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的駱賓王曾有詩,「劍門千仞起,石路五丁開」;盛唐的李白也在《蜀道難》中寫道,「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他們都在詩中描繪了劍門關的險要,後世也有一位著名詩人,曾親自前往觀察,並寫下了自己的感想。
劍門關
宋代:陸遊
劍門天設險,北鄉控函秦。
客主固殊勢,存亡終在人。
棧雲寒欲雨,關柳暗知春。
羈客垂垂老,憑高一愴神。
宋孝宗乾道年間,48歲的陸遊從漢中入蜀,途經劍門關,欣賞到這裡壯闊的景象,於是即興賦詩。劍門關,或稱劍門,在四川劍閣縣北五十裡的劍門山上,是川北古蜀道之要隘,矗立在峰巒之上,形若利劍。關頂還有三國時代的姜維屯兵抗鍾會的遺址,名姜維城。
首聯描述劍門關的地理位置,「劍門天設險,北鄉控函秦。」 這兩句話是說,劍門關這一天設的險隘,向北可以控制關中和三秦之地的交通往來。
北鄉,即北向;控,扼制;函秦,函谷關內的三秦,即關中;函谷在河南、陝西間,三秦在陝西,故稱關中。此地古屬雍州,亦稱秦雍。
詩人一面感嘆劍門關之險要,也一面有自己的個人看法,「客主固殊勢,存亡終在人。」 蜀地和函秦在主從關係上,雖然自古以來就存在著優劣不同的局勢,但存亡勝敗的主要因素還是在於人。
客主,是比擬寫法,實謂蜀地和秦地的關係。從歷史上看,自漢唐以來,都城皆在秦地長安,有居高臨下之勢,故擬為「主」;而蜀地劍門一向為漢唐領屬的鎮邊州府,故擬為「客」。
頸聯「棧雲寒欲雨,關柳暗知春。」棧道上雲霧繚繞,寒氣逼人,仿佛立刻就有一場大雨;絕壁上雖然光線較暗,但柳枝發芽,卻彰顯了春天的到來。
雲,棧道生雲之意。古來自函秦入蜀之路,皆因山就谷,架木以為道;棧道建於懸崖絕壁旁,甚為險要。
尾聯抒發內心的萬千感慨,「羈客垂垂老,憑高一愴神。」 詩人登臨劍門關,北望三秦函谷渺渺,不覺令人心神憂傷,他雖然不到五十歲,卻預感到自己垂垂老矣,曾經的夢想終將難以實現。
憑高,猶登臨之意。羈客,指羈旅之人,有長期寄居他鄉的意思,這裡指作者本人。垂垂,即漸漸的意思。
陸遊曾在王炎的軍幕裡為其出謀劃策,但後來王炎被朝廷召回,幕府解散,陸遊又被任命為成都府路安撫司參議官,官職清閒。他騎驢入川,頗不得志,於是經常縱覽山水,以詩酒寄情。
清代的梁啓超曾評價陸遊,「集中十九從軍樂,亙古男兒一放翁」,讚頌了放翁身著鐵甲、馬踏冰河的光輝形象。
陸遊還曾有一首《劍門道中遇微雨》,其中兩句這樣寫道,「此身合是詩人未?細雨騎驢入劍門。」詩人並非鍾愛劍門關的風景,而是感嘆自己無用武之地,只能在此險要處憑弔先人,抒發自己報國無門的悲憤心情。
陸遊48歲時寫的一首五律,僅是最後兩句,就令人不忍卒讀。全文描寫細膩,情景交融。作者通過「函秦」、「關柳」、「客主」、「存亡」和「憑高愴神」等詞,十分蘊藉地寄寓了希望統一中原的愛國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