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類還沒有實現科技信息化的以前,社會生產力是相對落後的,大部分行業的生產效率都對傳統手工業有較大的依賴性。沒有高科技設備、沒有自動化程序,那個時候的工業發展是怎樣的狀況呢?其實也遠遠沒有猜想的這麼不堪,畢竟那個時候的木匠、鐵匠和石匠等手工業技術也發展的程度比較高。
不管是木匠、鐵匠,或是石匠、泥瓦匠等職業,在當時都堪稱一門技術活,相當於現在高新技術職業資格證,在那個時候的農村地區都是非常受歡迎。以前的農民並不像現在有這麼多打工、做買賣或者搞副業的渠道,要麼就是種地、養殖,要麼就是學一門好的手藝。學什麼呢?這可得根據個人的大致情況而定,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師傅願意收。要學得一門好手藝,與師傅的品行也有很大關係。
每個人都或多或少的接受過一些傳統手藝人,他們那種一絲不苟的敬業精神,確實很值得我們所有人學習。我曾問過村裡的老木匠這樣一個問題:又不是建房子,為什麼有的工匠都會自己畫好圖紙呢?他表揚我觀察入微,因為很多師傅、工匠都是不畫圖的,就算有一學人畫了草圖也很少會讓別人看到。
老木匠告訴我這麼一句話「長木匠、短鐵匠,不長不短是石匠」,我聽得一頭霧水,什麼長的、短的,又是不長不短的。我記得在學習古漢語的時候都往往會將長短用以形容一個人的衣標體態,相當於現在我們常說的高和矮,難道是學木匠、鐵匠和石匠哪些對身高、體重有要求嗎?木匠笑著搖了搖頭。
關於「長木匠、短鐵匠」
工匠們要將各種各樣大小、長短和形狀不同的原料加工成日常使用的家具、產品,都需要備料、選料、計算和開料的過程,再到一點一滴的製作加工,將零散的部件全部組合起來、最後就是拋光和刷漆等美化處理。長木匠就是指的木材、木方等原料都是比較長,打造木器家具的時候也不宜預留的太少,要為邊角損耗、磨邊等預留的多一些長度。到最後用刨子處理以後表面也是很光滑的。短鐵匠則恰恰相反,有經驗的打鐵匠都會在原有的基礎上適當的減少一些尺寸,因為生鐵燒製成熟鐵、再到鑄造的時候,鐵的體積大小都可能有發生比較大的變化;打鐵師傅們的用料也就遵照了「宜少不宜多」的方法,打造的鐵器也更小巧精緻。
關於「不長不短是石匠」
通過前面半句話,我們大概了解木匠和鐵匠的用料慣例;那麼「不長不短是石匠」又是指的什麼意思呢?和木匠、鐵匠一樣,石匠也是一門非常古老的手藝,通過鑿子、錘子等最簡單的工具將大山深處的石頭開採出來,並按照不同的形狀、以不同的手法加工成不同的物品。石頭也是非常堅硬的物質,相比木器和鐵器,石頭也更不容易發生理化反應;加工製作的時候就要把握準確的角度、尺寸等,才能夠把相應的石器製作的更加標準和美觀。現在的農村地區也很少有石匠、鐵匠哪些古老職業了,對這些流傳下來的古話,大家認為有道理嗎?
#帶你看三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