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7 小學兒童的心理發展(6、 7歲~12、13歲)
一、 學習活動對心理發展的意義和作用
1.在教師的指導下,能有目的、有系統地掌握知識、技能和行為規範,是一種社會義務。兒童在這種特殊的學習過程中,產生責任感和義務感,意志力也得到了培養和鍛鍊,對個性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2.兒童通過教學活動掌握讀、寫、算等基本的知識和技能,其心理活動的有意性和自覺性都明顯地發展起來,其思維活動也逐漸從具體形象思維過渡到抽象邏輯思維。
3.在共同的學習活動中,兒童相互交流、相互幫助,不僅有助於兒童發展社會交往的技能,提高社會認知的水平,培養合作、互助的集體精神,還有助於兒童掌握各種基本的社會行為規範,形成並發展各種良好的品德。
二、小學兒童思維發展的基本特點
小學兒童思維發展的基本特點是從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過渡到以抽象邏輯思維為主要形式。但這種抽象邏輯思維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與感性經驗相聯繫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體形象性。
1.逐步過渡到以抽象邏輯思維為主要形式,但仍帶有很大的具體性。
2.具體形象思維到抽象邏輯思維的過渡存在明顯的關鍵期,大約在四年級(10~11 歲)。
3.思維結構趨於完整,但有待完善。
4.思維發展過程的不平衡性。
三、角色採擇
角色採擇能力也稱觀點採擇能力,是指兒童採取他人的觀點來理解他人思想和情感的一種認知技能。塞爾曼運用兩難故事法研究表明,觀點採擇能力的發展存在以下五個階段。
(一) 階段0:自我中心的或無差別的觀點(約3~6歲)
不能認識到自己的觀點與他人不同( 男孩子認為媽媽也喜歡小汽車),因而往往根據自己的經驗做出反應。
(二) 階段1:社會—信息角色採擇(約6~8歲)
開始意識到他人有不同的觀點,但不能理解差異的原因。認為他人所做的即是其所想的,而不能了解他人行動前的思想。
(三) 階段2:自我反省角色採擇(約8~10歲)
認識到即使得到相同的信息,和他人的觀點也會有衝突。他們已能考慮他人的觀點,並預期他人的行為反應,但不能同時考慮自己和他人的觀點。
(四) 階段3:相互角色採擇(約10~12歲)
能夠同時考慮自己和他人的觀點,並且認識到他人也可能這麼做,能夠以一個客觀的旁觀者的身份來解釋和反應。
(五) 階段4:社會和習俗系統的角色替換(約12~15歲)
能用社會系統和信息來分析、比較、評價自己和他人的觀點。
角色採擇能力是隨年齡增長而發展的,是與兒童社會經驗有關的認知發展的技能。有些兒童的角色採擇能力低於同齡人,這是其產生過失行為或不良行為的一個影響因素。訓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兒童的角色採擇能力。
四、小學兒童同伴交往特點
1. 與同伴交往的時間更多,交往形式更複雜;
2. 兒童在同伴交往中傳遞信息的技能增強;
3. 兒童更善於利用各種信息來決定自己對他人所採取的行動;
4. 兒童更善於協調自己與其他兒童的活動;
5. 兒童開始形成同伴團體。
五、兒童友誼發展階段
(一)第一階段(3~7歲)
兒童還沒有形成友誼的概念,朋友往往與實利和物質屬性及鄰近性相聯繫,友誼不穩定。
(二)第二階段(4~9歲)
此時期為單向幫助階段。若對方服從自己的願望和要求就是朋友,否則就不是朋友。
(三)第三階段(6~12歲)
此時期為雙向幫助但不能共患難的合作階段。兒童對友誼的交互性有一定了解,但仍具有明顯的功利性特點。
(四)第四階段(9~15歲)
此時期為親密的共享階段。兒童認為朋友間可以相互分享,要相互保持信任和忠誠,同甘共苦。開始從品質方面來描述朋友,認為共同興趣也是友誼的基礎,出於共享和雙方利益的目的而與他人建立友誼。但此時的友誼有著強烈的排他性和獨佔性。
(五)第五階段(12歲開始)
這是友誼發展的最高階段。
每日書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