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出生,父親是清末民初的實業家,名下有裕豐醬園、裕通錢莊、人和綢布號,是遠近聞名的硤石首富。
家境優越,作為家中的長孫獨子,徐志摩從小備受寵愛,衣食無憂,卻沒有富家子弟的紈絝。他愛好文學,成績優異,14歲在杭州讀書時,便在期刊上發表文章。
之後分別在上海(今上海理工大學)、天津(今天津大學)、北京(今北京大學)完成不同階段的學業。在北方上大學時期,正直軍閥混戰,目睹屠殺無辜慘象的徐志摩,開始厭惡社會,於是決定到美國留學。
1918-1920年,在美國學習生活了近兩年的徐志摩,對美國資產階級的瘋狂、貪婪、講求物質利慾感到厭倦。同時受到英國哲學家羅素的吸引,決心去英國。
1921年徐志摩進入了康橋大學(現劍橋大學)皇家學院。
在英國的兩年時間裡,他在劍橋接受貴族教育,與英國名士交往,涉獵了世界上各種名家名作,也接觸了各種思潮流派。劍橋的環境,不僅促成並形成了他的社會觀和人生觀,同時,也觸發了他創作的意念。
1922年徐志摩回國,發表詩作期刊、翻譯文學作品、創建文學社、任北大教授。
1930年任中華文化基金委員會委員,被選為英國詩社社員。
1931年11月19日早,徐志摩乘坐的飛機失事墜毀遇難。他本是要參加當天晚上林徽因的演講會。
在徐志摩的人生經歷中,在英國劍橋的兩年雖然短暫,但是對於他的影響極大,可以說劍橋時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轉折點。
他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經自陳道:在24歲以前,對於詩的興味遠不如對於相對論或民約論的興味。正是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心靈,喚醒了久蟄在他心中的詩人的天命。因此他後來曾滿懷深情地說:「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慾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
《再別康橋》這首詩創作於1928年11月6日,徐志摩第三次歐遊的歸國途中,是他詩作中的絕唱。
以離別康橋時感情起伏抒發了對康橋依依惜別的深情,將對康橋的愛戀,對往昔生活的懷念,對眼前的無可奈何的離愁,表現得真摯、濃鬱、雋永。
《再別康橋》英文版鑑賞
Very quietly I take my leave
As quietly as I came here;
Quietly I wave good-bye
To the rosy clouds in the western sky.
The golden willows by the riverside
Are young brides in the setting sun;
Their reflections on the shimmering waves
Always linger in the depth of my heart.
The floating heart growing the sludge
Sways leisurely under the water;
In the gentle waves of Cambridge
I would be a water plant!
That pool under the shade of elm trees
Holds not water but the rainbow from the sky;
Shattered to pieces among the duck weeds
Is the sediment of a rainbow-like dream?
To seek a dream?
Just to pole a boat upstream
To where the green grass is more verdant
Or to have the boat fully loaded with starlight
And sing aloud in the splendor of starlight.
But I can’t sing aloud
Quietness is my farewell music;
Even summer insects heap silence for me
Silent is Cambridge tonight!
Very quietly I left
As quietly as I came here;
Gently I flick my sleeves
Not even a wisp of cloud will I bring away
2008年7月2日,劍橋的一位中國朋友,江·西蒙將《再別康橋》的首行和末行:「輕輕地我走了,正如我輕輕地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刻在了石碑上,並將它帶到劍橋。
劍橋大學國王學院將這塊石碑立在後花園、詩中「河畔的金柳」國王學院康橋邊上的柳樹所在不遠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