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十裡不同風,百裡不同俗」。中國幅員遼闊,南北方氣溫差異幅度較大,使得我國南北飲食習慣存在顯著的差異。儘管如今「南米北面」、「南糕北餅」、「南甜北鹹」,隨著交流與融合已經逐漸模糊,但是同類食品不同吃法,還是難免互相嗔舌的,其中就有:豆腐腦。
記得初到天津上學時,看見食堂有大大的三個字「豆腐腦」,激動得想都沒想,看都沒看,豪氣的跟食堂大媽說「麻煩幫我來一份豆腐腦」。因為沒問價,所以謂之「豪氣」。食堂大媽也很開心客氣地接過了我的飯盆,精心為我調製了一碗。
我接過來了看,「媽呀!這是什麼東西呀?」醬醬乎乎的,聞著就不是味。那棕黃色的滷汁我還以為是黃糖汁呢,因為想著北方做什麼菜都喜歡勻芡,連清湯裡都要勻芡粉。別管那麼多,反正餓著呢,猛的一大口,當場就要噴出來。全靠食堂人多,也怕食堂大媽罰我搞衛生,憋著跑到水池邊吐了出來。我的天啦,這怎麼能是豆腐腦呢?
我們南方的豆腐腦,細細嫩嫩的,就像美人的肌膚,吹彈可破。最傳統的吃法,一般是加入甜甜的糖漿或砂糖、紅糖水,夏天涼涼爽爽的吃,還會滴上幾滴薄荷,冬天則加入熱糖水食用,那滋味絕對讓你心滿意足。當然還有許多花樣吃法,為了驅寒還會在糖水中加入薑汁,為了口感還可以加入綠豆、紅豆、各色水果或是粉圓一起食用。
更新穎的吃法會加上巧克力糖漿、滿天星製成的「巧克力豆花」,還有配以黑芝麻糊的「芝麻糊豆腐花」,有人根據它的外形形象地將其稱為「太極豆腐花」。反正在我根深蒂固的意識裡,豆腐腦只能擱糖,並且在我看來,就算只吃「原滋原味」的豆腐腦,什麼輔料都不放,也比「怪怪的」北方鹹豆腐腦強百倍。
但是從小在天津長大的妻卻說,鹹豆腐腦可是她最喜歡的早餐之一。經常會回憶起小的時候,特別是冬季的周末,如果說要去外面買早餐,她一定跳起來,勢不可擋地要求必須有豆腐腦。如果買早餐的任務落給了她,那就不好意思了,乖乖地跟著她吃豆腐腦吧。
其實大家都喜歡吃豆腐腦,逗著她玩而已。那一大盆熱乎乎、白嫩嫩的豆腐腦,上面澆著素滷,再淋上花花綠綠的麻醬汁和辣椒油,滑滑嫩嫩、香辣可口。就聞著那香味,就讓你胃口大開,感覺幸福滿滿。再配上剛從外面買回來熱燒餅,一家人圍坐在桌前,吃得是不亦樂乎。在她眼裡,這鹹豆腐腦與芝麻燒餅搭配,那可是絕配;而南方豆腐腦嘛,雖然甜甜地食品,誰都不會反對,但還是缺少一股子勁,並且甜豆腐腦只適合單吃嘛。
如今,這個在南方生活多年的北方人,由於長期吃不到鹹的豆腐腦,已經表示鹹的甜的都愛吃了。我呢,經過幾次小口小口,慢慢吃了鹹豆腐腦以後,真要是配上芝麻燒餅、麻醬燒餅,確實也算種美味。
在幾千年的歷史發展中,中華飲食文化已成為華夏文明的一大重要組成部分。雖然飲食文化在相互交融,但每一種口味都一直保持著各自的特點,每一個地區都有每個地區的獨特飲食習慣。每一種飲食習慣的來源都是悠長的歷史,總之擁有敢於嘗試的膽量,和「吃嘛嘛香」好胃口,美食到處都有。對於南方人和北方人之間的不同習俗之爭,我們是已經很淡定了,但從小到大習慣了的那個味道,還總是忘不掉,那是夢中家的味道。
#文化#
圖片由百度免費正版圖庫提供,非常感謝!
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轉載請註明!
本文由超強海屹原創首發,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