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關注,請點擊↑以上藍字:我們的河,一個專注於河流歷史、地理的微信公眾號
大田後生仔們其實就在你身邊,他們多半都堅信著愛拼才會贏的理想,在各個城市開著有著好吃當歸豬肚湯的沙縣小吃。
一首帶有類似愛拼才會贏的閩南語的歌曲《大田後生仔》在網上瞬間走紅,甚至它的作者名字林啟德,也和那首著名的閩南歌愛拼才會贏的作者葉啟田名字類似。
其實後生仔們的家鄉大田縣並沒在閩南,而是在閩中山區,三明市東部。和著名的沙縣小吃的沙縣同屬一個市。看資料,歌曲的歌唱作者林啟德是大田縣建設鎮人。名叫如此現代的建設鎮,應該也屬於林場類建制的新中國成立後的小鎮。
大田後生仔打動人心的可能除了對外人名不見經傳的家鄉的熱愛,還有就是那些時髦的閩南語。以及每首閩南語所迸發出的浪子出去打拼的飄配(瀟灑)。
事實上也如此,閩南語是閩東南泉州、漳州的福佬們帶到臺灣,乃至東南亞全世界的。雖然福建每一個地方每一個山溝可能說著不一樣的福建話,但是作為每一個福建人骨子裡的中原移民精神和出海闖世界的闖蕩意識都是一樣的。
大田後生仔們在閩中又如何,照樣可以唱著閩南歌,在中國各個城市開著沙縣小吃。
大田後生仔們在閩中
這首歌紅之前,可能很多福建人都不一定知道這個閩中山區的小縣。大田明代建縣,和相比歷史更悠久,朱熹的老家尤溪縣同屬北流入閩江的尤溪水系。
福建中部,一條南北走向的戴雲山,將閩中山區和閩東南沿海相隔,東部的晉江等河流東流入海,形成了宋代之前便已出名的港口城市泉州等沿海城市。戴雲山西部的河流沙溪、明溪則幾乎全部北流,入閩江。
在閩南,玳瑁山和博平嶺,又分水了南流的汀江(韓江)、九龍溪和北流屬於閩江水系的沙溪。使得閩中地區都是北流的閩江水系,正是水系的緣故,南部則形成了相對獨立的龍巖(汀州)和漳州地區。
閩中山區,相比閩東沿海的泉州、漳州,土地更少,更為貧瘠。俗稱七山二水一分田。相比而言,依靠閩江支流連接內地江西和浙江的閩北閩江主幹地區,也因為歷史上的商路商道功能,以及明清之後的武夷山茶葉資源,整個閩北也比閩中發達。
今天閩中山區大多屬於三明市,其最早的起源便是沙縣,因沙溪旁的沙戍堡得名。民國時期,因為左右有大山阻隔,中有沙溪谷地,國民政府的福建省政府鑑於沿海和福州已經被日本人佔領,只得將臨時戰時臨時省政府遷往沙溪畔,比沙縣更向南深入的上遊永安縣的三元鎮。
三元小鎮儼然變成省政府陪都,小鎮就此興盛,後來就索性變成了三元縣。新中國成立後,福建沿海成為抵禦臺灣國民黨反動派殘餘勢力的前沿所在,自然不能設立太多的工業和廠礦。於是,有著周圍大山依託的,閩中沙溪谷地再次成為福建的工業廠礦的優先選址地,儼然福建的小三線。
隨之,三明也就變成了福建的工業城市。三明這個名字的由來,其實便是三+明。三元縣和明溪縣的合稱而來。福州、建州、晉江(因西晉衣冠南下)、漳州(唐代開拓漳州的陳氏家族因其山西郡望所在的漳水命名),個個都有歷史味道,偏偏閩中地級市三明起了現代味兒的賈樟柯表弟的名字。便是這個由來。
但是,大型的國有工廠廠礦,並不能帶來真正的福祉給當地人民,改革開放後,閩中依然因為土地少,而貧瘠。和沿海的福建人敢於出海下南洋闖蕩一樣,三明的福建人也開始在全國各地開起了我們所熟知的沙縣小吃店,每一個閩中的後生仔們都可以開沙縣小吃,就是因為上面的原因,沙溪畔的沙縣歷史比三明更悠久,名叫沙縣的小吃,其實是每一個閩中人民都會做都喜歡吃的具有福建人悠久北方移民色彩的小吃。
據說,沙縣小吃在民國時期便已有名,當年紅軍打下沙縣以後,著名的幾位將領還專門吃個頓正宗沙縣小吃。
店面不大,湯麵為主,家庭經營,這就是沙縣小吃的獨特魅力。和閩南後生仔一樣,閩中三明的沙縣和大田後生仔們個個都敢於闖蕩,個個自己做老闆。店面雖然小,但愛拼才會贏。
沙縣小吃的精神,和晉江人敢於引進喬丹等體育明星做體育運動品牌在央視新聞聯播打廣告的精神實質是一樣的。
這就是為什麼閩中的大田後生仔們歌曲裡也有閩南語的歌。
無論是閩中大田後生仔,還是漳泉後生仔,都是中原移民的後代,都天然有著出海打拼的氣質
我們的河多次在文章中寫過,福建人的中原遺風和出海航海的大無畏氣質。從西晉開始,到唐代中後期,大量中原人南遷至福建。徹底同化移民了福建最早的居民閩越族。
晉江、漳州,都是西晉和唐代帶來的中原味道。從江西和浙江的仙霞嶺翻越武夷山,沿閩江上源的建溪和富屯溪,福建北部首先得到開發,隨著唐代王潮王審知兄弟從贛南沿汀江、九龍江東下,從南到北,先後佔據漳州、泉州和福州,唐代之後,福建徹底成為中原移民文化的大本營。
福建中原遺風遺留到現在,從地名可見一斑,福建的水都名溪、瀑布叫漈,村莊叫都,都有著中原文字的古風味道。甚至,大田縣還是中國著名二十四孝作者的家鄉。
中原移民除了帶來了中原文化,還帶給了後世福建人的闖蕩意識,敢於出去挑戰外面的新世紀。這就是為什麼明清之後,福建人成為中國開發臺灣,下南洋最多的人群省份。
福建多山,農業有限,過去的農耕中原移民到此之後,只能轉型向海而生。從信奉過去的土地神改為信奉海神媽祖。福建人一路沿海南下,先後到達廣東的潮汕地區、湛江和茂名等廣東東南沿海地區。今天的潮汕人和廣東珠江三角洲發源的廣府人,不一樣文化不一樣語言,其實便有福建人南遷融合成後世潮汕人的緣由。
湛江和茂名等沿海城市,甚至今天當地還有一部分人說的是福佬話(福建閩南話)。福建人靠海沿海,從莆田,一路南遷臺灣、南洋,甚至全世界。
福建人的闖蕩意識,甚至表現在泉州沿海惠安小縣的惠安女身上。不畏海,不畏挑戰。這其實便是中國人自己的海洋精神和航海精神。
中國歷來被認為是農耕文化,缺乏航海意識。其實,中國最有航海意識的中國人便是福建人,先不說明代沿海海商集團中,甚至倭寇中便有大量福建人。晚清和民國時期,中國的海軍從將領到士兵甚至都是福建人。
為了求生存,在明清閉關禁海時,福建人只能加入鄭成功這樣的海商集團向海而生。可以說,沒有福建人,便沒有臺灣寶島的回歸中國。沒有下南洋的幾代福建人,便沒有後世在抗戰中出錢出力在滇緬為國盡忠的幾千南僑機工。沒有福建人,便沒有中國第一代至今每人能取代的慈善家陳嘉庚。
敢拼搏,不安土重遷,這就中原移民後代的福建人的整體精神氣質。中國人應該感謝在歷史上有一支中原衣冠為了生存偶然來到了一看原來這麼貧瘠的大胡建。所以為了再次求生存,只能面向並不熟悉的大海,去出海,去面對另一個嶄新的海世界。農耕中國人的海洋意識就此誕生。
從南宋泉州變成可遠到阿拉伯半島的世界航海之都,到明代隆慶開海;甚至到明清禁海時的悄悄出海,無論是內地山區的福建人,還是閩南沿海的福建人身上,都有著開拓敢於走出舊世界舊生活的意識和精神氣質。
所以,閩中地區的大田後生仔們歌曲裡也唱起了閩南歌,並不違和。閩南歌其實是整個福建人、甚至臺灣寶島同胞們的氣質之歌。是整個中國海洋、文化海洋文明之歌。
第一時間閱讀更多本公眾號每期更新內容,請長按以上二維碼加關注微信公眾號:我們的河(或IP:womendehe,可微信輸入搜索添加。)
相關閱讀
我們的河大胡建系列文章
福建人是如何走到一起來的
翻轉高雄,你怎麼能不知道韓國瑜背後的臺灣眷村
和熱愛茶葉國的朋友們一起開腦洞:閩江有上源麼?
你連土樓的歷史都不知道,還談什麼收復臺灣?
閩江:千襲清溪流出的茶葉胡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