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國時期,曹操是個奸雄,不是正面人物。而劉備是正面人物,講仁義道德的劉皇叔。可是劉備不具備當皇帝的素質。
金庸先生說過, 成大事者,必須具備三樣東西,就是對敵人的殘忍,對自己的堅忍,還有容人之忍。這三樣曹操都具備,但劉備不具備。
劉備做錯了一件事,這件事非常不符合政治家的素質。這就是劉備太講感情了,他非常喜歡他的結義兄弟關羽。諸葛亮提出聯合東吳抗曹,可是劉備不同意。劉備要先打東吳。因為東吳殺害了他的好兄弟關羽。結果劉備兵敗,得了重病,臨終前託孤白帝城。
劉備看他的兄弟關羽比他的江山更重要。可是作為一個皇帝不能有感情。 皇帝無所謂恩仇,只在意他的江山。
張繡殺了曹操的長子曹昂, 可是曹操卻原諒了張繡,招降了張繡。而朱鮪建議更始帝殺了劉秀的哥哥,可是劉秀也沒有把此人殺掉報仇,還給他封了官。
劉秀和曹操都具備當皇帝的素質,因為在他們心裡感情不重要,江山才重要。而劉備註重的就是感情,忽略了江山。劉備看二弟關羽比他的江山更重要。
成功的政客是不能有感情的,皇帝更不應該有。感情對於皇帝來說是個奢侈的東西。可是劉備卻擁有感情這樣東西。
劉備是個好人, 他太注重兄弟之情了,所以他不具備當皇帝的素質。我們看看中國歷史上的皇帝,真沒有幾個好人。皇帝不但不注重感情,而且為了江山還殺兄屠弟,連孩子都殺。但也許這就是當皇帝的需要。 自古帝王家無情無義。
想當好人,就不要當皇帝。打江山時講究感情,更不利於江山。劉備因為仁義,收穫了天下人之心,也讓他的兄弟們臣子對他死心塌地,生死相隨,無論他在富貴還是忠難。可是劉備又因太仁義,太重兄弟之情,所以沒有採取好的對策打敗曹魏。
但也許就是因為劉備講仁義和兄弟之情,才由一個賣草鞋的窮人成為主公皇帝。可是劉備待兄弟太好了,所以優點也是缺點,他不具備當皇帝的狠心,所以不具備當皇帝的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