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漢簡 穿越時代的記錄

2021-01-16 蘭州新聞網

敦煌漢簡(資料圖)

敦煌漢簡

引言

敦煌玉門關一帶的漢代長城烽燧遺址自20世紀初至90年代,發掘出土了9批漢簡,共計2.5萬餘枚。因以漢代敦煌郡範圍內發現的時間最早、數量最多,故稱敦煌漢簡。1907年和1915年,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兩次在敦煌玉門關一帶的漢代烽燧遺址發掘出漢代簡牘789枚,這在他的著作《西域考古記》和《亞洲腹地考古記》裡都有記載,並也由此拉開了漢簡大規模出土的序幕。客居日本的羅振玉、王國維以斯坦因的發現為研究,出版了中國第一部關於簡牘的專著《流沙墜簡》。風大啊,玉門關的風把那麼多的人全都吹成了沙。那麼多的人,在一枚枚漢簡篆隸的墨跡中眯著眼睛往外看,那麼多的人,全是風沙的臉。我不敢想像,如果把風的聲音翻譯成語言,他們,會說些什麼?

1

從一粒沙看世界,從一朵花看天國。

祈願那些早已經被風吹成了沙的人,從一粒沙中也能看見花朵——每一個生命都應該是曾經開放過的花朵啊。我見過沙漠戈壁中的駱駝刺花,猩紅的顏色,摻雜了遙遠記憶的鐵鏽一樣,顏色開放得讓人不知所措,仿佛一句不明就裡的讖語。

如同一個小小的粉筆頭不期然就會喚起我對一所幼時學校的記憶一樣,通過一枚漢簡來認識一座玉門關或者漢代長城烽燧狼煙,似乎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了。

敦煌漢簡內容豐富,有官吏名籍、戍卒名籍、刑徒名籍、病亡名籍、馬籍、弓矢簿、守御兵器簿,有勞作簿、器物簿、出入關記錄、傳遞郵件記錄、購物帳單、借貸契約,有人醫方、馬醫方、歷譜、陰陽佔術、相馬刀劍術,還有識字課本《急就篇》《倉頡篇》……當然,作為軍事要塞,與戍邊有關的公文、法令,更是漢簡的主要內容。其中有敦煌、酒泉一帶屯兵戍邊的活動,有中央、地方發布的號令,有調動軍隊的警備通知,有燃舉烽火信號的規定,有追捕逃亡的通緝令,有政府頒布實施的法令,有官吏任免的公文,有訴訟爰書,有下屬向上級呈報的公文,也有同級間互通的公文,以及大量具體生動的郵驛資料等。

2

玉門關始置於漢武帝開通西域、設置河西四郡之時,修築酒泉至敦煌間的長城,玉門關當隨之設立。

《漢書·地理志》記載,玉門關與另一重要關隘陽關,均位於敦煌郡龍勒縣境,皆為都尉治所,為重要的屯兵之地,當時中原與西域交通莫不取道兩關。

玉門關遺址小方盤城,為西漢玉門都尉、東漢玉門障尉治所,位於敦煌市西北約90公裡處,是中國境內連通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關隘之一。

這裡出土的漢簡有明確紀年的11枚,從漢武帝太始元年(公元前96年)開始,一直延續到東漢章帝元和四年(公元87年)。這些簡文記載漢武帝元鼎六年以後到漢昭帝時期,小方盤城中駐紮有玉門都尉府、玉門侯官、大煎都亭、玉門關4個單位,而且這裡有比較完備的郵傳系統。

一大群野鴿子飛過天空,翅膀把天空越抬越高。天空高得空曠且靜,靜得像是在等一個人說話。

史書所記載的長城「十裡一大墩,五裡一小墩」,指的就是烽燧。每座烽燧都有戍卒把守,遇有敵情,點燃報警,傳遞消息,報警的方式是「舉燔苣,燃積薪。」所燃煙火遠在30裡外都能看到。那時候,玉門關一帶蘆葦遍布,用蘆葦綑紮成束叫「苣」,堆成方形或圓形的蘆葦叫「積薪」。我曾在一烽隧處見到「積薪」,由於天長日久凝結在一起,已經石化。

敦煌境內現存烽燧80多座,烽燧大都建在較高的地方,一般高達7米以上。

烽燧除了有舉火報警、傳遞消息、以防備敵兵騷擾和入侵的作用以外,同時也為絲路上往來的使者、商隊補充給養。

小方盤城正南、長城內側有烽燧,叫「玉門千秋燧」,據專家考古調查,在小方盤城的四周,大量的建築遺蹟被深埋在戈壁的砂石之下,小方盤城僅僅是西漢玉門關的一個城角。

馬圈灣烽燧位於小方盤城西11.5公裡,考證為西漢玉門侯官治所。

馬圈灣烽燧出土漢簡1000多枚,記載了出入玉門關、玉門侯官及其管轄範圍和屯兵、屯田活動等內容。

斯坦因先後兩次對敦煌長城烽燧遺址進行發掘,共出土漢簡789枚,加上後來西北科學考察團發掘敦煌長城烽燧時所獲的43枚,20世紀40年代以前,敦煌長城沿線烽燧共出土漢簡830多枚。尤其是斯坦因在距離小方盤城不到90米的一個古驛站遺址中,發現了一批漢簡和其他文書。根據文書內容,斯坦因認為,他一頭撞到了漢代的玉門關遺址。

3

20世紀80年代,考古專家對馬圈灣遺址又進行了一次發掘考古,共發現漢簡1200多枚。

小方盤城南邊是鹽鹼沼澤地,北邊不遠處是哈拉湖,再往北是長城,長城北是疏勒河故道。寫到疏勒河,想起有一年去敦煌、陽關、玉門關等處,一路與疏勒河相伴。當我站在這條河邊時,感覺到這是一條讓時光倒流的河——一冊水之書,重新翻閱的可能因而是存在的。孔子曾經站在遙遠的河邊說過:「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只是,我還能將自己重新翻閱嗎?誰能把那隻水鳥的聲音翻譯出來——它唧唧咕咕的聲音就像是一遍遍重複著念一句古漢語,平仄不改,從古至今,就那麼一句,念渴了喝水念餓了吃食。

懷念疏勒河,消失於布滿星辰的天地間的一條生命之河。不管是大歷史還是小感慨,風沙一刮就不見了。

往遠處看,東西走向的長城每隔5裡或10裡,就築有一座方形烽火臺,在烽燧周圍,有明顯的房屋遺蹟。在東西長城之南,另有一支南北走向的長城,繞過玉門關西側,向南直達陽關,同為當時通往西域的交通門戶,出玉門關為北道,出陽關為南道。

天空中大片大片的雲朵,像是一座棉花囤積場,只是不一會兒的工夫,就被風吹散了。如果我是販賣棉花的商人,肯定會傷心的。

棉花散盡,仿佛用莫高窟壁畫上那種礦石研磨的顏料孔雀藍刷過的藍透了的天空深處,會不會藏著一隻老虎呢?

穿過漢簡,穿過張芝、張昶、索靖幾位敦煌籍中國古代大書法家的筆墨,回到一兩千年以前歷史的風沙之中——為什麼一說敦煌,我馬上想到的就是這幾位中國古代大書法家呢?張芝、張昶、索靖生逢其時,正是中國書法漢隸發展至草書初創的時候,基於此歷史背景,一想到敦煌滿天空的雲朵,左一片雲朵寫的是張芝的「一筆書」,右一片雲朵寫的是索靖的「銀鉤蠆尾」,張昶的草書呢?一眼望去,左一片雲朵右一片雲朵,無不寫有張昶奇詭多變、迴轉勾連的字跡——和敦煌漢簡又有多大關係呢?

4

敦煌、居延、武威漢簡大量草書的發現,對於研究漢代草書的形成與發展過程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

許慎《說文解字·敘》說,「漢興有草書。」漢代的草書是以隸書為基礎發展起來的。早期的草書是西漢古隸簡易急速的寫法。

張懷瓘《書斷》所謂:「章草即隸書之捷,草亦章草之捷也。」這種草書人們稱之為草隸或隸草。

梁武帝蕭衍《草書狀》則說:「昔秦之時,諸侯爭長,簡檄相傳,望烽走驛,以篆、隸之難不能救速,遂作赴急之書,蓋今草書是也。」

就是這位梁武帝,史書記載:「六藝備閒,棋登逸品,陰陽緯侯,卜筮佔決,並悉稱善……草隸尺牘,騎射弓馬,莫不奇妙。」梁武帝曾經四次出家,每次均由群臣捐錢贖回他這個「皇帝菩薩」。相傳現在和尚頭上所留戒疤,就源自梁武帝。

草隸的進一步發展就出現了帶有波磔,筆斷意連的章草,隨之發展的就是純粹意義上的草書了。漢字脫離了實用的功能,成為一種具有更高審美價值的藝術。

敦煌漢簡的出土在中國書法界引發的震動尤為強烈。斯坦因無意之中打開了一座漢代的書法寶庫,那裡面保存有中國人最早的書法墨跡。

古書記載,倉頡造字時「天雨粟,鬼夜哭」。中國文字從誕生之初,就是攜帶著人的情感問世的。

譬如「筆」字,甲骨文和金文寫作「聿」,象形表示一隻手直握一支筆,小篆的寫法也是表示把筆握住——這是一隻溫暖的手,父親的大手,抓住我臨帖的手,一點一點在田字格上挪動著,點、橫、撇、捺……那種溫暖,至今還在我手心攥著。隸書「筆」字已經有了「竹」字頭,敦煌等地出土的毛筆基本都是竹做的筆桿,所以,現在的「筆」可以說是名副其實。

在敦煌漢簡出現之前,許多人都曾懷疑過王羲之的傳世書法《蘭亭序》的真假,因為漢魏六朝時期留下來的碑刻書法與王羲之的書風差距太大。而在敦煌漢簡中,王羲之書風已初露端倪。

斯坦因之後,敦煌地區漢簡的發現進入了高峰期,居延漢簡、武威漢簡等數以萬計的漢簡大量出土。

由此,我們也得以窺見一個曾經風起雲湧的漢簡時代。

□陽颺

相關焦點

  • 敦煌漢簡 這裡有中國書法的身影
    敦煌漢簡 這裡有中國書法的身影文/陽?甘肅是中國簡牘大省,河西走廊乃漢簡之都。甘肅發現和出土的歷代簡牘有7萬多枚,其中4萬多枚收藏在甘肅,僅漢簡就佔全國出土漢簡的82%以上。貳 敦煌漢簡再發現1907年,斯坦因第二次探險在敦煌以北漢代烽燧遺址裡,獲得漢簡708枚;1915年,斯坦因第三次探險在敦煌漢代烽隧遺址中獲得漢簡84枚,在安西、酒泉境內獲得105枚;1920年,周炳南在敦煌小方盤古城附近掘得漢簡17枚。
  • 從出土漢簡看漢王朝對絲綢之路的開拓與經營
    這些出土簡牘幾乎都是絲綢之路的原始記錄,對我們了解當時絲綢之路的路線走向、沿線地區和國家以及當時的中原王朝同中亞、西亞以及南亞次大陸古代國家的關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根據傳統文獻和出土漢簡材料,通過對兩漢絲綢之路路線走向的考察,可以看出漢王朝以強大的綜合國力對不同路段採取了不同措施,保證了絲綢之路暢通繁榮,為人類文明和社會的進步作出了貢獻。
  • 敦煌漢簡記錄書法演變 敦煌遺書留6萬多卷墨跡
    敦煌懸泉遺址出土的漢簡 敦煌出土的漢簡削衣 張芝傳世名作冠軍帖 敦煌出土的漢簡書法 《金剛經》敦煌唐拓本  敦煌由於特殊的社會環境、自然環境和地理條件,不僅保存了大量的壁畫、彩塑藝術,也保存了大量的書法墨跡。
  • 中國書法《漢簡》張開瑚作品
    漢簡 張開瑚作品漢簡,中國兩漢時代遺留下來的簡牘,漢簡對中國文字的演變史有著重要的作用。從西漢簡上可看到漢字字體從古隸逐漸演變以及草書形成的過程,從東漢中後期簡上又可以看到隸書開始向楷書演變的情況,所以漢簡也是研究漢字發展史。漢簡在自1906年,匈牙利人M.A.斯坦因在新疆民豐縣北部的尼雅遺址發現了少量漢簡之後到現在共發現4萬餘枚。
  • 漢簡 | 漢晉簡牘所見西北水利官員
    在敦煌、居延、金關、樓蘭等地出土的簡牘中,可清晰地看到兩漢魏晉時期西北水利官員的設置及運作狀況。  唯灌溉是賴  古居延遺址、古金關遺址、敦煌懸泉置遺址及漢長城沿線出土了5萬餘枚兩漢簡牘,古樓蘭遺址出土了600餘枚魏晉簡牘,其中包括有關農田水利和水資源管護方面的資料。古居延、敦煌、樓蘭等地深居西北內陸,發展農業唯灌溉是賴。
  • 甘肅漢簡是歷史文獻的重要補充 ——訪考古學家張俊民
    參加懸泉漢簡的發掘、釋文與整理、金關漢簡釋文校訂、花海畢家灘《晉律注》整理。2009年至今,主要負責完成的考古發掘項目有蘭渝鐵路「梁家坪考古發掘」、「蘭成石油管線考古發掘」、敦煌「敦格鐵路考古發掘」等。2015年至今負責寧縣石家墓群考古發掘。整理編輯《西北文獻叢書續編·西北考古卷》之《西北石刻輯錄續》、《中國簡牘集成》、《肩水金關漢簡》等。出版專著論文集《簡牘學論稿》、《敦煌懸泉置出土文書研究》。
  • 中國「漢簡之鄉」甘肅出土漢簡成果完成出版發布
    中新社發 丁思 攝中新社蘭州12月18日電 (記者 馮志軍 李亞龍)甘肅省文物局局長馬玉萍18日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表示,隨著《懸泉漢簡》《玉門關漢簡》兩本著作出版發行,有中國「漢簡之鄉」美譽的甘肅伴隨了整個20世紀出土漢簡的成果整理出版工作基本完成,其將成為古絲綢之路研究的第一手資料。
  • 【視點】敦煌漢簡——華彩燦爛的中國書法藝術遺珍
    【視點】敦煌漢簡——華彩燦爛的中國書法藝術遺珍敦煌漢簡敦煌漢簡 篆書削衣敦煌漢簡 篆書削衣敦煌漢簡敦煌漢簡 篆書削衣敦煌漢簡敦煌漢簡耳東敦煌的地理位置和文化環境敦煌位於河西走廊西端,處絲綢之路咽喉地位。
  • 古敦煌漢藏文化接觸
    敦煌曾在吐蕃極盛時期一度為吐蕃所統治、漢文化與吐蕃文華大面積接觸。是時漢人身居敦煌如何保存傳統文化?如何吸收吐蕃境內其他各族文化?
  • 對話|從敦煌漢簡到武威三簡,簡牘何以持續成為國際性顯學
    從二十世紀初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發現「敦煌漢簡」,到1930年代瑞典考古學家貝格曼發掘的「居延漢簡」,再到1950年代以來陸續發現的「武威三簡」、 天水放馬灘秦簡、敦煌懸泉漢簡……甘肅簡牘的每一次發現無不震驚世界。近二十年來,甘肅學者對甘肅秦漢簡牘進行了有計劃的整理出版。
  • 伏俊璉:木簡所見兩漢時期敦煌地區的文學
    敦煌地區的漢簡還殘留了一些民謠,如「三四姑公六七妹,□語眾多令腸潰」(《疏勒河流域出土漢簡》476號,《敦煌漢簡釋文》2007號),可能是寫新出嫁的兒媳在婆家遭遇七姑八姨閒言碎語的痛苦情形。「伯樂相馬自有刑,齒十四五當下平」(《敦煌漢簡釋文》843號),是民間相馬的法則和規矩。
  • 甘肅敦煌漢懸泉置遺址
    來源:中國歷史遺產保護網  作者:  2010-02-03 11:21  編輯:王睿君   時代:漢晉 發掘地點:甘肅省河西走廊與敦煌兩縣交匯處(今敦煌市五墩鄉)發掘單位: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 甘肅敦煌高鐵時代來了|時間再緊,超走心敦煌旅遊攻略,不容錯過
    帶你分享旅途中的那些事好消息7月10日起甘肅敦煌進入高鐵時代
  • 甘肅簡牘博物館開展讀簡活動 讀出「不簡單」的漢代簡牘
    4月23日,第25個世界讀書日來臨之際,一場讀簡活動在甘肅簡牘博物館展開。在紙張未發明及未廣泛使用前,古人將文字寫在竹片、木片等材質上,用絲、麻等編製成冊,並稱其為簡牘。甘肅是簡牘大省,出土的漢簡佔全國出土總量的約八成。漢簡記錄了兩漢時期經濟、政治、軍事、文化等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是認識古代社會的重要資料,這其中也包括了不少故事。    「古代的省親是什麼樣的?
  • 敦煌擷珍之書法藝術:漢簡、遺書 芝索二聖故裡
    敦煌漢簡——載錄漢字演變100年前,敦煌漢簡重見天日時,就曾轟動世界。1907年3月27日,英國人斯坦因在敦煌玉門關附近考察漢代長城線時,發現了一座削去頂部的烽燧,在對這座烽燧進行了專業的考古挖掘之後,獲得了大批簡牘,其中有一枚寫有「建武十六年」(公元50年)的紀年簡,證明這是漢光武帝時期的木簡。
  • 敦煌藝術的古今穿越
    在國家「一帶一路」戰略框架之下,中央美術學院聯合北京市總工會和敦煌研究院於2016新春之時推出大型藝術展覽「穿越敦煌
  • 穿越千年的悲喜哀愁——敦煌
    幾千年來,敦煌見證了多少的鄉愁別緒,面對如今的敦煌,沿著歷史的輪廓一點點展開,似乎還能看到玄奘當年取經時的場景。黃沙漫漫,每一粒沙的背後都有許許多多不為人知的歲月和時光。 今天小編就來說說敦煌這個神奇而有魅力的地方。一般去敦煌可分為兩條線走,東線和西線。東線包含莫高窟和鳴沙山。
  • 懸泉置漢簡
    絲路風華——懸泉置漢簡的發現遺址地點及自然環境懸泉置遺址位於甘肅河西走廊瓜州與敦煌兩縣市交界處瓜敦公路南側1.5千米的戈壁灘上,東去瓜州縣城60千米,西距敦煌市區64千米;北緯95°20′,東經40°20′;現屬敦煌市五墩鄉。遺址地處三危山餘脈火焰山北坡山前衝積臺地上,海拔1700米左右;北臨西沙窩鹽鹼灘,與疏勒河和漢長城烽燧線遙遙相望。
  • 甘肅出土漢簡完成出版發布 新技術促簡牘「活化」
    【解說】「簡述中國故事——《懸泉漢簡》《玉門關漢簡》成果發布會暨甘肅簡牘博物館未來發展思享會」日前在蘭州舉行。這是甘肅簡牘博物館繼《肩水金關漢簡》《地灣漢簡》《甘肅秦漢簡牘集釋》等學術成果之後的最新重大成果,將為「一帶一路」的歷史研究帶來新的學術增長點。
  • 懸泉漢簡 這裡有我國最早的「郵局」記載
    懸泉漢簡是1990至1992年在敦煌懸泉置遺址發掘的,出土地點在敦煌市以東的一處漢、晉郵驛遺址。由於數量多,且集中於一個地點,簡牘內容又多為郵驛資料和中西交通方面的記載,與烽隧障塞所出土有所不同,所以習慣上稱之為「懸泉漢簡」。 2014年6月22日,懸泉置遺址作為其中一個遺址點成功列入由中國、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合申報「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世界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