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卡西尼號」離開我們之後,
我們還會去遙遠的土星探測嗎?
我們知道了多少土星的秘密?
那裡又有什麼等待著我們去發現?
上周,著名華人天文學家葉永烜老師做客國家天文臺,作為土星系統探測計劃——「卡西尼-惠更斯號計劃」的提出者,我們特別邀請到葉老師,做了這個小訪談,共同探討關於「卡西尼」的八卦、土星的秘密、未來的計劃等等等等……
▉ 天文學家沙龍時刻——
沙龍嘉賓:
葉永烜
葉永烜,知名德國國籍華人天文學家。出生於南京,在澳門成長,現為臺灣「國立中央大學」天文研究所與太空科學研究所教授。1982年時他和法國科學家Daniel Gautier、美國科學家Toby Owen向NASA與ESA提出探測土星系統的計劃,該計劃就是現在的卡西尼-惠更斯號。NASA在2009年授予他特殊公共服務榮譽勳章(Exceptional Public Service Medal, EPSM)以表彰他對卡西尼-惠更斯號計劃的貢獻。
田豐
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大氣與空間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百人計劃研究員,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研究中心教授。
苟利軍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黑洞及其高能爆發現象研究小組負責人。
張超
張超,《中國國家天文》雜誌活動總監及編輯,天文攝影師,顯微攝影師,科普作家。
▼
張超:「卡西尼」離開我們以後,現在「朱諾」正在前往木星,按照這個節奏的話,如果再過個20年或者50年,我們會不會有一個新的契機,再去探測土星?是不是現在「卡西尼」還給我們留下了一些土星上的未解之謎,強烈地吸引著我們,等待著我們去探索、去解決?
2017年9月15日,卡西尼號完成任務,墜毀在土星大氣中
葉永烜: 自然界的未解之謎總會無窮地出現,知道的越多,越覺得自己不了解。就比如我們地球,博物學研究地球幾百年了,但是現在還仍在研究,問題會越來越多,方向會越來越細。我們對太陽系的探索也不會有停止的一天。我還跟學生開玩笑說,到時候,土衛一就會有有一個土衛一研究所專門研究研究它,甚至將來某一個彗星都有專門的研究所。
土星前的土衛六——Titan泰坦
田豐: No way,彗星太多啦……(笑)
葉: 也不用悲觀地認為要再等20年才會有一個土星計劃,一個月前美國NASA宣布有一個新的計劃叫「新邊疆任務」——「New Frontiers-4 」,四個選題中NASA最後選定了兩個目標:一個是去彗星的,一個去土衛六——Titan。落選的其中一個是去土衛二,大家覺得很可惜。但你可以看到NASA的四個選題中有兩個都是去土星的。相信過兩年時機成熟了,去土衛二也會列入計劃。
「新邊疆任務」——「New Frontiers 」
葉: 這兩個選出來的題目NASA會先挑一個。去彗星的話,目標就是羅塞塔去的那個彗星(67P/楚留莫夫-格拉希門克彗星),從彗星表面採樣,然後帶回來。現在他們對這個彗星的情況已經比較清楚了,回去採樣可以把危險度降到最低。這個事情我們想過很久,在做卡西尼土星計劃的時候也想這麼推動,但是太難了,要把那個彗星上的冰拿回來。
彗星採樣取回計劃
葉: 深空探測都是一步步來的。計劃選出來,還要加強技術層面的研發,很多技術問題要解決。我們現在對土衛六大氣和地表的認知已經比以前多了很多,所以有更充分的信心。這個計劃要降落兩個著陸器,分散在相隔一百公裡左右的兩個地方。他們把這個著陸器叫做「蜻蜓」,因為這個著陸器外觀就像蜻蜓的樣子。它們要降落在土衛六表面的地方去探測偵查,好為下一次機器人真正抵達土衛六做好準備,就像現在火星探測那樣的步驟。所以不用等那麼久,可能在2025年就會發射。
「蜻蜓」著陸土衛六計劃
苟利軍: 要飛多久?
葉: 要看他們使用什麼火箭。「卡西尼」走了七年嘛,所以我猜想這次去可能五年吧,因為帶的著陸器都比較小,所以輕一點。
張:好像和三十年前決策的計劃很相像啊,一個彗星探測和一個土星探測同時進行,現在還是這樣?
卡西尼計劃
葉: 也不能這樣說。人的想像力是無窮的,可實現的能力是有限的。我現在說我們可能將來會在月球上有殖民地,火星上有殖民地。但真到實現,這話可能已經是我們兩百年前說過了的。我們也可能會到半人馬座的那個比鄰星上去,可什麼時候做到呢。我們能夠做到的,和我們想要做到的中間還有很遠的距離。當然,有想法很重要,但只是一個很籠統的想法,把它實現則需要時間。
張: 您剛才說土衛二的那個計劃,還是關注噴流這個問題?
葉: 現在看來當年太笨啦,完全沒有提土衛二。可是土衛二當時已經告訴我們了:「我就在這做著什麼,你來找我呀」,而我們都沒有想到。我們當時覺得土星很好玩,有個E環,軌道分布跟土衛二軌道很相近,所以肯定有關係。有很多奇奇怪怪的機制來解釋它的機制,但從來沒人想過它會有什麼噴流出來。
1978,德國,太陽風第四次會議,葉永烜(第三排右一)
田: 比較晚,2000年之後有一篇文章提到。
葉: 1989年ESA和NASA同意做卡西尼的時候,我畫了一張畫。畫是根據日本一個雜誌裡的插圖,背景是土星環,前面是土衛二有噴流噴出來,可我當時覺得不可能啦,就把噴流去掉了。(笑)事實上,土衛二的重要性就體現在這個噴流。
卡西尼飛掠土衛二噴流
葉: 噴流確認了土衛二地下有海洋,從氣體成分和塵埃裡打出來的成分會和海底的有很多交叉。所以土衛二的地下海洋的海底應該有熱氣,石頭和地下海洋的水作用,叫做熱液噴泉。我們自己的海底就有生物圈,因為噴出來的東西有足夠的元素,允許它們變成能量,來進行化合作用……而不是光合作用,因為海底這個地方是完全沒有光的。
土衛二——恩克拉多斯(Enceladus)的結構想像
田: 會有異養生物?
張: 產甲烷過程?
田: 有,還有硫化,硫化氫之類的噴出來。
葉: 所有這些都加強了土衛二可能有生物圈的猜想,但土衛二實際只有五百公裡這麼大……對科學家來講,還是一步一步走吧,而且要去土衛二的話還有很多技術上的挑戰。不過也正是這些挑戰,才推動了太空科學的進步。所以說,科學進步的背後有很多技術上的解決。人想要創新,找個理由去做些新東西、新技術,我們科學家就給他們一個理由,互相利用吧。(笑)
葉: 空間技術也不是不關注科學。我們三十年前就想的事情為什麼現在才做,因為三十年前沒有這個技術,沒有這個經驗。科學家想要一步登天,可技術和資源需要時間的累積,還有國家要夠強,有這個意志力,才能夠做這個事情。
張: 是的,謝謝葉老師!
葉永烜接受本刊採訪
葉永烜老師籤名,並畫上了土星和E環~
天地如此遼闊……
編輯 / 懷塵
中國國家天文
Chinese National Astronomy
微信號:chineseastronomy
《中國國家天文》雜誌由國家天文臺主辦。
本刊面向廣大公眾,關注天文與人文相結合,
提供科學性、文化性、藝術性、收藏價值兼備的天文學內容及文化生活。
中國國家天文願與你一同守望宇宙星辰。
新媒體投稿:cinastronomy@163.com
紙刊訂閱請洽:1591082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