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人都「談蝙蝠色變」,可有這樣一座城市,數百年來一直將蝙蝠奉為吉祥物和守護神。
瓦倫西亞(Valencia,或稱為「瓦倫西亞」),西班牙的第三大城市。或許是馬德裡、巴塞隆納搶去了太多的風頭,才讓這座「地中海明珠」默默無聞。13世紀,阿拉貢國王海梅一世御駕親徵,意欲趕走來自北非的摩爾人,收復瓦倫西亞。浴血奮戰中,敵軍的一支箭射向正在全神貫注指揮戰鬥的國王,恰巧此時有一隻蝙蝠飛過,「用自己的血肉之軀」替國王擋下了致命的一箭。這一下子振作了士氣,海梅一世率軍大獲全勝,自己也成為瓦倫西亞的第一位徵服者。為了感謝蝙蝠的庇護,海梅一世就將蝙蝠奉為保護神,並將其設計在了城徽上。從此,蝙蝠與瓦倫西亞結下了不解之緣,城市中有不少蝙蝠的雕塑或圖案。瓦倫西亞有兩支西甲球隊——瓦倫西亞與萊萬特,蝙蝠成了他們從建隊之日起抹不掉的印記,球隊隊徽就由蝙蝠守護,瓦倫西亞隊更是被球迷們賦予了「蝙蝠軍團」的暱稱。
左上角為瓦倫西亞城徽
仔細看球隊的隊徽
順便說一句的是,在西班牙「瓦倫西亞」有兩重含義,瓦倫西亞大區(相當於中國的省)和瓦倫西亞市,對於旅行者來說,多特指後者。
瓦倫西亞的位置與瓦倫西亞大區的位置
年日照逾300天的瓦倫西亞被稱為「陽光之城」,位於伊比利亞半島東部,西臨地中海,是西班牙第二大海港。明媚的陽光和肥沃的土地似乎是上帝的饋贈,自古這裡就是西班牙的糧倉。瓦倫西亞的歷史可以追溯至公元前13世紀的小漁村,拉丁裔居民稱為「瓦倫提亞(Valentia)」,意為「力量與勇氣」。古希臘人在特洛伊戰爭中木馬破城後,部分特洛伊人逃至此處定居,給這裡起名為「羅馬」。一千多年後的公元137年,真正的古羅馬人來到這裡恍惚了:我們明明是打地中海東邊那嘎達來的,咋回去了呢?就將這裡改回了原來的名字。在此後漫長的歲月裡,摩爾人、哥特人、猶太人都曾作為這裡的主人。11世紀起瓦倫西亞成了王國的都城,15世紀併入卡斯蒂亞王國,隨著大航海的發展經濟文化不斷走向繁盛,如今是西班牙工農商業最發達的地區。
今天的瓦倫西亞少了巴塞隆納喧鬧的遊客,卻多了幾分當地人的閒暇。陽光賦予了其熱烈歡快的性格,卻沒有大城市那樣繁忙的節奏。多個民族統治者給城市裡留下了不同風格的印記,熱情迷人的海灘更給這座城市增添了「舒適」的標籤。不大的城市裡,中世紀的教堂與極具未來感的藝術科學城遙相呼應,使得這裡成為古典與現代最完美融合的城市之一。
雖然西班牙人趕走了摩爾人,但他們不得不感謝摩爾人曾作出的貢獻。公元718年,摩爾人來到瓦倫西亞,重新規劃設計了瓦倫西亞的母親河——圖裡亞河(Tutia),開墾農地,設計河渠,引入稻米和柑橘,大力發展種植業。從那時起,西班牙少了個「羅馬」城,多了個魚米之鄉。優質的大米使得瓦倫西亞成為西班牙海鮮飯Paella的故鄉。
另外需要說明一點的是,目前從中國沒有直飛瓦倫西亞的航班,中國遊客前往瓦倫西亞旅行,可以從馬德裡、巴塞隆納轉機或轉乘西班牙高鐵抵達。
許多歐洲城市的地標性建築都是教堂,瓦倫西亞也不例外。市中心的瓦倫西亞主教座堂(Catedral de Valencia)建於摩爾人建造的清真寺舊址上,1238年開始建造。在漫長的歲月裡融合了包括羅馬式、哥德式、文藝復興、巴洛克和新古典主義多種建築風格。教堂的三個入口就分別為三種形式:正門為新羅馬式,南側門為巴洛克式,北側使徒門為哥德式。
和西班牙許多教堂相比,哥德式的內部算不上豪華,幾百年的歷史也不足一提。但在右手邊的小禮拜堂裡,供奉著基督教的一件聖物——聖杯。都知道耶穌《最後的晚餐》的故事,傳說這個聖杯就是耶穌當時使用過的。15世紀時,阿拉貢國王將聖杯贈送給了瓦倫西亞,供奉於教堂中,從此吸引了無數朝聖者。
中國的絲綢隨著「絲綢之路」來到了歐洲,成了上流社會才能用得起的舶來品,瓦倫西亞因其背山面海的地理優勢,也成了古代絲綢貿易的中心之一。老城距離教堂不遠處就是始建於1492年的絲綢貿易中心(La Lonja de la Seda),8根立柱託起的大廳就是當時的交易場所,這裡誕生了城市裡第一張交易單,見證了四百年的貿易往來,也見證了中國和瓦倫西亞的不解之緣。1996年,交易大廳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西班牙最為世人所熟知的建築大師就是安東尼奧·高迪,而百年後,瓦倫西亞出了一位國際的建築大師——聖地牙哥·卡拉特拉瓦(Santiago Calatrava)。
卡拉特拉瓦出生於1951年,上世紀90年代,瓦倫西亞市長邀請他為家鄉設計建造一組現代化建築,要求是「為世人所震驚」。瓦倫西亞明媚的陽光和清新愉悅的自然環境激發了設計師的靈感,建設自己的家鄉就更多了幾分感情。卡拉特拉瓦沒有辜負市長的厚望,1996年奠基,用了14年時間,在城市東南側枯竭的古河道上,建造起一組充滿視覺衝擊力和想像力的超現實主義建築,就是從我住的酒店能夠遠眺到的藝術科學城(Ciudad de las Artes y las Ciencias)。
藝術科學城距離老城區市中心僅有6、7公裡的距離,這組建築群被評為全世界十座最美建築之一,是西班牙未來主義建築風格的典範。整個建築群包括天文館、科學宮、藝術宮、海洋公園、植物園等,造型奇異絕美的建築氣勢磅礴的從北向南一字排開,雪白色的建築漂浮在藍色的水面上,宛如從海洋中升起的一座夢幻島嶼。
大自然是人類最好的靈感來源,卡拉特拉瓦的設計靈感就來自於自然界的元素。這個像外星人的頭盔又像太空船,暱稱為「朋克魚」的建築是索菲亞皇后劇院(Palau de las Artes Reina Sofia),設計者用閃閃發亮的磚塊覆蓋了整個表面,在白天也能閃爍著燦爛的光輝。2005年由西班牙王后索菲亞主持開幕,包括能容納4000人的歌劇院,容納1700人的音樂廳等四個表演場所,促進了舞蹈、戲劇和古典音樂之間的交流。
菲利佩王子科學博物館(El Museo de las Ciencias Príncipe Felipe)的設計靈感來自龐大的鯨魚骨架,交疊重複的三角形斜拉構架既靈動又魔幻。整個建築沒有一個單一的直角,內部不僅展示有各種科技奧秘,還有許多可以親自體驗的實驗,無論大小朋友,都能在這裡感受到科技帶來的先進成果。
半球形的場館是天文館,覆蓋在一個透明網狀拱形罩裡。罩子長110米,55.5米,別看是混凝土結構的造型,在它的一側有一個巨大的門可以開閉,就像是人的眼瞼。拱形罩開啟後,和水中倒影融為一體,宛如一隻渴望探求宇宙知識的眼睛。內部還有一家IMAX影院(Hemisféric)。
側面一座開放性的建築物是植物園,平臺上方拱形的網架恰好成為爬藤生長的最佳場所,交織成一座巨大的綠葉長廊。
扇貝形的海洋館(Oceanográfico)是歐洲最大的海洋館,擁有超過4萬海洋生物。內部按照地理區域和水生動物劃分展示區,有兩條70米長的水下隧道,每天不同時間有海豚、白鯨、海獅、海豹的表演。
圖裡亞河曾因泛濫被引流到老城外,藝術科學城就建造在乾涸的河床上。這一地區原本只是一片荒蕪之所,因科學城的興建成了瓦倫西亞如今的富人區,也是當地人休閒娛樂的新寵之地。超現實主義的建築和古老的城市遙遙對望,讓瓦倫西亞煥發出更動人的魅力。
======================
【作者:沙漠玫瑰】
環球旅遊達人,旅行體驗師、自由撰稿人、嘉賓主持。已隻身旅行過五大洲近50個國家,200餘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