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工智慧、大數據的興起,未來各行業、領域對高級晶片的需求將變得越發迫切。而想要成功製造出高級晶片,就離不開一臺先進的光刻機。作為全球最大光刻機製造商的荷蘭阿斯麥爾公司本應該在去年交付給我國一臺光刻機,不過卻因為美國的幹預至今未做交付。
當聽說我國上海微電子在2022年前可以量產28nm光刻機後,決定降價賣給我國廠商。有專家表示,光刻機研發剛剛出現大好苗頭,儘可能不要再向荷蘭公司購買,不然容易因市場競爭徹底掐滅我國光刻機自主研發之路,我們千萬不能被表面的價格給欺騙了,一旦買了勢必後患無窮。
其實早在2018年,我國就從阿斯麥爾公司訂購了光刻機,卻因為美國從中幹預至今都未能運抵我國。不過訂購的另一臺14nm光刻機光刻機卻已經到了深圳廠區。這一次阿斯麥爾公司打算適當降價來提前搶佔光刻機市場,當然出售給我國的光刻機並非最先進的型號,但也領先於上海微電子的28nm,這令部分專家擔心如果大量從荷蘭公司引進會不利於我國光刻機的發展之路,西方居心叵測我們不得不防。
這種擔心確實有道理,但很多現實存在的問題我們同樣必須正視,即便到了2022年我國最先進的光刻機也僅為28nm,而中間還隔著14nm、10nm、7nm、5nm等四代以上的光刻機技術需要跨越。若單靠自主研發,試問需要多少年?這個年限恐怕要以十年為計量單位,絕非短期內可以自我摸索完成。
所以,在光刻機技術領域唯有先買來更先進的光刻機,一邊用一邊研究才可能慢慢在技術上實現突破,最終上演彎道超車。至於競爭,光刻機研發本就是「吞金獸」,如果離開政府的資金支持,很難指望能靠市場競爭存活下來。畢竟高級晶片需要的是更高級的光刻機,相反不高不低納米數的光刻機其市場地位和競爭力其實極為尷尬。
至於上海微電子宣布在2022年能實現量產28nm光刻機一事更像是一種表態,那就是中國光刻機技術正在努力追逐,決不妥協和放棄,而這一點成就與進步更代表的是中國製造的精神。但精神固然可貴與鼓舞人心,可我們卻不能無視差距。中國需要更先進的光刻機解決眼前的晶片問題,更需要藉助引進的已有的先進光刻機進行拆解研究,從而在技術上取得突破。有時專家的意見是好的,擔憂是對的,但一切還要從實際出發,更要正視問題、理性對待,不能因情緒影響決策。
每位國人都希望「中國芯」能早日誕生,但其實光有光刻機沒有用,還需要晶片設計、編輯的軟體,比如EDA軟體、HDL軟體等,而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卻藉助智慧財產權限制我國使用。同時,除了光刻機還需要刻蝕機等,所以說想要突破美國等西方國家對我國的晶片圍剿,成功的製造出領先全球的「中國芯」還有極為漫長的路要走,其過程急不來,唯有腳踏實地才可以逐漸拉近我國與國際在高級晶片之間的鴻溝距離。
這在一點上,切勿像印度那樣高喊「抵制中國製造」這樣幼稚的口號,因為他們根本不具備抵制的條件,這種情緒化表現只能凸顯無知。同樣的道理,我們也應該正視這種距離,可以因每一步的成就歡心、鼓舞,但不能就此說我們就要用上海微電子的光刻機,我們應該抵制荷蘭公司、保護民族企業、守護國產光刻機。這樣的口號、叫囂那就真的與印度那些人的做法毫無差異了。
最後,西方國家無法真正意義上圍堵我國的光刻機以及「中國芯」發展。原因簡單而直白,那就是西方並非鐵板一片,無非是付出的代價多或少而已。就像是美國多年來一直在試圖阻止中國擁有航母,實際上我國最後還是突破了美國的封鎖。無非「重利」二字,只要利益足夠,撬開西方對我國光刻機的圍堵是註定的事情。
航母如此、高鐵如此,光刻機、「中國芯」同樣如此,只是這個過程需要時間。耐心等待,中國既然在高級晶片上發力,離著「中國芯」與世界最先進水平接軌不會太遠,因為沒人真的能小瞧中國製造。只要有更先進的光刻機入手,早晚我國能破解技術,造出更先進的光刻機令世界再度震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