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崇武勤勞的惠安女,遺留在福建沿海的一段中原文化

2020-12-11 風的印跡KWAN

走在福建的泉州惠安東部沿海的崇武,山霞,淨峰,還有大岞小岞村一帶。路上經常能看到一些衣著豔麗,卻幹著各種體力活的女子,這些就是以吃苦耐勞而聞名中外的勤勞的惠安女,又有人稱她們為惠東女。

我曾在路邊看到一個讓人非常詫異的場景,一個衣著鮮豔的惠安女正在鏟著一堆煤,不知是不是在做蜂窩煤,但衣服上卻依然鮮豔一塵不染。我是開車經過看到她,不禁在遠處靠路邊停下車,回頭把她拍了下來,我用的是400的長焦鏡頭,雖然車開得很遠還是可以清晰拍下她勞動的場景。

惠安女也是漢族,不是少數民族。根據記載,她們原本在中原,幾百年前移居到福建泉州東部沿海一帶,她們佩戴的花色頭巾和鬥笠主要為了海邊防風,至於花巾上編織的各種小花和五顏六色的飾物就是一種對美的追求。

惠安女以吃苦耐勞而聞名天下,她們的男人多以出海為主,惠安女就主管家裡內務,惠安女的勤勞和賢惠以及其奇特服飾而著名,這一特色民俗。這些年也吸引了眾多的攝影愛好者前來。

關於惠安女,還有個說法聽了讓人揪心,就是以前的出海捕撈不同現在有完善的天氣預報,完全靠人辨別天象躲避颱風,她們的男人出海萬一遇上了颱風就經常有回不來的了。所以無論家裡男人在不在,陸地上的惠安女自然而然都會成為承擔起了整個家庭生活的主力軍。

所以我們在惠安的海邊鄉間,無論田裡,路上又或者是農貿市場看到的忙忙碌碌的都是她們的衣著豔麗的身影。

勤勞的惠安女,她們善理家務、多才多藝,不論是耕田、開路、修房子、又或是經商做買賣,各種粗活、重活、細活,事事出色能幹、相夫教子主理家務裡裡外外都是一把好手。

誰曾想過,天下聞名的惠安石工。卻是出自惠安女之手,無論修路建房,搭建水利的花崗巖石,從採石場到作坊加工,大都是由惠安女用雙手開鑿和雙肩扛出來的。從崇武古城到惠安大小柞村的路上,經常可以看二人或四人搭夥的惠安女,用一根粗而短的竹槓, 扛著數百斤重一條的花崗巖石,在烈日下,一路微喘輕嘆,臉上掛著汗珠,此景此情讓人感嘆,令人震撼。

我第一次去惠安的原因,是聽朋友說崇武古城的日出有多美,但我看到的崇武古城只是個景區,和我想像中的日出場景相差甚遠,還好出發前在網上了解到崇武的海邊還有個大岞村和小岞村,裡面還有個惠安女攝影創作基地,於是我就一路開車往大岞村裡走。就來到了張宗漢老師的家庭客棧。當晚我就住在了張老師家的二樓。他家的二樓對著就是大海,但不是東也不是西,拍日出要去村子另外一邊的海邊,

第二天一早天沒亮,張老師就要帶我去海邊等日出,出門時還有點毛毛細雨,我看到東方有了魚肚白,覺得一定不會是陰天。於是就開車和張老師一起來到了村外的一個小海灣,雖然還是下著零星小雨,但還海的遠方已經朝霞滿天。

因為雨沒停,我就只是拿著腳架相機和200的鏡頭走到海邊,400頭就沒帶了,結果就是這一次懶惰,造成了多少年的遺憾。海灣正對著日出的方向,太陽從海平面升起,往來廈門港的遠洋貨輪來來往往,這是我旅途攝影生涯中唯一遇見的一次,遠洋貨輪在日出的太陽前走過。但因為只拿了200頭,400的鏡頭留在車上。否則整個太陽和太陽中間的遠洋貨輪可以大一倍。

有人說,女人是水做的,她們清純、溫柔、美麗。但是惠安女子讓人感動的卻是其堅硬和沉穩,以及其男人一般家庭頂梁柱的擔當氣概。惠安女子的美不是在臉上,而是其強大的內心和勤勞的本質。張宗漢老師和我說,開始好多攝影人來拍的時候,都去拍攝惠安女的臉,他看著挺鬱悶,因為勤勞的惠安女子的皮膚因為常年生活在海風的侵蝕中,並不好看,作為攝影人,要體現的應該是惠安女的勤勞和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

對於一貫喜歡拍風光的我,歷來對人文拍攝沒有什麼興趣,但也不禁於為勤勞的惠安女所感動。舉起了手裡的相機。

文字照片均為原創,未經同意,請勿摘用。

相關焦點

  • 自駕遊崇武古城尋惠安女,福建「三大漁女」遇到最俏的兩個!
    惠安女、蟳埔女、湄洲女並稱福建「三大漁女」,她們普遍具有勤勞堅毅,吃苦能幹的典型中國女性品質,她們在生活方式和穿衣打扮方面尤其高調,例如那句專門形容惠安女穿著的順口溜就很貼切——「封建頭,民主肚,節約衣,浪費褲」。惠安女們在海邊勞作的經典景象,是不是也讓你浮想聯翩了呢?
  • 人文古鎮:崇武古城——福建泉州惠安縣東南的崇武半島
    崇武古城位於位於福建泉州惠安縣東南的崇武半島,地處福建東南沿海的突出部,是明朝抗倭在海疆所築衛所城堡中保存完好的一座,是中國海防史上一個比較完整的史跡
  • 奇特的服飾,勤勞的精神,福建泉州惠安女
    作者:老驢友惠安女指是福建泉州惠安縣惠東半島海邊的一群特殊的民間風情女人,她們以奇特的服飾,勤勞的精神聞名海內外。這些東西據考古分析,在兩千多年前,在福建這裡生活著古代百越族人,主要是閩越人。她們善家務、多才藝,不論下海、耕田、開公路、修水利、鋸木、扛石頭、拉板車,還是雕石、織網、裁衣和經商做買賣,敬公婆、教子女,不分粗活、重活、細活,事事能幹、樣樣出色,裡裡外外自然成了勤勞的代名詞。進入惠安的崇武鄉間,旅行者還會坐上由惠安女駕駛的各式摩託車,而男人們則把精力放在撫養小孩,雕刻、打魚、照看店鋪上。
  • 福建霞浦灘涂、惠安女、南靖土樓、崇武古城、廈門鼓浪嶼攝影團
    惠安女:惠安女是福建泉州惠安縣惠東半島海邊的一個特殊的族群,她們以奇特的服飾,勤勞的精神聞名海內外。惠安女,從狹義上來說其實是惠東女,主要分布在福建惠安東部崇武、山霞、淨峰和小岞四個鎮,是地地道道的漢族。她們的服飾,也深深地影響著周邊的鄉鎮,如東嶺、東橋和輞川等。據當地人說,幾百年前,她們由中原移居於此,因海邊生活為防風而佩帶花色頭巾和橙黃色的鬥笠,花巾上還有編織的小花和五顏六色的小巧飾物;上身穿著緊窄短小的衣服,露出肚臍;下身穿著特別寬鬆肥大的褲子,腰帶是扎在肚臍下面。
  • 泉州崇武古城遊記
    崇武,乃崇尚武備的意思,1988年崇武古城被國務院列為第三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福建省首批「國防教育基地」,泉州市首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國防教育基地」。同時,崇武還有被譽為「中國八大最美海岸線」之一的崇武海岸,連接著「南方北戴河」——半月灣、「西沙銀蛇」——西沙灣、「八閩第一金灘」——青山灣等頂級度假勝地!!
  • 崇武古城
    破萬裡浪    惠安東偏,窮海而止,其鎮崇武,故名崇武古城。斑駁的城牆    1567年(明隆慶元年),福建總兵、抗倭民族英雄戚繼光屯兵在此,興修城防,演武練兵,指揮剿倭。戚繼光  崇武還有赫赫有名的「惠安女」,惠安婦女不僅精於務農,而且善於務工。毫不誇張地說,惠安婦女的勤勞本色是中國婦女的楷模。惠安是個有典型母系社會遺存的地區,勤勞的惠安女是當地生產勞動的主要群體,至今如此。
  • 遊福建惠安崇武古城及青山灣
    到福建惠安縣崇武鎮附近的青山灣,入住賓館,午休後行駛7公裡到崇武古城,去看最具特色的石雕、海岸和惠安女。崇武古城是我國現存最完整的花崗巖濱海石城,始建於1387年(明洪武二十年),為抵禦倭寇所建,它現在是集濱海風光、歷史文物、民俗風情、雕刻藝術於一體的國家4A級旅遊景區,崇武古城風景區與中華石雕工藝博覽園在同一個園內。
  • 福建的這座古城火了,不僅有最美的海岸線,還有聞名中外的惠安女
    惠安女也許很多人不熟悉這個稱呼,但閩南地區很熟悉,甚至很多人都屬於這個名字。她們是土生土長的漢族人,但以其奇特的服飾和勤勞的精神聞名於國內外,所以她們被稱為「惠安女」。今天我們給大家介紹的地方是崇武古城——惠安姑娘的家。
  • 同樣是沿海地區,為什麼福建經濟不如廣江浙?福建人表示很無奈
    據不完全統計,福建在海外的僑胞超過了1580萬人,雖然總數不如廣東,但是按人口比例來說,福建僑民佔比福建總人口超過了40%,所以福建確實是一個「勤勞」的省份,
  • 福建崇武古城值得去嗎?
    崇武古城地處福建省東南沿海的突出部,瀕臨臺灣海峽,亦稱「蓮島」,是一處集濱海風光、歷史文物、民俗風情、雕刻藝術於一體的國家4A級旅遊景區。網絡配圖僅供參考崇武古城的主要景點有古城牆、關帝廟、天妃宮等,其中古城牆三面臨海,西連陸地,海域遍布島嶼與礁石,曾是倭寇肆虐之地,有無數軍民築城、操練、日夜守護。
  • 崇武古城,我國僅存的一座比較完整的海濱「石頭城」
    崇武古城石砌古城牆始建於明代,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海防古城的結構保存完好,古城牆和城內四個連續城門的主要街巷以古城為四象限的結構,城內有近百處古民居。城外的巖礁,海天一色,為古城創造了獨特的自然環境。
  • 福建耗資86億的「假」古城,不及崇武與長汀,卻依舊人滿為患
    許多時候,人們往往把古城理解為古老的城市,實則並非如此如此,因此,有悠久歷史的城市都可以被稱為古城;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我國歷史源遠流長,但凡說一座城市都有幾千年的歷史淵源,但大多數古城經受了自然的風霜和戰火的破壞,古城的面貌早已不復存在,對於那些歷史上曾經著名的、現在古城已經不復存在的城市,我們常把它稱為歷史文化名城;在我國,歷史文化名城很多,但能稱為古城的卻很少。
  • 黃金海岸,世界石雕之都,福建惠安最美的六個旅遊景點
    下面就一起去看一下福建惠安最美的六個旅遊景點吧。一、崇武古城崇武古城位於福建省泉州市惠安縣崇武鎮古城路,地處惠安縣東南海濱,瀕臨臺灣海峽,距惠安縣城約24公裡,是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江夏侯周德興為抵禦倭寇所建的一座古城堡,也是中國現存最完整的丁字型石砌古城。古城最大的三個看點是古城牆、石雕和海邊的巖礁。
  • 崇武古城:「閩南八達嶺」
    【世界遺產·文化】福建日報社 福建省文物局 合辦2020年第18期崇武古城歷史圖片水關遊花燈 黃勇專攝崇武又名小鬥,諧音小兜。因其境內的最高處有一石山,狀如蓮花,又近郊有5個村落,如五蜂採蓮,故又名蓮城。宋置小兜巡檢寨,元初改為巡檢司。明初,倭夷入寇,沿海患之。當時惠安沿海設五城:崇武城、獺窟城、小岝城、黃崎城、峰尾城,並置墩臺二十三座。
  • 福建最美的2座古城,其中1座是崇武古城,你去過嗎?
    導語:福建最美的2座古城,其中1座是崇武古城,你去過嗎?文/旅遊風物誌福建省地處東南,號稱「東南山國」,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說法,這裡海洋遼闊,自然風光旖旎,著名的鼓浪嶼,每年都吸引了無數的海內外遊客,下面要說的地方,可以說是福建最美的2座古城,也是最能體驗當地歷史人文風光的好地方,不知道你去過嗎?
  • 從平民到天后,這個福建女人,「稱霸」中國沿海
    作為福建本土信仰的媽祖,是怎麼將「業務」擴展到全國呢?答案是移民。中國人移民海外,福建人是鼻祖。一部古代福建史,就是一部移民史。福建遠離中原,地處東南邊緣。東邊對著茫茫大海,三面環山,內境還是山。福建的地貌大約只有一成不是山地丘陵,難怪福建能產這麼多茶。以古代眼光來看,這地理狀況夠悲催的。
  • 因一首《大田後生仔》火了,大田縣和它所在福建中部山區到底什麼樣
    從江西和浙江的仙霞嶺翻越武夷山,沿閩江上源的建溪和富屯溪,福建北部首先得到開發,隨著唐代王潮王審知兄弟從贛南沿汀江、九龍江東下,從南到北,先後佔據漳州、泉州和福州,唐代之後,福建徹底成為中原移民文化的大本營。 福建中原遺風遺留到現在,從地名可見一斑,福建的水都名溪、瀑布叫漈,村莊叫都,都有著中原文字的古風味道。甚至,大田縣還是中國著名二十四孝作者的家鄉。
  • 中原移民南遷入閩與福建人口姓氏的變化
    此後,我國東南沿海一帶人煙稀少,因此被中原漢人視為「蠻荒之地」。漢武帝滅閩越國後一段時間,東冶人口不滿萬戶,不足以立縣,漢廷未派縣令,將其劃歸會稽郡管轄。   據有關家譜資料記載,東漢未有光州固始人黃道隆曾任會稽縣令,後避亂入閩,成為錦田黃氏之祖。魏晉南北朝時期,陸續有固始漢民移居閩地。西晉永嘉年間,有不少中原漢人從光州固始一帶輾轉人閩。
  • 崇武古城——你所不知道的史實
    為了幫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崇武古城,《崇武文化》編輯這份資料。她是以明清時期的《崇武所城志》為基礎,參照1987年建城六百周年時各地學者的論著整理出來的,比較完整,比較準確,供大家參考,不足之處敬請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