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者,詭道也。」在《孫子兵法》的第一篇中,孫子就已經明確提出了這一點,而兵不厭詐,正是歷代軍事家所慣用的策略。在孫子看來,他對在軍事中利用陰謀詭計而達到目的做法非但不排斥,反而大行其道,洋洋灑灑寫了12種運用詭道的戰法,後世稱之為「詭道十二法」。
「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這前四種都是公開的採用了欺騙和偽裝的方式給敵人造成假象,以此達到了麻痺敵人的效果,而最終獲得勝利。這後面八種,則是針對八種不同的情況而採取的不同應對之法:「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
詭道廣泛應用於古今中外的戰爭中,虛虛實實和真真假假令對手分辨不清,從而在錯誤的判斷下做出錯誤的決定,最終陷入混亂,在利用「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的策略,一招制敵。
在1704年,俄國的彼得大帝就曾利用詭道中的虛實真假贏取過戰爭的勝利。在當時,俄國和軍事力量強大的瑞典爆發了戰爭,二者都想稱霸歐洲。瑞典當時憑藉強大的實力,一度在戰爭中取得了壓倒性的又是,此時俄國上下人心浮動,而彼得大帝深知越是危難時刻,就更應該保持冷靜。他深入分析,從而得出瑞典人做事一向小心謹慎、猶豫不決,並且缺少毅力和意志不夠堅定的心理特點,並且加以利用。彼得大帝悄然地派出了大批的傳信使者,攜帶彼得親筆所書的求援信件奔向四方,要求各地立刻派兵增援。其實這些所謂的援軍都是子虛烏有罷了,即便有一部分,也是遠水救不了近火,遠不可及。
其中很多傳令的信使在混亂中迷失方向,而有的人故意暴露自己的身份,當然就有一批人被瑞典人所俘獲。在瑞典人得到信件之後,通過分析研究而得出了一個可怕的結論:「俄國人在隱藏軍事實力!」而實際上俄國的兵力比瑞典人原本預估的要強大的多。之所以俄國對瑞典人佔領沿海地帶而不加頑抗,正是因為他們在醞釀一個巨大的陰謀。因此瑞典指揮官自以為識破了彼得大帝的詭計,立刻下令讓軍隊撤離,並且十分慶幸能夠儘早離去而避免了遭受更大損失。
如此「詭道」不僅能夠用於軍事上,如果運用在政治上便可以稱之為政治藝術。北齊的開國皇帝高洋,便採取了「示人以偽」的方法,從而在爾虞我詐的殘酷鬥爭中奪得皇位。
高洋原是東魏丞相高歡的次子,年幼時雖沉默寡言、其貌不揚,但史書記載其實高洋是個「神彩英暢,言辭敏洽」的人,甚有才華的他,也得到了父親的喜愛。當高歡去世後,長子高澄子承父位,一時權傾朝野,對這個「愚憨」的弟弟十分輕視,還經常嘲笑和玩弄於他,其他人也都認為高洋是一個無能之輩。等到了高澄被廚奴刺死時,滿朝震驚,一片混亂之時,高洋平靜地站了出來。他臨危不懼、鎮靜從容,並且修明朝政,隨之而來的一系列措施都讓曾經看不起他的人們大吃一驚。高洋頗為雷厲風行,一方面親自指揮軍隊抓捕刺客;一方面代理朝政,事事井然有序。
東魏孝靜帝元善原本感到非常高興,認為高澄一死,高洋便不足為懼。但在見識到高洋的手段之後,不得已將他封為丞相。其實高洋的能力與高澄相比,並不遜色,但在韜光養晦上的功夫卻比高澄深厚的多。高澄的確在政治和智慧上體現出了相當高的水平,但為人鋒芒畢露,做事不能滴水不漏,所以才最終死於非命。武定八年,等高洋覺得時機成熟之後,便領著大軍兵臨城下,將早已擬好的禪讓詔書交給了孝靜帝。孝靜帝迫於無奈,在詔書上簽字之後便被趕出了皇宮,高洋也因此成為了北齊的開國皇帝。
此大權之所以能夠被高洋奪取,正是因為高洋運用了「能而示之不能」的詭道之術。高洋的韜光養晦,不僅成功化解了大哥高澄對他的猜疑,在保護自己的同時,幾乎將一幹朝臣都給瞞住了。高洋懂得偽裝自己,以此麻痺對手,對他放下戒心,最終等到時機成熟之後,一舉奪取了皇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