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最美的一首詩,不是《再別康橋》,而是這首

2021-01-19 文化的理想國

徐志摩短暫的一生令後人十分惋惜,他追求完美愛情的意念令後人心醉神迷,他獨特的詩歌魅力讓後人津津樂道。其中徐志摩的詩歌《偶然》是他眾多詩歌中不多見形式完美、哲理深刻的作品。

《偶然》是一首情詩,但是這首詩的意境又超越了它本身,因此也可以看作是詩人人生路上的感嘆曲。從詩歌的文本、結構、情感和意象分析,都可以感受到這首詩內涵豐富、意象精美、韻味雋永,表現了作者對唯美的追求。

徐志摩作為我國新月派代表詩人,「愛」、「自由」和「美」成為了他詩歌永恆的主題。美國和英國的留學經歷,讓他的詩歌受到了西方浪漫主義詩歌的影響,擅長讚美大自然、歌頌愛情,其代表作有《沙揚娜拉》、《再別康橋》、《雪花的快樂》等,很多作品都被初、高中語文教材所選用。

徐志摩的詩歌與他的愛情生活永遠都無法分開,他對完美愛情的追求,導致他一生與三位女性愛恨糾葛,特別是和林徽因的感情更是曲折微妙。

《偶然》一詩是徐志摩寫於20世紀20年代,1926年5月27日在《晨報詩鐫》上發表。這首詩短短的兩節結構巧妙、語言自然、意象精微,是徐志摩詩歌創造道路上裡程碑式的作品。

在詩歌中的體現詩歌只有短短的十句:我是天空裡的一片雲,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訝異,更無須歡喜一一在轉瞬間消滅了蹤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記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

在徐志摩大量的經典名作中,很多人偏愛《偶然》,它表現了詩人對生命和生活的感悟,給讀者留下了充分的想像空間。這首詩歌的奧妙在於內部充滿使人不能察覺的「張力結構」,主要表現在語言、結構、情感、意象等方面,表現出了詩人始終追求唯美的目標。徐志摩短暫一生無數的偶然和無奈,卻始終沒有改變詩人對愛、對自由和對美的追求,並把瞬間的感悟和體驗凝聚在了這永不褪色的詩篇裡。

徐志摩的學生卞之琳說:「《偶然》這首詩在徐志摩老師詩中是在形式上最完美的一首」。

徐志摩詩歌中的意象選取得奇巧而又貼切,每一個意象都展示了詩人了情感滲透和精神品質。有的研究學者認為,《偶然》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看得很淡,飄忽無跡;把火熱的生命力都化作輕煙。這種看法其實只是停留在了表面,《偶然》其實傳達了一種飄逸、清淡的人生失落感,是詩人靈魂瞬間彈出的心音。

在詩歌短短的兩節中,徐志摩用單純的意境,點化了一個朦朧、小巧、晶瑩的世界。這些意蘊充分體現了詩人淡淡的傷感情懷、甜蜜又憂傷的愛情、逍遙灑脫的性靈,這些都寄託著詩人對純美人生理想的追求。

你與我、雲與水、黑與光都在《偶然》一詩中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使動與靜、甜蜜與憂傷對立統一,增強了詩內在的彈性,形成一個藝術渲染力強的唯美境界,讓讀者充分的體會到了清新明麗、逍遙易逝的生命追求,感受到了詩人的性情與品質。

徐志摩的詩歌富有個性,在結構、語言、情感和意境方面都充滿了張力,實現了對「愛」、「自由」、「美」的追求。在《偶然》一詩中,用精美的意境、完美的結構、跌宕起伏的情感以及精煉的語言詮釋了人生路上的偶然與無奈,給人以微妙細小、耐人回味的心靈感受。

文化的理想國,讓每一個詩意的靈魂,都有棲身之地。感謝您的關注!

相關焦點

  • 一首《再別康橋》驚豔世人,寫下這首詩,徐志摩當時是什麼心態?
    《再別康橋》是徐志摩膾炙人口的詩篇,是新月派詩歌的代表作品。此詩寫於1928年11月6日。1920年10月至1922年8月,詩人曾遊學於康橋。1928年詩人故地重遊,他在英國哲學家羅素家中逗留一夜之後,事先誰也沒有通知,一個人悄悄來到康橋找他的英國朋友。
  • 賞析 | 徐志摩《再別康橋》賞析
    賞析[1]《再別康橋》是一首優美的抒情詩,宛如一曲優雅動聽的輕音樂。這首詩表現出詩人高度的藝術技巧。詩人將具體景物與想像糅合在一起構成詩的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巧妙地把氣氛、感情、景象融匯為意境,達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詩的結構形式嚴謹整齊,錯落有致。全詩7節,每節4行,組成兩個平行臺階;1、3行稍短,2、4行稍長,每行6至8字不等,詩人似乎有意把格律詩與自由詩二者的形式糅合起來,使之成為一種新的詩歌形式,富有民族化,現代化的建築美。
  • 徐志摩《再別康橋 》賞析
    1926年任光華大學、大夏大學和南京中央大學(1949年更名為南京大學)教授。1930年辭去了上海和南京的職務,應胡適之邀,再度任北京大學教授,兼北京女子師範大學教授。   1931年11月19日因飛機失事罹難。代表作品有《再別康橋》《翡冷翠的一夜》。
  • 由《再別康橋》說起徐志摩對英國劍橋的情愫
    在北方上大學時期,正直軍閥混戰,目睹屠殺無辜慘象的徐志摩,開始厭惡社會,於是決定到美國留學。1918-1920年,在美國學習生活了近兩年的徐志摩,對美國資產階級的瘋狂、貪婪、講求物質利慾感到厭倦。同時受到英國哲學家羅素的吸引,決心去英國。1921年徐志摩進入了康橋大學(現劍橋大學)皇家學院。
  • 網友把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改寫成56個字的古詩版,高手在民間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以上節選自入選課本多年的《再別康橋》,大家應該都很熟悉。它是徐志摩的代表作,因為這首詩讓康橋變得很有名氣,去英國旅行時,很多朋友都把它當成打卡地。這首詩寫於1928年11月,當時徐志摩在歸國途中,想起了康橋,有感而發寫了這首詩,而「康橋情節」也伴隨了徐志摩的一生。毫無疑問,這首詩曾是新月派、甚至是新詩最經典的作品。但近些年來,也有不少網友表示,天天聽別人說「輕輕的我走了」,也沒覺得哪裡好啊,這首詩是不是被高估了?
  • 評讀徐志摩詩歌《再別康橋》
    總起來說,這首詩通過康橋景物的抒寫和暗喻,表達了詩人對舊情的眷戀和珍視,也表達了尋夢時的悵惘、落寞的情懷,在飄逸、灑脫的姿態下,蘊藏著深沉的憂鬱和難言的苦悶。藝術表現的洗鍊是這首詩的特點之一。詩人有如此豐富、複雜難言的情感,卻只選取了幾個有代表性的意象,表現得簡潔單純、洗鍊。
  • 一首《再別康橋》,串起詩人徐志摩的一生,成長,從肩負責任開始
    一、康橋邂逅 1920年,秋天的一個的下午,在這浪漫的康河邊上,一個淸瘦俊逸的青年,走進了中國國際聯盟同志會駐歐代表林長民的家 那年徐志摩24歲,林徽因16歲。郎才女貌,互相吸引,隨著兩人交往越來越頻繁,徐志摩逐漸意識到自己對林徽因的感情。 可是,在這之前,徐志摩已經是一個兩歲孩子的父親,並且有一位名正言順的妻子,但這並沒有困住徐志摩,他毅然決然地決定要與張幼儀離婚,去追求自己的真愛。
  • 鑑賞徐志摩《再別康橋》
    「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在康橋的柔波裡,我甘心做一條水草」,這一句詩突出了康河的寧靜和自由自在的畫面。自由、美正是徐志摩所追求的。同時表現一種愛心,那水草好像在歡迎著詩人的到來,詩人也願為水草生長在康河的柔波裡,他心向自由,希望在康河的庇護瀟灑自由的發揮自己的價值,物我合一,超凡脫俗,我想這也詩人借物言為心聲吧。
  • 小記「再別康橋」
    夜,獨自偎在檯燈旁那極弱的光亮裡,隨手翻著一本冊子,眼光巧的落在了那首情詩上,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柔美的句子是早已印在腦子裡的,在那青春歲月時便已熟知。對它的喜歡倒不是因為詩美,而是因了它的詞,譜出了一首記載我青春的曲子。
  • 徐志摩《再別康橋》:動人的靜美與無言的哀愁
    就好比在《再別康橋》中,離別之時,志摩知道,此時他要告別的康橋是他一生中最沉重,最久遠的記憶。他輕輕的離開,不忍打攪,不敢佔有,不帶走一片雲彩,也不想帶走他的記憶,他的夢,甚至他自己。在那一片寧靜的記憶中,志摩自由享受著康橋的舊夢。1928年,當徐志摩三次到倫敦,重訪昔日「培育」他的劍橋大學。走在校園的路上,過去的種種便像電影一般在腦海放映。
  • 徐志摩不經歷這位女性的洗禮,也難成佳作《再別康橋》
    提起徐志摩無人不知《再別康橋》,但極少有人知道徐志摩的表弟是金庸,那個影響了多少代人的作家金庸和詩人徐志摩居然有著親屬關係,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徐志摩的身世真能不讓人唏噓,孤陋寡聞的我又長知識了。一張圖可以看清風流才子徐志摩錯從複雜的關係。
  • 徐志摩寫過三月情,林徽因寫過四月天,網友:詩意的接龍
    這是詩自誕生以來就贏得了大眾的喜愛和追捧 ,很多人都覺得這首詩雖然是寫的是四月天的美景,但是字裡行間卻洋溢著一種火辣辣的情感。所以,有人一直認為這首詩誕生的原因有兩個:一個是送給剛出生的兒子的,另一個寫給她的好友徐志摩的。這裡我們可以簡單分析一下 看看些給誰的可能性最大?
  • 徐志摩《再別康橋》中日對照(修訂版)
    《再別康橋》『ケンブリッジに再び別れを告げる』作者 徐志摩  翻譯 吳小璀 濱田亮輔
  • 徐志摩這首詩,讓我重新認識了他
    拜獻徐志摩 圖片攝影:翡翠 山,我不讚美你的壯健, 徐志摩1897年生,現代詩人、散文家,新月派代表詩人,1931年11月19日因飛機失事罹難。代表作品《再別康橋》《翡冷翠的一夜》《偶然》等。
  • 雙語|《再別康橋》英文版朗誦
    本文轉自:英語港、學英語口語、高考英語、英語視頻等 《再別康橋》是現代詩人徐志摩膾炙人口的詩篇。語言輕盈柔和,形式精巧圓熟,詩人用虛實相間的手法,描繪了一幅幅流動的畫面,構成了一處處美妙的意境。可是這首詩的唯美英文版你讀過嗎?
  • 下雪的故宮真美,但你知道徐志摩詩下的故宮是怎樣的嗎
    在同一年,徐志摩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詩集——《志摩的詩》,其中有一首題為《殘詩》的詩,是他全部詩作中唯一一首與故宮相關的。《殘詩》徐志摩怨誰?怨誰?這不是青天裡打雷?關著;鎖上;趕明兒瓷花磚上堆灰!別瞧這白石臺階光滑,趕明兒,唉, 石縫裡長草,石板上青青的全是黴!那廊下的青玉缸裡養著魚,真鳳尾,可還有誰給換水,誰給撈草,誰給喂!
  • 徐志摩:天空的蔚藍,愛上了大地的碧綠
    多年以後,林徽因曾對自己的兒女說:「徐志摩當初愛的並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詩人的浪漫情緒想像出來的林徽因,而事實上我並不是那樣的人。」1920年林徽因於倫敦林徽因的朋友費慰梅女士曾說過:「徽音對徐志摩的回憶,總是離不開那些文學大家的名字,如雪萊、曼殊斐兒、吳爾芙。
  • 中國新詩的承接者,民國之後再無徐志摩
    說起英國的中國留學生,不得不提到徐志摩。後世習慣於放大他的兩段婚姻、三段戀情和幾首愛情詩,而逐漸忘記了他也是個富有文採而以政治論文針砭時事的青年。下面我們一起穿越時空隧道,去看一下他的留學人生,認識那個懷揣救國夢想、遠渡他鄉的愛國青年吧。
  • 《雪花的快樂》——徐志摩詩歌賞析
    詩人徐志摩在他的《猛虎集》序文中寫道:「詩人也是一種痴鳥,他把他的柔軟的心窩緊抵著薔薇的花刺,口裡不住地唱著星月的光輝與人類的希望,非到他的心血滴出來把白花染成大紅他不住口。他的痛苦與快樂是深沉的一片。」
  • 品讀徐志摩的詩歌,體會詩歌中所帶來的個性美、意向美和意境美
    徐志摩是著名當代詩人,也是新月派詩的領軍人物,深深地影響著新月派的產生以及消亡。徐志摩最早是作為政治經濟學的特別生留學於英國劍橋大學,這才開始了詩歌創作。新月詩派徐志摩的一生創作了很多膾炙人口的作品,如《志摩的詩》《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等,其中《再別康橋》更是被當作現代詩歌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