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門之變後突厥逼近長安,政局不穩、兵力單薄,李世民如何退敵

2020-12-15 史海魅影

由於在爭儲的過程中漸漸處在劣勢,李世民選擇冒險發動玄武門之變,他這次大膽的行動還真就成功了,自己順利除掉了阻礙自己的太子李建成與齊王李元吉。李世民還順利控制住了老爹,他實際上成為了國內的真正老大,可李世民的行為,也是給國家帶來了一個極大的風險。唐朝當時平定天下還沒有多長時間,國內的統治並不是非常穩定,建成元吉等人也有著一定的勢力,而外部更是面臨著突厥的壓力。在唐高祖的時期,唐朝就先後多次和突厥發生過戰爭,唐朝不得不一邊讓人去平定其他地方,一邊抽調大量的軍隊到北邊抵禦突厥。

突厥也是非常精明,他們往往都打聽好了唐朝內部的情況,然後再採取相應的措施。當李世民發動政變的時候,突厥也得到了唐朝內部動亂的消息,於是突厥立即發兵南下,頡利可汗親自帶著十多萬軍隊一路打到了渭水河畔,距離長安近在咫尺。唐朝迎來了立國以來最大的危機,當時李世民布置的防禦部隊,沒能阻止突厥深入,京城的防禦軍隊數量並不多,很難與突厥的大軍對抗,而第一線能阻擋突厥的李藝、張謹等人都是李建成一派的人,儘管李世民對他們多加安撫,可他們還是沒有給李世民面子,手裡有著足夠的軍隊也沒有真打,就這麼放突厥進來了。

面對突厥的大軍,李世民卻沒有退縮,他選擇帶著房玄齡等幾個人,到了渭水河畔與頡利可汗會面,沒想到李世民沒有費一兵一卒,就靠著這次會面逼退了突厥,雙方籤訂了盟約,這場危機就這麼被化解了。那麼李世民為何能孤身逼退突厥大軍呢?顯然,李世民肯定是做出了最冒險的選擇,畢竟孤身帶著幾個人出面,很容易被突厥襲擊,突厥也有可能是不想議和,這裡面的變數實在是比較大。李世民當時的處境相當不妙,不僅僅是因為他長安城裡面的軍隊數量不多,還因為他剛剛上臺,李淵、李建成等人的勢力還是比較大的,沒有剷除乾淨長安隨時可能發生變故。對於李世民來說,不打肯定是最好的選擇,沒想到他真就實現了最理想的結果。

李世民之所以能逼退突厥,也是與他在會面時期的布置有關,首先突厥真的會有十萬大軍打到渭水嗎?這是不太可能的事情,突厥南下一次性動員的軍隊確實可能有十多萬,可這一路奔襲到長安,路程也不近,更何況他們還要闖過唐軍的層層阻擊,而且大軍也是要分批行進的,不可能所有人一股腦都擠到了渭水。頡利可汗一路行軍的速度相當快,真正達到渭水的時候,可能他所帶的兵馬沒有那麼多,否則他有十多萬的軍隊到了長安城下,李世民再怎麼設計也不能真拿自己的皇位去冒險。既然突厥軍隊並不是完全抵達,這就讓李世民有了迴旋的餘地。

李世民出面會談,又安排了唐軍出現在自己的身後,他巧妙讓唐軍打扮得鎧甲亮麗,旗幟鮮明,這麼做就是為了迷惑敵人,不讓頡利可汗猜出唐軍的實際兵力。這樣一來,會談的主動權就掌握在自己的手裡,頡利可汗一直都沒有輕舉妄動,說明他也不太清楚唐軍的實際兵力,或者他自己這邊的力量也不不足,他沒有足夠的把握。此外,突厥一路奔襲過來,他們並不是消滅了外圍的所有唐軍,只是甩開了唐軍突破進去,實際上外圍還有很多唐軍在向長安靠攏,比如李靖、尉遲恭這些人,肯定都在不斷向長安靠攏,突厥在沒有把握快速拿下長安的情況下,他們就有被包圍的危險。

頡利可汗的這次深入行動,試探性的意義要更大一些,他一路狂奔到長安,就是看看自己有沒有機會,要是唐軍準備好了,他就撈一些好處,要是唐朝沒準備好,他可能就會直接去打長安。李世民猜出了他的意圖,擺出了強硬的姿態,一邊示強一邊安撫,這就讓頡利可汗認為戰機已經失去,他也就不再堅持去打長安,談點條件就趕緊撤退了。實際上李世民沒有做好準備,他只是應對得當,他後來也把這次會盟稱作是恥辱,覺得自己以這樣的方式籤訂和約是沒有面子的。

此外,李世民能逼退突厥,也是又用了一招先發制人的策略,突厥剛剛到渭水之後,為了能摸清楚唐朝內部的情況,於是就派出了執失思力去打探情況。此人是頡利可汗的心腹,可李世民直接就把他扣下,隨後立即行動出面逼頡利可汗議和,這就讓頡利可汗有些被動,他見到心腹被扣下,也不知道是不是陷阱,由於自己的處境並不是非常安全,他一下子就心虛了,自然就不再堅定了。李世民這也是玩了一手心理戰,很好利用了突厥多疑的特點,不得不說李世民在長期的徵戰中,他對突厥也是相當了解的,這才能及時應對,化解這場危機。

我是史海魅影,關注我為歷史點讚。

相關焦點

  • 李世民一箭射不中,李建成逃脫,玄武門之變結果如何?
    也許是過於緊張,李元吉居然沒有射中,李世民則不客氣,直接彎弓射箭,一箭射死了李建成。《舊唐書》對玄武門之變有記載,「建成、元吉行至臨湖殿時,發覺事情有變,立即返回,秦王隨後呼喊,元吉彎弓欲射,接連三次未果。秦王隨即射死建成,元吉中箭逃走,尉遲敬德將他追殺。」可知,李世民是神箭手一枚,一箭就射死了兄長李建成,三國老將黃忠都甘拜下風。
  • 玄武門之變後,李淵如何保命,李世民如何善後?
    唐朝建立以後也避免不了這個問題,統治階級內部的權力之爭愈演愈烈,尤其是太子李建成與秦王李世民之間,他們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雙方都在做手腳,最後性格果敢的李世民先下了手。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的前夜召集手下文官武將密謀政變一事,可惜的是史書並沒有記載密謀的內容,在我看來有兩點必不可少。
  • 深度揭露玄武門之變真相
    那麼,李世民是怎樣奪得太子之位,併名正言順的成為大唐的第二位皇帝的呢?這就要提到一件對初唐政局影響極大的政治事件——玄武門之變。玄武門之變在正史中有明確記載,《舊唐書·太宗本紀》載:「九年,皇太子建成、齊王元吉謀害太宗。六月四日,太宗率長孫無忌、尉遲敬德、房玄齡、杜如晦、宇文士及髙士廉、侯君集、程知節、秦叔寶、叚志玄、屈突通、張士貴等於玄武門誅之。
  • 「玄武門之變」,李淵只能無奈妥協,禁軍與其餘兵馬為何不阻止
    「玄武門之變」。據劉蓬春教授所著《「玄武門之變」伏兵考辯》一文稱,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當日,李淵手中的禁衛至少有三百人,那麼秦王府中入宮的兵力,也應該不少於300。同時任禁軍左衛大將軍的李元吉,在武德殿後院也會駐紮有齊王府的常備侍衛,李世民要想在玄武門擊殺李元吉,自身秦王府的兵力定然不會少。
  • 玄武門之變時,高士廉的囚徒預備隊為什麼不去支援李世民?
    武德九年(626年),「玄武門之變」爆發。但李世民當時能用於政變的兵力只有八百人,而李建成的兵力則有數千人。為了彌補巨大的兵力劣勢,長孫皇后的舅舅高士廉趕往長安大牢,發動囚徒做預備隊。「玄武門之變」開始後,高士廉立刻到長安大牢裡組建了大約幾百人的囚徒預備隊。奇怪的是,高士廉的囚徒預備隊卻沒有立刻趕往激戰正酣的玄武門,而是趕往位於皇宮之外的芳林門。這又是怎麼回事呢?雖然史書沒有明確記載,但李世民集團肯定為「玄武門之變」的各種可能執行了相應的預案。
  • 李世民當皇帝第二天,長安被包圍,他用六個人解決了20萬大軍!
    便橋之盟又稱渭水之盟,發生在武德九年八月,在這一年的六月四日,李世民剛剛發動玄武門之變,殺了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唐高祖李淵沒辦法只能將李世民立為太子。八月九日,唐高祖李淵退位,李世民登基。李世民派出勇將尉遲敬德,作為涇州道行軍總管,抵達涇陽,防禦突厥。尉遲敬德抵達前線後,立即組織反攻,與突厥的先頭部隊在涇陽打了一場惡戰,尉遲敬德勇不可擋,生擒敵軍將領阿史德烏沒啜,並且擊斃突厥騎兵一千餘人。
  • 玄武門之變,李世民殺李建成一家,為何下葬當天哭了?
    為此,李世民召集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尉遲敬德等親信商議對策,準備剷除東宮與齊王府勢力,逼迫李淵退位。大將李靖、李績、秦叔寶等則持中立態度,不說支持,也沒明確反對。理論上講,李世民在長安鬥不過李建成,但也有自己優勢,就是具有魄力,敢於孤注一擲。所以,李世民預先在玄武門埋伏將士,李建成、李元吉上朝時,直接將其射殺,搞「斬首行動」。李建成、李元吉呢?
  • 揭秘玄武門之變:李世民射殺李建成,原來都是被逼的
    根據正史記載,著名的玄武門之變,是唐高祖武德9年六月初四(626年7月2日),由唐高祖李淵的次子秦王李世民,在首都長安(今陝西西安市)太極宮的北宮門——玄武門附近發動的一次流血政變。
  • 唐朝玄武門之變,情同手足的兄弟爭權,是陰謀還是無奈之舉?
    長安的街道在那時看起來非常平靜祥和,而實際上暗示著殺氣。面對繼承人太子的壓力,李世民焦慮之急,最終決定用最簡單的方法來了結讓人頭痛的這件事,同時這也是自己能夠在政治地位上立足腳跟的最後一次機會。在玄武門之變之前,太子和秦王一直在明爭暗鬥,爭奪著權力與地位,野心勃勃。
  • 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去見父親,李淵:太子和齊王呢?李世民:殺了
    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是個風和日麗的日子,李建成和李元吉如往常一樣,在幾乎沒有防備的情況下,準備入朝和父親商討討伐突厥鬱射設。當然了,表面上看上去是攻打外敵,實際上是為了藉機調走李世民的兵力,便於日後行事。
  • 真實的玄武門之變
    1、太祖李淵接受太子李建成的建議,反常規的以李元吉而不是李世民為帥徵討突厥,並成功被李建成釜底抽薪,徵召秦王府武將班底為李元吉徵討突厥所用。李淵的這種態度已經使李世民清楚的明白了他自己所處的環境,這也逼迫他下定最後決心發動軍事政變。
  • 玄武門之變後,看看「太上皇」李淵的下場,就知道李世民有多狠心
    於是李建成聯手李元吉,一起排擠和陷害李世民,還準備暗殺李世民。李世民被迫反擊,在玄武門擊殺李建成、李元吉,成功自保。但根據《資治通鑑》記載,玄武門之變發生時,李建成和李元吉是毫無防備的:「建成、元吉至臨湖殿,覺變,即撥跋馬東歸宮府」,也就是說他們兩人已經進宮了,都到了臨湖殿,才發現不對勁,匆忙轉身,想打馬回府。但李世民恰好出現,阻止兩人離開。
  • 李淵在玄武門之變後,對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死,為何表現得如此淡定
    唐朝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強盛的朝代之一,發生過太多的歷史故事,玄武門之變絕對算得上是重要的事件之一了。公元626年7月,李世民在玄武門殺死了他的兩位兄弟李建成和李元吉,這個大家都很熟悉。但這次事件比較讓人不解的是,身為皇帝的李淵看到兒子之間的廝殺,表現得很淡定,這是為何呢?
  • 玄武門之變:史上最離奇「政變」
    626年7月2日,秦王李世民在長安太極宮玄武門發動政變,襲殺了進宮面聖的兄長太子李建成、四弟齊王李元吉,並逼迫唐高祖李淵將自己立為儲君,史稱「玄武門之變」。兩個月後,李世民繼承皇位,是為唐太宗。
  • 玄武門之變,李建成掌握了天時地利人和,可成功的為何是李世民
    大家好,我是昊童,一個專注中國古代史的90後小編 經過一千多年的歷史演變,我們大多數人對玄武門之變的印象都是停留在,李世民是正義的,李建成是非正義的,正義打敗非正義是理所當然。
  • 李世民帶領十人發動了玄武門政變,這十人最終結局又是如何呢?
    玄武門政變之後李世民順利繼位為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後的第一件事就是篡改歷史掩蓋弒兄殺弟逼父屠侄的真相,他立刻命令長孫無忌為國使館總纂官監修國史,就是因為長孫無忌是當時他最為信得過的人,兩個人可謂是一個利益共同體,是一榮則榮,一損俱損關係,所以李世民就讓長孫無忌去善後玄武門之變的歷史記載。
  • 李世民帶領十人發動玄武門之變,這十人最後都是什麼下場?
    在中國封建王朝中,要說對功臣最好的,唐太宗李世民絕對排的上前三,跟隨他在玄武門之變中出死力的十大功臣,大多得以善終。公元626年7月4日,是唐太宗李世民一生中最玩命死磕的時刻,在這場決定了唐朝乃至中國千年歷史走向的玄武門之變中,李世民依靠殺戮和鐵血,取得了最終的勝利。
  • 李世民、李建成聯手,唐軍旗開得勝,為奪取長安奠定了基礎
    六二六年,太子李建成與秦王李世民之間的關係惡化到極點,雙方戰事激烈,宮廷政變一觸即發。唐朝決定先下手為強,親率十餘名「凌煙閣功臣」伏擊玄武門外。李建成、李元吉信心不足,毫無防備,被李世民襲擊。李建成,被弟弟李世民射死;李元吉,逃亡時被尉遲恭射死,玄武門之變。
  • 玄武門之變,李世民的目標不是李建成和李元吉,而是父親李淵
    其實李淵本不想讓李世民一家獨大,為此培養過很多家族成員,比如李建成,太原起兵時和李世民平起平坐,分別擔任左右大都督—這也是李建成唯一拿得出手的軍功。進入長安後,李建成成了太子,但沒軍功就沒話語權,在亂世誰理你?又比如李元吉,15歲就留守太原,李淵希望他能成大器,結果劉武周南下時,李元吉扛不住,撒丫子跑回長安。
  • 玄武門之變後,「太上皇」李淵的下場到底如何?你知道嗎?
    一說起大唐盛世、貞觀之治,那麼免不了要提起唐太宗李世民。然而說起李世民,則又不得不提起李世民為了奪取帝位而發動的那場「玄武門之變」。生在帝王之家,會發生兄弟鬩牆的事情可以說在歷朝歷代都不是新鮮事。武德九年六月初四,也就是公元626年7月2日,在這一天的清晨時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