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非作為一個多種族的國家,雖然在廢除種族隔離制度之後一直以「彩虹之國」自居,但其種族矛盾至今都沒有得到有效的解決。而南非的華人作為這個多族群社會中的一個最小群體,一直在白人與黑人之間的夾縫中生存。
01、南非華人的由來
中國與南非在很早之前就有了淵源,甚至還要遠遠早於歐洲的那群殖民瘋子。1320年元朝地理學家朱思本就已經在其繪製的《輿地圖》中標出了非洲大陸。明朝的時候,「航海狂人」鄭和曾於1405年至1433年七下西洋,據傳抵達過南非班得,並與當地人進行過瓷器交易,因為在辛巴威與南非都發現了宋朝時期的瓷器碎片。而歐洲人第一次抵達南非已經是好幾十年後,葡萄牙航海家迪亞士於1488年2月3日到達了今天南非的伊莉莎白港。
甚至還有研究指出,南非的土著居民科伊桑人有中國人的血統,他們的皮膚呈黃褐色,五官更像是亞洲人,語言中的一些發音也與中國話有相似之處,在他們的巖畫中還有帶著尖頂中國式鬥笠的人物形象。當然,這個大家看看就好,不必當真,畢竟沒有直接的證據表明科伊桑人的身子裡流著咱中國人的血。
不過,有史料記載的第一個踏上南非土地的中國人名叫萬超,被荷蘭人以犯人的名義於1660年送到開普服刑。此後,陸陸續續有中國犯人被送過來服刑。據史料記載,17 世紀後期被放逐到南非的華人囚犯年均約1至2人。服刑期滿後有些人回了中國或者東南亞,有些人則留在了南非成了小商小販 , 或者在當地從事一些手工藝勞動等。不過犯人的死亡率很高 , 在一份1727年名冊記載的17名中國犯人中 , 兩年之內就死了4個。
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時候,南非金礦業飛速發展,大量缺乏廉價勞動力。當時的清政府眼紅每輸出一名華人勞工便可抽稅三塊銀元的利益,陸續向南非輸送了六萬多名華人契約勞工。不過,當地的歐洲移民對殖民政府的華工引進措施表示出強烈的不滿,同時竭盡所能地詆毀華人。比如,奧蘭治《自由邦之友報》曾寫道:
「250 名華人平安地到達南非,下等華人汙穢、骯髒,他們是可怕的慣偷。他們的奸詐我已領教數次。他們基本上人人吸食鴉片,個個都是大賭徒。對於他們,絞刑根本不起作用,他們只怕砍頭……」
後來因為南非排華政策的出爐,除了少部分逃走的華人勞工之外,剩餘的華人勞工在契約期滿之後大都被送回了中國。除了契約勞工之外,還有一少部分的華人作為自由移民來到南非,在南非的金礦做苦力或者在當地做點小本生意為生。
儘管一直遭受白人的歧視,但華人憑藉著吃苦耐勞以及節儉能幹的優良傳統,很快就在南非小有所成。那群好吃懶做、習慣了靠壓榨和剝削其他種族而掙錢的白人移民頓時感受到了威脅,甚至還派代表向殖民政府請願,要求殖民政府限制華人的商業活動。1885年的時候,南非殖民者就已經頒發了登記註冊和納稅等相關規則以限制亞洲人包括華人移民南非。
因此,在17至19世紀,南非的華人數量一直非常稀少。20世紀上半葉,南非經歷了兩次華人自由移民潮。一次是民國初年因中國內亂所導致的難民潮;一次是由於日本侵華所導致的難民外流。1936年,南非華人人數為2944人,到1946年,南非華人已達4340人。
02、種族隔離時代的華人
種族隔離政策在南非由來已久,但是正式以法律形式確定下來卻是在1948年南非國民黨上臺之後,因此我們習慣於將1948年至1994年的這段時期稱為南非種族隔離時期。
華人最初被劃分為有色人。1905年的時候,南非殖民者又將南非居民分為四等:白人、混血人、黑人、亞洲人,其中華人被劃分在亞洲人一類。1950年,南非《人口登記法案》正式將人口分為兩大類:白人和非白人。其中非白人又分為:有色人種、印度人和黑人。其中有色人種指混血人種和其他少數族群,比如馬來人、華人等等。
此時的華人處在一個上不上下不下的尷尬境地,在黑人與白人的夾縫中兩面受氣。比如,南非大部分的公共設施被劃歸為白人或者黑人專用,這就出現了華人在很多時候什麼都不能用的情況。伊莉莎白港的一名華人在接受採訪時曾說道:
「小時候父親的商店就在郵局旁邊,去買票的時候需要排隊。有兩支隊伍,一隊是白人,一隊是黑人,當他站到白人隊伍時,白人賣票人員衝他喊叫他去另一邊,當他站到黑人一隊時,黑人賣票員吼他去另一邊,最後他不得不求助於別人幫買。」
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臺灣和香港的經濟開始騰飛,對外投資的力度加大。而南非此時為了發展經濟,也出臺了大量的投資優惠政策,吸引了大批中國臺灣、香港和東南亞華人前往南非「淘金」。1984年,中國臺灣地區領導人李登輝訪問南非,南非就勢宣布華人為「榮譽白人」,從此,華人在政治與社會地位上享有同白人一樣的待遇。
03、從「榮譽白人」再到「黑人」
1994 年,以黑人為主的「非洲人國民大會黨」獲得選舉勝利,取得南非執政權,曼德拉當選總統,結束了長達半個多世紀的種族隔離狀態。華人也第一次獲得了選舉權,他們歡呼雀躍,為南非終於實現了種族平等而高興。
然而,華人們似乎高興得早了一點。
為了實現民主、平等,南非於1998年頒布了《就業平等法案》和《黑人經濟授權法案》,旨在就業和經濟方面給黑人、印度人、有色人種等受壓迫的族群優先發展的權利和機會。在這兩個法案中有著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概念「黑人」。這裡的「黑人」並非簡簡單單的從膚色上定義,它代表著「歷史上受到不公平待遇的群體」,說白了就是除白人以外的其他群體,包括非洲黑人、印度人和有色人種。
法案規定南非各企業必須優先考慮將工作機會給予黑人、有色人、印度人、然後才輪到白人。還規定企業必須依據公司人數僱傭相當比例的「黑人」,即「黑人」在企業的各管理層中,必須達到五到七成,而在董事會成員中,必須達到五成。
這些法案的頒發看起來似乎對華人很有利,但南非種族多元化的事實使得如何劃分「黑人」與「白人」成為一個問題。再加上華人在南非人口中佔比極少,很多政策在實際的實施過程中都將華人排除在外。
在種族隔離期間,華人在成為「榮譽白人」之前,被劃分為有色人種,與黑人一樣遭受到歧視和壓迫。廢除種族隔離之後,華人理所應當是「黑人」。但是《就業平等法案》和《黑人經濟授權法案》兩部法律都沒有特別提到華人,華人群體因沒有明確的成分歸屬,在就業時和過去一樣面臨諸多困難。再加上南非華人在整個南非經濟水平處於中等偏上,因此有一部分黑人認為,華人不應該享受經濟扶貧法所帶來的權益。
這使得南非的僱主和政府官員在對待華人群體時全憑自己的心情,心情好的時候將華人視作「黑人」,心情不好的時候就將華人視作「白人」。
南非政府的不作為引起了華人社群的不滿與鬥爭。南非各大華人社群團都團結起來,採取各種行動以爭取和維護自己的權利。再加上1998年我國與南非正式建交,開始全面發展各方面關係,大量中國人湧入南非投資。特別是2007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後的十年(2008-2017),中國與南非的外交關係從戰略夥伴關係提升為全面戰略夥伴關係。中國成為了南非最大的貿易夥伴,南非也成為了中國在非洲最大的貿易夥伴。
南非華人的持續鬥爭以及中國和南非關係的不斷改善,使得南非華人的命運再一次被改變。2008 年 6 月,普利托利亞高等法庭做出裁決,承認南非華人的「黑人」身份,享受到了與「黑人」同等的補償權利。
幾個世紀以來,南非的華人在飽受壓迫與剝削之後,終於迎來了自己的春天。
全文完,感謝大家的閱讀,如果覺得喜歡就點個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