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兒不防老‖農村高齡獨居老人:不悲不喜,人生路越走越孤獨

2020-12-23 空中行雲

今年春節,因為疫情的緣故在老家待了兩個多月。接觸了一個讓人心疼的特殊群體,他們是農村裡獨居的高齡老人。

村子不大,80歲以上的高齡老人有好幾個,其中3個都是自己一個人住的。

老伴早已去世,自己一個人數著剩下的日子。兒女一大群,但是沒有一個朝夕相伴。

農村老人

一、被嫌棄的向祖祖

隔壁的向祖祖88歲,前兩天非要搬去山邊的老房子自己住。幾個兒子沒有辦法,只好叫來個三輪車,把老人的衣物和用品拖去那個廢棄了十多年的四壁透風的木房子。

向祖祖的破毛線帽下是滿頭白髮,她的臉又寬又大,面色緋紅,眼睛眯成了一條縫,耳朵也不靈性了。

駝背使得她看起來只有一米四幾,印象中她常年穿著一件花棉襖。老人體寒,農村老人穿衣沒有四季,再熱的天都會穿好幾層單衣。

這位向祖祖有四個兒子,老大早夭,老二離異,老么還是個光棍,她只得跟著老三一起生活,那兩個兒子每年給老三和她補貼一點費用。

向祖祖之前和三兒子一家住一起三年,但是吃穿住行都是分開的。她自己有個小房間,房間裡有火爐有個舊沙發,做飯去旁邊的一個小棚子,裡面打了一口土灶,衛生間在另外一個棚子裡。

說是和老三住一起,不過是一個屋簷下吃住罷了。用向祖祖自己的話是,自己做來自己吃,活一天是一天。

年邁老人,心酸滄桑

但是今年不同了,兒媳婦有意無意地說老人在家搞得不衛生,又說今年可能兒子要娶親了,本來就是農村的平房,有個老人在家怕女孩不願嫁。

說來說去就是嫌棄老人在家,向祖祖說反正自己也沒有幾年了,兒子不疼,兒媳不愛,孫輩不親的,與其自己處處礙眼遭嫌棄,不如單住落得清靜。而且,她是真的盼著孫子成家立業,這是老人家最後的成全。

二、被留守的秦爺爺

秦爺爺是另外一個獨居老人,今年85,彎著腰佝著背,眼睛只有黃豆大卻耳聰目明。與向祖祖不同的是,他已經一個人在小兒子家住了十來年了。

秦爺爺的小兒子兒媳常年在外打工,孫子孫女從中學起就很少回家,他幾乎都是自己一個人。反正有低保補助和高齡補貼,不生病的話不用花錢,萬一生病就舀一碗罈子裡的酸水,躺上幾天準能好。逢年過節會有兒女回來看看,也帶些菜和補品,給三兩百塊的零花錢。

抽菸的農村老人

秦爺爺有三個兒子,老大性格暴躁,嗜酒嗜賭,老二是個怕老婆的,只有老么家還勉強待得下去。本來一家一年,後來老大老二都不願意,說老人家一直就偏心老么,乾脆老么養老,他倆負責百年後事。

秦爺爺說他喜歡住在老三家,不用擔心一到年末就被催趕著走。哪怕他自己一個人洗衣做飯,還種菜園,他也十分愜意。有時候下午還就著夕陽用收音機聽一會兒民歌。

反正有人穿鄉賣油賣米賣菜,他一個老人家買一次能吃兩三個月,還不用麻煩子女。衣服差不多一個月一洗,床單被套的半年到一年一洗,至於洗澡就是溼抹布擦一下,沒有幾顆牙齒了就是鹽水漱口。

天黑就睡覺,天亮就起床,每一天都一樣,除非生病臥床暫停幾天。水壺和夜壺都在床頭,只要還有一口氣,就全靠自己。

關於未來,秦爺爺說他什麼都不想,兒孫自有兒孫福。他就希望身體好,不給晚輩添麻煩,就算真到了那一天,也希望是無病無災,一低頭的功夫就去了,不痛苦也不拖沓。他知道兒女們最怕守在床前,許多老人臨終前一拖就是十天半個月,太折磨子女了。

農村瓦屋和生活

他和老伴拉扯大幾個孩子不容易,老伴風溼病去世二十多年了,她沒享過一天福,一直疼痛纏身。秦爺爺說對子女他盡心盡力,再沒有任何東西能給了。

為子女奉獻了一生,不求回報,但求不添麻煩,不成事端。

三、離群索居的大爺爺

村子裡還有一位83歲的獨居老人大爺爺,他是自己選擇獨居的。

大爺爺有兩個兒子,家裡都是修的四間兩層的大平房,一個女兒遠嫁,一個女兒年輕時喝農藥去世了。老伴前幾年去世了,她比大爺爺大三歲,本來是兩個人住一邊,兩人算是互補,大奶奶話多但是眼神好,大爺爺話少但是耳背。

也是因為這個緣故,大爺爺覺得自己一個人住還好些,聽不清別人說話,自己也不愛說話,更喜歡一個人待著。何況他雖然83了,但是身子骨硬朗,還能挑兩籮筐柴火灰去種菜,自己養了十幾隻雞,逢場就背去集市上賣。

農村老人,身子硬朗

大爺爺不顯老,總是背著手站在田壟邊張望,站得標直的沒有一點彎腰駝背,看起來六十出頭也不為過。他頭上纏著一條青布帽,穿好幾層的中山裝,經常嘴裡叼著煙杆,一手拎著鳥籠,一邊模仿鳥叫一邊往山林裡走去。

兩個兒子都給他零用錢,逢年過節的都接他去吃飯。大爺爺喜歡睡懶覺,日上三竿才會起床,一天就吃兩頓飯,一盤菜一碗飯,偶爾用袋裝合渣粉衝個湯。

大爺爺還喜歡趕集,疫情期間一次出門被人攔回來了,他說沒事沒事他身體好也沒病,他不知道外面的病毒有多厲害。直到跟他說沒有城鄉公交了,街上店子都關了,路上一個人也沒有,他這樣不帶口罩是會被罵的,大爺爺才不甘心地背著背簍回去了。他只是想去買點紙錢,清明節燒給老伴。

與世無爭,獨來獨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詩意生活的背後是獨居老人的孤獨與無奈。

四、結語

三位老人的獨居生活,是中國農村千千萬萬獨居老人的縮影,他們才是真正的不喜歡孤獨卻習慣了獨處。

農村的留守老人

兒孫滿堂,承歡膝下,終究是美夢一場罷了。每個人有自己的生活,有些路只能自己一個人走,越往後走越孤獨。

兒女有自己的事業和家庭要忙活,孫輩不親有代溝,偶爾來探望一下已經是盡了很大的孝道。辛苦一生,誰又願意晚景悽涼,人生雖難,更多的苦他們都受過。從吃不飽穿不暖的歲月走過來的人,不怕死也不枉生。

這個時代如同從前的時代一樣終將過去,而關於生養,關於晚年,關於親情,關於孤獨,卻是永遠不落幕的時代主題。值得思考的是,身處時代洪流中的每個人,能為他們,能為我們自己做些什麼。

*作者簡介:空中行雲,一個集愛與孤獨於一身的女子,在夢與現實之間自說自話。

相關焦點

  • 重慶路一社區:戰疫情 讓獨居老人不「孤獨」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抗「疫」戰鬥中,「獨居老人」成為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或因子女無法回家而獨自生活,或因疫情而與親人兩地分離,更是需要關心關愛的特殊群體。  轄區獨居老人徐阿姨,今年88歲高齡,疫情期間,因其子女家住的遠,不方便過來探望,考慮到老人子女不在身邊,社區網格長主動承擔起照料徐阿姨的任務,為其整理家務、打掃衛生,社區網格長定期幫助徐阿姨進行室內消毒防疫的同時也不忘向她宣傳疫情期間個人防護注意事項,還囑咐她有什麼需要就隨時給社區打電話,讓她無時無刻感受到關心和溫暖。
  • 愛心帽子送高齡獨居老人
    「開頭要繞10股線,上兩針,下兩針,再挑一挑……」臘八節前夕,滄浪街道萬年社區的三樓活動室裡格外熱鬧,江南騎遊隊的十幾位阿姨聚集在一塊,為社區裡一些高齡獨居老人編織毛線帽、圍巾和手套,給他們送上一份冬日裡的溫暖。
  • 那些獨居在家的老人:怕自己孤獨地死去而無人知曉
    因為據全國老齡委公布報告顯示,目前中國城市老人獨居率已經接近50%,農村老人獨居率也達到了38.3%!人生極致的悽涼,也莫過於此了。「小青,我於昨夜去世,走時心如止水」。有人把「孤獨死」,稱之為日本社會的「癌症」,因為在日本每4個高齡男性中,就有一人遭遇「孤獨死」。
  • 小區裡那些孤獨的老人
    只有在農村,常常看到獨居的老人,一年到頭,也只有過節的時候,才有兒女過來看看。平日裡,老人總是形影相弔的樣子,很孤獨。其實,在小區裡,也有很多孤獨的老人,尤其是在小城市裡。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要是城裡人回到農村去種地、養雞養鴨養豬,那就是往低處走,是會被人看不起的。在大部分人的眼裡,只有從農村到城市,從小城市到大城市,才是人生往高處走。很多父母,為了把兒女培養成才,耗費了畢生的積蓄。還有一些父母,為了兒女在大城市安居樂業,把自己唯一的房子也賣了,寧願過著流離失所的生活。
  • 人這一生,越往後走,越是孤獨
    世界那麼大,人生那麼長,到底何時才能真正去到自己的烏託邦呢?誰也不知道烏託邦在哪兒,只知道前行的路,不會那麼一帆風順。成長的過程,就是一個不變蛻變的過程,褪去稚嫩,走向成熟;褪去依賴,走向獨立。成長的路上,總會付出一些代價,可能是傷痛,可能是落寞,也可能是孤獨。人生本就是一場孤獨的旅行,與其說是成長的代價,倒不如說是人生必然的經歷。
  • 上海88歲獨居老人,300萬房產贈水果店主:老年最大的絕症是孤獨
    01獨居老人300萬房產贈水果店主最近,很多人都被上海88歲獨居老人將300萬房產贈送給水果攤店主的事震驚到了。他還叮囑小遊,不要給自己買好的骨灰盒,留錢給孩子買糖吃,人死了就是死了,不知道了。小遊覺得遇到老先生獲得這麼多意料之外的財富,是自己走遠。但老先生卻認為,遇到小遊得以安享晚年是自己走遠,對於他來說,錢和房子都是身外之物,死了帶不走的。
  • 上海探索為老服務新模式 獨居老人水錶12小時不走自動預警
    上海探索為老服務新模式 獨居老人水錶12小時不走自動預警 華西都市報2020-12-12 17:44:35.0天下 獨居老人家中有了「智能四件套」  記者走進上海市江蘇路街道城運中心,眼前就是「一網統管」平臺的大屏幕,上面跳動的數據,實時顯示轄區13個居委會每日接報案件數、案件內容與處理進度等信息。據介紹,從今年6月起,江蘇路街道開始為老服務應用場景試點,提升轄區智慧養老服務水平。
  • 科技改變生活,智能推廣公益:上海某街道用智能水錶監控獨居老人
    剛翻到朋友的一篇文章,寫的是在上海部分地區推行智能水錶,以監控獨居老人健康狀態,如果出現問題會自動報警。底下網友一片歡騰,大家紛紛高度讚揚,「給老人更多的關注是好的」、「應該推廣應用」、「此乃善舉,利國利民」。
  • 人生低谷時,堅持三件事,路會越走越寬
    -01-人生百態,世事無常。處於低谷時期,有的人會越來越消極,任由不順,慢慢蠶食自己的人生。也有人奮起反擊,戰勝低谷,走出逆境,獲得層次與格局都不一樣的人生。成大事者,必須有一顆強大的內心。面對短暫人生,我們要學會孤獨忍耐,面對重重磨難。現在一時的貧困並不代表以後就不能富貴,最重要的是不能心灰意冷,失去鬥志,這樣便無法擺脫現狀。
  • 85歲獨居老人稱越活越孤獨,只盼兒女常回家看看
    八十五歲獨居老人 盼望兒女常回家 八十五歲的李大爺膝下有六個兒女,女兒們出嫁離開了老家,兩個兒子雖說住的不遠,但也各自有家,所以,老人一個人獨自居住,雖說上了年紀,不過李大爺身體還不錯,把家整理的乾淨利索
  • 獨居老人突發疾病直到去世後才被發現……不願言說的「獨居之殤」!
    宋煜研究員表示,獨居現象的另一個問題,是養老服務發展的不均衡導致了不同區域、城鄉之間在對待獨居老人問題上的不同做法。除此之外,還有服務在落地上的不均衡,比如像在北京地區的養老驛站已成規模,但具體到服務落實情況還有待提高。「孤獨死」是日本經濟發展和社會結構變化引發社會問題的縮影。
  • 人生沒有如果,是悲是喜,自己承受
    如果,當時我開慢點,一定不會釀成車禍;如果,當時我努力點,一定不會名落孫山;如果,那個時候好好珍惜健康,生命一定不會早早的終結;如果……太多的如果,太多的假設,殊不知,人生沒有如果,命運沒有假設,是悲是喜,自己承受。
  • 75歲農村老人冬天幹這活,費勁扎手,月賺千元,越勤勞才會越幸福
    文|農情萬家導讀:農村人人討厭的「惹子疙瘩」,讓75歲老人月賺千元,越勤勞越幸福走進農村,其實資源並不算多,最大的恐怕就是土地和植被資源了,以往生財之道並不多這位75歲的農村老太太,身體還比較硬朗,但是所有用人單位都不會僱用她了,畢竟年齡不饒人,主要是出於對她們身體的擔心,沒有單位會不考慮到這些,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傷害。人老了,行動會遲緩不便,反應力下降,骨骼脆弱,無論是眼睛還是耳朵的功能都會有所下降,老人因此成為了弱勢群體。可能有人會抬槓,說終南山老人怎麼還工作在第一線?是啊,但這種老人全中國能有多少?
  • 關山難越,我悲失路之人
    、相信未來,跌了倒、被杖打了五十大棍,窮困潦倒,似乎走投無路之後,終於徹底跪下來,終於全部都不再相信······「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路走不通的人似乎太多。愛情這個亙古以來難解的謎題,難越的高峰,眾說紛紜、莫衷一是。而於個人,我太討厭做那個傻猴子,認定了就已沒必要再懷疑。認為「下一個更好」,是對戀人和愛情的背叛,更是對自己的背叛,我是一個很愛自己的人,實在沒必要分離自己。
  • 「性格孤僻」的女人,大多是這種性格,人生路反而會越走越順!
    實際上性格孤僻的女人,大多數性格都是這樣的,看起來很不討喜,實際上最後通常變成了人生贏家。人到四十,女人最高級別的生活方式:性格孤僻!1.不說過多的話有些女人在生活之中並不合群,平常也不喜歡和別人相處,不愛說話,這樣的女人,在別人的眼裡看作是性格孤僻。
  • 家有長壽父母,子女該「喜」還是該「悲」?看看子女的回答
    這句話很有分歧,有人說長壽還不好呀,都說好死不如賴活著,那不還是活得久好嘛。也有人覺得,活著就是受罪,人生而苦,不如早死早清淨。如果父母很長壽,子女是喜還是悲呢?看看他們的回答。陳老太家庭比較特殊,她今年已經73歲了,有一個姐姐和哥哥,他們都是80歲左右的年紀,如今他們一身病痛全靠子女照顧。
  • 獨居老人報假警,原因竟是太孤獨,關愛老人
    然後經過民警的了解,原來老人是因為自己獨居太寂寞了,想找人聊天才報的假警。老奶奶之後也像民警們道了歉,在這之後的民警每天都上門兩次跟老人聊天,一直持續到至今民警與老人的家人協商後,將在四月份將老人送到敬老院去。老人的這種做法的確不合適,這樣做給民警的工作造成了不必要的麻煩,也在一定程度上浪費了警力資源,而且報假警是犯法的,可能是老人不是那麼的懂法律吧。
  • 馬爾克斯:越文明,越孤獨
    我就像是一個膽怯的孩子,小心翼翼地抓住它們的衣角,模仿著它們的步伐,在時間的長河裡緩緩走去,那是溫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它們將我帶走,然後又讓我獨自一人回去。當我回來之後,才知道它們已經永遠和我在一起了。」馬爾克斯寫盡了死亡與孤獨,在他冷峻的敘事方式下,卻暗含溫暖、悲憫的底色,絲毫不落窠臼。這是引起全世界讀者廣泛共鳴的重要因素。
  • 106歲老人抖音上走紅 109歲!揚州最長壽老人是她
    80歲以上老人達16.28萬不到5年增長了1.74萬近日,市衛健委發布的《揚州市老齡事業發展報告(2020年)》顯示:揚州是個好地方,近年來全市人口高齡化趨勢明顯。2015年,全市80歲以上高齡老人14.54萬,佔老年人口的比重為13.37%;2019年,全市80歲以上高齡老人已達16.28萬,不到5年的時間增長了1.74萬。
  • 農村老話「三大悲四大喜」是什麼意思,你聽過嗎?
    如果你是在農村生活的,那就一定會經常聽到老人們說各種俗語。他們說的話也許不那麼文藝,也並沒有很高大上,但這些老話是他們活了幾十年歸結整合出來的經驗教訓,甚至是好幾輩子人累積下來的經驗。這些俗話一聽就能明白的很透徹,讓人聽一遍就記憶深刻,從自己嘴裡說出來更是覺得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