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段央視記者用英語採訪尚比亞發展署總監安德魯的視頻在網絡上迅速走紅,視頻中的一位央視男記者操著一口流利的「中國方言式英語」發問,尚比亞官員也能聽得明白,對答自如。本來一條普通的採訪消息,卻因為央視男記者的口語發音而引發網友的熱評。有的網友吐槽稱「我突然對自己的口語有自信了」,有網友諷刺稱「口語是體育老師教的吧」,也有網友一本正經地指出其語法錯誤。除了批評性的聲音,也有網友送上鼓勵,「對方聽懂了就是勝利」、「小哥說得特自信」。
網友紛紛嘲笑提問者的口語「口音不純」、「語法錯誤」。可是,一次普通的採訪提問,有必要承擔英語口語和語法的示範作用嗎?
口語口音不準,沒有必要大驚小怪。英語本身就有英式英語、美式英語,澳大利亞英語,紐西蘭英語等,應該以哪個口音為準?英語又不是我們的母語,說得再流利,口音再純正也只是一個交流工具而已。況且,老外的中國話說得就那麼純正嗎?對純正口音的要求未免有些小題大做。
有人說提問的語法有瑕疵,這個也是細枝末節。語言作為交流工具,只要能夠正確表達自己意思,並且對方也能聽懂就可以了。而且語言本身也在不斷地發展變化,漢語也吸收了一些「進行中、有吃飯」之類的英式語法,英語中就不能有一些漢語的語法嗎?
可能有人會說,口音不純正,語法不精準,會影響到很多事務。專業表述和翻譯自然有專業的人士去做,普通人在需要用英語的場合,能夠說得出,對方聽得懂,也就可以了。一次普通的採訪,既不是專業考試,也不是語法測驗,對語言的要求不必過於苛刻。
英語只是一門工具,學它是為了交流。如果過於追求所謂的「純正口音」、「標準語法」,就會陷入唯外是從,唯英是準的迷途,就會丟掉我們學習英語的初衷。不要把為我服務的語言工具變成束縛我們的工具。
如今,我們正走在民族復興的偉大道路上,在國家社會經濟日益發展的時候,我們也要增強自己的文化自信,包括語言自信。
我更期待看到中國記者自信地用漢語採訪外國人的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