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醫院看病有什麼禁忌,醫生說最不喜歡4種病人,希望你不是

2021-01-16 騰訊網

「你攤大事了!回去就給你曝光……」患者對王教授惡狠狠甩下一句話,十幾分鐘後,患者將爭執視頻被發到了網上。

——這是胸外科主任王凱忠副教授前兩年遇到的一件事。

這位患者看病時自述,右下側肋骨處很疼,已經一兩天時間,懷疑肋骨骨折。王教授便用手檢查了一下患者疼痛部位,但沒有發現明顯骨頭錯位現象,也沒有發現腫塊。

出於對患者負責的態度,他建議患者拍CT或彩超,其中CT一系列檢查700多元,彩超檢查140元。

這時,患者和同行男子覺得檢查費太高,建議王教授用手「摸」檢查。

王教授認為這麼做並不科學,容易誤診。但患者堅持認為可以觸診,雙方起了爭執。

其實,在日常生活中醫生與病人出現爭執是非常常見的,主要是因為醫患之間存在很多「代溝」,有的關於醫學問題,有的關於費用問題,還有的關於信任問題。

而一旦需要做檢查且花費大時,病人很可能會對醫生的動機產生懷疑,拒絕醫生的建議。事實上,這對醫生來說也是很難解決的問題。

醫生最不喜歡四種病人

一、要求醫生開假證明

很多人會以各種理由要求醫生給自己開具假證明,比如「家庭經濟不好,需要申請補助」、「家裡事多,得休假」等。提出這無理要求的人,要麼是醫院裡有熟人,要麼是直接要求醫生開具。

雖然說醫生開具證明是具有法律效力的,但很多人認為開假證明違法沒有那麼嚴重。而對於醫生來說,一旦給「病人」開了假證明,就要承擔法律責任,還會違背醫生的職業道德。

二、掛號爽約

隨著技術不斷的發展,現在很多醫院都實行了網上掛號,主要是為了方便患者就診。但這一方便患者的方法,卻被很多人濫用——很在網上掛號了,卻沒有到醫院看病。

據調查表明,從2011年~2012年這兩年裡,網上掛號的就診率僅為41.1%。由此可見,大多數人並不重視掛號約定,隨手一掛,隨時「爽約」。而醫生特別不喜歡「爽約」的人,因為醫生出診時間是固定的,看病人的數量也是固定的,「爽約」的病人會佔掉名額,耽誤真正需要看病的病人,延誤治療。

三、託熟人看病還要加塞

看病難,是現在很多人會發出的感慨,尤其是名醫名院幾乎一號難求。於是乎,不少病人為了能看上病、住進院,就想方設法找關係、託熟人。一些人習慣看病找熟人,圖個放心,這既是人之常情,也是國情。但這也是醫生最不喜歡的病人之一,尤其是託熟人掛了號,還硬要加塞檢查、加塞住院等。這不僅擾亂了醫院的秩序,還影響醫生的本職工作。

四、微信、簡訊、電話看病

現在網絡社交十分方便,在軟體上都能了解一些關於疾病的知識。也正因為這樣,很多人一旦出現什麼毛病就習慣託人微信、簡訊、電話進行諮詢。

其實這樣做是不可取的,在網絡上根本無法做到查體等需要直接接觸的診斷手段,即使是看檢查的「片兒」也可能產生疏漏。因此,絕大多數建議不能當作診斷和治療指導的標準,這也是醫生不喜歡微信、簡訊、電話看病。

去醫院看病,記下這些技巧

在看病時需要講求技巧,尤其是在語言方面。如果自己不懂得一些言語上的表達,可能會讓看病效果大打折扣。到醫院看病時,記住了,以下這些最好別說。

·「醫生,檢查和治療我要最好的,錢不是問題」

這對於有錢又惜命人來說,錢無所不能。但在醫生的心裡,錢並不是萬能的,而醫生的職責及時給病人治病,而不是為了賺錢。另外,最貴的也不一定要合適自己,醫生需要結合病人情況給出合理的治療方案,甚至有時一百來塊錢就能搞定了。

·「我病了,在網上查過這種病,網上這麼說……」

在這個網際網路的時代裡,很多人總是聽信網上的治療信息,甚至自以為這種病可以按照網上說的那樣治。其實,當病人去醫院看病時,最好相信眼前的醫生。

·「醫生,我總覺得不舒服,真的不用做檢查嗎?」

在看病的過程中,醫生經過一系列問診或查體,便可初步診斷疾病。當醫生說沒什麼大問題時,就沒有必要做檢查了。當然,如果真覺得不放心,也可以要求做一些檢查,但最好還是相信醫生的診斷。

·「別人跟我一樣的病,人家治癒了,為什麼我就好不了」

同一種疾病,不同的人會出現不同症狀,而治療效果也會有所不同。因為存在個體差異,所以追求個體化治療。病人不能一味拿別人情況來斷定自己的治療方向,而是要聽醫生的建議。

最後,39健康網小九囉嗦一句,作為一個醫生是有責任治療病人的,而作為病人是需要配合醫生的。只有這樣做才能達到雙贏,當然,充分的溝通是互相信任的前提,醫患之間應該更加互相理解。

參考資料:

[1].《想看好病就別招醫生煩,醫生最不喜歡這5種病人》.健康時報.2014-12-08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

相關焦點

  • 三甲醫院看病也有「潛規則」,醫生不會明說,但是家屬要明白!
    分享一個我去醫院遇到的奇葩事,坐標貴州黔西南州某人民醫院,也是我們當地唯一一家三甲醫院,醫院級別是提高了,但是醫生的質量卻是參差不齊,他們的所作作為簡直是讓人懷疑人生,病人在哪裡不是看病而是受氣,有一點可以慶幸的是那些醫生的親屬都是病號。
  • "go to hospital"難道不是去醫院看病嗎?
    在這個特別的假期裡,醫院成為我們與病毒的戰場。去醫院看病是go to hospital還是go to the hospital呢?在醫院到底是用in還是用at呢?
  • 看病時的潛規則,醫生根本不會告訴你!第一條你就不知道
    經常有患者跟Dr.X吐槽,說自己就診的經歷有多不愉快。尤其是去一些三甲醫院,更是噩夢。這也是Dr.X經常能看到很多人越來越不願意去醫院的原因,如果真的能夠把每次就診做到像自己在網上購物那樣便捷愉快,自然也就沒這麼多異議了。
  • 去醫院看病,動不動就做檢查,到底是因為什麼?醫生告訴你實情
    為什麼醫生動不動就要做檢查? 現在很多人都抱怨,到醫院看病,還沒說兩句就要做檢查,不是採血就是做CT,或者彩超啥的。 身邊的很多朋友和同學也都問我,做這麼多檢查是不是有提成,很你們收入有關?
  • 為何農村去鄉鎮醫院看病的人很少,去私人診所看病的人卻很多?
    而鄉鎮醫院的確很尷尬,大家都有默契的不去鄉鎮醫院看病,最多去輸輸液什麼的,因為鄉鎮醫院沒什麼好大夫,即使醫療設備上比私人診所齊全,但是看病技術真不如那些私人診所的醫生,於是乎就形成惡性循環,好的大夫都想辦法去了縣醫院,而鄉鎮醫院沒有好的大夫,大家越發不會去看病。
  • 病人拿著別人的醫保本來看病,怎麼辦?
    這裡有專業的醫生為你講述健康知識、急救知識、以及手術麻醉的那些事兒,請點擊右上角「關注」哦~長期以來,有一個秘密一直壓在我心底。在過去的十幾年接診過程中,偶爾就會遇到病人非本人的情況。病人非本人,這是什麼意思?
  • 鍾南山說醫生看的不是病而是病人怎麼回事 病和病人有什麼區別
    家風:「我父親很少說話,他說講話要有證據」問:很多人都想知道,您成為醫生是否與家庭環境有關?鍾南山:我想還是有關係的。我父親是兒科醫生,在上世紀四五十年代,一到晚上經常有很多鄰居帶著孩子來我家看病,孩子用了藥以後好了,鄰居很開心,父親也很有成就感。
  • 到醫院看病掛普通醫生號,還是掛副主任醫師號?有什麼區別?
    到醫院看病掛普通醫生號,還是掛副主任醫師號?有什麼區別?最簡單的原因就是,副主任大部分行醫時間長,臨床經驗豐富,更知道如何與患者和患者家屬交流。但這也不是絕對的,因為相對來說,大城市醫師水平高於中城市高於小城市的醫師水平;大醫院醫師水平相對高於中醫院小醫院的醫師水平。這個道理也很簡單,見的各種疾病多,見的病人多,上手機會多,自然水平要高一些。
  • 臺灣人在大陸:醫院看病的經歷有深刻體驗
    臺灣《旺報》20日刊載現居廣州的臺灣人賴佳玟的投稿文章,作者認為大陸醫院醫療服務差、價格高;大陸的醫療服務、價格,很多在大陸的臺灣人都有深刻體驗。  文章摘編如下:  臺灣最優秀的學生幾乎都是學醫,醫生的水平很高,再加上近年健保體制補助民眾就醫,臺灣醫療服務的性價比高到「破表」。
  • 什麼病需去醫院?什麼病掛什麼科?最全就醫指南來了!
    看病不容易,可如果你懂點「看病技巧」可以讓你大大提高看病效率↓↓↓到底哪些病需要去醫院?人的身體是有自我修復能力的,但是有些疾病是不能硬扛著的,到底哪些病需要去醫院?1.4. 突然發生惡化的疾病大夫可能已經告訴你這個病沒什麼,過幾天自己就能好,開始的時候,感覺也是一天比一天好,可是今天突然惡化了,那麼最好再去醫院查一下。到了醫院,看急診or看門診?
  • 村醫燒掉病人50萬欠條後成名:樹大招風 不看病了
    楊全鴻做了幾十年的鄉村醫生,一直奉行著一條準則:有錢沒錢先看病。他說這跟自己年輕時的經歷有關。楊全鴻18歲那年,不幸患上了敗血症,在當地的縣醫院昏迷了9天才被搶救過來。出院後,面對6000元的醫療費,楊家實在拿不出來。「後來國家看我實在沒錢,就免掉了三四千塊錢。」楊全鴻說,這段特殊的經歷,讓他從那時起下定決心當醫生,讓鄉親們看病少花錢。
  • 市民為何一窩蜂擠大醫院而不去社區醫院?
    黃麗萍帶兒子看病的經歷引發眾多市民的共鳴,不少市民撥打本報新聞熱線96258表示:要是社區醫院能少花錢看好病,誰願去擠大醫院?而更多市民吐槽的卻是對社區醫療的不了解和不信任。雨花區的黃女士在電話裡甚至直言,「有頭髮,誰願當癩子,要不你來我們社區衛生站看病試試!」    因多年伏案工作,記者頸椎時常出現酸痛感。
  • 看病要排隊、住院要預約!山溝溝「草根醫院」如此火爆啟示什麼?
    她坦承,退休後也去過其他民營醫院。有一些醫院「宰病人」,自己受不了,只能走人。劉世虎告訴記者,濟世康醫院不給科室、醫生下達「創收任務」。「有的醫院不是以治病為主,誰能掙錢誰就是『高』水平醫生。喪良心的事太多了,你不這麼整,院長就不樂意,不光坑病人也坑醫生!」
  • 北京協和王直中:醫生要一身正氣,把病人放在首位!要看病,就必須多...
    我們都在醫院住著,很少回家,也就是所謂的住院醫生。因為病人的病情隨時可能發生變化,你不在醫院守著,就看不到第一手資料。每天除了看書、看病人、寫病歷,還要準備查房。查房不是簡單地把病歷、化驗結果念一念,而是要多接觸病人,匯報病人每天病情有什麼變化。雖然累,但是有收穫,這是對一個醫生基礎的培養。
  • 愛荷華大學醫院 中國患者如何去看病
    該醫院研發了阿司匹林,為世界上最小的病人(5.7磅的嬰兒)進行了胃食管反流手術,是第一個用基因治療開角型青光眼的研究中心。愛荷華大學醫院是美國外科醫生學院認證的一級創傷中心,是唯一的一級國家成人和兒科病人護理醫院,該院的燒傷中心被美國外科醫生和美國燒傷協會聯合確定為唯一的驗證燒傷中心。該院有超過270名醫生被評為「美國最好的醫生」,該院曾獲得卓越護理磁鐵獎。
  • B肝病人有飲食禁忌,這5種食物不要碰,肝臟或會「感激」你
    如果不注意飲食,很容易加重病情,就像B肝一樣,是一種病毒感染的疾病。除了藥物治療,飲食也很重要。只有了解一些飲食禁忌,患者才能更好地控制病情。B肝病人有飲食禁忌,這5種食物不要碰,肝臟或會「感激」你1、沒有成熟的水果雖然多吃水果可以幫助身體補充維生素,提高免疫力,但B肝患者還是要注意選擇一些成熟的水果,儘量少吃不成熟的水果。未成熟的水果含有發酵糖,不僅會腐蝕牙齒,而且吃後還會引起腸胃不適,對疾病的治療和穩定極為不利。
  • 37歲的社區醫生陳回春,有位女老師實名表揚你:希望這樣的好醫生能...
    他問我,你最近是不是很疲勞?我實話實說:我爸爸91歲,剛做了場手術要照顧,另外媽媽76歲癱瘓在床10多年。我家裡很小,沒法請保姆,全部要靠我一個人照顧。陳醫生馬上就說,我可以上門去給你媽媽看看。我心想,他隨便說說的,當不了真的,就編了個理由:家裡小,有個癱瘓病人,家裡不是很乾淨的。
  • 沒預約就不能看病?老人就診之難:不會網上掛號,去醫院咋就是白跑...
    問起為什麼喜歡上海很多人可能會回答在上海生活很方便在微博上很多網友曬出自己的看病經歷在家掏出手機看看哪位醫生有空,預約掛號十分鐘就能完成疫情期間,為減少患者在醫院內等候時間、防止人員聚集,很多醫院採取分時段全預約就診措施。
  • 楊文醫生被害案後,廣西一家醫院驚現神操作,「先安檢後看病」?
    醫院試運行安檢當日,查獲各類刀具10多把,包括1把管制刀具,看到這裡小編也是不理解了,去醫院無非是看病或者是探望病人,拿那麼多的刀具幹嘛,是要打架的節奏嗎?對於廣西省南寧市第二人民醫院「先安檢,後看病」的做法,央視新聞的官博在網上發起了投票,截止目前,可以看到,網友們對於「先安檢,後看病」的做法還是十分支持的。
  • 去醫院看病,什麼症狀掛什麼科?
    李鴻政 Dr家庭醫學患者在大醫院找不著北,往往沒有找到合適的科室,好不容易請一天假,結果接診醫生不是這個專科的,草草了事,或者推薦到其他科室。但眼看就要天黑了,就診的效率太低。時不時就有朋友要我寫這麼一篇文章,幫助大家如何更加高效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