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再別康橋》說起徐志摩對英國劍橋的情愫

2021-01-19 知更星STEAM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出生,父親是清末民初的實業家,名下有裕豐醬園、裕通錢莊、人和綢布號,是遠近聞名的硤石首富。

家境優越,作為家中的長孫獨子,徐志摩從小備受寵愛,衣食無憂,卻沒有富家子弟的紈絝。他愛好文學,成績優異,14歲在杭州讀書時,便在期刊上發表文章。

之後分別在上海(今上海理工大學)、天津(今天津大學)、北京(今北京大學)完成不同階段的學業。在北方上大學時期,正直軍閥混戰,目睹屠殺無辜慘象的徐志摩,開始厭惡社會,於是決定到美國留學。

1918-1920年,在美國學習生活了近兩年的徐志摩,對美國資產階級的瘋狂、貪婪、講求物質利慾感到厭倦。同時受到英國哲學家羅素的吸引,決心去英國。

1921年徐志摩進入了康橋大學(現劍橋大學)皇家學院。

在英國的兩年時間裡,他在劍橋接受貴族教育,與英國名士交往,涉獵了世界上各種名家名作,也接觸了各種思潮流派。劍橋的環境,不僅促成並形成了他的社會觀和人生觀,同時,也觸發了他創作的意念。

1922年徐志摩回國,發表詩作期刊、翻譯文學作品、創建文學社、任北大教授。

1930年任中華文化基金委員會委員,被選為英國詩社社員。

1931年11月19日早,徐志摩乘坐的飛機失事墜毀遇難。他本是要參加當天晚上林徽因的演講會。

在徐志摩的人生經歷中,在英國劍橋的兩年雖然短暫,但是對於他的影響極大,可以說劍橋時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轉折點。

他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經自陳道:在24歲以前,對於詩的興味遠不如對於相對論或民約論的興味。正是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心靈,喚醒了久蟄在他心中的詩人的天命。因此他後來曾滿懷深情地說:「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慾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

《再別康橋》這首詩創作於1928年11月6日,徐志摩第三次歐遊的歸國途中,是他詩作中的絕唱。

以離別康橋時感情起伏抒發了對康橋依依惜別的深情,將對康橋的愛戀,對往昔生活的懷念,對眼前的無可奈何的離愁,表現得真摯、濃鬱、雋永。

《再別康橋》英文版鑑賞

Very quietly I take my leave

As quietly as I came here;

Quietly I wave good-bye

To the rosy clouds in the western sky.

The golden willows by the riverside

Are young brides in the setting sun;

Their reflections on the shimmering waves

Always linger in the depth of my heart.

The floating heart growing the sludge

Sways leisurely under the water;

In the gentle waves of Cambridge

I would be a water plant!

That pool under the shade of elm trees

Holds not water but the rainbow from the sky;

Shattered to pieces among the duck weeds

Is the sediment of a rainbow-like dream?

To seek a dream?

Just to pole a boat upstream

To where the green grass is more verdant

Or to have the boat fully loaded with starlight

And sing aloud in the splendor of starlight.

But I can’t sing aloud

Quietness is my farewell music;

Even summer insects heap silence for me

Silent is Cambridge tonight!

Very quietly I left

As quietly as I came here;

Gently I flick my sleeves

Not even a wisp of cloud will I bring away

2008年7月2日,劍橋的一位中國朋友,江·西蒙將《再別康橋》的首行和末行:「輕輕地我走了,正如我輕輕地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刻在了石碑上,並將它帶到劍橋。

劍橋大學國王學院將這塊石碑立在後花園、詩中「河畔的金柳」國王學院康橋邊上的柳樹所在不遠處。

相關焦點

  • 徐志摩《再別康橋 》賞析
    1926年任光華大學、大夏大學和南京中央大學(1949年更名為南京大學)教授。1930年辭去了上海和南京的職務,應胡適之邀,再度任北京大學教授,兼北京女子師範大學教授。   1931年11月19日因飛機失事罹難。代表作品有《再別康橋》《翡冷翠的一夜》。
  • 賞析 | 徐志摩《再別康橋》賞析
    賞析[1]《再別康橋》是一首優美的抒情詩,宛如一曲優雅動聽的輕音樂。徐志摩在倫敦政治經濟學院裡混了半年,正感著悶想換路走的時候,認識了英國著名作家狄更生先生,狄更生先生是劍橋大學王家學院的評議員,幫助徐志摩在劍橋大學謀取了一個特別生的資格,可以隨意聽課。從此,徐志摩就開始了在康橋求學的一年生涯。多年以後(1926年),徐志摩在《我所知道的康橋》一文這樣評價他這一年的求學生涯:"我這一輩子就只那一春,說也真可憐,算是不曾虛度。
  • 中國新詩的承接者,民國之後再無徐志摩
    說起英國的中國留學生,不得不提到徐志摩。後世習慣於放大他的兩段婚姻、三段戀情和幾首愛情詩,而逐漸忘記了他也是個富有文採而以政治論文針砭時事的青年。下面我們一起穿越時空隧道,去看一下他的留學人生,認識那個懷揣救國夢想、遠渡他鄉的愛國青年吧。
  • 徐志摩《再別康橋》:動人的靜美與無言的哀愁
    就好比在《再別康橋》中,離別之時,志摩知道,此時他要告別的康橋是他一生中最沉重,最久遠的記憶。他輕輕的離開,不忍打攪,不敢佔有,不帶走一片雲彩,也不想帶走他的記憶,他的夢,甚至他自己。在那一片寧靜的記憶中,志摩自由享受著康橋的舊夢。1928年,當徐志摩三次到倫敦,重訪昔日「培育」他的劍橋大學。走在校園的路上,過去的種種便像電影一般在腦海放映。
  • 一首《再別康橋》,串起詩人徐志摩的一生,成長,從肩負責任開始
    然而著名詩人徐志摩,卻是成家男性中的一個特例。 1915年,由家庭包辦,徐志摩與素未謀面的張幼儀成了親。1922年,徐志摩認識了陸小曼,並在所有人的反對中與她走入婚姻的殿堂。 張幼儀可謂承受了徐志摩年少所有的青澀,而陸小曼卻讓徐志摩褪去稚氣,擔負起了一個男人應負的責任。
  • 一首《再別康橋》驚豔世人,寫下這首詩,徐志摩當時是什麼心態?
    《再別康橋》是徐志摩膾炙人口的詩篇,是新月派詩歌的代表作品。此詩寫於1928年11月6日。1920年10月至1922年8月,詩人曾遊學於康橋。1928年詩人故地重遊,他在英國哲學家羅素家中逗留一夜之後,事先誰也沒有通知,一個人悄悄來到康橋找他的英國朋友。
  • 鑑賞徐志摩《再別康橋》
    「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在康橋的柔波裡,我甘心做一條水草」,這一句詩突出了康河的寧靜和自由自在的畫面。自由、美正是徐志摩所追求的。同時表現一種愛心,那水草好像在歡迎著詩人的到來,詩人也願為水草生長在康河的柔波裡,他心向自由,希望在康河的庇護瀟灑自由的發揮自己的價值,物我合一,超凡脫俗,我想這也詩人借物言為心聲吧。
  • 徐志摩《再別康橋》中日對照(修訂版)
    《再別康橋》『ケンブリッジに再び別れを告げる』作者 徐志摩  翻譯 吳小璀 濱田亮輔
  • 徐志摩不經歷這位女性的洗禮,也難成佳作《再別康橋》
    提起徐志摩無人不知《再別康橋》,但極少有人知道徐志摩的表弟是金庸,那個影響了多少代人的作家金庸和詩人徐志摩居然有著親屬關係,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徐志摩的身世真能不讓人唏噓,孤陋寡聞的我又長知識了。一張圖可以看清風流才子徐志摩錯從複雜的關係。
  • 網友把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改寫成56個字的古詩版,高手在民間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以上節選自入選課本多年的《再別康橋》,大家應該都很熟悉。它是徐志摩的代表作,因為這首詩讓康橋變得很有名氣,去英國旅行時,很多朋友都把它當成打卡地。這首詩寫於1928年11月,當時徐志摩在歸國途中,想起了康橋,有感而發寫了這首詩,而「康橋情節」也伴隨了徐志摩的一生。毫無疑問,這首詩曾是新月派、甚至是新詩最經典的作品。但近些年來,也有不少網友表示,天天聽別人說「輕輕的我走了」,也沒覺得哪裡好啊,這首詩是不是被高估了?
  • 徐志摩,民國時期的布爾喬亞詩人
    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徐志摩出生於浙江省海寧縣硤石鎮,按族譜排列取名徐章垿,字槱森,留學英國時改名志摩。徐氏世代經商,徐志摩的父親徐申如是清末民初的實業家,早年繼承祖業,後經營醬園、錢莊、綢布號,是遠近聞名的硤石首富。
  • 評讀徐志摩詩歌《再別康橋》
    在接下來的兩節詩裡,詩人選取了金柳,青荇和潭水三個意象來渲染和表現對康橋的眷戀。在這裡,金柳、青荇、康河的含義,從第一層上看,是寫景,從第二層上看,是暗喻,應該理解為通常所說的「話中有話」,否則就無法深入理解全詩。拿兩個意象對舉而暗示一種更深的感情世界,在他的詩中不乏其例。「金柳」、「青荇」這兩節詩,既是寫景抒情,又暗示了對舊情的懷念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 徐志摩最美的一首詩,不是《再別康橋》,而是這首
    徐志摩短暫的一生令後人十分惋惜,他追求完美愛情的意念令後人心醉神迷,他獨特的詩歌魅力讓後人津津樂道。其中徐志摩的詩歌《偶然》是他眾多詩歌中不多見形式完美、哲理深刻的作品。《偶然》是一首情詩,但是這首詩的意境又超越了它本身,因此也可以看作是詩人人生路上的感嘆曲。
  • 全球GO 《花兒與少年》裡沒說完的劍橋故事
    「輕輕地我走了,正如我輕輕地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徐志摩的一首《再別康橋》,讓國人牢牢地記住了康橋這個名字。
  • 獨一無二的劍橋之美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別離的笙簫;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相信很多國人知道劍橋,最初都是從徐志摩的《再別康橋》一文中知曉的。劍橋一個充滿傳奇與獨一無二的地方。
  • 【人物】民國大家之徐志摩:新月派代表詩人
    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搭乘「濟南號」郵政飛機北上,途中因大霧瀰漫,飛機觸山,不幸罹難。代表作品有《再別康橋》《翡冷翠的一夜》。早年經歷明正德年間,徐松亭在硤石經商,家居於硤石,為硤石徐氏分支之始祖。徐志摩即其族人 [1]  。徐志摩的父親徐申如是清末民初的實業家,徐氏世代經商,早年繼承祖業,獨資經營徐裕豐醬園。
  • 徐志摩寫過三月情,林徽因寫過四月天,網友:詩意的接龍
    那麼之所以大家認為是寫給徐志摩的 ,也是有很多理由可以站得住腳的。在林徽因16歲的少女時代,第一個走進她的精神世界的的男人就是徐志摩。那時徐志摩已經成家,甚至第一次見面還把徐志摩叫成了「叔叔」。所以,開始交往的時候,林徽因與他交往並沒有多大戒心。但是隨著交往的加深,徐志摩的內心開始有老變化,他深深地喜歡上了林徽因。
  • 徐志摩丨我所知道的康橋
    徐志摩-這河身的兩岸都是四季常青最蔥翠的草坪。英國人是不輕易開口笑人的,但是小心他們不出聲的皺眉!也不知有多少次河中本來優閒的秩序叫我這莽撞的外行給搗亂了。我真的始終不曾學會;每回我不服輸跑去租船再試的時候,有一個白鬍子的船家往往帶譏諷的對我說:「先生,這撐船費勁,天熱累人,還是拿個薄皮舟溜溜吧!」我哪裡肯聽話,長篙子一點就把船撐了開去,結果還是把河身一段段的腰斬了去。
  • 小記「再別康橋」
    夜,獨自偎在檯燈旁那極弱的光亮裡,隨手翻著一本冊子,眼光巧的落在了那首情詩上,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柔美的句子是早已印在腦子裡的,在那青春歲月時便已熟知。對它的喜歡倒不是因為詩美,而是因了它的詞,譜出了一首記載我青春的曲子。
  • 2020年TIMES英國綜合大學排名TOP10
    一直以來,英國是國內家長和學生青睞的留學目的地。每年申請英國留學的學子不在少數,無論是中學、本科、研究生還是博士,去英國留學一直是很多人的選擇。今天順順就來為大家介紹2020年TIMES英國綜合大學排名TOP10,一起來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