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再別康橋 》賞析

2021-02-13 小野花

詩人簡介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出生於浙江省海寧市,現代詩人、散文家。

徐志摩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學英國時改名志摩。曾經用過的筆名:南湖、詩哲、海谷、谷、大兵、雲中鶴、仙鶴、刪我、心手、黃狗、諤諤等。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詩人,新月詩社成員。

 1915年畢業於杭州一中,先後就讀於上海滬江大學、天津北洋大學和北京大學。 1918年赴美國克拉克大學學習銀行學。十個月即告畢業,獲學士學位,得一等榮譽獎。同年,轉入紐約的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院,進經濟系。

  1921年赴英國留學,入劍橋大學當特別生,研究政治經濟學。在劍橋兩年深受西方教育的薰陶及歐美浪漫主義和唯美派詩人的影響。奠定其浪漫主義詩風。

  1923年成立新月社。1924年任北京大學教授。1926年任光華大學、大夏大學和南京中央大學(1949年更名為南京大學)教授。1930年辭去了上海和南京的職務,應胡適之邀,再度任北京大學教授,兼北京女子師範大學教授。

   1931年11月19日因飛機失事罹難。代表作品有《再別康橋》《翡冷翠的一夜》。

《再別康橋 》

    文/徐志摩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地招手,

作別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裡,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榆陰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著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斕裡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別離的笙簫;

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寫作背景

  關於《再別康橋》的寫作時間和緣起也有幾種說法。一種說法是,1920年徐志摩遠渡重洋,從美國到英國研究文學。在倫敦劍橋大學,他以一個特別生的資格,隨意選科聽課,度過了一年多真正悠閒自在的日子。據他後來回憶,這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在風景秀麗的康河兩岸,他仰臥在有星星黃花點綴的蔥綠草坪上,或看書,或看天上的行雲。有時到碧波蕩漾的康河裡划船。他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懷抱裡,臨到他要離開倫敦的前夕,在一個美麗的黃昏,他在康橋上漫步,流連忘返,寫下了這首詩。

  另一種說法是,此詩作於徐志摩第三次歐遊的歸國途中。時間是1928年11月6日,地點是中國海。7月底的一個夏天,他在英國哲學家羅素家中逗留一夜之後,事先誰也沒有通知,一個人悄悄來到康橋找他的英國朋友。遺憾的是他的英國朋友一個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橋在默默等待他,一幕幕過去的生活圖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現……由於他當時比較儘快,又趕著要去會見另一個英國朋友,故未把這次感情活動記錄下來。直到他乘船離開馬賽的歸國途中,面對洶湧的大海了遼闊的天空,才展紙執筆,記下了這次重返康橋的切身感受。


徐志摩曾三次來到康橋。
  

  第一次是1921年到1922年,他從美國來到劍橋大學研究院進修。學習期間形成了資產階級的人生觀和文藝觀。對於愛、美與自由的單純信仰,產生了他為之傾心的社會理想。換言之,劍橋所體現的英國式文明,形成了他所嚮往追求的康橋理想。他把康橋當作他「生命的源泉」「精神的依戀之鄉」。興趣也轉向文學,喜愛寫詩。回國後寫詩《康橋再會罷》。

  第二次1925年4月重遊,歸國後寫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橋》。

  第三次是1928年8月,寫下了《再別康橋》。


  詩人三次離別康橋時的感情也迥然不同,第一次依戀,第三次再別時心情大不相同,因為回國後帝國主義的侵略和軍閥統治下的舊中國,使他痛感康橋理想主義的破滅,以由「單純的信仰,流入了懷疑的頹廢」。所以在《再別康橋》中,已然找不到寫《康橋再會罷》時的那種熱切依戀。雖然也歌詠了康河的美,但更多流露出自己孤獨寂寞的情緒,詩人以纏綿悽婉的筆調,微妙展露了因「康橋幻想」幻滅而無限哀傷的情懷。
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代表詩人,他注重形象思維,主張將真實的感情,通過豐富、獨特具有詩人內在感受的藝術形象和創設詩的意境來抒發,以期達到融情於景,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
  《再別康橋》寫的是詩人的離別愁緒,突出的感情是一個「別」字。詩歌重點寫的「境」,則是康橋的康河。他敏銳的抓住「金柳」「青荇」「波光」「清泉」「彩虹」「星輝」的具體形象,由近及遠、由上而下地勾勒出康河的景觀。對「撐篙」的追憶,更是詩人在感到理想破滅後,傷感無奈的「尋夢」聯想。詩作巧妙的把氣氛、感情、景象三者融為一體,創造出耐人尋味的意境,委婉含蓄的表露了離別愁緒,使詩篇格調輕盈柔和,有一種無可奈何的夢幻般的情調 。在語言上喜用迭字強化感情,營造了一個寧靜、沉鬱的別離氣氛,定下了全篇感情的基調,產生了一種輕靈柔和和迴環的音樂美感,朗誦時富有一種音節的節奏感、韻律感。 把詩人理想幻滅後的失望、無奈的傷痛、孤寂、落寞的感情表現的更為真切、深切和動人。

責編 秋言

相關焦點

  • 賞析 | 徐志摩《再別康橋》賞析
    再別康橋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賞析[1]《再別康橋》是一首優美的抒情詩,宛如一曲優雅動聽的輕音樂。胡適對徐志摩一生歷史的概括非常精闢。但是並沒有指出徐志摩"單純的信仰"是如何養成的。除了天性以外,縱觀徐志摩的一生,對他影響最大的便是康橋。康橋,是詩人愛之信仰破碎的地方,自由信仰飛揚的地方,美之信仰蘊積的地方。康橋,是詩人一生的轉折點。康橋,也即現在的劍橋大學,1922年,詩人第一次來到康橋的時候,也許並沒有想到康橋將對他的人生產生如此巨大的影響。
  • 由《再別康橋》說起徐志摩對英國劍橋的情愫
    在北方上大學時期,正直軍閥混戰,目睹屠殺無辜慘象的徐志摩,開始厭惡社會,於是決定到美國留學。1918-1920年,在美國學習生活了近兩年的徐志摩,對美國資產階級的瘋狂、貪婪、講求物質利慾感到厭倦。同時受到英國哲學家羅素的吸引,決心去英國。1921年徐志摩進入了康橋大學(現劍橋大學)皇家學院。
  • 評讀徐志摩詩歌《再別康橋》
    賞析展讀原詩第一節,我們就為那美麗動聽的音節和詩人飄逸酒脫的翩翩風度所感染。在接下來的兩節詩裡,詩人選取了金柳,青荇和潭水三個意象來渲染和表現對康橋的眷戀。總起來說,這首詩通過康橋景物的抒寫和暗喻,表達了詩人對舊情的眷戀和珍視,也表達了尋夢時的悵惘、落寞的情懷,在飄逸、灑脫的姿態下,蘊藏著深沉的憂鬱和難言的苦悶。藝術表現的洗鍊是這首詩的特點之一。詩人有如此豐富、複雜難言的情感,卻只選取了幾個有代表性的意象,表現得簡潔單純、洗鍊。
  • 鑑賞徐志摩《再別康橋》
    「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在康橋的柔波裡,我甘心做一條水草」,這一句詩突出了康河的寧靜和自由自在的畫面。自由、美正是徐志摩所追求的。同時表現一種愛心,那水草好像在歡迎著詩人的到來,詩人也願為水草生長在康河的柔波裡,他心向自由,希望在康河的庇護瀟灑自由的發揮自己的價值,物我合一,超凡脫俗,我想這也詩人借物言為心聲吧。
  • 徐志摩《再別康橋》中日對照(修訂版)
    《再別康橋》『ケンブリッジに再び別れを告げる』作者 徐志摩  翻譯 吳小璀 濱田亮輔
  • 徐志摩不經歷這位女性的洗禮,也難成佳作《再別康橋》
    提起徐志摩無人不知《再別康橋》,但極少有人知道徐志摩的表弟是金庸,那個影響了多少代人的作家金庸和詩人徐志摩居然有著親屬關係,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徐志摩的身世真能不讓人唏噓,孤陋寡聞的我又長知識了。一張圖可以看清風流才子徐志摩錯從複雜的關係。
  • 徐志摩《再別康橋》:動人的靜美與無言的哀愁
    就好比在《再別康橋》中,離別之時,志摩知道,此時他要告別的康橋是他一生中最沉重,最久遠的記憶。他輕輕的離開,不忍打攪,不敢佔有,不帶走一片雲彩,也不想帶走他的記憶,他的夢,甚至他自己。在那一片寧靜的記憶中,志摩自由享受著康橋的舊夢。1928年,當徐志摩三次到倫敦,重訪昔日「培育」他的劍橋大學。走在校園的路上,過去的種種便像電影一般在腦海放映。
  • 一首《再別康橋》,串起詩人徐志摩的一生,成長,從肩負責任開始
    一、康橋邂逅 1920年,秋天的一個的下午,在這浪漫的康河邊上,一個淸瘦俊逸的青年,走進了中國國際聯盟同志會駐歐代表林長民的家 之後,二人常有書信來往,但徐志摩後來再見林徽因,已是四年後,期間,林徽因已嫁做人婦。 二、暫別康橋 1922年,徐志摩暫別康橋,從英國回到北京,與陸小曼相識。
  • 網友把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改寫成56個字的古詩版,高手在民間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以上節選自入選課本多年的《再別康橋》,大家應該都很熟悉。它是徐志摩的代表作,因為這首詩讓康橋變得很有名氣,去英國旅行時,很多朋友都把它當成打卡地。這首詩寫於1928年11月,當時徐志摩在歸國途中,想起了康橋,有感而發寫了這首詩,而「康橋情節」也伴隨了徐志摩的一生。毫無疑問,這首詩曾是新月派、甚至是新詩最經典的作品。但近些年來,也有不少網友表示,天天聽別人說「輕輕的我走了」,也沒覺得哪裡好啊,這首詩是不是被高估了?
  • 一首《再別康橋》驚豔世人,寫下這首詩,徐志摩當時是什麼心態?
    《再別康橋》是徐志摩膾炙人口的詩篇,是新月派詩歌的代表作品。此詩寫於1928年11月6日。1920年10月至1922年8月,詩人曾遊學於康橋。1928年詩人故地重遊,他在英國哲學家羅素家中逗留一夜之後,事先誰也沒有通知,一個人悄悄來到康橋找他的英國朋友。
  • 《雪花的快樂》——徐志摩詩歌賞析
    在半空裡娟娟地飛舞,認明了那清幽的住處,等著她來花園裡探望——飛颺,飛颺,飛颺,——啊,她身上有硃砂梅的清香!那時我憑藉我的身輕,盈盈地,沾住了她的衣襟,貼近她柔波似的心胸——消溶,消溶,消溶——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 徐志摩最美的一首詩,不是《再別康橋》,而是這首
    徐志摩短暫的一生令後人十分惋惜,他追求完美愛情的意念令後人心醉神迷,他獨特的詩歌魅力讓後人津津樂道。其中徐志摩的詩歌《偶然》是他眾多詩歌中不多見形式完美、哲理深刻的作品。《偶然》是一首情詩,但是這首詩的意境又超越了它本身,因此也可以看作是詩人人生路上的感嘆曲。
  • 小記「再別康橋」
    夜,獨自偎在檯燈旁那極弱的光亮裡,隨手翻著一本冊子,眼光巧的落在了那首情詩上,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柔美的句子是早已印在腦子裡的,在那青春歲月時便已熟知。對它的喜歡倒不是因為詩美,而是因了它的詞,譜出了一首記載我青春的曲子。
  • 徐志摩丨我所知道的康橋
    徐志摩-這河身的兩岸都是四季常青最蔥翠的草坪。順著這大道走去,走到盡頭,再轉入林子裡的小徑,往煙霧濃密處走去,頭頂是交枝的榆蔭,透露著漠楞楞的曙色;再往前走去,走盡這林子,當前是平坦的原野,望見了村舍,初青的麥田,更遠三兩個饅形的小山掩住了一條通道。天邊是霧茫茫的,尖尖的黑影是近村的教寺。聽,那曉鍾和緩的清音。這一帶是此邦中部的平原,地形像是海裡的輕波,默沉沉的起伏;山嶺是望不見的,有的是常青的草原與沃腴的田壤。
  • 雙語|徐志摩《再別康橋》法語版
    再別康橋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別離的笙簫 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Hélas je ne sais pas chanter, En silence je m'éloigne de ma
  • 雙語|《再別康橋》英文版朗誦
    本文轉自:英語港、學英語口語、高考英語、英語視頻等 《再別康橋》是現代詩人徐志摩膾炙人口的詩篇。語言輕盈柔和,形式精巧圓熟,詩人用虛實相間的手法,描繪了一幅幅流動的畫面,構成了一處處美妙的意境。可是這首詩的唯美英文版你讀過嗎?
  • 中國新詩的承接者,民國之後再無徐志摩
    (左起)金嶽霖、張奚若、徐志摩徐志摩將哲學家伯特蘭·羅素列為自己的學習目標,在《我所知道的康橋》中寫道:「我到英國是為要從羅素。羅素來中國時,我已經在美國。徐志摩徐志摩在這裡結識了著名的作家狄更生,並接受了他的邀請,以「特別生」身份進入劍橋大學國王學院學習,劍橋大學就是徐志摩《再別康橋》中「康橋」的所在地。
  • 67歲的張幼儀重回康橋,被問愛不愛徐志摩,她的答案耐人尋味
    徐志摩太有名氣了,以至於他的婚姻瑣事,時至今日仍是大家茶餘飯後的閒聊八卦,當語文老師在課堂上講起《再別康橋》時,都忍不住要說一句:「徐志摩就是一個才華橫溢的渣男。」金庸的武俠小說中,表哥的形象雖然是氣質俊朗、武功超群,但人品卻是不盡人意,而徐志摩就是金庸的表哥,大概金庸從小也聽說過不少表哥的事情。
  • 興安萬裡·閱讀有你丨我讀給你聽(第2期)《再別康橋》
    興安萬裡·閱讀有你丨我讀給你聽(第2期)《再別康橋》 2021-01-15 19:0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品讀徐志摩的詩歌,體會詩歌中所帶來的個性美、意向美和意境美
    徐志摩是著名當代詩人,也是新月派詩的領軍人物,深深地影響著新月派的產生以及消亡。徐志摩最早是作為政治經濟學的特別生留學於英國劍橋大學,這才開始了詩歌創作。新月詩派徐志摩的一生創作了很多膾炙人口的作品,如《志摩的詩》《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等,其中《再別康橋》更是被當作現代詩歌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