐坡體下滲,下滲水對土類填料易產生侵蝕和軟化,降低強度,從而導致填方體變形。對砂礫石類填料,一般填方體中部壓力大,向兩側邊坡壓力逐漸減小,從而使地基產生凹形沉降變形,當水沿砂礫石下滲到地基後,下滲水不易快速排洩,從而軟化地基,並加速地基的變形。

防治措施

(1)對地基進行加固處理 。

進行回填前,首先了解地基地質情況,並進行地基承載力試驗,取樣做土的含水量、密度和剪切試驗。對橋臺附近地基進行強夯或壓路機進行加固處理,消除地基土層被壓縮的影響,對特殊地基,在分段計算填方自重壓力後,採用換填灰土或砂礫,做混凝土墊層、打擠密樁、水泥攪拌樁等方法進行處理。

(2)回填材料的選擇

臺背回填應宜採用透水性材料,採用天然砂礫必須控制最大粒徑不能超過分層厚度的2/3,並不能含有雜質,含泥量不能超標。如使用灰土,必須經過劑量滴定,重型擊實,含水量等試驗確定達到規範要求,拌和用土不得含有泥草、腐植物或凍土塊。 在一些高速公路的施工中對透水性材料採用水沉法加快沉降,增加密實度。具體做法是在基底處理時滿鋪防滲土工布,土工布上布設排水管,然後正常回填,每回填2-4m高,即進行蓄水沉降(水可以通過排水管滲到路基外側臨時排水溝中),密實效果較明顯。橋臺耳牆和牛腿下不易壓實,會留下質量隱患,可採用片石砌築。

(3)工合成材料的應用

合理設置抗拉土工隔柵,既可以減少路堤填筑後的地基不均勻沉降,又可以提高地基承載能力,同時也不影響排水。抗拉土工隔柵宜從底到上隔層設置,可保護臺背的整體穩定性,防止局部沉降。

(4)臺背填方的碾壓、

臺背回填儘量與路基填築同步進行。合理安排工期,留有足夠的自然沉降時間。

回填應分層填築並嚴格控制含水量,分層松鋪厚度須小於15cm。回填時儘可能使用大型壓實機械,當受場地限制時,可採用橫向碾壓法,以能使壓路機儘量靠近臺背進行碾壓。不能使用壓路機碾壓處,使用手扶式衝擊夯進行夯實。對於涵洞溝槽的回填採用開臺階的方法,每層臺階的厚度不超過50cm。進行臺背回填施工時,要注意填料土壓的平衡,不得發生偏壓,回填壓實度必須達到96%以上。

為使橋臺填方達到要求的密實度,必須完善施工工藝、方法和施工質量管理。橋涵端部路堤與橋涵是兩種不同性質的結構物。為了使兩者之間的沉降差儘量小一些,可將該處路堤的壓實要求在現有基礎上有所提高。除了路基頂部土層可提高至98%或更高以外,整個路堤的壓實度都應儘量提高。為提高壓實度,壓實土層厚度可以適當減薄以及增加壓實遍數。在施工管理上,應委派專人負責橋涵回填,試驗密切配合,層層把關,確保回填質量。設置完善排水措施

3.2 超厚回填

3.2.1 現象:一種是路基填方,一種是溝槽回填土,不按規定的松鋪厚度回填。嚴重者,用推土機一次將溝填平。

3.2.2 危害:不能將所鋪層厚內的鬆土全部達到要求的密實度。如是道路,將造成路基和路面結構沉陷,如是管道,其胸腔部位便達不到要求的密實度,使胸腔部位的土壓力小於管頂土壓力和地面荷載,可能造成管體上部破裂,無筋管還可能被壓扁。

3.2.3 原因分析:

(1)施工技術人員和操作工人對上述危害不了解或認識不足。

(2)技術交底不清或質量控制措施不力。

(3)施工者有意偷工不顧後果。

3.2.1 治理方法:

(1)加強技術培訓,使施工技術入員和操作人員了解分層壓實的意義。

(2)要向操作者作好技術交底,使路基填方及溝槽回填土的松鋪厚度不超過有關規定。

(3)嚴格操作要求,嚴格質量管理;懲戒有意偷工者。

3.3 傾斜碾壓

3.3.1 現象:在填築段內隨高就低,使碾輪爬坡碾壓。

3.3.2 原因分析:在填築段那未將底層整平,即進行填築,或在溝槽內填築高度不一,使碾輪在帶有縱坡的狀態下碾壓。

3.3.3 危害:碾輪壓實重力產生分力損失,在縱坡上使碾輪重不能發揮最大的壓實功能,坡度越大損失的壓實功就越大。

3.3.4 治理方法;在路基總寬度內,應採用水平分層方法填築。路基地面的橫坡或縱坡陡於1:5時應作成臺階。回填溝槽分段填時,應分層倒退留出臺階。臺階高等於壓實厚度,臺階寬不小於1m。

3.4 挾帶大塊回填

3.4.1 現象:在填土中帶有大磚塊、大石塊、大混凝土塊、大硬土塊。

3.4.2 危害:填土中挾帶塊狀物,妨礙土顆粒間相互擠緊.達不到整體密實效果。另一方面塊狀物支墊碾輪,產生疊砌現象,使塊狀物周圍留下空隙,日後發生沉陷。

3.4.3 原因分析:

(1)不了解較大塊狀物摻入土中對夯實的不利影響。

(2)不願多運棄土方和雜物。

(3)或交底不明確,或控制不嚴格。

3.4.4 治理方法:

(1)在回填土交底中要向操作者講明帶塊狀物回填的危害,使操作者能自覺遵守.

(2)要嚴格管理,對填土中的大磚塊、大石塊、大混凝土塊要取出,對大於10cm的硬土塊打碎或取出。

3.5 挾帶有機物或過溼土的回填

3.5.1 現象:在填土中含有樹根、木塊、雜草或有機垃圾等雜物,或過溼土。

3.5.2 原因分析:

(1)路基填土中不能含有機物質,本是最基本常識,主要是施工操作者技術素質過低,管理者控制不嚴。

(2)取土土源含水量過大;或備土遇雨,造成土的過溼,又不加處理直接使用。

3.5.3 危害:有機物的腐爛,會形成土體內的空洞。超過壓實最佳含水量的過溼土,達不到要求的密實度,都會造成路基不均勻沉陷,便路面結構變形。

3.5.4 治理方法:

(1)屬於填土路基,在填筑前要清除地面雜草、淤泥等,過溼土及含有有機質的土一律不得使用。屬於溝槽回填,應將槽底木料、草簾等雜物清除乾淨;

(2)過溼土,要經過晾曬或摻加幹石灰粉,降低至接近最佳含水量時再進行攤鋪壓實。

3.6 帶水回填

3.6.1 現象:多發生在溝槽回填土中,積水不排除,帶泥水回填土。

3.6.2 危害:帶泥水回填的土層其含水量是處於飽和狀態的,不可能夯實。當地下水位下降,飽和水下滲後,將造成填土下陷,危及路基的安全。

3.6.3 原因分析:由於地下水位高於槽底;又無降水措施,或降水措施不利,或在填土前停止降水,地下水積於槽內。或因淺層滯水流入槽內,雨水或其他客水流入槽內,不經排淨即行回填土。

3.6.4 治理方法:

(1)排除積水,清除淤泥硫幹槽底,再進行分層回填夯實;

(2)如有降水措施的溝槽,應在回境夯實完畢,再停止降水;

1.參加中心試驗室四月份檢測例會。如排除積水有困難,也要將淤泥清除乾淨,再分層回填砂或砂礫;在最佳含水量下進行夯實。

3.7 回填凍塊土和在凍槽上回填

3.7.1 現象:冬季施工回填土時回填凍土塊或在已結凍的底層上回填。

3.7.2 原因分析:

(1)技術交底不清,質量管理不嚴。

(2)槽底或已經夯實的下層,未連續回填又不覆蓋或覆蓋不利(草簾刮跑或過薄),造成受凍。

3.7.3 危害:

(1)因膨脹的凍塊融解,在填土層中形成許多空隙,不能達到填土層均勻密實,如回填大凍塊其周圍受凍塊支墊也不能夯實。

(2)土體一經結凍,體積膨脹,化凍後會造成回填下沉。

3.7.4 治理方法:

(1)施工管理人員應向操作工人做好技術交底;同時要嚴格管理,不得違章操作。

(2)要按規範要求:道路下溝槽回填土「當年修路者,不得回填凍土」要掏挖堆存土下層不凍土回填,如堆存土全部凍結或過溼,應換土回填。

(3)回填的溝槽如受凍,應清除凍層後回填。在暫時停頓或隔夜繼續回填的底層上要覆蓋保溫。

3.8 不按段落分層夯實

3.8.1 現象:路基下溝槽回填土或者填築路基,段落分界不清,分層不明,搭茬處不留臺階,碾壓下段時,碾輪不到位或邊角部位漏夯(壓)。

3.8.2 原因分析:

(1)不按分段、水平、分層技術要求回填,而是隨高就低,層厚不一的胡亂回填。

(2)分段回填的搭薦不是按每層倒退臺階的要求填築和碾壓。

(3)無法碾壓的邊角部位,採用夯打。

3.8.3 危害:造成搭茬處碾壓不實,分層超厚處密實度不達標,邊角處漏夯等都會陷造成路基日後不均勻沉降,路面變形。

3.8.4 治理方法:

(1)要按規範要求,分段、水平、分層回填,段落的端頭每層倒退臺階長度不小於1m,在接填下一段時碾輪要與上一段碾壓過的端頭重迭。

(2)槽邊彎曲不齊的,應將槽邊切齊,使碾輪靠邊碾壓;對於檢查井周或其他構築物附近的邊角部位,應用動力夯或人力夯夯實。

4、預製場標準化施工質量通病防治

4.1 地基處理

制、存梁臺座基礎、龍門吊基礎優先考慮設置於地質較好的地基上。如原地表土質不良需進行基底處理,因地制宜選擇砂礫、石渣和碎石土等水穩性好的填料對場地進行換填處理,分層碾壓密實,棄土外運至指定棄土場。基槽挖完後進行地基承載力檢驗,地基承載力達不到要求的用粒徑≤37.5mm的級配碎石進行換填處理,換填深度50cm,防止由於基底強度不足或不均而產生不均勻沉降。

4.2 場內排水

梁場橫向要做成1.5%-2%的雙向坡,與在龍門吊軌道內側設置的縱向排水邊溝以及在梁場靠近路線起點處設置的橫向排水溝,形成有效的雨水排放系統。水溝用磚塊堆砌,牆體表面與溝底用M7.5砂漿抹平,水溝沿主線縱向做1.0%的坡度。行車道在排水溝位置鋪設預製板或1cm以上厚鋼板,還可以採用下涵管的方式。

拌合區表面排水坡度不小於1.5%,做到雨天場地不積水、不泥濘,晴天不揚塵。

4.3 場地硬化

預製場的所有場地採用C20混凝土硬化處理或採用水穩砂礫配合壓路機進行硬化(通過實踐證明採用水穩砂礫比較經濟),根據設計位置及挖深,進行制、存梁臺座和龍門吊軌道位置開挖,對制、存梁臺座、軌道範圍內的基底要加強碾壓,再對制梁臺座(兩端除外)施工作業區加填15cm厚礫石層或碎石層並壓實。根據作業區不同,重車行車通道砼厚度不小於20cm,鋼筋棚內地面厚度一般為10—15cm。

拌和區場地全部進行砼硬化處理,使用不小於15cm厚的片石、碎石墊層,不小於15cm厚的C20砼進行硬化處理。拌合區四周採用磚砌圍牆。

4.4 T梁預製質量通病預防

砼的外觀質量是砼質量的直觀體現,因此搞好砼的外觀質量對砼工程有其重要意義。現針對T梁的外觀質量存在的一些問題,經過實踐的摸索,現場總結分析,逐步完善整改措施,使T梁的外觀質量得到有效控制。

4.4.1 施工中常出現的質量通病

(1)梁腹側表面、T梁端頭錨固截面有蜂窩、麻面現象,馬蹄上口斜面氣泡較大。

(2)梁端頭第二道橫隔板下耳板附近、腹板變厚處、馬蹄上口斜面有較大「孔洞」。

(3)馬蹄根部、側模拼縫、堵頭模板兩側處跑漿較多,有「爛邊」、「爛根」現象。

(4)梁腹表面有明顯的層印。

(5)梁腹板表面有「淚痕狀水紋」或「細羽毛狀絨紋」。

(6)模板拼縫處有「錯臺」,個別梁有「跑模」現象。

(7)T梁張拉起拱後,梁兩頭馬蹄底部缺稜掉角。

(8)T梁翼板頂面板收縮裂縫較多。

(9)腹板表面、翼板下表面有「白斑」和「黑斑」,砼表面花臉,顏色不一。

(10)漏筋、漏墊塊。

(11)T梁頂面砼板表面高低不平。

(12)外形尺寸偏差。

(13)預防措施、修補方法

4.4.1.1 麻面

預防措施

(1)砼攪拌時間要適宜,一般應為1~2分鐘。

(2)振搗遵循快插慢拔原則,振動棒插入到拔出時間控制在20s-30s為佳,插入下層5-10cm,振搗至砼表面平坦泛漿、不冒氣泡、不顯著下沉為止;馬蹄上口斜面宜作為砼分層控制高度,以利排氣;插振搗棒確有困難時,採用附著式振搗器或人工插搗的方法振實。

(3)新拌砼必須按水泥或外加劑的性質,在初凝前振搗,放置時間過長未初凝砼可拉回拌和站按設計水灰比加水加水泥重新拌和。

(4)T梁馬蹄以下主要依靠附著式振搗器振搗,腹板上部、翼板砼主要依靠插入式振搗器振搗,儘量避免澆築上部砼時,啟動附著式振搗器,導致下部即將結硬的砼表面出現麻面。

(5)澆筑前檢查模板拼縫,對可能漏漿的縫,採用雙面膠或泡沫膠進行封堵。

(6)模板表面清理乾淨,脫模劑應塗刷均勻。

4.4.1.2 蜂窩

預防措施

(1)澆筑前必須檢查和嵌填模板拼縫,並澆水溼潤。澆築過程中派專人檢查模板質量情況,並嚴格控制每次振搗時限。

(2)塌落度過小時拉回拌和站加水加水泥重新拌制;振搗工具的性能必須與砼的工作度相適應;振搗工人必須按振搗要求精心振搗,尤其加強模板邊角和結合部位的振搗。

(3)嚴格執行帶漿下料和趕漿法振搗,振搗至砼表面平坦泛漿、不冒氣泡、不顯著下沉為止。

(4)砼拌制時間應足夠,分層厚度控制在30-35cm,防止振搗不到位。

4.4.1.3孔洞

預防措施

(1)可採用小料、大料兩種配比的砼,前兩鬥砼拌小料,水平分層澆築馬蹄部分,附著式振搗器振搗,其它部位砼採用大料按上述方法澆築,插入式振搗器振搗。

(2)對構件角點和結合部重點檢查,特別注意振搗,不能用機械振搗時,可改用人工插搗,插搗應反覆數次,確保砼不出現孔隙。

(3)砼配合比中摻加高效減水劑,確保砼流動性滿足工作要求。在砼運輸、澆築的各個環節採取措施保證砼不離析。

(4)振搗應密實,不允許出現漏振點,吊鬥應按布料厚度,走動卸料,避免吊鬥直接一次卸料過多。

(5)嚴防雜物出現在拌制好的砼當中。

4.4.1.4 「爛邊」和「爛根」

預防措施

(1)接縫處貼橡膠海綿條止漿,拼縫設計成搭接企口縫,並用鋼木壓板、橡膠壓條止漿,預製臺座包邊角鋼表面粘貼橡膠海綿,防止模板振搗時底邊脫開臺座。

(2)在保證馬蹄振搗的情況下,將最先每兩道橫隔板之間附著式振搗器適當減少到1個,並將振搗器位置調高,避免振搗器太靠近模板底邊、拼縫。

(3)拼縫兩側的振搗器起振時保持同步,異步後模板拼縫漏漿加多。

4.4.1.5 層印

預防措施

(1)預製梁澆築順序一般從模板一端開始水平分層澆築,當梁較高超過2.5米時,採用馬蹄、腹板、翼板同時澆築。從模板一頭開始,先澆築一段馬蹄,返回再澆築腹板段、翼板,再向前澆馬蹄,再回頭澆築腹板、翼板,如此反覆保持澆築斜面不斷推進。

(2)砼停歇後繼續澆築,雖未超出施工縫停歇時間,亦應參照施工縫的要求進行檢查,情況嚴重時嚴格按照施工規範的規定處理好施工縫。

(3)精心組織振搗,注意砼振實的5點表現,振搗棒插入下層砼5-10釐米,避免砼發生離析。

(4)塗脫模劑時以模板現油光為準,採用質量品質較好的機油塗刷均勻。

(5)施工現場配備應急發電機一臺(250kw)。

4.4.1.6 「淚痕狀水紋」或「細羽毛絨紋」

預防措施

(1)改善砼配合比。

(2)調整附著式振動器位置及每次開啟時的位置與臺數。

(3)拉緊模板對拉杆,可以採用雙螺帽加強。

4.4.1.7 錯臺、跑模

預防措施

(1)定期修整模板,確保模板底邊和拼縫處平整度滿足規範要求,可每預製50片T梁即檢修加強模板一次。

(2)設專人緊固模板,手勁一致保持對拉螺杆鬆緊一致。

(3)裝模時叮囑操作工人檢查拉杆的工作情況,杜絕使用壞絲的拉杆螺母和已變形拉杆。砼側壓力比較大時,拉杆上雙螺母。振搗強烈時螺母底下加墊減振彈簧墊片,防止拉杆崩絲,出現跑模。

4.4.1.8 「切角」

預防措施

支T梁側模板時,提前在梁頭鋼筋籠底下墊一塊10釐米寬,1釐米厚的薄木板,將T梁支撐線前移10釐米。

4.4.1.9 裂紋

預防措施

(1)澆築完砼6小時後開始養護,養護齡期為7天,前24小時內每2小時養護一次,24小時後按每4小時養護一次,翼板頂面用溼土工布覆蓋,避免曝曬。

(2)振搗密實而不離析,對板面進行二次抹壓,以減少收縮量。

4.4.1.10 花面

預防措施

(1)澆築梁腹時,用彩條布遮住翼板底模板,防止砼散落到模板上;在澆下一層砼前將側模板上濺落的水泥漿擦乾淨。

(2)拆模以後,用鋼絲刷將模板上的灰渣清理乾淨,鐵鏽要用細砂紙擦拭乾淨。清理完後,用質量好的脫模劑均勻塗刷模板表面,用量應少,現油光即可,如果脫模劑過多會往下流,造成砼局部顏色發烏,砼面顏色不一致。

4.4.1.11 露筋、漏墊塊

預防措施

(1)鋼筋砼施工時,注意墊足墊塊,保證厚度,固定好。

(2)鋼筋砼結構鋼筋較密集時,要選配適當石子,以免石子過大卡在鋼筋處,可調整配合比採用細石砼。

(3)砼振搗時嚴禁振動鋼筋,防止鋼筋變形移位。

4.4.1.12 T梁頂面砼板表面高低不平

預防措施

(1)在頂板預留鋼筋上彈墨線統一標出澆築標高,澆築時儘量依此線為澆築標準。

(2)現場旁站技術員要求操作工在需人工鏟砼的地方必須將標高控制好。

4.4.1.13 外形尺寸偏差

預防措施

(1)模板使用前要檢查並修整,拼裝嚴密平整。

(2)模板加固體系要經計算,保證剛度和強度;支撐體系也應經過計算設置,保證足夠的整體穩定性。

(3)下料高度不大於2米。隨時觀察模板情況,發現變形和位移要停止下料進行修整加固。

(4)振搗時振搗棒避免接觸模板。

(5)澆築砼前,對模板幾何尺寸進行反覆認真的檢查核對。

(6)每套模板使用50次即進行板面矯正與背肋骨架等加固

5、橋梁施工質量管理保證措施

5.1 建立質量檢驗機構

成立質量檢驗小組,項目經理為第一質量負責人,安質部向項目經理負責,擔負整個工程質量檢驗工作,對檢驗質量不符合要求的有權停工,有權責令返工。各施工隊(組)技術主管負責質量工作,開展質量創優活動。

5.2 嚴格工序質量管理

專職質檢人員加強施工現場檢查,及時檢驗工序施工中的質量,監督施工人員加強質量控制。當認為施工工藝、方法、施工操作不符合要求時有權作出停工或返工的決定,並出具書面通知,限期整改。

工序完成後,施工班(組)必須組織質量自檢,現場質檢員認可合格後,報質檢工程師複查。隱蔽工程、主要部位,由技術負責人主持,質檢合格後,填寫質量報驗單,報駐地監理檢驗合格、籤署意見後,方可進行下道工序施工。

對自檢不合格、監理和業主檢驗不合格的堅決返工,直到檢驗合格才可進行下道工序的施工。 如出現質量事故,由總工或質檢工程師組織有關人員對事故原因進行分析,提出缺陷修複方案和質量整改措施,報監理工程師批准後實施。對事故責任者將予以經濟處罰,通報批評,直至限令其離開工地,以杜絕類似事故的再次發生。

5.3 強化質量意識,落實質量管理制度

(1)實行質量考核制度:每月定期召開質量例會,組織全面的質量檢查和考評,總結質量情況,提出質量改進措施,進行技術研討,確定施工對策,考核各專業施工隊質量管理情況。

①考核施工工藝方法落實情況;②主要材料質量;③測量放樣精度;④施工操作方法、操作質量;⑤工序自檢、報檢情況;⑥施工原始記錄;⑦作業隊(組)工序交接情況;⑧施工設備操作規範;⑨工序施工成果;⑩後期養護情況。

(2)施行學習與培訓制度:採用各種途徑,提高施工人員技術素質,利用雨天和施工間隙,請監理工程師或監理工程師代表講授技術要求和施工操作方法,組織技術比賽,並適當派人外出學習,及時掌握高速公路建設中一流的工藝和技術。

(3)施行技術交底制度:技術交底,由項目總工實施,由專業工程師負責分散實施,使上崗前人人做到心中有數。

(4)施行質量風險抵押金制度,對工程質量優良的人員給與鼓勵表彰,對工程質量存在問題的責任人給予批評懲罰,直到調離工作崗位。

5.4 進行方案比選,確定最優方案

以項目總工為首組織技術攻關活動,確定確實可行的施工方案,把質量問題克服在苗頭上。重大的施工問題和關鍵的施工問題必須組織專門技術小組研究攻關,在技術上攻破難關,保證質量。

5.5 加強機械、儀具的管理

測量儀器,試驗儀具須經標定後方能使用,並由專人負責保管。

加強施工機械的維修、保養、調試工作,防止機具設備本身的故障造成質量偏差與缺陷。

5.6抓好材料的質量管理

所有材料、成品、半成品都必須是經試驗檢驗合格,並經質檢、監理認可方能採購,進入工地的材料、成品、半成品應隨機抽樣檢驗,未檢驗前不得進入工序施工,對檢驗不合格的應及時清出現場,並報告項目經理、項目總工。

對進場的合格材料由專人負責保管,按有關要求堆放,避免質量下降。

相關焦點

  • 探索大數據應用與治理,金域醫學榮獲「數據質量管理卓越實踐獎」
    近日,由數據質量管理智庫(DQpro)聯合數據質量管理國際峰會(DQMIS)組委會(以北京大學、 國家電網全球能源網際網路研究院、華矩諮詢等機構領銜),共同組織開展的數據質量領域標杆獎項評選結果出爐。金域醫學申報項目《金域醫學醫檢大數據和經營大數據的治理和質量改進實踐》獲評「2020數據質量管理卓越實踐獎」。同獲該獎的還有百度、寶馬等企業。
  • 8Manage PM:項目管理常見問題及解決方案
    優秀的項目管理者,能在工作中提前規避風險或者制定合理方案應對,就像經驗豐富的司機,懂得如何提前判斷路況和車況,做到平穩駕駛,人車合一。因此,為了給項目管理者提供一定的經驗借鑑,8Manage 篩選出五類項目管理常見問題,並給出每個問題的解決方案,希望帶給各位一點啟發。
  • 存在較大質量管理問題!這九家企業被順德通報批評
    記者10日從佛山市順德區住房城鄉建設和水利局獲悉,該局近期開展了房屋建築工程質量暨建築市場行為大檢查,其中九家企業被通報批評,將依據其不良行為實施扣分。 被通報批評的企業主要存在以下問題:履行質量責任情況較差,工程實體質量管理不到位,工程技術資料管理不規範,存在較大質量管理問題。
  • 中建最新版土建部分質量通病防治手冊,8大工程圖文並茂,可下載
    百年大計質量第一,如果施工現場對質量管理不夠重視的話,勢必會出現許多質量問題。但這些質量通病都是可以防治的,中建單位出品的質量通病防治手冊對於工程人來說還是很有借鑑意義的。這份中建最新版土建部分質量通病防治手冊,包括灌注樁工程、防水工程、鋼筋工程、模板工程、混凝土工程等通病防治,圖文並茂,內容全面,問題+分析+措施三合一的形式,指導和借鑑意義非常強。【文章末尾有領取方式!】
  • 路基附屬工程常見的質量通病及與防治措施
    路基附屬工程常見的質量通病及與防治措施一、側石、平石安砌的質量通病及防治1、側石、平石基礎填土不實現象:基礎不實和牙背回填廢料、虛土不夯實或夯實達不到要求密度,竣工交付使用後即出現變形和下沉,出現曲曲彎彎,高低不平。2、原因分析:(1)未按設計要求尺寸施工路面基層。(2)未按設計要求和質量標準做好側石背部砼靠背的澆築的工作。
  • 路緣石施工質量通病及防治
    5.3.3.1影響道路整體外觀質量和路面邊緣高程。5.3.3.2平緣石的曲彎與傾倒,易使油麵邊緣掰裂,是造成路邊早期損毀的根源。5.3.4.治理方法:路緣石頂面和基座都嚴格控制高程和平整度。在攤鋪瀝青混合料時,要按照壓實係數,虛高高出平緣石頂面,當碾壓油麵時,要跟人使用熱墩錘和熱烙鐵修整夯實邊緣,使油麵邊與平石接平接實。
  • 【圖文】市政道路工程質量通病防治手冊二:路基附屬工程常見的質量通病與預防措施
    (一)、側邊砌石變形1、現象:側石、平石安砌的質量通病及防治、虛土不夯實或夯實達不到要求密度
  • 社會治理心理學研究有助提升社區居民議事質量
    例如,2017年印發的《北京市社區議事廳工作指導規程(試行)》提出,「社區居委會要樹立協商的理念,將協商作為開展社區工作的創新方式和方法,通過開展社區協商,使社區居民參與到社區各項事務中,成為社區管理服務創新的參與者、實施者和受益者」。社區議事活動是社區治理的常見形式,這種議事活動是一種居民的群體決策過程。
  • 《邯鄲市2020年大氣汙染治理工作方案》
    日前,邯鄲發布《邯鄲市2020年大氣汙染治理工作方案》。緊緊圍繞空氣品質改善核心,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質量導向,突出重點區域、重點領域、重點行業、重點時段,著力強化系統治理、綜合治理、依法治理、源頭治理,著力強化督查執法,著力深化區域聯防聯控聯治,著力做好重汙染天氣應對,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提升大氣環境治理效能,圓滿完成「十三五」規劃各項任務目標,堅決打贏藍天保衛戰,持續增強人民群眾的藍天幸福感、獲得感。
  • 路緣石施工質量通病及防治,拿走不謝!
    :平順度不大於10mm(20米拉線取最大值)                              相鄰高差不大於3mm(20米用塞尺取最大值)縫寬正負3mm(20米用鋼尺量取最大值)         頂面高程正負10mm(20米水準儀測)    外露尺寸正負10mm(20米用鋼尺量最大值)5.質量通病及防治
  • 表面塗裝廢氣治理方案—處理裝置
    汽車製造業是一個高汙染的產業,尤其汽車表面的塗裝會產生大量的廢氣,在現代全球提倡環保的大背景下,汽車製造業就得到了更多的重視和關注,同時也出現了很多的問題有待解決,很多的工藝技術有待優化和提升,汽車製造表面塗裝廢氣產生的來源有哪些呢?
  • 泉州市2020年揮發性有機物治理攻堅實施方案
    北極星VOCs在線訊:日前,泉州發布《泉州市2020年揮發性有機物治理攻堅實施方案》。全文如下:泉州市2020年揮發性有機物治理攻堅實施方案近年來,我市汙染天氣主要以臭氧汙染為主,尤其是夏秋季節,臭氧汙染已成為影響我市空氣品質持續改善的痛點、堵點、難點。
  • 市建設工程安全質量管理服務總站:機構改革見成效 管理服務創新高...
    以智慧工地和誠信平臺建設為抓手,提升監管效能;推行質量安全標準化管理,以標準化工地示範引領和危大工程應急演練為契機,將工程質量安全常見問題防治常態化和規範化;依託信息化科技支撐,強化對重要環節的施工安全質量監管和監督抽檢工作,推進我市房屋建築、市政公用和軌道交通工程的管理服務工作再創新高。
  • 碳纖維板|卡本科技加固:你不知道的碳布施工問題和質量通病!
    大家對碳纖維布加固的優勢比較熟悉,比如,它具有節省空間、施工簡便、施工質量易保證、基本不增加結構尺寸及自重、耐腐蝕、耐久性能好等特點。但碳纖維布加固施工中也會遇到種種問題和質量通病,那該如何預防和處理?本文從主要原因、預防方法、處理方法進行解析。一、碳布翹邊主要原因:1. 粘貼基面(混凝土等)處理平整度不夠。2.
  • 「退化耕地治理」 和「耕地質量等級調查評價」工作有序推進
    為了有序推進榆中縣「退化耕地治理」和「耕地質量等級調查評價」工作,根據《甘肅省農業農村廳關於印發2020年退化耕地治理實施方案的通知》甘農財發〔2020〕25號文件要求,綜合考慮我縣農業發展現狀、耕地質量問題、耕作制度、土壤類型、優勢產業發展現狀,開展退化耕地治理、加強耕地質量等級調查評價就是落實藏糧於地戰略
  • 項目管理:項目質量管理
    問題解決方法通常包括的因素有:定義問題;識別根本原因;生成可能的解決方案;選擇最佳解決方案;執行解決方案;驗證解決方案的有效性。 質量報告可能是圖形、數據或定性文件;其中包含的信息可幫助其他過程和部門採取糾正措施,以實現項目質量期望。
  • 構建以辦案質量和效果為核心的考評管理體系
    要真正從思想認識和考評管理上實現「三個轉變」。一要從注重辦案數量為主的考評管理方式轉變為以辦案質量和效果為核心的考評管理方式。為什麼說過去的考評方式是簡單粗暴的?就是因為它只注重數量。要把它轉變為以質量和效果為核心,就要徹底摒棄過去陳舊的理念和方式,重新構建一套以質量和效果為核心的考評管理體系。
  • 北辰區積極推動停車管理框架協議和養殖水域灘涂規劃調整方案實施
    寶坻區長王寶雨  會議審議《北辰區停車管理框架協議》。會議強調,停車管理是事關城市治理、展現城市文明、關乎百姓交通出行的民心工程。各相關單位部門要堅持統一規劃、分步規範實施,融入智慧停車理念,全力提升社會治理和服務水平。  會議審議《北辰區養殖水域灘涂規劃(2018-2030年)調整方案》。
  • 項目管理合集丨實施規劃丨實施計劃書丨實施方案丨實施細則Word、PPT,可下載
    231、竣工工程自評報告編制指導書(註解版),DOC版可編輯下載230、深圳市建築工程常見質量問題防治指南(2019版),112頁PDF下載!229、深基坑、高邊坡技術安全管理知識培訓,112頁PPT下載!
  • 船舶噴塗廢氣處理方案——治理設備
    20世紀70年代以前,船舶噴塗廢氣處理方案——治理設備在傳統的造船工程中,船舶塗裝技術相當落後,曾被稱為「敲鏟油漆」。從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船舶塗裝領域發生了一系列的重大變革。鋼鐵原材料預處理和塗裝車間底漆的新工藝獲得普遍應用;以室內噴丸除鏽和動力工具除鏽代替了原始落後的手工敲剷除鏽;國外各種新型的高性能塗料不斷受到應用;各種先進的設計與生產技術、管理方式不斷獲得應用,並結合我國實際情況逐步得到發展提高。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船舶塗裝技術領域得到了長足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