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文也《臺灣舞曲》
音樂家江文也的曲折人生
江文也,本名江文彬,1910年6月11日出生,臺灣淡水郡三芝莊(現臺北縣三芝鄉)人。祖籍福建永定客家人,1914年遷居廈門,江文也入廈門旭瀛書院求學,不久母親病故,遂轉往日本長野縣入上田中學就讀。畢業後,遵照父親遺囑去東京武藏野高等工業學校電機科就讀。由於他喜愛音樂,課餘時間前往上野音樂學校進修,選修聲樂與音樂基礎理論等課程。1932年工業學校畢業後,隨即到一家印刷工廠學徒,工作之餘拜日本著名音樂家山田耕筰學習聲樂及作曲。同年秋天,參加日本第一屆音樂比賽,獲得聲樂獎。翌年再度獲獎,歌唱天賦已嶄露頭角。藤原義江歌劇團團長甚為賞識,聘為該團男中音藝員。之後,除了熱衷於研讀法文,還學習鋼琴及作曲。
1934年,江文也創作的交響詩《來自南方島嶼的交響素描》第二樂章《白鷺的幻想》,在日本第三屆音樂大賽中,榮獲第二名。1935年以後,江文也在日本連連得獎,作品頻頻問世,逐漸在日本樂壇奠定了地位。1936年,柏林舉行第11屆奧運會,江文也以管弦樂《臺灣舞曲》獲得奧林匹克「認可獎」(即「特別獎」),並榮獲大指揮家溫格納爾銀牌獎,這是江文也在世界上的成名之作。兩年後,他的鋼琴作品《十六首斷章小品》又在威尼斯「第四屆國際音樂節」獲獎。此後又相繼創作出版了鋼琴曲五首《素描》、三首《舞曲》長笛奏鳴曲《祭奠》、聲樂曲《臺灣山地同胞歌》等,此時,江文也的一些作品已在歐美各地演出,得到俄國作曲大師齊爾品的賞識,他成了頗有名氣的國際性的作曲家。他的作品注意繼承中國音樂傳統,吸收西洋作曲技法,創作出具有民族風格的現代音樂,譜寫了中國人的心聲。
從1938年到1948年,這一時期江文也的創作獲得了大豐收。管弦樂曲有《孔廟大晟樂章》、《第二交響樂——北京》、《為世紀神話的頌歌》等;舞劇有《大地之歌》、《香妃傳》;歌劇有《西施復仇記》、鋼琴曲有《小奏鳴曲》、敘事詩《潯陽月夜》、《第三鋼琴奏嗚曲(江南風光)》;室內樂曲《大提琴組曲》;合唱曲有《南薰歌》等九首。獨唱曲則有《中國名歌樂》、《唐詩五言絕句》(九首)、《唐詩七言絕句》(九首)、《宋詞李後主篇,蘇軾篇,李清照篇,吳藥篇》、《古詩篇》、《律詩篇》等。1946年以後一度轉向宗教音樂創作,有《聖詠作曲集》(一卷、二卷)和《第一彌撒曲》等。不容迴避的是他這個時期也為日偽組織——新民會寫過會歌。還曾經為所謂滿洲國創作過若干樂曲和奴化歌曲。儘管這些作品僅佔江文也創作的極少部分,卻也成為他人格上極大的汙點。又加他在日本期間,由於音樂方面的出色表現,獲得當時上田市長及其千金龍澤信子的喜愛,而結為連理。這對他後半生的境遇都是有影響的。
1938年,抗日戰爭爆發,時年28歲的江文也接受了北平師範學校音樂系主任柯政和的邀請,擔任作曲與聲樂教師,從此定居北平。在北京任教後,於1939年初江文也認識了一位北平第二女師音樂系的學生吳蕊真,兩人相愛篤深,江文也甚至為其改名為吳韻真,之後,兩人不顧家人反對而結為伴侶。
1950年以後,江文也曾創作五首管弦樂作品,可有的已經遺失,最後一首《阿里山之歌》未完成。留下的還有《汨羅沉流》(1953)以及《第三交響曲》、《俚謠與村舞》;鋼琴曲則有《鄉土節令詩》,鋼琴奏鳴曲《典樂》,鋼琴綺想曲《漁夫歌》,還有為教學用的《鋼琴奏鳴曲(中級用)》,《兒童鋼琴教本》,及《杜甫讚歌》;弦樂合奏《小交響曲》;小提琴奏鳴曲《頌春》;鋼琴三重奏《在臺灣高山地帶》,管樂五重奏《幸福的童年》、《第四交響曲--紀念鄭成功收復臺灣三百周年》、《木管三重奏》(1,2);獨唱曲只有《林庚抒情詩曲集十首》。
江文也1938年前的作品,由於他對西方19世紀末20世紀初一些文學家的作品特別喜愛,在音樂寫作上也運用了當時最前衛的手法,對當時前衛作曲家德彪西、拉威爾、瓦列滋、巴託克等人,以及當時在西方樂壇流行的新國民樂派、新古典主義、印象主義、表現主義、神秘主義作品的認識頗深,受其影響極大,尤其他的鋼琴曲受匈牙利馬爾託克民族樂派的影響更為明顯。《臺灣舞曲》、《阿里山的歌聲》雖吸收了一些歐洲新潮流的一些技法,但仍可體現出他獨特而有生氣的性格,從題材到內容,都具有鮮明的民族性,滲透著對家鄉——臺灣的深厚情懷。可以說在既能深刻了解西方音樂和文化,又能堅守中國音樂的民族性這一點上,是無人與之相比的。
1945年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江文也曾因為日偽組織新民會做事而遭逮捕入獄。出獄後,在北平郊區一所回民中學短期任教。1949年北京解放,轉往天津中央大學音樂系擔任作曲教授,課餘仍勤奮創作。1950年,江文也任中央音樂學院作曲教授。由於他的特殊政治背景,不幸的遭遇一再落到他的身上。1957年「反右」運動中,被劃成「右派」,深受極左路線迫害,教學、演奏、創作的權利全被剝奪。1966年在「文革」中挨批挨鬥,關入「牛棚」,1969年被送往河北清風店某部隊接受勞改。1976年「四人幫」被打倒,江文也在1978年終於獲得平反,恢復原教職。但此時他因為多年勞改生活,曾經兩次吐血,數次中風而癱瘓在床。在這種情況下,他仍勉力堅持創作交響曲《阿里山的歌聲》。但因疾病日趨加重,終未完成,於1983年10月24日因腦血栓症逝世於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