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的倫理學其實很爛》作者投書澎湃:通俗表達就是不嚴肅?

2021-01-19 澎湃新聞
《康德的倫理學其實很爛》作者投書澎湃:通俗表達就是不嚴肅?

韓東屏

2020-12-20 16:10 來源:澎湃新聞

【編者按】

近日,哲學學者韓東屏一篇題為《康德的倫理學其實很爛——<道德形上學>批判》的文章引發輿論爭議。本文為當事人韓東屏投稿,澎湃新聞予以刊登僅供讀者參考,不代表澎湃贊同其看法。

近日,我發表在今年10月《江蘇海洋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上的論文《康德的倫理學其實很爛——<道德形上學>批判》,引起了大家的關注。許多人對文章標題中的「很爛」進行抨擊,並且多是非說理性的。12月19日,澎湃新聞對此事進行了報導,再次引起了輿論的關注,本人也關注到了網絡上的評論,對此我作以下回應。

那些批評我寫專業論文不使用嚴肅表達的人,我的論文中使用的「通俗的表達」究竟佔全文表達的多少?不就是題目中的一個「很爛」嗎?而題目不算符號是18個字,此詞僅佔題目的1/9。根據這個事實,最多只能比喻為「有一縷頭髮有點亂」。再說,我論文的副標題已用專業表達把此文的主旨說得非常清楚了,即「《道德形上學原理》批判」。可為什麼有些人只盯著「很爛」二字來發揮自己的想像?「通俗的表達」就是「不嚴肅」的嗎?試問哪個思想家在他的著述中沒有用過通俗的表達?

所謂「慣例」就是眾人習慣或習俗,不合慣例無關道德不道德,猶如中秋節未按習俗吃月餅不會受道德譴責一樣。所以未按學界的表達慣例表達,也是道德允許的自由。再說習俗也不見得都是對的,也從來沒有不變的習俗或慣例。而將「很爛」的通俗語言用於論文標題,就是一種與慣例不同的創新嘗試。另外,之所以選用「很爛」一詞,是要替代「問題很多很大」的不簡明的學語表述,誰能用兩個字為我提供一個有此含義的學語表述嗎?而所謂用俗話「只能引起些無意義的口水」則是太過自信的武斷。澎湃新聞在12月19日的報導中提到,10月21日我曾受邀和吉林大學哲學系的學生就這篇文章進行了線上探討。那次討論我和學生代表進行了較為深入的交流,也有學生表達了不同意見,我都作了回應,最後大家還是肯定了我的標題。這難道不是對「哲學探究」的推進?既然文章有此反響,也就不會產生有些人所說的帶來「自我矮化」的效果。

有人評論,我不用這個「很爛」,對我觀點有興趣的同行,自然會理性寫文章交流;我用上「很爛」,情緒會觸發情緒,真正理性的人,恐怕都會懶得和他討論了。我想說,首先,一個文章題目中的一個通俗詞語就能表明整個文章都不是理性說理,而是情緒化的嗎?這是什麼推理邏輯?再說俗語就必含情緒嗎?請問「這事沒整好」的俗語有什麼情緒?何況,情緒還有健康和不健康之分。我當時若真有情緒,外人又如何知道是一種什麼情緒?還有,學術史上,有誰曾就思想家著述中的俗語來探究他的情緒?所以,用情緒化來說事是沒有任何正經意義的。退一步講,如果其他想討論此話題的人是效法我,那也應該是學我用俗語跟我進行學術討論,怎麼能得出他們「懶得討論」這樣的結論呢?

提請注意基本事實,我批評的不是康德,也不是康德的所有理論,而只是他的倫理學。如是,又怎麼能得出「我把康德批評的一錢不值」的結論呢?

(作者系華中科技大學哲學學院教授,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康德倫理學,韓東屏

相關推薦

評論(113)

相關焦點

  • 論文《康德的倫理學其實很爛》作者談爭議:「很爛」不是髒話
    論文《康德的倫理學其實很爛》作者談爭議:「很爛」不是髒話 澎湃新聞首席記者 嶽懷讓 2020-12-19 12:58
  • 《康德的倫理學其實很爛》刊發期刊主編:尊重作者,未改標題
    12月19日下午,刊發韓文的《江蘇海洋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主編李義良接受澎湃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學報剛剛由單月刊改為雙月刊,每期平均刊登15篇左右的文章。為提升學術期刊的質量,編輯部主動向華中科技大學哲學系韓東屏教授約稿,並在2020年第5期刊發了其撰寫的《康德的倫理學其實很爛——〈道德形上學原理〉批判》一文。
  • 馬上評|說康德的倫理學「很爛」,這樣的破圈很low
    「康德的倫理學其實很爛」?哲學學者韓東屏的一篇文章引發社會輿論廣泛討論。在一份最新聲明中,韓東屏表示「很爛」並非髒話,自己靜候有人寫說理性文章反駁。韓教授文章的原題目是《康德的倫理學其實很爛——<道德形上學原理>批判》,這篇文章並不是刊發在網絡或者大眾媒體,而是某大學的學報。也就是說,文章的言說對象,本來是學院派,而不是普通吃瓜群眾。如果是面向大眾,使用通俗的表達哪怕有些譁眾取寵,多少也能理解。
  • 《康德的倫理學其實很爛》引質疑,作者回應
    該文在網絡上引發質疑,主要關注點在於論文題目的「很爛」一詞。  目前在知乎等網絡平臺上,「如何看待華科哲學系教授韓東屏發表的論文《康德的倫理學其實很爛》?」的討論信息已引發十餘萬讀者閱讀,更貼討論者眾多。《康德的倫理學其實很爛——〈道德形上學原理〉批判》一文最早是通過《江蘇海洋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的微信公眾號發布的。
  • 學術爭鳴應容得下「康德倫理學很爛」這幾個字
    ——本文系紅網第六屆全國大學生「評論之星」選拔賽參賽作品近期,一篇名為《康德的倫理學其實很爛——〈道德形上學原理〉批判》的論文引發社會的廣泛討論。有人稱其「挑刺式的研究毫無學術價值,本末倒置,有博取名聲之疑」,還有人認為「學報不是網絡論壇,這個詞根本就不該在一個學術論文中出現」,評價以反對聲為主。針對輿論的批評,論文作者華中科技大學哲學院教授韓東屏表示,「很爛」並非髒話,自己靜候有人寫說理性文章反駁。筆者對作者持贊同態度:空口指責不如用理性批駁,人們不妨藉機掀起一次「康德倫理學論辯潮」,用理性卸下道德審判,用辯論呼喚真理。
  • 在康德的倫理學中,自由具有多重含義,主要指人的自由選擇
    提到康德,相信大家並不陌生。而我們就看下康德的倫理學。我們首先看看在康德的倫理學中,自由具有的多重含義。一是指人的自由選擇,即擇別意志的自由;另一個則是指人的意志的自立法與自守法,即意志的自律。所謂擇別意志的自由,指的是人和動物不同,他能在多種選擇面前作出抉擇,而不像動物那樣為必然性所支配。
  • 舍勒的質料價值倫理學如何是現象學的?
    舍勒的質料價值倫理學如何是現象學的?①張任之作者簡介:張任之(1979- ),男,江蘇南通人,中山大學哲學系教授。我們任何一個表達,比方說,「我在這裡」,都存在著「句子自身」,而這是一個本質性的東西。此外,還有「表象自身」,比方說,「我在這裡」中的「我」就是一個表象。核心之處在於,我們如何可以把「句子自身」中的「表象自身」不斷的形式化,即可以形式化到什麼程度,而這個句子的真值保持不變。波爾扎諾在這個意義上來講「形式先天」和「質料先天」的關係,他說「先天綜合命題」最終其實是靠形式化、替換來談論的。
  • 多維文化視角中的倫理學
    與10年前的那部倫理學著作相比,他本人認為今年出版的這部倫理學論著更為重要。或許可以揣度,他的理由在於:前者是哲學史方面的著作,後者則可以說是他自己的哲學著作。但從根底上而言,這個區分在耿寧那裡幾乎是不存在的。
  • 學習康德好榜樣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長兄如父,康德斷然輟學,先後在柯城郊區三個貴族家庭當家庭教師11年,養活三妹一弟和自己!期間和女東家凱撒琳伯爵夫人傳出緋聞。1755年6月,弟妹成人的康德重裝上陣,以32歲高齡殺回柯大,並馬上顯示出自己一生後發制人的澎湃動力,先以《論火》獲碩士,三月後,再以《對形上學知識基本原理的新解釋》通過答辯,成為柯大無講席講師,開始長達41年的教學生涯。
  • 康德《道德形上學原理》-內容簡述
    4、韓東屏:康德的倫理學其實很爛——《道德形上學原理》批判5、駁斥韓東屏「康德的倫理學其實很爛」其中,一和二為閱讀《道德形上學原理》後產出內容。三為鄧曉芒先生的評述,鄧先生從德文原文翻譯了大量康德的著作,在國內也稱得上是康德專家,對筆者鄧先生的評述,會有不一樣的收穫。另外前一段時間在學術圈有一個事件就是韓東屏教授發文稱「康德的倫理學其實很爛」,本著兼聽則明的原則,在此引用這篇文章,也就是第四篇。
  • 唐文明 | 美德倫理學、儒家傳統與現代社會的普遍困境——以陳來...
    指出康德思想中包含一種關於美德的倫理學論述,這自然會增加、完善我們對康德道德哲學的認識,這也是英美倫理學界的康德主義者在回應美德倫理學的挑戰時已經做過、且做得有些過頭、後來自己有所反悔的事情,但如果因此忽視美德倫理學與義務論倫理學的差異,則只能得出和稀泥的結論。在康德那裡,美德主要來自義務感,即「對道德法則的敬重」,也就是說,康德的美德概念是關聯於其義務概念而被確立的。
  • 劉瑋丨規範倫理學視角下的動物保護
    不過,這並不妨礙德性倫理學可以間接地為保護動物提供支持。因為虐待動物會傷害人的品格,讓人的情感和欲求中一些低等的、獸性的要素脫離理性的控制,使人變得放縱、殘忍、不義;相反,按照節制、溫和、正義的德性行事,就要求我們善待動物。
  • 【轉載】鄧曉芒:康德道德哲學的三個層次——《道德形上學基礎...
    [33]其實,在本章的最後,康德實際上也說到了這一層,即只可能有(一般的)實踐理性的批判,而不可能有純粹實踐理性的批判,「純粹理性如何可能是實踐的,要解釋這一點一切人類理性是完全無能為力的」,「這正如我想要去證明自由本身作為某種意志的原因性是如何可能的一樣」,「這裡就是一切道德研究的最高限度」[34]。
  • 倫理學的學科定位、體系建構與時代要求
    這句名言出自康德倫理學專著《實踐理性批判》一書的結語部分,緊接著這段話康德進一步解釋說,人只有在仰望星空時,才能感悟到自己在浩瀚宇宙中的渺小無比,但當反觀內心世界時,又會因為其所遵循的道德法則而使自己區別於世間萬物,並彰顯出人之為人的崇高偉大。從這種意義上講,倫理學就是使人由渺小走向偉大的學問。
  • 與哲學的其他分支學科不同的是,倫理學具有極為強烈的實踐性
    第一節倫理學研究對實證學科的範式借鑑從本章的目的來看,主要是為了建立作為整體人生滿足的幸福的測量方案與指標體系。從具體內容來說,是一個將倫理學理論應用於具體實踐的指導性論述,在研究性質上來看,本章屬於應用倫理學的範圍,因而在論述中必然引人相應應用學科的研究範式。而倫理學研究,尤其應用倫理學的研究,引人和借鑑相關應用學科的研究範式,既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
  • 康德的美學文論說
    康德有一個完整的哲學體系,包括《純粹理性批判》(認識論)(1781)、《判斷力批判》(美學、目的論)(1790)、《實踐理性批判》(倫理學)(1788)三部分,因而被人們稱為「批判哲學」。康德在建構他的批判哲學時先寫了《純粹理性批判》和《實踐理性批判》,在那裡他把世界劃分為現象界和物自體(本體世界)兩部分,並且認為人的感性和知性能力只能把握現象界,無法達到物自體(本體世界),那是只能靠理性去信仰的彼岸世界。這樣,在本體論上康德就是二元論(最終倒向唯心主義)和不可知論。
  • 哲學原典|康德《純粹理性批判》精讀會
    一切東西都必須經受批判 200年來,還沒有一個人作為純粹哲學家的聲望能夠超過康德。200年來,一個唯心主義和不可知論的哲學家,早已經被無數人宣布批倒批臭了,卻仍然如同巨大的山峰巍然高聳。這個人雖然並不見得「可信」,卻如此「可愛」,這到底是為什麼?我們為什麼在今天還要翻譯他的著作?
  • 日本留學-使我仁義道德,又使我道貌岸然——倫理學入坑指南
    德倫理學的立場:どのような人であるべきか(要做什麼樣的人?) 代表學說學者:功利主義(密爾、邊沁);義務論(康德);德倫理學(亞里斯多德等)
  • 反思對康德美學中美與真關係的三種解釋
    反思對康德美學中美與真關係的三種解釋 2018年11月01日 13:56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記者 李秀偉 通訊員李賀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作者簡介:
  • ——原創連載《康德大師》1.1.4.1
    (部分)1「用儘可能淺顯和通俗易懂的語言,去闡釋世界上最艱澀難讀的康德及其哲學。如果您關注我,將是我堅持寫下去的最大動力。謝謝。」亞里斯多德在柏拉圖學園,一呆就是二十年。因博覽群書,甚至被譽為「學園的頭腦」。可見,在學園,是絕對的名流一個。他結過一次婚,妻子還是一個國王的侄女。二人育有一女。但沒幾年便喪了髮妻,很快,他便和一女子同居,雖未再辦理結婚,卻情意篤深,白頭偕老。並育有一子名叫「尼各馬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