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東屏
2020-12-20 16:10 來源:澎湃新聞
近日,我發表在今年10月《江蘇海洋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上的論文《康德的倫理學其實很爛——<道德形上學>批判》,引起了大家的關注。許多人對文章標題中的「很爛」進行抨擊,並且多是非說理性的。12月19日,澎湃新聞對此事進行了報導,再次引起了輿論的關注,本人也關注到了網絡上的評論,對此我作以下回應。
那些批評我寫專業論文不使用嚴肅表達的人,我的論文中使用的「通俗的表達」究竟佔全文表達的多少?不就是題目中的一個「很爛」嗎?而題目不算符號是18個字,此詞僅佔題目的1/9。根據這個事實,最多只能比喻為「有一縷頭髮有點亂」。再說,我論文的副標題已用專業表達把此文的主旨說得非常清楚了,即「《道德形上學原理》批判」。可為什麼有些人只盯著「很爛」二字來發揮自己的想像?「通俗的表達」就是「不嚴肅」的嗎?試問哪個思想家在他的著述中沒有用過通俗的表達?
所謂「慣例」就是眾人習慣或習俗,不合慣例無關道德不道德,猶如中秋節未按習俗吃月餅不會受道德譴責一樣。所以未按學界的表達慣例表達,也是道德允許的自由。再說習俗也不見得都是對的,也從來沒有不變的習俗或慣例。而將「很爛」的通俗語言用於論文標題,就是一種與慣例不同的創新嘗試。另外,之所以選用「很爛」一詞,是要替代「問題很多很大」的不簡明的學語表述,誰能用兩個字為我提供一個有此含義的學語表述嗎?而所謂用俗話「只能引起些無意義的口水」則是太過自信的武斷。澎湃新聞在12月19日的報導中提到,10月21日我曾受邀和吉林大學哲學系的學生就這篇文章進行了線上探討。那次討論我和學生代表進行了較為深入的交流,也有學生表達了不同意見,我都作了回應,最後大家還是肯定了我的標題。這難道不是對「哲學探究」的推進?既然文章有此反響,也就不會產生有些人所說的帶來「自我矮化」的效果。
有人評論,我不用這個「很爛」,對我觀點有興趣的同行,自然會理性寫文章交流;我用上「很爛」,情緒會觸發情緒,真正理性的人,恐怕都會懶得和他討論了。我想說,首先,一個文章題目中的一個通俗詞語就能表明整個文章都不是理性說理,而是情緒化的嗎?這是什麼推理邏輯?再說俗語就必含情緒嗎?請問「這事沒整好」的俗語有什麼情緒?何況,情緒還有健康和不健康之分。我當時若真有情緒,外人又如何知道是一種什麼情緒?還有,學術史上,有誰曾就思想家著述中的俗語來探究他的情緒?所以,用情緒化來說事是沒有任何正經意義的。退一步講,如果其他想討論此話題的人是效法我,那也應該是學我用俗語跟我進行學術討論,怎麼能得出他們「懶得討論」這樣的結論呢?
提請注意基本事實,我批評的不是康德,也不是康德的所有理論,而只是他的倫理學。如是,又怎麼能得出「我把康德批評的一錢不值」的結論呢?
(作者系華中科技大學哲學學院教授,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康德倫理學,韓東屏
相關推薦
評論(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