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3月28日「扶桑號」在廣島吳海軍工廠的下水儀式。提起日本海軍戰列艦,大家首先想到的是鋼鐵巨獸「大和號」,在這艘以大和民族命名的巨艦在廣島吳海軍工廠下水26年前,日本海軍自行建造的第一艘超無畏型戰列艦也在同一地點舉行了下水儀式,這艘寄託了日俄戰爭勝利後日本海軍強國夢想的軍艦被命名為「扶桑號」。 「扶桑」是中國神話中位於極東大海的靈地,中國古代曾以扶桑國代指日本(也有指墨西哥之說)
1915年8月正在試航中的「扶桑號」 「扶桑號」是「扶桑型戰列艦」首艦,1912年在吳海軍工廠動工建造,1914年3月下水,1915年11月正式服役,同年12月「扶桑號」參加了在橫濱舉行的海軍閱兵,大正天皇曾登上該艦。 初建的「扶桑號」標準排水量29330噸,滿載排水量35900噸, 最高航速23 節 (43 km/h),主要火力包括6座雙聯裝356毫米主炮,16門152毫米副炮。此時的主桅杆還是簡單清爽風格,艦體兩側的防魚雷網支杆處於收起狀態
1916年海上航行的「扶桑號」 「扶桑號」安裝24座國產宮原式油煤混燒鍋爐,動力來自2組英國蒸汽輪機及其帶動的4軸4槳。1914年下水時其噸位、火力和航速等均超過英美同期戰列艦,被認為是當時最強大的戰艦。 但由於「扶桑號」是日本海軍首次嘗試自行設計建造的超無畏型戰列艦,在軍艦整體布局、裝甲防護、火控和觀測設備等各方面均體現出當時經驗和技術的不足,這也是後期軍艦歷經不斷改造以及其標誌性「塔式桅杆」形成的緣由
1928年2月,日本橫濱,「扶桑號」準備參加艦隊檢閱。 一戰後,「扶桑號」對主桅杆進行了加寬,加裝了指揮控制站、目標跟蹤站(安裝目標速度和航線計算儀)、火力觀測平臺等建築,已漸漸顯示出其標誌性「塔式桅杆」的雛形;2號至5號炮塔上均加裝了8米寬的光學測距儀;為減少煙霧對艦橋觀測等影響,前部煙囪加裝了曲形導煙罩。這些變化從該照片中清晰可見。 此外其主炮仰角增加到30度、炮塔頂部裝甲增厚到6英寸
1928年「扶桑號」(前)「長門號」(中)「陸奧號」(遠景)。 1920年代初服役的「長門」「陸奧」是「大和」下水前日本海軍最強大的戰列艦,主炮為4座雙聯裝410毫米炮塔。 照片中「長門」和「陸奧」也有高聳的「塔式桅杆」,與「扶桑號」為後期改造成形不同,長門級戰列艦設計之初就採用了「塔式桅杆」為各型武器提供觀瞄火控設備的安裝空間。 右上方能看到當時廣泛用於軍事觀測的「風箏氣球」,它比普通氣球有更佳的抗風性和飛行高度
1933年4月停泊日本吳海軍工廠幹船塢內的「扶桑號」,正在接受第一次大規模現代化改造。 照片中可見「塔式桅杆」已經加蓋的密密麻麻,深刻落實了「站得高看得遠」。增加的建築包括主炮、副炮和防空炮射擊指揮儀、二重測距儀、火控平臺等。 「扶桑號」服役後曾於1923年9月參與關東大地震營救行動。1923年後被指定為海軍射擊、魚雷和工程學校的訓練船。活動範圍除日本海域外,還遍及從旅順、秦皇島到香港、臺灣的中國沿海
1933年5月 改造期間進行動力和航速試驗的「扶桑號」。此次大規模改造中「扶桑號」動力裝置全部進行了更新,鍋爐更換為6座艦政本部式重油水管鍋爐,英國產蒸汽輪機更換為4部國產艦政本部式蒸氣渦輪。「礙事」的前部煙囪被拆除。 在航速測試中,排水量已超38000噸的戰艦跑出了24.68節的速度。
1933年5月大規模改裝後正在試航的「扶桑號」。 20年代後水上飛機在超視距觀測、炮火校準、情報收集、反潛、巡邏、目標攻擊等方面起到了不可取代的作用,裝備艦載飛機成為新下水戰列艦的標配。 「扶桑號「雖已服役近20年,卻在追趕現代化適應新形勢的道路上不甘落後,由於甲板空間幾乎被中軸線上的建築佔滿,在拆除前部煙囪和調轉3號炮塔方向後(由艦艉調至艦艏),飛機彈射器才在3號炮塔頂部安了家(照片可見)
1933年5月大規模改裝後的「扶桑號」塔式桅杆局部特寫。 這次大規模改裝後「扶桑號」武器防禦方面的變化主要有:主炮最大仰角升至43度;前後艦橋加裝4座雙聯127毫米防空炮;升級主炮塔炮彈升降機;提升彈藥倉、發動機部位裝甲防護;拆除水下魚雷發射管 ,艦體兩側增設防雷鼓包,並加裝91式水聽器
1934年的「扶桑號」。 「扶桑號」特色的「塔式主桅」已基本定型(尚有雷達設備未安裝),這座15層的建築因其似小孩堆砌的不規則積木被後人戲稱為最強「海上違章建築」,但它也見證了國土狹小和物資匱乏的日本追求海權強國的艱辛歷程。 照片中「扶桑號」軍旗為降半旗狀態,這通常只在重大紀念儀式上才會出現。1934年5月30日明治時代的「海軍軍神」,日本海軍元帥東鄉平八郎去世,6月5日日本為其舉行國葬。降半旗不知是否與此有關
1935年5月,「扶桑號」(前景)和他的親兄弟「山城號」(遠景)留下的銷魂背影。 1934年9月至1935年3月間「扶桑號」回到吳海軍工廠緊接著進行了第二次現代化改造:包括更新螺旋槳和船舵、兩側防雷鼓泡向船體上部擴展、主桅頂部升級新式的8m二重測距儀、加長艦艉甲板等
1939年4月27日,剛從中國北部沿海巡航回國的「扶桑號」航行在四國島西南部的宿毛灣。 除了完成訓練、巡航任務,1937年2月至1938年3月間「扶桑號」的更新換代仍在繼續:艦體兩側最前方152mm副炮被拆除;防空火力進一步加強:13.2mm高射機槍升級為8門雙聯裝25mm防空炮並安裝相應的4套射擊指揮儀。主桅頂部測距儀升級為94型10米二重測距儀
1941年4月20日,「扶桑號」在吳港進行「對稱注水系統」測試。 當時的大型軍艦都建造了大量水密隔倉,用來降低艦體受損快速進水引起的沉沒風險。但是當艦體單側受損進水(主要來自魚雷攻擊)後,水密隔倉的屏障作用會造成船體的橫向傾斜,此時通過啟動「對稱注水系統」向受損對側隔倉快速注水來維持艦體平衡
1941年4月20日,「扶桑號」在吳港進行「對稱注水系統」測試。1939至1941年間,「扶桑號」的飛機彈射器被改裝至艦艉部,配裝可摺疊起重機和3架中島E8N水上偵察機(照片中可見)。在塔式主桅上又插進了防空站位。 在此期間,主炮火控系統也升級安裝了先進的「火炮延遲線圈」:當主炮炮塔內炮管同時開火時,炮彈飛行中產生的衝擊波會干擾彼此彈道,造成彈著點偏離和分散,火炮延遲線圈通過調節控制火炮間微小的發射延遲來改善上述問題
1941年停泊在吳港的「扶桑號」。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扶桑號」又先後加裝了對空搜索雷達、水面搜索和火控雷達,25mm防空炮總數增加到95門。 雖經歷持續的改造升級,但下水近30年的「扶桑號」技術參數全面落後於後續建造的「大和「「武藏」和英美同期主力戰艦,因此主要擔任護航、訓練任務,很少投入一線作戰
1944年,最後定型的「扶桑號」戰列艦各方位視圖。 1944年9月「扶桑號」劃歸西村祥治的艦隊,南下新加坡、汶萊伺機與美軍決戰。 1944年10月18日美軍進攻菲律賓萊特島,日軍大本營向日本陸、海軍下達了「捷一號作戰」命令。慄田健男艦隊(下轄「大和」「武藏」「長門」等巨艦)和西村祥治艦隊從汶萊錨地出發,計劃經蘇祿海後分別從北側聖貝納迪諾海峽和南側蘇裡高海峽進入雷伊泰灣攻擊美軍軍艦及登陸部隊
1944年10月24日「扶桑號」(圖下方)在經蘇祿海北上時遭飛機轟炸受損(美軍拍攝)。 10月25日凌晨,西村艦隊行進至蘇裡高海峽時首先遭遇美軍PT魚雷艇群的攻擊。 3點09分兩枚魚雷命中「扶桑號」右弦前後位置,大量進水引起艦體右傾、航速下降並開始脫離艦隊。3點30左右船艏開始沒入水面,3點50發生爆炸並燃起大火。 在蘇裡高海峽二戰最後的戰列艦決戰開始前,「扶桑號」這艘見證了30年間日本海軍興盛與衰亡的戰艦沉入海面下
2017年11月25日,保羅·艾倫和他的水下考古團隊在蘇裡高海峽水面下200米處發現了在這已沉睡71年「扶桑號」殘體。 圖中是直徑3.5米的「扶桑號」尾部螺旋槳,「扶桑號」四個螺旋槳均完好無損。
2017年11月25日,水下拍攝的「扶桑號」塔式桅杆頂部的主炮測距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