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龍貓》是宮崎駿先生的代表作,整部電影沒有一個壞人,沒有過多的場景的辭藻。但恰恰就是簡單的的場景,樸實的臺詞,卻讓人百看不厭,每次都讓人感到溫暖,忍不住淚目。
如果你以為這部劇講述的只是關於孩子的童真,和媽媽生病,兩個女兒很懂事的溫情電影,那就大錯特錯了。
五年前,我還是單身少女,看完《龍貓》,只覺得我們長大後,丟失了曾經的童真。
五年後,已經為人母的我。再次看《龍貓》,才發現這是一部育兒寶典。值得每一位做父母的看一看。因為這部電影,藏著這三個育兒真相。
1.給孩子最好的愛,不是金錢,而是精神上的富養
小月的媽媽生病了,出院後要到鄉下靜養,所以小月的爸爸提前帶著孩子們搬到了鄉下。
突然從乾淨的城市搬到農村,小月和小梅都有點不適應,還笑稱房子太破,像鬼屋。好在農村的環境讓兩個孩子感到新奇,他們可以四處跑,到田地裡,小溪裡,好不歡樂。
很快,住在農村的弊端就出來了。
那天晚上,天空突然颳起了大風,小月和小梅躲在浴缸裡嚇得瑟瑟發抖。
小梅問爸爸,風會把屋頂吹壞嗎?
爸爸信心十足地說:放心,房子很堅固,不會被吹壞。
結果話剛落音,屋頂就被掀起一大塊。因為房子比較破,四處漏風。
這時,爸爸沒有抱怨自己不中用,不能給孩子更好的生活條件,也沒有借這件事給女兒講道理,告訴他們要自立自強,以後有條件,可以去更好更美的地方。哈哈大笑起來,說這點小事有什麼好怕的。
接著,兩個女兒被爸爸感染,也哈哈大笑起來。
那晚,兩個孩子沒有因為房頂壞了而害怕,反而做了一個很香甜的夢。
縱觀整部電影,你會發現文章沒有提到關於金錢的任何話題。
媽媽住院,爸爸照顧兩個女兒,還要上課,回家後學習到深夜。但是爸爸從沒抱怨自己辛苦,也沒有抱怨兩個女兒不聽話,總讓他操心。
相反的,爸爸總是樂呵呵地和兩個女兒玩耍,無論遇到任何事,爸爸都會笑著解決。
曾看過一句話:真正的會過日子,是把窮日子過富。而這個富,應該包含物質和精神兩個層面。物質上要充裕,精神上也得豐盛才行。
前幾天,一位高中生因為作弊被老師抓到而跳樓的新聞,就是精神匱乏的案例。
他選擇作弊,正是因為家長太在乎成績,學校太在乎成績,所以忽略了孩子內心的需求。
成績不是孩子的一切,如果父母或老師能告訴孩子,成績不好沒什麼大不了,只要盡力了,以後總會有出路的,孩子也不會選擇用這麼極端的方式結束生命。
電影中,小月的爸爸用行動告訴女兒,這世上沒什麼事是大不了的。
正因如此,女兒在成長過程中才會有一個良好的心態,不會被挫折打敗,也不會用掙錢的多少來衡量幸福的程度。
對女兒來說,只要精神上過得快樂,無論是環境還是逆境都會過得非常幸福。
人生不如意之世,十之八九。讓孩子擁有良好的心態,學會苦中作樂,這將是她人生中最大的財富。
2不要給孩子貼標籤
生活中,經常有父母說,我家孩子太調皮了,我家孩子話太多,太煩人了。
你有沒有發現,當你越這麼說,孩子越朝著你不好的方向發展?
生活中,父母很容易放大孩子的缺點,忽略孩子的優點,給孩子貼標籤,卻不知每個孩子都有她的閃光點。
電影中的小男孩勘太,是村裡的調皮鬼。
小月第一次搬到新家,勘太就嘲笑他們的房子是鬼屋,還對他們扮鬼臉。
如果你說這孩子真討厭,那就是太片面了。
這天傍晚,小月回家的路上下起了大雨。她躲在一處地方避雨,勘太經過時,突然倒回來,將手裡的雨傘遞給小月。
小月不好意思地問他:你把傘給了我,你怎麼辦?
結果勘太二話不說就扔下傘跑開了。
勘太回到家,還被媽媽數落了一番,說他肯定是拿著傘出去玩,把傘弄壞或弄丟了。
勘太說沒丟,卻不肯解釋把傘送給了小月。
你看,調皮的孩子做好事,不喜歡留名。
雖然勘太的傘破了很多洞,但是小月感覺心裡暖暖的。回到家後,她特地拿著傘去勘太家道謝。
勘太看到他來,躲了起來,聽到小月感謝的話,其實心裡早就樂開了花。
勘太的媽媽才明白,原來勘太是一個樂於助人的孩子。
17世紀英國著名哲學家約翰洛克有句名言:父母越不宣揚子女的過錯,則子女對自己的名譽就越看重,因而也會更小心維護別人對自己的好評。
若父母當眾宣布他們的過失,使他們無地自容,他們越覺得自己的名譽已受到打擊,維護自己名譽的心思也就越淡薄。
孩子和大人一樣愛面子,希望得到別人的誇獎和鼓勵。
所以,不要給孩子貼上負面的標籤,稱他為「熊孩子」,「搗蛋大王」,它會給孩子很大的心理暗示,覺得自己真的無可救藥,從而放棄自身成長。
要知道每個孩子身上都有不同的閃光點,父母要做的,不是揪住孩子的缺點不放,而是善於發現他的優點,引導他,放大他的優點。
人無完人,允許孩子不完美,承認他的缺點,用肯定的語言引導孩子變得更好,是父母一生要做的功課。
3學會放手,孩子更幸福
都說女兒要「富養」。小月的爸爸卻很捨得用女兒。
搬家那天,他會讓兩個女兒一起幫忙。因為爸爸人物,女兒也是這個家的一份子,幫忙是她們的義務。
不僅如此,年輕輕輕的小月還會做飯。爸爸早起起晚了,小月會把飯菜做好,讓爸爸醒來就能吃到可口的飯菜。
試問哪個父母看到孩子這麼貼心懂事不會感動呢?
除此之外,爸爸要去上班,就會將小女兒託給小月照顧。
無論小梅是在小雨天,在泥坑裡摔倒了,還是把衣服弄得髒兮兮,爸爸從沒指責過小月帶妹妹不用心。
他自始至終都相信小月會做得很好,小月也是這麼做的。
她們姐妹倆會拌嘴,會生氣,但更多的時候都是其樂融融。姐姐懂得謙讓妹妹。
因為爸爸捨得「用」女兒,小月非常懂事,會做飯,會照顧孩子,儼然一個小大人。
在幫助父母的過程中,小月更加懂得父母的不容易,也更加體貼懂事。
前幾天,我去牙科補牙,一位三十多歲的媽媽帶著孩子看牙齒。媽媽在一旁抱怨,孩子都上四年級了,不會剝雞蛋,不會繫鞋帶,連穿衣服都要她分好前後,生怕他穿反了。
媽媽邊抱怨,邊把手裡的荔枝剝好往孩子嘴裡塞,順便表揚自己一把,說自己是最有耐心的媽媽,如果孩子離了他,什麼都幹不好。
生活中,像這種習慣替孩子包辦的父母不在少數。仔細想想,以下這些話,是不是你的口頭禪:
「乖,聽話!」「這個你不會,還是我來吧!」「我都說過了,你為什麼不聽?」「不要自己倒水,小心燙手!」「跟著我,別亂跑!」「你管好自己的學習就行了,其他事你就別操心了!」
是不是很熟悉?因為這是很多家庭正在存在的場景。
曾經有個很火的話題:父母是如何把孩子養成白眼狼的?
答案最多的是父母的溺愛。
還記得37歲博士生畢業後啃老的新聞嗎?
父母從小事事包辦,讓孩子養成了父母照顧他是理所當然的習慣。
當孩子長大後,父母滿不足不了他,但是孩子已經沒有了自理能力,這時候父母再後悔也為時晚矣。
她溺愛了孩子,卻毀了她和孩子的終生幸福,這種愛,不是愛,是對孩子最深的傷害啊!
安娜昆德蘭說:在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愛都是以聚合為最終目的,只有一種愛是為了分離,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
父母真正成功的愛,不是把孩子留在身邊,而是培養孩子獨立,放手讓孩子走。
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想要養出懂事體貼的孩子,就要學會放手,讓孩子自己去體驗做家務的辛苦,和幫助父母的快樂。
孩子只有親身經歷,才會懂得父母的不容易。
如果父母總擔心孩子累著,辛苦了,就事事親力親為,實際上是剝奪了孩子體驗生活的權利,毀了他的情感價值觀。
為人父母,是一場需要和孩子一起成長的旅途,我們都在摸索中前行。願你我都能像小月的爸爸一樣,做一個心態穩定的父母,善於發現孩子的優點,懂得陪伴孩子的珍貴,放手讓孩子成長。
做父母,比培養孩子考高分,更重要的,是教會孩子樂觀的生活。
你要相信,一個懂事,善良,樂觀豁達的孩子,一定不會過得太差!
作者簡介:指尖的柔弱,一個多愁善感,執筆寫我心的溫情女子,願與你一起分享世間的人情冷暖。
文章為原創,禁止抄襲洗稿。(圖片來源網絡,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