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質問中國為何不早封城,美國網友不買帳了

2021-01-14 中國青年網

導讀

在2020年的最後一天。在新冠疫情早已得到控制的中國,多數人正帶著輕鬆愉快的心情,準備跨入新的一年。

然而,美國《紐約時報》卻在此刻拋出了一篇惡毒攻擊中國的文章,將疫情在全球擴散的罪責怪在中國頭上。

好在,不少美國網民對此並不買帳。

如下圖所示,在這篇名為「改變世界的25天:中國如何讓新冠病毒流竄出去」的報導中,《紐約時報》派出了長期以來一直對中國存在強烈偏見,並多次配合美西方政府煽動支持分裂中國勢力的4名記者,荒謬地宣稱,如果中國能在去年年底病毒剛出現時就宣布封城,那麼新冠病毒就不會流竄到全世界。

(圖中這4名紐約時報的記者,都是常年抹黑中國的老手了)

這個說法顯然是荒誕可笑的。在去年年底這個時候,雖然武漢當地發現了一種新的病毒性肺炎,但當時全世界根本沒有人知道這是什麼病毒。

直到1月的第一周,這種病毒的全部基因序列組和毒株才被中國的科研機構確定和分離出來的,1月12日世界衛生組織才將這種新病毒正式命名為Covid-19。可即便知道了這是什麼病毒,這種未知病毒具體的傳播能力和傳播途徑等更細節的信息,仍需要時間去觀察,儘管中國的國家衛健委在第一時間就已派出專家團前往武漢當地進行考察。

更重要的是,檢測這種全新病毒的核酸試劑,是直到一月十幾號才問世。比如華大基因的檢測試劑盒就是在1月14日才宣布研發成功的,可這距離能大規模且準確地檢測病例仍需要一段時間。

(圖為當時中國國內媒體對試劑盒研發的報導)

另外,這個病毒還出現在臨近中國春節這個一年中最重大的時間節點。在當時病毒的具體情況還根本不明確的情況下,全世界任何一個政府都不可能去要求國民不去過這個與家人團聚的重要節日。

但當新冠病毒的情況在1月中下旬開始明確後,中國政府便立刻行動起來,不僅拍板讓一個千萬人口的大城市封城,更在全國各地亦採取了嚴格的防疫措施。這充分說明中國政府的行動是及時的。

諷刺的是,此刻正在耍弄「事後諸葛亮」、質問中國為什麼不在去年年底就封城的《紐約時報》,當時卻在中國通過將武漢封城來告訴全世界這個病毒有多危險後,不斷撰文抹黑我們的防疫措施,用充滿意識形態偏見的語言宣稱我們的防疫措施是「殘忍」、代價「巨大」的,甚至還說我們「傷害了全球的經濟」。

而且,當時這些指責中國防疫「嚴酷」的該報記者中,有人如今更是直接參與到了這篇反過來質問中國不提前封城的報導中。

(圖為2020年3月《紐約時報》一篇抨擊中國防疫措施嚴酷、代價巨大的報導,撰寫該報導的記者Amy Qin如今便參與撰寫了該報這篇質問中國為何不提早封城的報導中)

(圖為2020年2月和3月《紐約時報》先後推出的兩篇分別從意識形態的角度攻擊中國的防疫措施,和指控中國的防疫措施「損害全球經濟」的報導)

其次,《紐約時報》這篇污衊中國的報導還迴避了一個更本質的問題,即中國作為疫情最先出現的國家,在經歷了幾萬人感染,數千人死亡的巨大犧牲,才終於將這個全新病毒所引發的疫情控制住,並將我們的戰疫經驗分享給全世界時,《紐約時報》所來自的美國和西方世界卻在輕視中國發出的警告。

其中,儘管《紐約時報》等美國主流媒體都喜歡將美國疫情失控的責任怪給川普當局,但美國疫情的失控實際上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促成的。比如,當川普在2020年二三月份將新冠病毒說成是「大號流感」時,我們當時採訪的一位美國公共衛生專家也曾堅持認為戴口罩沒用,認為口罩防不住新冠病毒。這在當時已經全民戴口罩的我們看來,是難以理解的。

就連福奇這位如今被美國媒體歌頌為「防疫良心」的專家,也曾在2020年3月8日的一次採訪中表示美國人沒必要像中國人那樣都去戴口罩,理由是戴口罩不會給人們帶來他們想像的那種安全,還會因為觸摸口罩而帶來更多問題。可到了2020年4月3日,也就是他發表那番言論近一個月後,美國疾控中心又突然開始呼籲美國人都去戴口罩。

然而,《紐約時報》卻沒有像如今質問中國一樣質問過福奇:為什麼你在中國的疫情已經證明戴口罩很必須的情況下,不提前一個月讓全民戴口罩。該報反而相當「通情達理」地給他辯解說:他是因為醫護人員口罩不夠用才這麼說的,錯的只是川普他們。

(圖為福奇拋出不用戴口罩一說的那段採訪視頻)

除了輕視來自中國的信息,美國社會其實也輕視了其本國一些「疫情吹哨人」的警告。美國等西方國家的醫療衛生系統裡其實存在著大量真正的疫情吹哨人,在這些國家的疫情初期不斷呼籲民眾和政府重視疫情。

然而,他們的聲音不僅沒有引起這些所謂的「民主自由」國家的政府重視和改變,反而還令他們在民間遭到了不少認為新冠疫情是「謊言」和「政治陰謀」的人的攻擊和辱罵,一些吹哨人還因為曝光疫情的嚴重程度而被單位開除,甚至被持槍警察抄了家。

(圖為2020年3月美國芝加哥一名護士因為對新冠疫情發出警告而被單位開除)

(圖為被單位開除後又被持槍警察逮捕的美國疫情吹哨人之一的瑞貝卡·瓊斯)

他們的「吹哨」也並沒有真正改變美國等西方國家的民眾的應對疫情的散漫心態。在2020年感恩節和聖誕節期間,在疫情已經很嚴重的情況下,美國仍有大量民眾堅持選擇出行和聚會。

(圖為美國媒體對2020年感恩節和聖誕節期間美國民眾不顧疾控部分勸阻,堅持出行的報導)

相比起來,中國僅在新冠病毒被確認不到一個月,就立刻封鎖了武漢,並將全國的民眾都動員了起來,參與到了防疫之中,而且這還發生在春節期間。

因此,不難發現,美國等西方國家會在中國之後還能出現這麼嚴重的疫情,其中美國如今的總感染人數逼近2000萬人,死亡人數超30萬,是因為這些國家從上到下的傲慢、無知以及散漫所致,與中國沒有任何關係。中國反倒是盡了足夠的國際義務去提醒了他們。

而在這個鐵一樣的事實面前,不論《紐約時報》等西方媒體如何偷換概念、歪曲事實,妄圖塑造一個「西方是受害者,中國才是罪人」的「正確群體記憶」,給西方世界轉移疫情暴露出其深層次的政治和社會危機,這種陰謀都必將失敗。

實際上,在《紐約時報》這篇質問中國為什麼不提前25天封城的報導發出後,不少外國網民已經在社交媒體上表達了對該報的鄙視。

比如下面這位美國網民就表示,當我們至今還在等待美國乃至英國政府拿出真正有效的疫情方案時,你們跑去罵中國幹嘛?

另一位美國網民則寫道:然而一年過去了,川普還在嘲笑科學家和戴口罩的人。

一位來自非洲的網民更表示:疫情會在世界爆發,難道不是你們這些西方國家一邊在耽誤防疫的時機,一邊在不斷嘲笑中國的體制所造成的嗎?

當然,也有一些人很認同《紐約時報》對中國的抨擊。比如下面這位印度網民就一本正經地寫道:如果中國是一個「民主國家」並擁有「傳媒自由」,病毒就不會失控了……

印度目前以總感染人數超1000萬,死亡人數近15萬的數字,分別排名全球第二差和第三差。

(來源:環球時報)

相關焦點

  • 《紐約時報》這篇抹黑中國的報導,美國網友發覺不對勁了
    說起2020這一年,新冠疫情無疑是一項焦點議題,全球眾多國家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新冠疫情帶來的影響,而在這其中,中國取得的成績可謂是相當顯著的,依靠著迅速有效的疫情防控措施,目前中國境內的疫情已經得到了控制,社會各行各業也已經基本恢復了正常運轉,但就在這樣的情況下,美國媒體卻仍然不死心,想要對中國進行抹黑和攻擊,不過美國網友面對這次的報導
  • 《紐約時報》這篇抹黑中國的報導,美國網民發覺不對了……
    這充分說明中國政府的行動是及時的。諷刺的是,此刻正在耍弄「事後諸葛亮」、質問中國為什麼不在去年年底就封城的《紐約時報》,當時卻在中國通過將武漢封城來告訴全世界這個病毒有多危險後,不斷撰文抹黑我們的防疫措施,用充滿意識形態偏見的語言宣稱我們的防疫措施是「殘忍」、代價「巨大」的,甚至還說我們「傷害了全球經濟」的。
  • 美國爆發諾如病毒,網友@紐約時報
    美聯社8日報導,美國路易斯安那州一處賭場近日爆發諾如病毒感染,至少200人報告出現症狀。該州衛生官員正展開調查,但尚不清楚病毒出現的原因。長安街知事注意到,這並非美國頭一次爆發此病毒感染,諾如病毒目前已被歐美國家公認為是導致成人病毒性腹瀉及急性胃腸炎的首要病因。
  • 《紐約時報》寫了篇關於珍珠奶茶的文章,為何遭到美國網友炮轟?
    8月16日,《紐約時報》刊登了一篇由美國特約記者考夫曼(Joanne Kaufman)撰寫的文章,名為《你的茶裡有小珠子嗎?它們本來就在那》(The Blobs in Your Tea? 華人網友對此報導罵聲一片,批評《紐約時報》「大概沒有亞裔」,一般亞裔只要聽到「Bubble」或「Boba」,就知道是珍珠,但紐約時報卻用帶有偏見的「Blob」來描述。而且,文章還忽視了珍珠奶茶早已在美國流行了近20年的事實,一名網友在Twitter上嘲諷說:「紐約時報,你們到現在才發現珍珠奶茶的存在嗎?」
  • 美反華議員科頓抱怨紐約時報:為啥能發饒毅卻處理我的文章
    (觀察者網訊)當地時間22日,美國自由派主流媒體《紐約時報》刊登首都醫科大學校長饒毅的文章,他用自己家人的親身經歷比較了中美兩國抗擊新冠疫情的表現,直言美國「不再是一個好的選擇」。 對此,共和黨硬核「反華」參議員湯姆·科頓不高興了,在推特上抱怨自己被「區別對待」。
  • 俄網友還擊了《紐約時報》
    此前,美國《紐約時報》在招聘網站上自稱「誠招」一位「不怕死」的駐俄記者,宣稱這份工作中會接觸到「神經毒劑、軍火商、特工、新冠肺炎患者」這些負面新聞。22日,俄外交部發言人扎哈羅娃對這則抹黑做了回擊。就在同一天,富有創意的俄羅斯網友們也用《紐約時報》式的「陰陽怪氣」,做了一份「駐美記者」招聘。
  • 川普中國名字被《紐約時報》關注!網友:暴露了?
    川普中國名字被《紐約時報》關注!網友:暴露了?美國總統川普的名字叫Trump,按照音譯他的中文名字應該叫川普,所以很多中國的網友在衝浪的時候喜歡叫他川普,其實他另外一個名字也很響亮叫川建國,這個中文名字比川普更有名氣。川字來源他名字的音譯川普,建國則是說他幹了許多有益於我們國家建設的事情。
  • 紐約時報又黑中國 但這回卻被這個美國人啪啪打臉
    原標題:紐約時報又黑中國,但這回卻被這個美國人啪啪打臉!昨天下午,B站上出現了這樣一條高能視頻……發布視頻的是一個叫「NathanRich火鍋大王」的網友,是一枚居住在中國的美國人:
  • 《紐約時報》,臉疼嗎?
    同樣都是「封城」,《紐約時報》評價義大利是「崇高的」、「情有可原」的,而中國就是「粗暴的」、「反人權的」,兩篇文章發布時間相隔不到一天,這家自詡專業性極強的西方老牌報紙竟有兩副「嘴臉」,前後觀點自相矛盾。  網友評論「打臉」《紐約時報》  有的網友在報導評論區貼出兩篇文章的標題「打臉」《紐約時報》,獲得兩百多個贊。
  • 不滿《紐約時報》抹黑俄羅斯,俄網友還擊了!
    此前,美國《紐約時報》在招聘網站上自稱「誠招」一位「不怕死」的駐俄記者,宣稱這份工作中會接觸到「神經毒劑、軍火商、特工、新冠肺炎患者」這些負面新聞。 22日,俄外交部發言人扎哈羅娃對這則抹黑做了回擊。就在同一天,富有創意的俄羅斯網友們也用《紐約時報》式的「陰陽怪氣」,做了一份「駐美記者」招聘。
  • 中國、義大利同樣「封城」,《紐約時報》為何雙標?
    近日,美國《紐約時報》就在不經意間將這種「雙重標準」展現了出來。當地時間3月8日,《紐約時報》官方推特連發兩條推文,一條批評中國對疫情的防控稱:「為了抗擊冠狀病毒,中國將近6,000萬人置於封鎖之下,並對數億人實施了嚴格的檢疫和旅行限制。這場行動給人們的生計和自由帶來了沉重的代價。」
  • 紐約時報 國際馳名「雙標」
    近日,《紐約時報》連續發布推文,點評中國封城「給人民的生活和自由帶來了巨大損失」,義大利封城則是「為遏制冠狀病毒肺炎,冒著經濟風險」。兩條信息發布時間僅僅相隔20分鐘,卻充分展示了這家標榜「客觀公正」的媒體是如何「雙標」的。
  • 紐約時報經典「雙標」指責武漢封城 網友怎麼看?
    原標題:《紐約時報》經典「雙標」,全球這屆網友怎麼看?日前,美國媒體《紐約時報》在其社交媒體官方帳號上發布了一則關於中國防控疫情措施的報導,陰陽怪氣地指責武漢封城的做法「讓人民付出了生活和個人自由的巨大代價」。
  • 「《紐約時報》的人滾去中國吧!」
    近日,中國知名科學家饒毅在美國《紐約時報》上撰文,通過講述他在美國紐約的一位叔叔因新冠肺炎不幸病逝的遭遇,並對比了他在中國武漢的親屬平安無事的情況,抨擊了美國川普當局在新冠肺炎疫情中的糟糕表現。這個美國總統川普的鐵桿支持者,很好地「發揚」了他偶像「四處推鍋」和「張口就來」的特點,不反思自己的問題,反而毫無依據地造謠稱《紐約時報》是在給中國做政治宣傳。而在他的攪動下,《紐約時報》這則文章帖子的評論區,也充斥著許多這種「不去解決問題,而是去解決提出問題的人」式的言論。
  • 不滿《紐約時報》抹黑俄羅斯,俄網友的反擊比扎哈羅娃還狠……
    來源:環球網此前,美國《紐約時報》在招聘網站上自稱「誠招」一位「不怕死」的駐俄記者,宣稱這份工作中會接觸到「神經毒劑、軍火商、特工、新冠肺炎患者」這些負面新聞。就在同一天,富有創意的俄羅斯網友們也用《紐約時報》式的「陰陽怪氣」,做了一份「駐美記者」招聘。扎哈羅娃資料圖,圖源:俄羅斯外交部官網扎哈羅娃在俄外交部官方Facebook帳號上針對此事專門發帖,用調侃的語氣、結合美國黑人抗議口號反問:「《紐約時報》怎麼能讓記者到這種「非人道」的環境中工作呢?美國記者的命也是命啊!」
  • 美國《紐約時報》記者介紹中國實情的視頻火了
    當地時間13日,一段美國《紐約時報》記者在電視節目中談中國疫情防控的視頻,在境外社交媒體上引發關注,獲得近500萬次的觀看量。這段6分多鐘的視頻中,《紐約時報》記者Donald McNeil條理清晰地介紹了中國的檢疫流程,從如何隔離到徹底打破傳播鏈,以及如何保護醫院資源不崩潰。
  • 美國《紐約時報》記者介紹中國疫情的視頻火了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當地時間13日,一段美國《紐約時報》記者在電視節目中談中國疫情防控的視頻,在境外社交媒體上引發關注,獲得近500萬次的觀看量。這段6分多鐘的視頻中,《紐約時報》記者Donald McNeil條理清晰地介紹了中國的檢疫流程,從如何隔離到徹底打破傳播鏈,以及如何保護醫院資源不崩潰。記者:在戰勝疫情上,中國已取得巨大成功記者Donald McNeil表示,在戰勝疫情上,中國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 中國「主旋律」如何登上《紐約時報》
    中國圖書廣告登上《紐約時報》習近平中英文版系列圖書在美銷售  最近,《紐約時報》上寫著「熱烈歡迎習近平主席訪問美國」的整版圖書廣告火了,也讓廣告主——書商朱大平忙了。  選擇在美國報紙打廣告  讀者定位是高端精英人群  此前,陳光標在《紐約時報》上的保釣和慈善廣告都曾引起過國人的轟動。對於自己打的廣告受到極大的關注一事,朱大平表示,中國的圖書在《紐約時報》上做廣告可能是第一次。
  • 李顯龍夫人回嗆《紐約時報》:美國流感暴露了什麼?
    【文/觀察者網 童黎】繼新加坡總理李顯龍批評一些國家的「排華」現象後,他的夫人也為中國發聲,直接點名了美國《紐約時報》。當地時間2月4日起,《紐約時報》及其中文網相繼刊登同一篇文章,炒作聲稱「新冠病毒危機暴露中國治理體系的『失敗』」。
  • 天水麥積山亮相美國紐約時報廣場「中國屏」
    北京時間1月4日—1月10日 甘肅文旅宣傳片"交響絲路 如意甘肅" 亮相美國紐約時報廣場"中國屏" 向全球展示了中國甘肅 絢麗多彩、大氣恢宏的壯美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