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泉漢簡 這裡有我國最早的「郵局」記載

2021-02-12 社科院考古所中國考古網

  懸泉置是西漢政府設置在絲綢之路上漢代敦煌郡效谷縣境內的一處官方交通保障體系驛置機構。懸泉漢簡是1990至1992年在敦煌懸泉置遺址發掘的,出土地點在敦煌市以東的一處漢、晉郵驛遺址。由於數量多,且集中於一個地點,簡牘內容又多為郵驛資料和中西交通方面的記載,與烽隧障塞所出土有所不同,所以習慣上稱之為「懸泉漢簡」。 2014年6月22日,懸泉置遺址作為其中一個遺址點成功列入由中國、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合申報「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壹、簡牘之最

  懸泉漢簡就其數量、內容和發掘工作的科學化、規範化而言,都可謂近百年西北簡牘出土之最。

  懸泉漢簡最早紀年是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最晚為東漢安帝永初元年(公元107年),主要反映了這218年及其前後的有關史實。

  懸泉置遺址出土的大量漢簡,為研究和了解漢代郵驛制度提供了豐富的第一手文字資料。同時,對兩漢時期郵驛設施的職能、機構設置、管理制度及人員構成等也有了明確認識。

  根據漢簡記載,懸泉置是效谷縣下轄的一處郵驛機構。敦煌郡當時有廄置九所,懸泉置當屬其一。懸泉置遺址位於東西往來的交通要道上。根據出土漢簡的記載,從東往西有魚離置、懸泉置、遮要置等,每個置的規模功能相同,這樣的置在敦煌郡共有九處。

  懸泉置的編制人員有「官徒卒御」37人,其吏員除置嗇夫外還有置丞、置佐協助嗇夫處理置務。工作人員有卒、御、徒、奴、復作等。置是一個綜合性的郵驛接待機構,凡是有置的地方,郵、驛、廄、廚、傳舍、騎置都設在一起。懸泉置的經費來源主要包括錢、糧調撥和車輛、牛馬的配發。其中大宗的要由效谷縣發給,其方式除了直接下發外,有些要分攤給所屬的鄉、裡百姓,由民戶直接送往懸泉置。其中一部分可能還要自籌,自種一部分糧食和草料來解決。其開銷主要是吏員的膳食俸祿、來往人員的接待、牲畜飼養和車輛的維護。懸泉置有傳車10至15輛,牛車5輛,額定養馬40匹,養牛若干頭,辦公用房二十多間。

  貳、古「郵局」遺址

  懸泉置遺址於1987年首次發現,1990年開始正式發掘,懸泉置遺址內涵豐富,下層為漢代建築,遺址西北角疊壓有魏、晉時期的烽燧遺址。

  懸泉置遺址是一座方形小城堡,門朝東,四周為高大的院牆,邊長五十米,西南角設突出塢體的角樓,塢牆系土坯壘砌而成,建有不同時期的土坯牆體平房及辦公房舍、馬廄等。在以往的考古發現中,還沒有出現過類似懸泉置這樣的集傳遞郵件、傳達命令、接待賓客為一體的綜合機構。所以,懸泉置應為我國最早的郵驛機構,考古發現中的第一個相當於「郵局」的遺址。

  古代「郵」是專職傳遞官方文書的機構,送文書的馬和車則稱「驛」。古代各個時期對郵驛有不同稱呼,秦始皇時統一稱「郵」,漢代稱「驛」,宋代則叫做「急遞鋪」。現在習慣把中國古代郵政通稱為郵驛。《後漢書》記載,漢代驛使服飾是「赤幘絳褠」,即頭戴紅色巾,身穿大紅袖上衣,身背紅白色的信囊,奔跑在路上。漢代傳遞急件,日行400裡,宋代皇帝的金字牌急件,日行500裡,清代緊急文書的傳遞時間提高到一晝夜800裡。

  叄、最早的沙塵暴記載

  懸泉置歷經西漢、東漢至魏、晉時期,前後延續近400年之久。當時從長安通往西域的一切郵件和前往西域的商賈都要經過這裡。懸泉置見證了絲綢之路的繁榮和衰落。

  懸泉漢簡還記載了兩千多年前發生的一場沙塵暴。

  這一枚懸泉漢簡是一件官方處理事件的文書,上面詳細寫了某官府派一人去執行公務,並配備有一車一馬,後該人中途歸返,向上級稟告說他在路過敦煌地區時突然遇到很強的沙塵暴,刮壞了車,還使馬匹受驚跑丟,人也受了傷,只得步行返回。這枚漢簡也是現今所見的第一次記載沙塵暴的文字,成為了我國證實沙塵暴歷史的珍貴文物。

  肆、大百科全書

  懸泉漢簡中數量最多的是各種官府文書,此外,還有涉及律令的,包括賊律、田律、置吏律、盜律等。數量最大的是各種籍,有人事方面的《吏名籍》《功勞案》《驛卒名籍》《戶籍》《刑徒名籍》等,財經方面的《田》《入租》《錢出入》《谷出入》《契約券》等,也有登記車馬資產的,記錄勞動日誌、供給消費的,就連一年內吃了多少只雞都有詳細記錄。從懸泉漢簡中的一些錢糧、土地籍中可以看出,當時懸泉的土地有官田和私田兩種,官田的分配以人口多少而定,租稅按畝計算,私田可以買賣,但必須照章交納賦稅。

  懸泉置見證了漢、唐絲綢之路的繁榮和衰落。當時從長安通往西域的所有郵件和前往西域的商賈均經過這裡。懸泉漢簡還有對當地鄉、亭、裡等基層機構的記錄,這對研究當時的郡縣建置,特別是河西走廊社會的基層管理制度提供了寶貴的材料。有專家稱,這是研究古絲綢之路和河西走廊歷史文化的「大百科全書」。

(圖文轉自:《蘭州晚報》電子版 原文發表於:《蘭州晚報》2020年4月30日第A23版)

責編:荼荼

相關焦點

  • 河西遺珠懸泉置與懸泉漢簡
    1990-1992年,挖掘整理考察工作持續三載,證實這裡就是漢朝時期的郵驛遺址—懸泉置,此處共出土文物7萬件,其中漢簡3.5萬枚,有文字的2.3萬枚,一時震驚世界,這就是舉世矚目的懸泉漢簡。「置」是漢代郵驛系統的一個行政單位跟「亭」「郵」「驛」類似。漢代的郵、驛、亭、置有距離遠近和功能簡全的區別,一般五裡一郵,十裡一亭,三十裡一置。
  • 《懸泉漢簡》《玉門關漢簡》出版 部分簡牘屬首次公布
    記者19日從甘肅簡牘博物館獲悉,歷經20多年整理研究,《懸泉漢簡》《玉門關漢簡》正式出版。專家表示,這為古代絲綢之路研究提供了高水準的原始材料。  據甘肅簡牘博物館館長朱建軍介紹,《懸泉漢簡》《玉門關漢簡》是甘肅簡牘博物館繼《肩水金關漢簡》《地灣漢簡》《甘肅秦漢簡牘集釋》等學術成果之後的最新重大成果。  甘肅簡牘博物館原館長張德芳說,西北漢簡涉及西北邊疆政治、軍事、經濟和民俗等諸多方面。這兩部著作為「兩漢」「西北」「絲綢之路」等研究提供了高水準的原始材料。
  • 翻開《懸泉漢簡(壹)》看看記了沒
    先說說懸泉漢簡究竟有多重要?「你說你有絲綢之路,路呢?」「沒有懸泉漢簡就沒有世界文化遺產絲綢之路。」「正是學者從懸泉漢簡裡找到了確鑿無疑的證據才讓聯合國的評委們無話可說。」年逾古稀的民間門券愛好者石先生言簡意賅,說的都是大實話。
  • 甘肅漢簡是歷史文獻的重要補充 ——訪考古學家張俊民
    發表《簡牘文書格式初探》、《秦代的討債方式》和《懸泉置出土簡牘文書功能性質初探》、《懸泉漢簡所見絲綢之路》、《懸泉漢簡與班固<漢書>所引詔書文字的異同》、《懸泉漢簡所見赦令文書初探》、《漢代簡牘文書記錄的漢塞往事》等簡牘學方面的論文近百篇。  「我剛工作的時候就知道,甘肅文物主要分為四大塊,一是彩陶,二是長城,三是漢簡,四是石窟。
  • 「清華簡」發現最早記載太歲十二歲名文獻
    其中,《司歲》篇歷述太歲運行一周十二歲所值之辰及其吉兇佔斷,是目前所見最早的記載太歲十二歲名的文獻。本輯共收錄竹簡5種8篇,都是前所未見的佚文。《司歲》關於太歲的發現,可與《爾雅》《史記·天官書》、孔家坡漢簡《日書》等文獻相比照。本次發布的8篇文獻最重要的當屬《四告》。
  • 中國「漢簡之鄉」甘肅出土漢簡成果完成出版發布
    中新社發 丁思 攝中新社蘭州12月18日電 (記者 馮志軍 李亞龍)甘肅省文物局局長馬玉萍18日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表示,隨著《懸泉漢簡》《玉門關漢簡》兩本著作出版發行,有中國「漢簡之鄉」美譽的甘肅伴隨了整個20世紀出土漢簡的成果整理出版工作基本完成,其將成為古絲綢之路研究的第一手資料。
  • 敦煌漢簡 這裡有中國書法的身影
    敦煌漢簡 這裡有中國書法的身影文/陽?甘肅是中國簡牘大省,河西走廊乃漢簡之都。甘肅發現和出土的歷代簡牘有7萬多枚,其中4萬多枚收藏在甘肅,僅漢簡就佔全國出土漢簡的82%以上。因以漢代敦煌郡範圍內發現的時間最早、數量最多,故稱「敦煌漢簡」。壹 斯坦因和敦煌漢簡的往事要說敦煌漢簡,不能不提匈牙利人斯坦因。
  • 漢簡 | 漢晉簡牘所見西北水利官員
    有效管護、使用河湖水資源,在我國有著悠久歷史和良好傳統。
  • 甘肅簡牘博物館開展讀簡活動 讀出「不簡單」的漢代簡牘
    讀簡活動的主講人肖從禮在活動開始前,先向大家提出了幾個問題。    「右使者到縣置共舍第一傳大縣具傳舍如式。龜茲王王夫人舍次使者傳。堂上置八尺床臥一,張皂若青帷,閣內共上,四臥皆張帷床內置,傳舍門內張帷可為貴人坐者,吏二人道。」這便是這次解讀的漢簡。    此簡目前收藏在甘肅簡牘博物館。時代為西漢宣帝元康元年間(前65年),是一枚木質漢簡。
  • 三水百年郵局:驛站轉型近代郵政的見證者!
    三水百年郵局是一座兩層的小樓。在三水河口的北江邊,一座兩層英式小樓,像一位老者靜默著,它就是三水最早的郵局——位於河口的三水老郵局。《三水縣誌》記載,三水於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11月開班二等郵局,有郵差6名。
  • 「清華簡」現數術類文獻 保留太歲紀年最早記錄
    其中包含三篇數術類文獻,記載了星象、物候,以及目前所見最早的記載太歲十二歲名的文獻。《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拾)》共收錄竹簡五種八篇,都是前所未見的佚文。其中最重要的當屬《四告》,這是「清華簡」整理團隊自《尹誥》、《說命》、《攝命》等篇之後,又一次整理髮布的書類文獻。《四告》全篇有五十支竹簡,分別是周公旦、周公之子伯禽、周穆王滿、召伯虎的告辭,共有四篇。
  • 新華社:一個人的投遞路——我國「北極郵局」郵遞員王秀龍的除夕
    北極村郵局外景。推開郵局大門,一大早便傳來陣陣除夕的爆竹聲。王秀龍像往常一樣打開郵箱,捧出一滿懷明信片和信件之後,馬上回到室內分揀。室外零下40攝氏度的氣溫並沒有讓王秀龍止步。挎上背包、推著自行車,我國最北郵局——漠河縣北極村郵政局唯一的郵遞員王秀龍又一次踏上投遞路。
  • 最早有記載日食的國家是哪個國家?什麼時候還會日食?
    日食是一種自然現象,自古有之,古今中外都有很多關於日食的歷史記載,那麼有史以來有關於日食的最早歷史記載是哪個國家呢?我們來看看相關的資料。《詩經·小雅》說,「十月之交,朔月辛卯,日有食之」這是對一次日食的記載,大意是:十月初一日是辛卯日,發生了日食。據學者考證,《詩經·小雅》說的日食是公元前776年周幽王時期的一次日食。而國外關於日食的最早記載是敘利亞北部的烏格裡特日食發生在公元前1374年。別急著以為最早的日食記載在國外。我們再來看一個歷史資料。
  • 石牌郵局什麼樣子?歷史證明,1946年開辦的石牌郵局是中山大學校園專用郵局!
    (資料來源:《廣州郵政志》)1947年,石牌有2處局所,分別為①石牌三等郵局;②石牌鄉郵政代辦所。(資料來源:1947年版的《郵政局所彙編 》,資料截止1946年底)由上述三段史料可知,到1947年出現了2個石牌郵局,其中「石牌鄉郵政代辦所」是抗戰前的石牌郵政代辦所的延續。
  • 清華簡又見長篇書類佚篇 數術類文獻保留太歲紀年最早記錄
    清華簡整理團隊介紹,此次成果中最重要的當屬《四告》,這是該團隊自《尹誥》《說命》《攝命》等篇之後又一次整理髮布的書類文獻。其餘四篇中,《四時》記述的星象術語、運行變化自成體系,《司歲》是目前所見最早的記載太歲十二歲名的文獻,《行稱》是目前所知首篇專述一月內政事宜忌的先秦時令類文獻,均為數術類文獻;《病方》則是迄今所見抄成年代最早的方技類文獻。
  • 這裡有還在升堂的縣衙,有我國最早的銀行,還有唯一的金代建築
    這裡是英姐旅遊驛站,歡迎光臨。去山西旅遊大家一定不會錯過平遙古城。而且一定要在平遙古城住上一晚二晚。凡到過這裡的人無不為這裡獨具特色的美而折腰,這種美,不是一時半會就能領略完的,無論是白天還是晚上,這裡同樣令人流連忘返。
  • 中國最北郵局,中國最忙的郵局,寄張明信片給自己超有意義
    自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採伐,大興安嶺著力發展旅遊業,所轄「北極村風景區」以神奇天象、極寒冰雪享譽中外,令這所老郵局在新時代煥發生機。最北郵局是位於北極村內的郵局,每位來此的遊客都會買紀念品和明信片,寫上祝福的話語,再讓工作人員蓋上最北郵局的戳,從中國最北的地方寄回家,給自己的旅途添上一抹獨特的意義。
  • 冷清的聖誕,熱鬧的郵局
    每年11月底至聖誕節期間是基督教的降臨節,德國的聖誕郵局會在這段時間開門營業。今年聖誕郵局如期開啟,並在疫情下為孩子們帶去了希望和快樂。德國號稱是世界上聖誕郵局數量最多的國家,現有7個聖誕郵局,由德國郵政集團資助和運營,分別位於布蘭登堡州、下薩克森州、北萊茵-威斯伐倫州、巴伐利亞州和薩爾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