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文西、米開朗基羅、拉斐爾……當這些藝術「男神」同時來到你面前,是不是一場「奇蹟」?「奇蹟:貝利尼家族與文藝復興特展」9月28日起在上海喜瑪拉雅美術館對公眾開放。這個國慶,上海市民足不出「滬」就可以欣賞重量級的世界經典藝術。
展現文藝復興三傑代表風格
「以前都是為了考試背書,現在才發現文藝復興的故事那麼有趣。」「奇蹟:貝利尼家族與文藝復興特展」的首批觀眾在走出展廳時禁不住讚嘆。展覽首次將文藝復興三傑達·文西、米開朗基羅與拉斐爾的真跡同時帶到中國,從三傑及其追隨者的作品、到巴洛克早期代表人物魯本斯的作品,再到現當代藝術大家安迪·沃霍爾、博伊斯、達利、杜尚等向文藝復興致敬的作品,以橫跨6個世紀的459件藝術真跡回望文藝復興的輝煌歷史。
達·文西追隨者的《蒙娜·麗莎》
米開朗基羅《耶穌下十字架》
拉斐爾《自畫像》
展覽以來自貝利尼家族的收藏和達文西理想博物的收藏為兩條主線,分為三大板塊,由七個獨立的展廳組成。其中,8件組三傑真跡最為引人注目,包括達·文西的《自畫像》《騎士》,拉斐爾《自畫像》《聖母子像》《施洗者聖約翰布道》《聖凱薩琳的神秘婚禮》,米開朗基羅的《耶穌下十字架》《朗弗蘭奇的磨刀工人》等。
拉斐爾的《聖母子》
此前,不少經典大師展空有大師,卻無大師代表作而受人詬病,這些作品能否代表三傑成就?展覽中方策展人、上海喜瑪拉雅美術館理事會理事長沈其斌介紹,這些作品都能體現藝術家的代表風格。「要看代表作很難,比如達·文西《最後的晚餐》,米開朗基羅的《西斯廷壁畫》無法拿下來展出,但這次展出的達·文西的素描、油畫都是他的典型風格,包括米開朗基羅的浮雕、拉斐爾的聖母像等都很有代表性,這樣的作品已經屬於稀世珍寶了。」
值得一提的是,展覽中還有一件《蒙娜·麗莎》,不同於此前在上海亮相的《早期蒙娜麗莎》,它是在同時代一位不知姓名的達·文西追隨者所作的,幾乎與羅浮宮的《蒙娜·麗莎》一模一樣。「就像《蘭亭序》摹本一樣,這幅是《蒙娜·麗莎》的摹本。而且,在那個年代,藝術家畫畫多是出於私人定製,而不是單純的藝術創作,因此同樣的作品常常有好幾件。像是拉斐爾的《聖母像》就有多件收藏於不同的博物館。」沈其斌說。展覽還展出了文藝復興以來以《蒙娜·麗莎》為主題創作的作品系列,包括薩萊的《裸體喬康達》、馬歇爾·杜尚的《L.H.O.O.Q》(俗稱「帶鬍鬚的蒙娜·麗莎」)、皮耶羅·馬費索裡的《瑪利亞·阿布拉莫維奇和中國的長城》、安迪·沃霍爾的《蒙娜·麗莎》以及薩爾瓦多·達利以蒙娜·麗莎原作創作的《達利的鬍鬚》等。除了欣賞畫不盡的蒙娜·麗莎,也可以看出文藝復興對後世的影響。
安迪·沃霍爾的《蒙娜·麗莎》
除了畫作展示外,來自達·文西理想博物館的一系列收藏則還原一個去掉光環後真實的達·文西。比如達文西是個發明家,一件手稿作品上有他設計的風扇轉動生火的烤肉架,可見他非常愛吃烤肉。達文西頭腦中充滿了各種奇思妙想,除了科學發明外,他對地理、水利、甚至軍事都有興趣和研究,在為故鄉芬奇鎮畫的地圖上,他畫出了自己設計的河流改道工程,在《託斯卡納的海事圖》上,他還布局了用最低成本的方式打下對面比薩城的戰略。從這些展品中,觀眾可以了解到藝術大師極其複雜的多面性。
文藝復興和絲綢之路有關
「文藝復興」一詞的原意是指「古希臘、羅馬古典文化的重生」。這一場發生在14世紀至17世紀的文化運動表面上是推動古希臘、羅馬文化的復興,實質上是在思想和文化領域裡的反封建反宗教神學鬥爭。其中主要的表現是「人文主義」的興起,其影響遍及文學、哲學、藝術、政治、科學、宗教等知識探索的各個方面。
在展覽中,還有一條來自六百年貝利尼家族收藏的主線,五個展廳分別還原貝利尼家族在文藝復興時期的客廳、餐廳、起居室、私人禱告廳以及收藏廳。沈其斌認為,展覽最難的部分是如何更好地呈現這一段文藝復興的歷史。「我們想讓觀眾來到文藝復興的現場,通過貝利尼家族的鏡子了解文藝復興歷史。」
在展覽中,也有不少和中國相關的作品,比如藍白配色的陶瓷畫被認為是受到中國青花瓷的影響,達文西所畫的繩結裡,也有中國藝術的影子。沈其斌介紹,義大利文藝復興和中國的絲綢之路有密切關係。馬可·波羅的《東方見聞錄》(《馬可·波羅遊記》)1298年出版時,曾是被歐洲貴族嘲諷的對象,但後來證明,東方的神秘古國是存在的,這引發了歐洲人對東方航海探險的熱潮。中國的指南針傳到歐洲後,更大大拓展了航海半徑。「文藝復興和中國有千絲萬縷的關係,文藝復興能夠開始,離不開從絲綢之路傳來的印刷術、火藥等中國發明。文藝復興看上去好像離我們很遠,其實也逐漸影響到中國,東西兩個文明同時發生對話,互相影響彼此。」
值得一提的是,在《倫勃朗、維米爾、哈爾斯:萊頓收藏荷蘭黃金時代名作展》中,也能看到17世紀的中國和荷蘭借著無處不在的全球貿易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彼此而生活,比如展覽中一幅雅各布·弗雷爾創作的《室內火爐旁生病的婦女》。畫面中,火爐上方擺了很多中國瓷器,通過這幅繪畫可以了解,17世紀的荷蘭人非常喜歡中國的瓷器。龍美術館館長王薇認為,從展覽中可以了解,中國一直在參與著世界貿易、文化交流,隨著中國大眾審美趣味的提高和藝術鑑賞視角的日趨多元化,世界歷史的某一時段與中國的交匯,都會在中國的藝術界和普通觀眾中引起極大的興趣和反響。
不是照搬西方文明,而是尋找和中國對話的可能是這兩個展覽的共同特點。沈其斌表示:「這次展覽不只是展示文藝復興,還希望能通過這面鏡子,尋找到在中國掀起新的文藝復興的可能。」他認為,義大利文藝復興對於生產力的解放、回到人本身的關懷,以及創新精神等,在我們當下同樣具有借鑑意義。「我們的文藝復興,必須建立在中國傳統基礎上,我們一方面要吸收西方的經典,一方面要紮根自己文化土壤,結合當下,掀起新的文藝復興。」
「奇蹟:貝利尼家族與文藝復興特展」展覽由上海喜瑪拉雅美術館、義大利貝利尼博物館和達文西理想博物館聯合呈現,將延續至12月23日。據悉,自10月9日起該美術館將於每周四至周六延長開放至晚間九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