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後你見到的大田城管執法人員將會是這樣的……
【航拍】福建·大田石牌馬山潁川堂進祖大典
大田民俗之農村嫁娶四句吉言!
慶祝大田經濟開發區職工文體中心落成文藝晚會
大田五中第31屆田徑運動會隆重開幕!
太華發生一起交通事故,幸好遇到了他們……
金秋十月,喜迎十九大,為將大田多樣化旅遊資源進行宣傳推廣,大田旅遊攜手新浪福建,共同推出「千堡之城」品牌計劃。本次#千堡之城孝源大田#活動招募了知名的行業大咖和網絡大V,集結了央視《百家講壇》著名主講人@魏新、省文史研究館陳名實老師、微博名博主@陌言、資深戶外旅行家@志遠天下行、人文領域知名博主@一品天涯、中國圖庫籤約攝影師@香蕉我在這,陣容十分豪華。他們將帶你發現大田之美,追溯孝道之源。
此次拍攝的視頻將會收錄在「大V說福建」項目,
屆時視頻將會在優酷、愛奇藝、騰訊視頻等視頻網站,
以及福建省旅遊發展委員會官方網站、新浪微博上均能收看,
讓更多的人看見大田、了解大田,想要來到大田。
達人們也會在各自的自媒體平臺上輸出優質旅遊攻略,
同步分享每天的體驗心得到平臺,
既可以讓網友了解大田,
帶網友玩轉大田,
還讓「千堡之城」的品牌深入人心。
歷史上大田縣曾有大小土堡近千座,土堡形態獨特,風格迥異,土堡現存數量居三明市之首,大田土堡群更是有「福建土樓之母」之稱。一座座集生活和防禦為一體的土堡建築,千百年來,不僅保存了40多座古堡,也保留了質樸、敦厚、善良、熱情的民風。
這些沉睡的珍珠灑落在三明寧靜偏僻的山鄉,保存最原始的鄉村風貌。大咖將會在當地人伴遊下參觀大田古堡。感受靜謐的時光,聆聽聽當地人講述這些古堡的故事。
位於大田縣桃源鎮東坂村,建於清鹹豐年間,土堡建在坡度大的地方,前後落差高達14米,建築難度超乎尋常。堡牆高大、堡前還有一條深溪溝和獨木橋,雙重堡門,防禦功能異常突出。三級大臺基、前低後高、階級跑馬道、牆上包房是該堡的最大特色。由於這些特色,從許多角度看,安良堡都極具美感。
地址:三明大田縣桃源鎮東坂村
交通:東坂村到大田縣城50公裡,到桃源鎮6公裡。公共運輸只能到達桃源鎮,可從桃源租車前往東坂村。
一個村莊吸引人的地方,無非是風土和人情。而東坂村作為「福建省最完整的木屋村落」,三明市大田縣唯一的畲族村寨,擁有千年建村史。晨間漫步村莊,雲海從山的遠處洶湧而來,溪水淙淙,桃花梨花倚在小路旁,落花滿地,時刻準備俘獲城市人的心。
琵琶堡,位於大田縣建設鎮建國村的一座山崗上,從空中看造型很像琵琶而得名。站在窄的那頭仰望,暮色中的土堡宛如鐵達尼號航船,高聳著那標誌性的船頭遨遊在閩中的蒼茫大山之間。琵琶堡是現存已知最早的土堡,是明洪武年間始建的。是一座純粹用於軍事防禦的土堡,幾乎沒有居住空間。
琵琶堡很迷你,矗立在一座宛如龜頭的山包上,周邊是陡峭的斜坡,只有「脖子」位置細細的與山脈相連,處於易守難攻的位置。同時,從琵琶堡所處的環境看它很孤立,周邊並沒有多少民居,它宛如一位沉默的老者深藏山中孤獨的屹立600多年。
地址:三明大田縣建設鎮建國村(建設六保村)
交通:建設鎮是三明市到大田縣的主要交通要道S306公裡上大鎮,兩個城市的公共運輸都可到達,從建設鎮到建國村僅有3公裡。
小華村有兩座古堡,其中泰安堡地處四面青山的稻田裡。泰安堡與廣崇堡的組合御形是小華村林氏的一個創舉,充分體現出古人以人為本,因勢利導,善於總結經驗,勇於變通和實踐,在逆境中樂觀進取的精神品質。
泰安堡佔地面積1000平方米,取名「泰安堡」,寓意「國泰民安」。環視和俯瞰泰安堡,高聳的堡牆和巍峨的角樓,在大田眾多土堡當中,泰安堡的建築風格獨樹一幟。雖說這種體積不大、功能齊全的單樓式土堡,在兵荒馬亂的年代,一般鄉村富足人家都有能力建造。但泰安堡巍峨壯麗、生動別致的造型還是讓許多見過土堡的人感到驚嘆。尤其是那明顯高於土堡其他建築的角樓,其中有一個竟高達7層,每層都密布斜狀射擊孔,可控制土堡四周的每個角落。樓內的槍眼對準了來路。碉式角樓也是土堡的顯著特徵之一,其最大的作用是不留射擊死角,使來敵無處遁身。
廣崇堡是小華村另一座堡式民居,與泰安堡遙相呼應,相距約300米,始建於民國初期,佔地1000餘平方米。整體風格為府第式建築,以居住為主,防禦為鋪。沿中軸線分布,依次有前坪、石磴橋、門樓、內坪、正堂、護厝、圍牆、角樓等。正堂面闊三間,進深五柱,穿鬥式架梁結構,懸山頂,兩面坡,遮護牆體,堡牆及角樓設有瞭望窗和射擊孔。
地址:三明大田縣太華鎮小華村
交通:小華村距離大田縣城30公裡,可從縣城租車前往。
藍天白雲、青山綠水、青瓦白牆……行走在這座千堡之城,處處可見這天人合一的美麗。大田的古堡修舊如舊, 最大程度體現自然與原生態,展現古堡韻味。當大咖們逛完各式各樣的古堡,會有怎樣的思想碰撞?
天氣雖不盡人意,但是活動現場,人潮湧動,在屏山古堡客棧舉行一場古堡夜話。在當地文化伴遊人歸納一天所逛的古堡後,大家圍繞夜話話題「古堡的大門要不要對外打開」暢所欲言,集思廣益。讓大家感受到歷史正在消失當中,而這樣的旅遊資源猶為珍貴,需要抓緊時間前往體驗。
【來源:大田旅遊,攝像:曾和平,攝影:志遠行天下、範可傑、陳文娟、鍛公子,編審:廖舒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