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敦煌漢藏文化接觸

2021-02-22 紐約漢服社

敦煌曾在吐蕃極盛時期一度為吐蕃所統治、漢文化與吐蕃文華大面積接觸。是時漢人身居敦煌如何保存傳統文化?如何吸收吐蕃境內其他各族文化?二十世紀初大量以藏文所書漢語文獻出土於敦煌、使今人能一窺族群接觸中民間漢語言文化之獨特面貌。


上圖所示文出土於敦煌、雖盡書以藏文、所記並非藏語而為漢語。羅馬字標註乃據藏語古音轉寫。

讀者觀其羅馬字標註、能否度測所書文意?

註:古藏文羅馬字轉寫中、ch讀如漢語拼音q、c讀如漢語拼音j、b讀如英語b、p讀如漢語拼音b、t讀如漢語拼音d、k讀如漢語拼音g.

chun phung se yu cam I shib

ha shI kho khwar ig yang chun

nam cI lI sheng sen dza'u khe'u

pug cI lan ling to yig la'u

ye'u bo'u tung se si hu shu

hud can jong kang 'wan lu le'u

beg lu shong pyi chur keng hag

bu shu kang e'u shu shang yi'u

yi'u kang lag

bam lung ci'u

吐蕃境內藏語藏文強勢、漢語發音以藏文記錄亦不為奇、正如今日越南語受法國影響而以羅馬字母書寫而不使用傳統南字。

是為唐朝民歌《遊江樂》、收於《全唐詞》中。括號中為誤記字:

春風細雨沾衣溼

chun phung se yu cam I shib

何時恍忽憶揚春(州)

ha shI kho khwar ig yang chun

南至柳城新造口

nam cI lI sheng sen dza'u khe'u

北至蘭陵孤驛樓

pug cI lan ling to yig la'u

遙望東西四(二)湖水

ye'u bo'u tung se si hu shu

回見長江萬裡流

hud can jong kang 'wan lu le'u

白鷺雙飛出溪壑

beg lu shong pyi chur keng hag

無數江鷗水上遊

bu shu kang e'u shu shang yi'u

遊江樂

yi'u kang lag

泛龍舟

bam lung ci'u

敦煌漢人遠在西北、仍不忘江南水鄉生活。


吐蕃全勝時期(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反觀發音、不難察覺異於今音。千年既過語言自當有大變、千年前之英語文獻今人亦時時不能閱明其意。而漢文乃象形字多記意不記音、故今日雖音已大異、文變甚微、今人不曉古音亦無礙於閱曉古文。唯敦煌漢語以字母文字記發音、可示古今音異。

以其中五字為例、分列其初唐音、盛唐音、今音、相較以上書藏文。每格通俗轉寫在先國際音標在後。可見敦煌文獻之漢語最似盛唐長安漢語。

初唐金陵音

盛唐長安音

敦煌藏文漢語

粵語

國語

* ship /ɕip/

* ship /ɕip/

shib /ɕɪp/

sap1 [sɐp˥]

shī [ʂɨ˥]

* yek /jEk/

* yek /jEk/

yig /jɪk/

jik6 [jɪk˩]

yì [ʔi˥˩]

* chwit /tɕhwit/

* chwit /tɕhwit/

chur /tɕhur/

tsoet1  [tshøt˥]

chū [tʂhu˥]

* myo /mjo/

* mbvu  /mbvu/

bu /bu/

mou4 [moʊ˨˩]

wú [ʔu˧˥]

註:國際音標[ɕ]讀如漢語拼音x、[tɕh]讀如漢語拼音q、j讀如英語y.

吐蕃時期敦煌人在何般情形下記錄此詞、今已難知。在詩歌外、敦煌藏文漢語文獻中又有經文及婚禮祝詞等、令今人可想像當時一幕幕場景。

推薦閱讀:

周季文 敦煌吐蕃漢藏對音字匯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055371/

高田時雄 藏文書寫的漢文《願新郎、願新婦》 http://www.zinbun.kyoto-u.ac.jp/~takata/yuanxinlang.pdf

文/劉軒昊

歡迎關注紐約漢服社微信公眾平臺:

相關焦點

  • 英法藏敦煌古藏文文獻與吐蕃早期文化
    敦煌古藏文文獻研究,對於全面了解西藏歷史,詮釋藏族文化,認知藏漢文化的雙向交流,無疑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另外,敦煌藏經洞文獻中還保存有一些吐蕃統治結束後歸義軍時期的古藏文文獻對研究9-11世紀河隴西域的歷史、文化也有重要價值。這批文獻總量將近10000件。英國的斯坦因和法國的伯希和先後在1906年、1908年從敦煌藏經洞劫掠的文獻,分別庋藏於英國國家圖書館和法國國家圖書館。
  • 敦煌文書裡藏了漢語、藏語、希伯來語、梵語、粟特語、蒙古語、古突厥語、于闐語……
    那麼整個敦煌發現的文書裡藏了多少種語言呢?我這裡做個小總結:漢語敦煌的典籍裡大部分是用漢文書寫,總共21243卷。漢文的典籍95%為佛典和其他宗教文獻外,其餘為經、史、子、集、官私檔案、醫藥天文、詩詞俗講等。
  • 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以漢藏交流交融為例
    大量漢藏歷史文獻記錄了古羌人與漢藏先民的血脈交融。羌是古代文獻中對春秋戰國時期活躍在我國西部人群的總稱,屬古代的西戎 。  可見,秦漢以前活動在青藏高原東部的古羌人各部落,歷經戰爭、掠奪、遷徙等多種因素,先後於漢代和唐代逐漸融入到漢人、吐蕃各部落中,今天的漢、藏民族無論是體質血緣方面,還是文化傳承方面,都吸納了大量古羌人的成份。
  • 敦煌古藏文吐蕃地名所反映的古代民族情況
    三、敦煌古藏文吐蕃地名所反映的古代民族關係依據現有文獻資料, 我們直接可以從敦煌古藏文地名梳理古代民族關係了。吐蕃在向四周擴張其領土時, 與周邊民族發生不同領域的廣泛雙向互動關係, 隨著吐蕃和周邊民族關係的深入發展, 吐蕃文明不斷向前發展, 吸收了大量外部優秀文明, 進一步鞏固吐蕃高度一致的民族文化心態。
  • 敦煌漢簡 這裡有中國書法的身影
    敦煌漢簡 這裡有中國書法的身影文/陽?甘肅是中國簡牘大省,河西走廊乃漢簡之都。甘肅發現和出土的歷代簡牘有7萬多枚,其中4萬多枚收藏在甘肅,僅漢簡就佔全國出土漢簡的82%以上。貳 敦煌漢簡再發現1907年,斯坦因第二次探險在敦煌以北漢代烽燧遺址裡,獲得漢簡708枚;1915年,斯坦因第三次探險在敦煌漢代烽隧遺址中獲得漢簡84枚,在安西、酒泉境內獲得105枚;1920年,周炳南在敦煌小方盤古城附近掘得漢簡17枚。
  • 王堯 | 從敦煌文獻看吐蕃文化
    這份告牒反映了公元9世紀中葉,吐蕃的勢力已經退出敦煌及河西的歷史舞臺,但藏浯文仍被甘州和于闐一帶使用的情況。匈牙利藏學家烏瑞(G.Uray)在檢閱了18個吐蕃文書後也得出了同樣的結論。吐蕃在佔有整個河西走廊、西域垂百年,設府置官,駐軍戍守,撫輯流亡,編定部落,工農商貿文化宗教等極為複雜,但藏語文卻得到了廣泛的使用。
  • 天籟敦煌——敦煌壁畫古樂器復原展掠影
    天籟敦煌——敦煌壁畫古樂器復原展掠影現場展演  盛學卿 復原展出的各式琵琶和阮  盛學卿  核心提示:由甘肅省委宣傳部主辦,敦煌研究院、甘肅省文化產業發展集團有限公司承辦的「錦繡絲路 天籟敦煌」主題展覽正在敦煌國際會展中心展出,其中,「敦煌壁畫古樂器復原展
  • 漢藏語系起源探秘
    前者認定漢藏語系的起源時間約為5900年前,後者認定的起源時間約為7200年前;但兩者在起源的地點上共同指向中國北方的黃河流域。  漢藏語系是學術界按照譜系分類法劃分的一組語群。按母語人數計算,漢藏語系是僅次於印歐語系的世界第二大語系,母語使用人數約為15億人,至少包含漢語語族、藏緬語族、苗瑤語族以及壯侗語族,約有400種語言,主要分布在中國、緬甸、寮國、越南、印度、尼泊爾等亞洲各地。  一直以來,學術界對漢藏語系內部各語支親緣關係、分化時間以及起源地點長期存在爭議。
  • 王堯|從敦煌文獻看吐蕃文化
    這份告牒反映了公元9世紀中葉,吐蕃的勢力已經退出敦煌及河西的歷史舞臺,但藏浯文仍被甘州和于闐一帶使用的情況。匈牙利藏學家烏瑞(G.Uray)在檢閱了18個吐蕃文書後也得出了同樣的結論。吐蕃在佔有整個河西走廊、西域垂百年,設府置官,駐軍戍守,撫輯流亡,編定部落,工農商貿文化宗教等極為複雜,但藏語文卻得到了廣泛的使用。
  • 從敦煌文獻看吐蕃文化(一)
    此進彼退,犬牙交錯,吐蕃軍隊和人民得以和內地漢族有大幅度的、極廣泛的和長時期的接觸往來。敦煌石室所藏的吐蕃佔有敦煌時期留下的大批藏文文書便是這一時期珍貴的文物和歷史見證!總之,吐蕃時期是藏族歷史上建樹輝煌、奴隸制文明空前繁榮的時期。無論是立法組軍、經濟文化、典章制度、宗教哲學、藝術歌舞等都達到相當的高度,使僻處西部的小邦頓成煊赫一時的強藩。
  • 西出陽關,邂逅最美的敦煌
    唐詩宋詞中,不論是居廟堂之高的大儒重臣、名相高官,還是處江湖之遠的賢紳隱士、俠客將士,玉門關已遠遠超出本身的地理範疇,化身為一個文化符號,儼然成為他們抒壯志、分君憂、揚名望,提到邊關時代表性的文化敘述詞和標誌性的心理邊界線……魏晉時期,敦煌本土也誕生了索靖、索襲、宋纖、郭瑀等一批名家大儒,他們或設館講學,或著書立說。中原遭遇劫難的儒家文化,反而在敦煌得以保存和延續。
  • 塵封千年,古樂器從敦煌壁畫中「躍然而出」
    原創唐伊敦煌古樂器製作的歷史非常久遠。出土的新石器時代的陶壎,就是當時勞動人民製作簡單的樂器。敦煌壁畫中保存了北周到元代的各種樂器,共計44種,4500餘件。陶壎的製作現有敦煌彩塑廠的魯勤學先生、陽關鎮的吳先生等。二胡、三弦製作有月牙泉鎮中渠村的魏生元先生。現在,由於製作樂器科技發展迅速,有專門的大廠家製造,家庭作坊式的製作已經消失。近幾年國內外掀起了一陣敦煌文化熱潮,如上海民族樂器一廠多年來以敦煌古樂器為藍本,致力於研發和製作敦煌古樂器,其製作的敦煌古樂器享譽世界。
  • 敦煌漢簡 穿越時代的記錄
    敦煌漢簡(資料圖)敦煌漢簡引言 敦煌玉門關一帶的漢代長城烽燧遺址自20世紀初至90年代,發掘出土了9批漢簡,共計2.5萬餘枚。因以漢代敦煌郡範圍內發現的時間最早、數量最多,故稱敦煌漢簡。馬圈灣烽燧出土漢簡1000多枚,記載了出入玉門關、玉門侯官及其管轄範圍和屯兵、屯田活動等內容。斯坦因先後兩次對敦煌長城烽燧遺址進行發掘,共出土漢簡789枚,加上後來西北科學考察團發掘敦煌長城烽燧時所獲的43枚,20世紀40年代以前,敦煌長城沿線烽燧共出土漢簡830多枚。尤其是斯坦因在距離小方盤城不到90米的一個古驛站遺址中,發現了一批漢簡和其他文書。
  • 高雄古嚴寺住持:兩岸漢藏佛教交流將促進中華佛教文化發展
    中國西藏網訊 10月21日至22日,中國藏語系高級佛學院第十四屆「拓然巴」高級學銜班學員在臺灣高雄古嚴寺開展了「漢藏融合祈福法會」和「拓然巴辯經」系列交流活動。
  • 敦煌古樂器「飛」出壁畫亮相蘭州
    原標題:敦煌古樂器「飛」出壁畫亮相蘭州   日前,「千年敦煌·匠心演繹」俄羅斯畫家畫敦煌系列油畫與敦煌壁畫古樂器復原展在蘭州開展,箜篌、鳳首阮、葫蘆琴、蓮花琴、瑟、雷公鼓這些敦煌壁畫中的古樂器走出壁畫,吸引了大批參觀者。
  • 「文化聖殿·人類敦煌」全國徵聯優秀作品公示
    為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好地提煉、展示敦煌文化內涵,提升敦煌景區楹聯文化品位,推動敦煌文化服務共建「一帶一路」,甘肅省楹聯學會聯合中共敦煌市委宣傳部共同舉辦了「文化聖殿·人類敦煌」楹聯徵集活動(點擊查看徵稿啟事),面向海內外楹聯愛好者徵集敦煌主題楹聯作品。
  • 《敦煌藏畫》熱播 霍尊探訪敦煌舞創始人高金榮
    近日,由巨量引擎、今日頭條、上乘優品聯合出品的國內首檔明星探尋敦煌的文化創新Vlog《敦煌藏畫》在今日頭條、抖音、西瓜視頻三端聯動播出。《敦煌藏畫》由佰草集獨家冠名,以「國風美少年」霍尊敦煌探秘者的身份引入,獨特視角展現莫高窟內彩塑、壁畫的重修工程,另闢蹊徑為網友帶來不一樣的觀看體驗,解密敦煌國寶是如何以瑰麗之姿「完好無損」上千年而不破,萬千洞窟壁畫又是如何以絢爛之態昂揚數十個世紀,成為世界文化史上首屈一指的無價寶藏。節目首期播出之後,便在網絡引起熱議,掀起一波兒新國潮。
  • 敦煌九大遺書|千年文化和藝術的發展
    敦煌因曾經的輝煌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而聞名於世,在我國古代歷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反映了我國近千年的文化和藝術的發展。敦煌藏經洞數萬卷古代文書引起了各科探索者和研究者的高度重視,敦煌書法的出土對研究我國古代書法藝術的發展史和藝術價值,特別是隋唐,乃至魏晉、秦漢書法藝術發展史方面有著不可估量的貢獻。
  • 延續敦煌文化的輝煌——敦煌市建設敦煌文化學院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敦煌文化學院自然景觀類研學點——敦煌世界地質公園雅丹景區 徐海洋 攝  2019年8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敦煌考察時強調,敦煌文化是中華文明同各種文明長期交流融匯的結果,研究和弘揚敦煌文化,既要深入挖掘敦煌文化和歷史遺存背後蘊含的哲學思想
  • 榮新江:見證一個時代的敦煌學學術史
    「北大圖書館對於王先生為主導的這個敦煌研究小組給予很大的支持,特別把圖書館的219房間,作為並沒有正式名稱的這個敦煌小組的研究室」,將圖書館新購進的法藏、英藏和北圖的敦煌縮微膠捲,全部放在這個研究室裡,同時從圖書館的書庫中調集了五百多種中外文敦煌學方面的圖書,包括《西域文化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