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遺珠懸泉置與懸泉漢簡

2021-02-12 有道歷史

1987年的8月第二次全國文物普查期間,敦煌市博物館普查隊在一片被稱為「吊吊水」的無人區裡發現一處歷史遺址,但卻沒人能說清楚它的身世和過往。不久此地遭盜,考古部門遂決定進行搶救性發掘。1990-1992年,挖掘整理考察工作持續三載,證實這裡就是漢朝時期的郵驛遺址—懸泉置,此處共出土文物7萬件,其中漢簡3.5萬枚,有文字的2.3萬枚,一時震驚世界,這就是舉世矚目的懸泉漢簡。

「置」是漢代郵驛系統的一個行政單位跟「亭」「郵」「驛」類似。漢代的郵、驛、亭、置有距離遠近和功能簡全的區別,一般五裡一郵,十裡一亭,三十裡一置。漢武帝時此地曾叫「懸泉亭」,昭帝時改為「懸泉置」,東漢叫「懸泉郵」,唐代時又改稱「懸泉驛」。

懸泉置遺址地處戈壁腹地,遠離居民點,地表目標不甚突出,該遺址包括主體建築、灰區、馬廄及其附屬建築,總佔地22500平米。在漢代建築範圍內,分布有牆基和灰坑,這些遺蹟也存在著疊壓打破關係,據所出紀年簡可分早(武帝到昭帝)、中(宣帝到東漢初)、晚(東漢中晚期)三期。

兩漢時期,特別是在西漢,這裡是東西交通大動脈的重要中轉站。傳說,漢武帝派李廣利討伐大宛,途徑大漠,斷水數日,將士焦渴難忍,行至敦煌三危山的峽谷之中無力前行,李廣利拔劍長嘆:大漢雄兵安能於此困滅,揮淚舉劍向懸崖刺去,一聲轟響,一股清泉噴湧而出,三軍雀躍暢飲,因李廣利又名貳師將軍,所以稱此泉為貳師泉,當地百姓稱之為吊吊水。

無獨有偶,在敦煌藏經洞發現的古代遺書中,有三卷寫卷抄有《貳師泉賦》,署名為「鄉貢進士張俠撰」。作者張俠,史籍未載,生平不詳。賦中所言貳師泉即為懸泉。

所謂懸泉,則是泉在山崖丈餘高處,周圍又有多處石隙滲水,與泉水匯合,從懸崖流出,看似水從高處落,十分神奇。懸泉置遺址就位於山麓下的一片坡地上,驛站從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開始,延續使用至魏晉時期,時間長達400年之久。依照出土的漢簡記載,從長安到敦煌在絲綢之路沿線設有八十多個驛站,這是唯一一個經過發掘的驛站。

出土的簡牘中,形制有簡、牘、觚、封檢、削衣等。紀年簡最早是武帝太始三年(公元前94年),最晚為和帝永元十三年(公元101年)。其中以宣帝、元帝、成帝時期為多。內容有詔書、律令、科品、檄記、簿籍、符、傳、歷譜、術數書、字書、醫方、相馬經等。出土有較多的書於牆壁黑書題記,內容涉及詔書、和醫方等,特別是西漢平帝元始五年的「使者和中所督察詔書四時月令五十條」,直行隸書,字體工整,保存良好,是研究漢代歷律、農技和醫藥水平的最新資料。

簡牘文書大多數編繩已腐朽,為散簡,較為完整的有五十餘冊。簡牘文書基本與同時期文獻印證一致,可以發現懸泉置是建立在河西要道上的一處集傳遞郵件、傳達命令、接待賓客為一體的綜合機構,即傳置。這樣的置,從長安到敦煌共有八十餘處,依地形和交通距離的遠近而設,是一個獨立運作的系統,儘管帶有軍事性質,但與長城烽燧不同,其行政級別應與縣相同,在管理權限上,受郡太守直接指揮,郡派吏監管。

漢時郵傳的功效主要體現在國防上,邊防上一些重要緊急的文書,都是靠郵傳遞送的。漢武帝時大將李陵北徵,兵達受降城,他馬上通過郵傳給武帝上書進行了報告。後來桑弘羊要在西域的輪臺屯田,也準備通過郵驛來密切漢政府和西域的關係。東漢時我國和西方的經濟文化交流密切起來,班超和甘英出使西域和大秦,使絲綢之路更加暢通。漢政府在西北的郵驛非常發達,出現了「列郵置於要害之路,馳命走驛不絕於時月,商胡販客日款於塞下」的繁華局面。

根據簡牘記載,懸泉置曾是漢代邊疆的重要驛站,經常接待來往西域的朝廷官員、使者和重要客人,但不接待過往私人。據簡牘記載,絲綢之路繁榮時,一次接待于闐王,其從者多達1600人,僅用壞的杯子就達300多個。

說到迎來送往,漢史上赫然有名的解憂公主也曾是懸泉置的貴賓。史書記載,漢朝與匈奴爭奪西域,烏孫成為兩國拉攏的對象。當時外嫁烏孫的大漢公主有兩個,一個是江都王劉建之女細君,一個是楚王劉戊的孫女解憂,二人皆為罪臣之後。細君遠嫁烏孫四五年便病逝,解憂繼之,與左夫人匈奴公主同事烏孫昆莫(首領)軍須靡。

查懸泉置出土簡牘,有19枚涉及烏孫。其一寫到,甘露二年(前52年)二月辛未日夕時,平望驛驛騎(騎馬遞送信件、公文的人)當富,把長羅侯常惠(蘇武傳奇出塞使團成員,張騫之後在西域建功頗豐)和烏孫公主的上書,傳給懸泉驛騎朱定,朱定又連夜轉交給萬年驛驛騎。簡文中的烏孫公主,指的正是解憂公主。

史載,解憂在軍須靡死後,曾按烏孫風俗改嫁給小叔子翁歸靡。翁歸靡又亡,軍須靡之子泥靡繼位,號「狂王」,復娶解憂為妻。泥靡暴虐,成烏孫一大隱患。解憂遂與漢使合謀,刺殺泥靡,不料計劃失敗,反被泥靡之子圍困於赤谷城,幸有西域都護鄭吉解圍,但翁歸靡之子烏就屠,卻趁亂在匈奴扶持下自立為烏孫昆莫,局勢一下子倒向了匈奴。

對照懸泉漢簡,解憂公主曾在這時將烏孫的危急情勢上報漢廷。甘露元年(前53年),在漢宣帝的支持下,她的長子元貴靡被冊立為烏孫大昆彌(昆彌即昆莫,音譯),烏就屠為烏孫小昆彌,烏孫國局勢終於平穩。一年後,解憂兩子相繼病逝,於是她再次上書,表示「年老思土,願得歸骸骨,葬漢地」。這封密信在甘露二年二月進至敦煌,二月十二日傍晚,經懸泉驛騎朱定之手,傳至萬年驛。《漢書》上說,天子見信後「閔而迎之」,年逾七十的解憂公主終於能回家了。

懸泉漢簡顯示,次年九月,解憂公主帶著親信,由龍勒入敦煌,經遮要、懸泉、魚離、廣至、淵泉,入酒泉郡。沒有浩蕩的隊伍,只有一顆思鄉情切的心。整個敦煌對此事非常重視,懸泉置官員在地上鋪滿了貴重的毯子,幾公裡外,接待者就分列在道路兩邊守候。闊別已久的故土和鄉音,真實地出現在公主的眼前、耳邊和腳下……

史書中的空白,在出土漢簡中得以填補、細化,以致在兩千年後的今天,我們還能有幸窺見這如此溫情的時刻。(這段故事在紀錄片《河西走廊》裡,得到了完美的呈現,有興趣可以看下此視頻,製作精美、內容翔實、音樂大氣磅礴,實為國內不可多見的良心紀錄片!)

古代郵驛被看作為「國之血脈」,這種信息傳遞體制其實即是王朝的血脈,也是我們國家古代文明的「國脈」。站在空曠的戈壁灘上,閉上眼,仿佛還能看見使團、驛騎踩著黃沙,叩開懸泉置的大門。朔風陣陣,裹挾著歌聲、馬聲、駝鈴聲,從西域,一路傳到長安、傳到洛陽……歷史宛若有回音。

相關焦點

  • 懸泉漢簡 這裡有我國最早的「郵局」記載
    懸泉漢簡是1990至1992年在敦煌懸泉置遺址發掘的,出土地點在敦煌市以東的一處漢、晉郵驛遺址。由於數量多,且集中於一個地點,簡牘內容又多為郵驛資料和中西交通方面的記載,與烽隧障塞所出土有所不同,所以習慣上稱之為「懸泉漢簡」。 2014年6月22日,懸泉置遺址作為其中一個遺址點成功列入由中國、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合申報「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 翻開《懸泉漢簡(壹)》看看記了沒
    先說說懸泉漢簡究竟有多重要?「沒有懸泉漢簡就沒有世界文化遺產絲綢之路。」「正是學者從懸泉漢簡裡找到了確鑿無疑的證據才讓聯合國的評委們無話可說。」年逾古稀的民間門券愛好者石先生言簡意賅,說的都是大實話。
  • 《懸泉漢簡》《玉門關漢簡》出版 部分簡牘屬首次公布
    記者19日從甘肅簡牘博物館獲悉,歷經20多年整理研究,《懸泉漢簡》《玉門關漢簡》正式出版。專家表示,這為古代絲綢之路研究提供了高水準的原始材料。  據甘肅簡牘博物館館長朱建軍介紹,《懸泉漢簡》《玉門關漢簡》是甘肅簡牘博物館繼《肩水金關漢簡》《地灣漢簡》《甘肅秦漢簡牘集釋》等學術成果之後的最新重大成果。  甘肅簡牘博物館原館長張德芳說,西北漢簡涉及西北邊疆政治、軍事、經濟和民俗等諸多方面。這兩部著作為「兩漢」「西北」「絲綢之路」等研究提供了高水準的原始材料。
  • 甘肅簡牘博物館開展讀簡活動 讀出「不簡單」的漢代簡牘
    4月23日,第25個世界讀書日來臨之際,一場讀簡活動在甘肅簡牘博物館展開。在紙張未發明及未廣泛使用前,古人將文字寫在竹片、木片等材質上,用絲、麻等編製成冊,並稱其為簡牘。甘肅是簡牘大省,出土的漢簡佔全國出土總量的約八成。漢簡記錄了兩漢時期經濟、政治、軍事、文化等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是認識古代社會的重要資料,這其中也包括了不少故事。    「古代的省親是什麼樣的?
  • 漢簡 | 漢晉簡牘所見西北水利官員
    《漢書·溝洫志》載:「自是以後,用事者爭言水利,朔方、西河、河西、酒泉皆引河及川谷以溉田。」據《漢書·地理志》,張掖郡觻得縣當時開有「千金渠,西至樂涫入澤中」;敦煌郡冥安縣有南籍端水(今疏勒河),「出南羌中,西北入其澤,溉民田」;敦煌郡龍勒縣又有氐置水(今黨河),「出南羌中,東北入澤,溉民田」。
  • 中國「漢簡之鄉」甘肅出土漢簡成果完成出版發布
    中新社發 丁思 攝中新社蘭州12月18日電 (記者 馮志軍 李亞龍)甘肅省文物局局長馬玉萍18日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表示,隨著《懸泉漢簡》《玉門關漢簡》兩本著作出版發行,有中國「漢簡之鄉」美譽的甘肅伴隨了整個20世紀出土漢簡的成果整理出版工作基本完成,其將成為古絲綢之路研究的第一手資料。
  • 甘肅簡牘博物館:傳承千年文化,「簡」述中國故事
    甘肅簡牘博物館:傳承千年文化,「簡」述中國故事 素有「漢簡之鄉」美譽的甘肅,漢簡是其最具特色的文物資源和重要文化標識。為讓這一資源「活」起來,甘肅省簡牘博物館已在蘭州市七裡河區馬灘拔地而起,計劃2021年建成並向社會免費開放。屆時,它將與位於七裡河區西津西路的甘肅省博物館遙相呼應,共同開啟甘肅省文博事業搶佔「一帶一路」文化制高點,邁向文旅融合發展的新徵程。
  • 甘肅漢簡是歷史文獻的重要補充 ——訪考古學家張俊民
    參加懸泉漢簡的發掘、釋文與整理、金關漢簡釋文校訂、花海畢家灘《晉律注》整理。2009年至今,主要負責完成的考古發掘項目有蘭渝鐵路「梁家坪考古發掘」、「蘭成石油管線考古發掘」、敦煌「敦格鐵路考古發掘」等。2015年至今負責寧縣石家墓群考古發掘。整理編輯《西北文獻叢書續編·西北考古卷》之《西北石刻輯錄續》、《中國簡牘集成》、《肩水金關漢簡》等。出版專著論文集《簡牘學論稿》、《敦煌懸泉置出土文書研究》。
  • 從出土漢簡看漢王朝對絲綢之路的開拓與經營
    根據傳統文獻和出土漢簡材料,通過對兩漢絲綢之路路線走向的考察,可以看出漢王朝以強大的綜合國力對不同路段採取了不同措施,保證了絲綢之路暢通繁榮,為人類文明和社會的進步作出了貢獻。從長安到敦煌的絲綢之路東段,或曰秦隴段,或曰陝甘段,20世紀80年代就已引起歷史、地理學界的關注。學界大體認為,從長安到敦煌,以黃河為界,河東和河西屬於兩個不同的地理範疇。
  • 漢簡中的「河西四郡精兵」
    作為漢朝與西域交往的通道,河西走廊引起了漢王朝的關注。漢初的河西還是匈奴遊牧地域,也是匈奴與西羌來往的要道。漢武帝為了斷匈奴右臂,割絕羌胡,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派驃騎將軍霍去病出師河西,擊敗了駐守在河西的匈奴休屠王與渾邪王,河西地域歸屬漢朝管轄。漢朝在河西走廊設立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史稱「河西四郡」,實現了對河西的有效管轄。
  • 河西走廊,憑什麼成為漢唐的「經濟特區」?
    攝影/李勇俊敦煌,為漢代河西四郡之一。當我們將目光投向範圍更廣的河西走廊,就會發現在陸地時代,河西四郡組成的「敦煌-武威城市群」,恰如今天海洋時代,由香港、深圳、廣州、澳門領銜的粵港澳大灣區。▼(點擊下圖,查看「河西四郡」變成今天的「河西五市」。請橫屏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