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鬆一下,今天是二十四節氣中的大寒,我們推送一篇關於中日「醬」文化的文章。於生活的細微處發現文化的不同,要細細品味。祝朋友們健康。
「醬」實際就是味噌、醬油、醋等發酵調味料的總稱,廣泛地分布在中國、日本以及亞洲各地,已經成為當地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品。
中國與日本是一衣帶水的鄰邦,有著悠久的文化交流歷史,兩國的飲食文化有著很多共同點,「醬文化」就是其中之一。兩國製作醬的原料基本相同,並且都認同「醫食同源、藥膳同功」的理念,對「醬文化」有著共同的價值觀。
儘管如此,中國與日本畢竟是兩個國家,而且歷史、環境以及飲食習慣都有很大差異。所以,兩國「醬文化」也不完全相同。任何文化都是基於該國民眾的需要自己創造出來的,或者是在吸收外來文化的過程中,不斷變化和發展出來的。
「醬」的起源
關於中國「醬」的起源,目前已有定論,其發源於中國大陸,距今已有三千年的歷史。但是關於日本「醬」的起源卻有各種各樣的說法,至今尚無定論,基本上可以歸納為五種。
第一種是中國舶來論。認為是唐朝的鑑真和尚在東渡日本時帶去的。「醬」中的一個品種「味噌」,其日文發音與中文中「末醬」很相近。
第二種是本土起源論。認為「醬」源於日本土著民的製鹽技術。大約公元前1世紀時,當地百姓用鹽發酵穀物並製作了穀物的「醬」。
第三種說法認為「醬」是經由朝鮮半島傳過來的。大約公元4世紀中葉,古代中國人製作的「醬」和「豆豉」以及其製作工藝經由朝鮮半島傳到了日本。
第四種說法認為「醬」來源於朝鮮。朝鮮的味噌及其製作技術直接傳到了日本。日語「味噌」的語源就是朝鮮語的「密祖(miso)」
最後一種則認為「醬」是由渤海國傳來的。當時,被唐朝封為郡王的渤海國與日本的貿易往來非常昌盛,毫不亞於唐朝。《新唐書·渤海傳》中有這樣的記載:中原(中國的中央)之人稱「醬」為「柵城之豉」。「柵城」指的是渤海國的「東京龍原府」,「豉」是「醬」的始祖,是渤海國百姓飲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因此,有人說「醬」是經渤海國人之手傳到日本的。
精於「創新」的日本和善於「創造」的中國
研究中日兩國「醬」的發展史,我們就會發現兩國都創造了「醬」,並對其進行了不斷的「創新」。但是,進一步比較後,我們就會看出其中的差異。中國擅長「創造」,以醬為原料,製作出了豆豉、味噌、醬油、醃肉、醬菜等。這其中雖然也有「創新」,但和日本相比明顯少得多。
這種差異與中日的飲食習慣、自然環境、思考方法有著很大關係。中華民族土地遼闊、物產豐富,有著悠久的文化和歷史,因此考慮問題比較宏觀,擅長「創造」。與此相反,日本民族擅長微觀思考,以手藝人的氣質,吸收和改造外來文化,對「革新」很拿手。味噌汁、納豆、味噌醃製品等都是革新的產物。但是與中國相比,「創造」方面則弱了些。
「醬」的功效
中日兩國都很重視「醬」的營養價值和治療功效。但是,比起「醬」的營養價值,中國更重視「醬」的治療效果。而日本恰恰相反,更偏重於「醬」的營養價值。
古代中國人不僅把「醬」作為食物,還視其為中藥。從漢代開始就將「豆醬」作為藥物使用。李時珍編著的《本草綱目》中寫道:「豆豉」可促進食慾、助消化、發汗、止喘。
中國人在製作菜餚時,為了利於健康,有放入草藥的習慣。有時會將混有各種中草藥的小口袋放入菜裡一起烹飪。這一做法不僅使菜餚散發出一種獨特的香味,還會得到非常好的治療效果。
但是,日本的《食品衛生法》禁止在食品包裝上寫食材的功效。因此,比起治療效果,日本更強調食品的營養價值。日本人在詳細分析了「醬」的化學成分的基礎上探求其營養價值、保健功能以及治療效果。
日本民間有「給醫生使錢,不如給醬店使錢」(醫者に金を払うよりも、みそ屋に払え)的說法,它很好的體現了醬的營養價值和保健功能。
日本人從「醬」發展出了味噌汁(大醬湯)。味噌汁是日本家庭中不可缺少的一道菜。其特徵就是味道清淡,脂肪和糖分少,營養豐富,而且能夠引起食慾。味噌汁是否美味是測試主婦廚藝的標準。
如上所述,中國和日本的「醬」文化既有共同之處也有相異之點。如果中日雙方能夠互相取長補短,共同研究開發,「醬」的好處定能惠及民眾。
(原文標題:中日醬文化的比較,作者賈蕙萱是北京大學教授)
歡迎訂閱人民中國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