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攤大事了!回去就給你曝光……」患者對王教授惡狠狠甩下一句話,十幾分鐘後,患者將爭執視頻被發到了網上。
——這是胸外科主任王凱忠副教授前兩年遇到的一件事。
這位患者看病時自述,右下側肋骨處很疼,已經一兩天時間,懷疑肋骨骨折。王教授便用手檢查了一下患者疼痛部位,但沒有發現明顯骨頭錯位現象,也沒有發現腫塊。
出於對患者負責的態度,他建議患者拍CT或彩超,其中CT一系列檢查700多元,彩超檢查140元。
這時,患者和同行男子覺得檢查費太高,建議王教授用手「摸」檢查。
王教授認為這麼做並不科學,容易誤診。但患者堅持認為可以觸診,雙方起了爭執。
其實,在日常生活中醫生與病人出現爭執是非常常見的,主要是因為醫患之間存在很多「代溝」,有的關於醫學問題,有的關於費用問題,還有的關於信任問題。
而一旦需要做檢查且花費大時,病人很可能會對醫生的動機產生懷疑,拒絕醫生的建議。事實上,這對醫生來說也是很難解決的問題。
醫生最不喜歡四種病人
一、要求醫生開假證明
很多人會以各種理由要求醫生給自己開具假證明,比如「家庭經濟不好,需要申請補助」、「家裡事多,得休假」等。提出這無理要求的人,要麼是醫院裡有熟人,要麼是直接要求醫生開具。
雖然說醫生開具證明是具有法律效力的,但很多人認為開假證明違法沒有那麼嚴重。而對於醫生來說,一旦給「病人」開了假證明,就要承擔法律責任,還會違背醫生的職業道德。
二、掛號爽約
隨著技術不斷的發展,現在很多醫院都實行了網上掛號,主要是為了方便患者就診。但這一方便患者的方法,卻被很多人濫用——很在網上掛號了,卻沒有到醫院看病。
據調查表明,從2011年~2012年這兩年裡,網上掛號的就診率僅為41.1%。由此可見,大多數人並不重視掛號約定,隨手一掛,隨時「爽約」。而醫生特別不喜歡「爽約」的人,因為醫生出診時間是固定的,看病人的數量也是固定的,「爽約」的病人會佔掉名額,耽誤真正需要看病的病人,延誤治療。
三、託熟人看病還要加塞
看病難,是現在很多人會發出的感慨,尤其是名醫名院幾乎一號難求。於是乎,不少病人為了能看上病、住進院,就想方設法找關係、託熟人。一些人習慣看病找熟人,圖個放心,這既是人之常情,也是國情。但這也是醫生最不喜歡的病人之一,尤其是託熟人掛了號,還硬要加塞檢查、加塞住院等。這不僅擾亂了醫院的秩序,還影響醫生的本職工作。
四、微信、簡訊、電話看病
現在網絡社交十分方便,在軟體上都能了解一些關於疾病的知識。也正因為這樣,很多人一旦出現什麼毛病就習慣託人微信、簡訊、電話進行諮詢。
其實這樣做是不可取的,在網絡上根本無法做到查體等需要直接接觸的診斷手段,即使是看檢查的「片兒」也可能產生疏漏。因此,絕大多數建議不能當作診斷和治療指導的標準,這也是醫生不喜歡微信、簡訊、電話看病。
去醫院看病,記下這些技巧
在看病時需要講求技巧,尤其是在語言方面。如果自己不懂得一些言語上的表達,可能會讓看病效果大打折扣。到醫院看病時,記住了,以下這些最好別說。
·「醫生,檢查和治療我要最好的,錢不是問題」
這對於有錢又惜命人來說,錢無所不能。但在醫生的心裡,錢並不是萬能的,而醫生的職責及時給病人治病,而不是為了賺錢。另外,最貴的也不一定要合適自己,醫生需要結合病人情況給出合理的治療方案,甚至有時一百來塊錢就能搞定了。
·「我病了,在網上查過這種病,網上這麼說……」
在這個網際網路的時代裡,很多人總是聽信網上的治療信息,甚至自以為這種病可以按照網上說的那樣治。其實,當病人去醫院看病時,最好相信眼前的醫生。
·「醫生,我總覺得不舒服,真的不用做檢查嗎?」
在看病的過程中,醫生經過一系列問診或查體,便可初步診斷疾病。當醫生說沒什麼大問題時,就沒有必要做檢查了。當然,如果真覺得不放心,也可以要求做一些檢查,但最好還是相信醫生的診斷。
·「別人跟我一樣的病,人家治癒了,為什麼我就好不了」
同一種疾病,不同的人會出現不同症狀,而治療效果也會有所不同。因為存在個體差異,所以追求個體化治療。病人不能一味拿別人情況來斷定自己的治療方向,而是要聽醫生的建議。
最後,39健康網小九囉嗦一句,作為一個醫生是有責任治療病人的,而作為病人是需要配合醫生的。只有這樣做才能達到雙贏,當然,充分的溝通是互相信任的前提,醫患之間應該更加互相理解。
參考資料:
[1].《想看好病就別招醫生煩,醫生最不喜歡這5種病人》.健康時報.2014-12-08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