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三峽大壩是中國很早就建設完成的一項重要項目,在當初我國想辦法修建三峽大壩的時候就有很多人嘗試唱衰,覺得就是一個浪費錢的面子工程,不過現在人們都已經認可了三峽大壩的意義,並且覺得簡直就是世界奇觀。
畢竟三峽大壩可是號稱中國「印鈔機」的,每運轉一天都能夠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算一筆帳足夠驚掉人的下巴,以三峽大壩的裝機量,在運轉的時候一天可以發電2073萬度,如果按照民用標準5毛錢一度電,這就是一年將近908億的電費收入。
所以將它稱為是印鈔機真的沒什麼誇張,就算是一臺滿負荷運轉的印鈔機,也不一定能夠印出超過三峽盈利的鈔票。那麼究竟是什麼事情,能夠讓三峽大壩甘願放棄巨大利益,主動停止工作?這件事情就是三峽的本職工作——「大壩」。
其實三峽除了利用高度差進行水力發電之外,另一個最重要的用途就是作為水利工程的天職,進行相應流域的流量控制。一般情況下的水壩進行調節的手法很簡單,就是在降水過多的時候進行蓄水,保證下遊安全,在乾旱時期開閘放水,減少旱情影響。
而三峽所處的正是我國典型的季風氣候區域,這裡的一大特徵就是全年之中降水的時間點非常不平衡,每到7、8月份的時候,就會面臨狂風暴雨,水面高度幾乎可以肉眼可見的上漲,經常出現各種洪澇災害。
因此在沒有什麼危險的時候,三峽大壩就會進行洩洪,將水庫內的空間騰出來,預備給即將來襲的洪峰。即便這種行為會大大放緩發電的效率,簡直就像是印鈔機剪了自己的電線,但是為了下遊的安全著想,三峽大壩依舊會定期洩洪放水。
到這裡今天的內容就已經介紹完了,不知道大家對此有何感想呢?歡迎各位在文章下方的評論區中參與討論,分享屬於你獨一無二的觀點,也歡迎點讚收藏轉發。以後小編也會努力給大家帶來更多的新鮮事,關注小編永不迷路~謝謝大家的閱讀,我們下一期內容不見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