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農情萬家
導讀:農村人人討厭的「惹子疙瘩」,讓75歲老人月賺千元,越勤勞越幸福
走進農村,其實資源並不算多,最大的恐怕就是土地和植被資源了,以往生財之道並不多。北方的冬天受到低氣溫的影響,地裡的活基本上都結束了,整個冬季大家都會閒在家裡。年輕人可以選擇外出打工,增加點收入,上了年紀的老人只能留守在家裡無所事事,但有的老人不願意整日清閒度日,總是會找到適合自己的事情做,既能鍛鍊身體,也能給自己賺點零花錢,他們清楚年輕人的辛苦,所以即便是年齡大了,也不願意勞煩他人。
這位75歲的農村老太太,身體還比較硬朗,但是所有用人單位都不會僱用她了,畢竟年齡不饒人,主要是出於對她們身體的擔心,沒有單位會不考慮到這些,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傷害。人老了,行動會遲緩不便,反應力下降,骨骼脆弱,無論是眼睛還是耳朵的功能都會有所下降,老人因此成為了弱勢群體。可能有人會抬槓,說終南山老人怎麼還工作在第一線?是啊,但這種老人全中國能有多少?
今年的農產品價格飛上了天,感覺農民的「春天」開始了,但過去的幾十年農民的收入是很低的。人老了,只要能動,就不願放下鋤頭,即便無法再幹農活,需要人照顧時也不願意主動去開口向兒女要求,這就是我們淳樸而善良的農村人,至少我見到的農村老人絕大多數是這樣的情況。其實老人在能活動的時候,多走走對身體也是有好處的,這位老太太就是為了打發冬天的寂寞,給自己找了個活。
老人採摘的這種植物,當地人稱它為「惹子疙瘩」,學名叫蒼耳,別名很多,而「不在冊」的方言名稱更多,比如刺猴子、老蒼、刺姑、粘毛四兩、痴頭婆、蒼稞子等等。從這麼多方言名稱來看,這就是一種農村非常普通的植物,它最高能長到120釐米左右,種子紡錘形狀,表面生滿尖刺,在農村幾乎人見人煩,因為它很容易粘在衣服上,尤其是毛衣,擇的時候非常麻煩,要是粘多了,基本上衣服就廢了。
老人雖有75歲的高齡,但身體挺好的,採摘時的動作有條不紊,年輕時定是一把農活好手。採摘惹子疙瘩可不是好活,需要「全副武裝」,手上要戴很厚的手套,防止刺扎到手;穿衣服也要注意,不能是毛的,最好是老粗布的服裝,像老人的「裝備」一樣就好。老人說這果實可以賣錢,一斤能賣8毛錢,一天的時間大約可以採摘30多斤,有時候要跑出很遠尋找,因為現在很多人在採摘,近處已經不好找了。
農村的冬天本就清閒,有個事幹也省得走巷串門拉呱了,一個月還能有千兒八百塊的收入供自己支配,很不錯了。一般農村的河道、水溝、小路旁,都會有這種野生的植物,但是人家收的這種「惹子疙瘩」,只要它的果實,因此老人採摘回去之後,還需要用挺長的時間把其中的枯枝爛葉都挑揀出來,才能出售。看著挺簡單的一個工作,卻透著勤勞和繁瑣,再加上冬天的溫度,可能賺錢對於大部分人來說都是件不容易的事吧。
老太太並不知道人家收購所為何事,但只要能給錢,她們就願意用勞動換取收穫。其實這惹子疙瘩價值還是挺高的,不能「吃」是鐵定了的,但它有很高的藥用價值,收這惹子疙瘩的估計應該是做中藥的人吧。據村裡的老人說,把它放進油裡炸炸,然後將炸過的油抹在鼻孔裡,對鼻炎有一定的作用。要是用它泡過的水泡腳,還有助於促進血液循環。隨著科技的發展,農村郊外的植物總會有一定的用處,關鍵在於發現……
你們那裡的這種植物叫什麼名字?有收購的嗎?你都知道它的什麼用處?75歲老人依然在努力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更幸福,我們這些年輕人理應更加的努力,你說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