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音頻播放
在藏地,人們對於金剛上師與灌頂的認識一般沒有太大問題。但是,目前在內地,很多居士對於金剛上師與灌頂的認知,卻存在著十分嚴重的問題。很多人因為缺少這方面的知識,盲目地依止一些金剛上師,盲目地接受一些灌頂,造成不好的後果,這是比較普遍的現象。其後果涉及方方面面,主要有二:一是造成了那些金剛弟子(即學密之人)個人修行上的一大障礙;二是這些現象給整個藏傳佛教和密宗帶來了一些不好的影響,使得社會各界人士,無論學佛或不學佛的人,都對藏傳佛教產生了種種誤解。所以,我們有必要談談這兩個問題。是不是來自藏地、穿藏紅色僧裝的人都具足金剛上師的條件,或者具有活佛、堪布等名稱的人都是金剛上師呢?都不一定。那麼,什麼樣的人可以做金剛上師,小乘和大乘顯宗上師所要具備的條件又是什麼呢?下面一個個分別解釋。有些人也許會想,我們也不做金剛上師,為什麼要講這些?你們雖然不會做金剛上師,但你們會依止金剛上師。依止上師是剛剛開始學佛時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如果因不如法地依止上師而走錯了路,就浪費了珍寶人身。人的生命本來就很短暫,在短暫的一生中,遇到正法很難,之後遇到真正的善知識——金剛上師就更難,此後能依止金剛上師如理如法地修行更是難乎其難。所以,要想學正法,就有一系列的困難。我們既然學佛,就要學一個正規的法,要走一條正規的道路。佛教就像一個超級市場,其內容十分豐富。如寧瑪巴的《大幻化網》所講,佛法可分為五乘:第一是人天乘,只求人天福報;第二是聲聞乘;第三是緣覺乘;第四是大乘顯宗的菩薩乘;第五是密乘。如果你想求人天福報,佛教裡有這樣的法;你想修聲聞的法、緣覺的法,佛教裡也有;若想修大乘顯宗的法或者密乘的法,佛教裡還是有。超市裡有很多東西,自己可以隨意選購。同樣,在佛教裡,從世間法到頂峰的無上大圓滿,有一層一層的很多修法,選擇其中哪一個,是由自己決定的,這是每個人的自由。諸佛菩薩雖然希望大家都修解脫法,不要去追求人天福報,但這只是他們的期望而已。他們既不會勉強所有的人都去修密法,也不會勉強所有的人都去修大乘法或小乘法,因為眾生的根機不一樣。而一個法門能不能度化所有的眾生呢?顯然是不能的。正是由於這個原因,釋迦佛才會一轉、二轉、三轉法輪,傳了八萬四千法門。如果僅一個法門就能夠度化所有眾生,佛也不會說那麼多的法了。如太虛老和尚提倡的人間佛教,也不代表整個佛法。他們主張建立慈善機構,承辦社會福利,幫助人或動物解決一些現實生活中的問題。行持這些善法可以說是人天乘,也可以說是大乘菩薩的行為。因為,大乘菩薩非但不排斥,而且十分讚嘆除了傳法和勸人修行以外的其他利益眾生的事業。這些善行是大乘菩薩的行為還是世間法,關鍵是由自己的發心(動機)決定。現在很多居士自稱是學佛的,但實際上他是如何學佛的呢?上至知識分子和商人,下至農村裡的老太婆,很多居士都是修人天福報的。為什麼學佛?為什麼受皈依戒?為什麼受五戒?都是為了健康長壽、工作順利、事業有成,孩子們能夠順利地考上大學、能夠找到很好的工作……這是不是學佛呢?佛沒有這樣做過。我們都知道,自從佛發了菩提心後,於三大阿僧衹劫中,從沒有為自己希求過這些世間安樂。這樣的「學佛」更應該叫學法。梵文的法(Dharma),中文譯音為達摩,其意很廣,包括世出世間一切法。在修持正法上講,「法」具有度眾生的能力,可直譯為「持」,即抓住的意思。若修人天福報,此人則可享受一些人天報應而不墮惡趣,具有「法」的意義。只是為求人天福報或現世利益而行善,不是學佛,只是學法。現在很多自稱學佛之人,都是這樣發心的。在剩下的修行人中,又有一部分人是為了自己的解脫而修行。雖然我們都會說「我是大乘佛教徒」,而實際上,相當一部分人卻是為了個人的解脫。我們修加行是為了自己,放生也是為了自己,燒香磕頭還是為了自己,處處都是這樣,和上班或處理一些家務事沒有很大差別。上班不是為了其他人,就是為了自己的生活;修五加行、聽法也不是為了其他人,就是為了自己的解脫。同樣都是為自己。只有剩下的一部分人,才真正是在考慮眾生的事情。自己的事,他沒有去考慮。如經中所喻,種穀可得谷,但稻草不求自得,無須專門求得(種穀喻為菩薩之六度萬行,谷喻為眾生的利樂,稻草喻為自己的利樂)。又有一個比喻是,燒火做飯可得飯,火起則煙自然冒出,無須專門求煙(燒火做飯與種穀義同,飯與谷義同,煙與稻草義同)。這些比喻說明,雖然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但不管你的能力怎樣,如果你真正能夠放下自己(不要說現世生活上的問題,甚至後世的解脫也不去管它),根據自己的能力,只是一心一意無條件地利益眾生,自利之事不需要專門去做,也會不求自得。其實,只是我們放不下而已,如果放得下,就不用專門做。對此,有一個很好的例子可以證明。眾生從無始以來,生生世世流轉輪迴,無論做高貴的帝釋天王,還是轉生為微賤的螞蟻、蚯蚓,隨時隨地無不為自己打算,從來沒有考慮其他人的解脫,但是今天我們有什麼結果呢?還是流轉於輪迴中,什麼也沒有得到。今生去世時依然空手而歸,以後也是這樣,世世代代都是這樣。而佛真正把自己的一切都放下了,沒有去管自己,只是一心一意利益眾生,正如佛的廣傳裡所記載的,就是為了填飽一個眾生的肚子,他都會捨棄自己的身體甚至生命,更不要說其他的。他沒有管一己私事,但是已經成佛了,他的福德和智慧都已經圓滿了。所以,能夠放下就會和佛一樣,不能放下就和六道眾生一樣。學佛人當中,真正能夠學到大乘佛法的人比較少,但這只是從外在現象上得到的結論,所以有可能是不準確的。凡是只考慮自己的解脫,無論聞思修或做世間善法都是小乘的道路;凡是考慮其他人的解脫,不要說聞思修,即使外表上是造罪,也是積累成佛的資糧。佛經裡有許多這樣的公案。我們經常為了自己去放生、修法,表面上做得非常好,其實從根本上已經錯了。是不是為他人著想的所有事情都是正法呢?不一定。社會上確實有很多善良的人,每當見聞他們的事跡時,我感到非常慚愧。他們也不是學佛的人,也沒有說為了度化眾生而成佛,但是他們做得那麼好,這是有目共睹的。而我們天天從早到晚念了一遍又一遍,為了度化眾生發菩提心,這只是口在念,但我們的心行是否與之相應呢?總之,只有為了眾生的解脫而行利益眾生的事業,才是正確的路,也才是我們要走的菩提之路。這樣的路該如何走呢?我們需要一個具格的人引導,才能順利地走上菩提道。例如,無始以來,我們在生生世世中,肯定學了很多次世間的學問,只是現在想不起來了;然而,如今只學其中一種,尚需一位老師的引導,否則難以完全掌握。放下自己的事,是無始以來我們從未做過、想過,甚至連做夢都很少夢到的;而利益自己,是我們生生世世做慣了的。今天,佛要求我們把無始以來一直做慣的放下,去接受一個從未想到的事物,該有多難啊!這肯定要有善知識給予幫助才能辦到。所以,選擇金剛上師和善知識特別重要。(1)大乘上師要有無造作的菩提心。據佛經所載,若某人有不造作的菩提心,即使他不是十全十美,在沒有其他上師可尋時,我們也可依止他。我們依止上師,除了希望依靠他獲得對解脫有利的智慧和方便外,別無所求。若他有不造作的菩提心,就多多少少會給我們灌輸一些好的東西;也就是說,他絕不可能為獲得個人的財產、名譽和地位而利用我們,只會盡己所能地來度化、引導我們。所以,我們多多少少會得到一些有用的東西。(2)只具有菩提心是不太圓滿的。比如在世間,我們找到一位人品極好的老師,而他卻一無所能,我們跟著他又能學到什麼呢?同理,上師人品雖如彌陀、觀音一般(菩提心還是必要的),但我們要的是解脫智慧,而他對此卻一無所知,老師都沒有智慧,我們哪裡能得到智慧呢?所以,大乘上師在無造作菩提心的基礎上,要或多或少地精通顯、密教理,特別要精通我們所需要的、正式修法上的智慧。若某人不具有菩提心和智慧,他表面上會說得很好聽,做得也很好,但實際上利益自己的成分很多,考慮其他眾生的成分很少,他會為了自己的一些目的利用我們。如果我們在很多關係上處理不好就會很麻煩,這時,還是以不依止為好。上面講的這兩個要求,是做大乘上師的最低標準。做金剛上師只具備上述的最低標準是不夠的。無垢光尊者的弟子智悲光尊者,是寧瑪巴一位非常偉大的成就者。他著的《功德寶藏論》裡收集了很多顯宗、密宗對金剛上師的要求。之後,他作了一首偈子,其中講到,因為現在是末法時代,眾生的福報淺薄,要找一位非常完美、如佛陀或大菩薩一樣的金剛上師,恐怕難而又難。尊者提出了對金剛上師比較低一點的要求:(1)三戒一定要清淨。三戒是指別解脫戒、菩薩戒和密乘戒。①別解脫戒清淨。別解脫戒分為在家和出家兩種。故從這個角度而言,金剛上師既可以是在家人,也可以是出家人。在家的金剛上師首先要具足圓滿、清淨的居士戒。②菩薩戒清淨。做金剛上師一定要有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說到菩薩戒,我要強調內地存在的一個問題。現在,內地很多學佛人都認為:我曾在某法會上受了菩薩戒,所以我肯定有菩薩戒。但實際上他們得到菩薩戒了嗎?很難說。問題在於,獲得菩薩戒的關鍵是什麼?若舉辦一個非常隆重的法會,並邀請一些高僧大德,由他們為大家舉行一個授菩薩戒的儀式,是否就得到菩薩戒了?從外緣上講,很多條件都具備了——傳戒上師是有菩薩戒的高僧大德;他懂得怎樣傳菩薩戒;儀軌也準確無誤;我們去參加了;法會也非常隆重——種種外緣十分圓滿。但得菩薩戒的關鍵是內因而非外緣。內因就是我們從心靈深處是否發過菩提心。比如說,參加受戒法會後,我們應捫心自問:現在我做的一切,是為利益自己,還是為利益眾生?若是為利益眾生,就要有為度眾生而成佛的念頭。若大部分修法的動機是這種念頭,就可以得到菩薩戒;反之,若處處都是為了自己的解脫,那你根本沒有菩提心,又怎麼會有菩薩戒呢?這是絕對不可能的事。所以,首先要鍛鍊、調整自己的內心,也就是按加行裡講的發菩提心的方法,先修四無量心,再發菩提心。佛法再三強調,所有行持要從內心出發,從內心開始。內在沒有任何基礎、沒有菩提心,只是參加授菩薩戒的法會有什麼作用?傳戒法師雖是高僧大德,福德、智慧都很圓滿,但他的圓滿對我們有什麼用呢?我們自己不發菩提心,他也沒有辦法把我們變成菩薩,如果有這種可能,釋迦牟尼佛早就這樣做了。所以,得菩薩戒也沒有那麼容易。一旦得了菩薩戒,就要護持使之清淨。③密乘戒清淨。獲得密乘戒需要得到真正的灌頂。現在我們也會說,我是受了灌頂的,有密乘戒。但是否真正得到,要看三個方面:給你灌頂的人有沒有灌頂的資格和能力,再進一步說,他自己有沒有密乘戒;你本身有沒有受灌頂的資格;舉行的灌頂儀式是否如法。如果能保證這三方面都沒有問題,才可以說我已經入了金剛乘,否則,是不是金剛弟子還是值得懷疑的。(2)要廣聞佛法。例如,有些修行人(像以前某些在山洞裡修行的老喇嘛),修行相當好,戒律清淨,又很虔誠,對上師非常有信心。在智慧上,他還是多多少少了解一些,但是,要給別人傳法就很困難,因為佛法跟世間學問不同。比如,雖然你只精通世間所有學問的一部分,但在這個圈子裡,你就是權威。而佛法不是這樣。只有精通了整個佛法後,你才可以融會貫通,了解佛的真實意趣,若只看了一兩部經典,是很難做到這一點的。因為佛法可分為了義和不了義兩種。佛傳法時,要考慮聽眾的根器,傳對他們有利的相應之法。如果講實話,而有人不能理解,佛是不會這麼做的。假如實際上不是這樣,但若暫時這樣講,可使大家都能理解,都很開心,又由這個開心而都能走上解脫之路,那麼,佛就讓大家開心,先講一個方便法。這難道是佛打妄語嗎?不是,佛要觀察眾生的根器,應機施教。眾生的根機各種各樣,因此佛說的法也各種各樣。而在所有這些法中,佛的真正思想是什麼呢?這隻有在精通了很多經論後才會明白。這是佛教與其他學問的不同之處。所以,要給別人傳法,就必須廣聞多學。(3)要有大悲心。因為,作為金剛上師就要以悲心攝受眾生。若某修行人戒律清淨,又懂得一些顯、密教法,但他只是獨自在山洞裡修行,拒絕跟所有的人接觸,不願意攝受他人,那麼,他雖是一個真正的修行人,卻不具備做金剛上師的條件。(4)要精通顯、密儀軌。特別在密宗裡,有很多事業法,它們是度化眾生的方便,可以遣除修行的障礙。但這些全是依照儀軌來做的。若什麼儀軌都不懂,就缺少了許多度生的方便。所以,要精通這些儀軌。博通經論和顯、密儀軌是從學識方面講的,但更重要的一點是:(5)要有證悟。譬如要灌一個大幻化網的灌頂。在大幻化網中有一百位本尊,其中有五十八位忿怒本尊、四十二位寂靜本尊。授灌頂者不但要將所有的本尊都觀想清楚,甚至連每尊佛持何種法器、結何種手印、身上有何種裝飾也要清晰地觀想出來。若做不到這一點,他怎麼給人灌頂呢?所以,做金剛上師一定要有證悟。又如,給別人傳講大圓滿,首先自己必須證悟大圓滿。如同為人帶路,首先要把路了解得清清楚楚,才可能引人走上正途。若引路人都是糊塗的,又怎麼為人帶路呢?同樣,若上師自己都沒有證悟,他講什麼大圓滿呢?所以,傳大圓滿、傳竅訣的人必須是證悟者。這裡的證悟,不要求斷掉所有的煩惱,也不要求證悟圓滿的智慧,只要求或多或少地斷除了煩惱、證悟了智慧。這個智慧不是世智辯聰,也不是文字上的知識,而是通過修證得來的。(6)要懂得四攝法,即四種大乘菩薩攝受眾生的方法。若不懂四攝法,也沒有辦法度化眾生。對金剛上師較低的要求,就是以上六點。具備這些條件的稱為具德上師。可是,我們西藏有一個說法:小偷和佛,難以分辨。在大街上有很多很多的人,其中誰是小偷呢?我們不知道。佛也是同樣的。在大街上的眾多人中,肯定有佛的化身,但他的頭上也沒有寫著「佛」字。所以,佛和小偷從外表上是看不出來的。既然這樣,我們該怎樣去選擇、依止金剛上師呢?在密續裡講了三種觀察金剛上師的方法。首先,在還未接觸時,向住在此人附近的大眾打聽,因為這些人應該比較了解他的情況,這是從遠的方面講;其次,從近的方面講,雖然不接觸他,但可以在這個人的附近觀察他的行為,僅觀察一兩天是不夠的,因為短期內他是可以偽裝出來的;再次,就是真正接觸這個人並仔細觀察,在觀察五六年、七八年後,如果你覺得上述六點他都具備了,就可以去依止。對於現代社會工作繁忙的人來說,怎麼可能用七八年的時間去觀察一位上師呢?但是,我們要真正地得到灌頂或接受一些密宗的竅訣,對金剛上師又必須要嚴格要求。那該怎麼辦呢?此時,像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等那些高僧大德,就是我們最好的選擇。他們是很多高僧大德長期以來已經觀察好的,依止他們,就不用費太大的心思去觀察。而其他名不見經傳的很多上師,就必須要觀察。上面講的是密宗對上師的最低標準,不符合這樣的標準,就沒有辦法做金剛上師。但是做不做金剛上師是他們的事,依不依止是我們的事。在前面也提到過目前內地的狀況:從藏地出來的穿紅衣服的人,只要自稱是活佛或堪布,人們便不看他的背景,也不知道灌頂有哪些條件,而一律去接受灌頂。大家只知道灌頂很好,金剛上師很好,僅此而已。如果依止以後永遠不退失信心,倒也無妨,而實際不是這樣。比如一人來灌頂,大家都去聽,等他離開不到一個星期,這些人就開始毀謗:「噢,我們錯了,他(上師)沒有修證、沒有戒律……甚至連人品都不好。」或者又說:「你的上師不如我的上師,我的傳承比你的傳承好,我的教派比你的教派好。」等等。這些都是目前在內地的居士裡面存在的問題。下面,順便說一下小乘的上師。做小乘的上師,一要戒律清淨。也就是說,若是沙彌(尼),則沙彌(尼)戒清淨;若是比丘(尼),則比丘(尼)戒清淨。二要精通戒律。三要非常關照他的學法弟子。其他的還有很多,但這裡只講這三點。在所有的上師中,對密乘上師的要求最嚴格,特別是對修證的要求,因為證悟不是很容易的事。密法絕對不允許你盲目地依止上師,它嚴格地要求你再三地觀察,選擇好上師後,再依止他聽法、受灌頂。此後,有一個更重要的要求是,從今以後,無論發現他有什麼樣的過失,都不要退失信心;這位上師有功德也好,沒有功德也好,你要認真地依止,否則又會造業。現在無論在內地或藏地,都是既有很多真正的金剛上師,也有很多不具足金剛上師條件的人。所以,對於我們來說,要觀察好,選擇好。如果你不能觀察,那該怎麼辦呢?他們無論是出家人或在家人,都是修行人,尤其是穿僧衣的出家人,多少都有一些功德,這是肯定的。釋迦牟尼佛也講過,出家後還俗犯戒的人,就像獐子的屍體一樣;而其他不修法的人,卻像狗的屍體一樣。因為在獐子的屍體上,還有非常有用的麝香;而在狗的屍體上,卻沒有任何有價值的可取之物(這是古印度人的看法),而只是一具屍體。也就是說,一個出家人即使再沒有功德,也比一般情況下的在家人好,他總是或多或少有些功德。所以,在家人的做法應該是,從自己的信仰上,要恭敬所有的出家人,不要去觀察他們的過失。如果你要依止某位出家人,就一定要再三地觀察;如果你不打算依止,卻常認為這個出家人這裡不如法、那裡不如法,就是沒有必要的。因為有無功德從外表上是看不出來的,也許這些人都是菩薩的示現。印度曾有八十位大成就者,他們顯現為什麼樣的人呢?按照我們的舊有觀念,如果今天我們看到他們,肯定會生起很大的邪見——他們中有些是打獵的,有些是妓女或屠夫,總之,都是世間種姓最下劣的人;但他們卻是佛菩薩的應化。所以,我們要培養這樣的習慣,在信仰上這樣恭敬,對我們沒有任何損失。這是居士應有的正知正見。目前,在灌頂方面存在一些嚴重的問題。大家都認為灌頂非常了不起,所以去接受灌頂;有些人聽說沒有灌頂就不能看密宗的書,他很想知道密宗的書裡到底講了些什麼,越不讓看就越想看,為了有資格看密乘的書,他便去接受灌頂;有些人覺得,有資格看很多密宗的書是很了不起的,因此要接受灌頂。而且,人們往往在接受灌頂後,不認真地護持密乘戒。在內地的各大城市裡面都是這樣,包括國外和藏地某些地方也有這種現象。還有,很多人都認為,在金剛上師灌頂時,自己到那個地方坐一坐,聽一聽,吃一些發下來的加持品,再將佛像擱在頭上,這樣就得了灌頂,很多人都有這種看法。實際上不是這樣。是否得到灌頂要考慮三個因素:①灌頂的人是否具備金剛上師的條件;②受灌者是否有接受灌頂的資格;③金剛上師灌頂時的方法是否正確。這三方面有一個欠缺,我們就沒有得到灌頂。如果以後我們要接受灌頂,就需要觀察這三方面的條件。首先講一下什麼叫做灌頂。很多居士,包括內地的出家人,都不懂灌頂是什麼。有些人認為,灌頂後,修行上會有很大的進步,很快就會成就;有些人認為,這是一個開許,灌頂後就可以看許多以前不能看的經書。需要澄清的是,灌頂後馬上成佛,對目前一般人的根機來說是不可能的。雖然曾經有一些這樣的人,但他們是利根之人。對普通人來講,不要說馬上成佛,甚至在灌頂後能否立刻看到進步都是不一定的。那麼,灌頂到底是什麼呢?灌頂就是一個高層次的授戒。比如授比丘戒、比丘尼戒時有一個儀軌,授菩薩戒時也有一個儀軌,同樣,授灌頂時還是有儀軌。更確切地說,受灌頂就是受密乘戒。如我們去受大幻化網灌頂,幻化網有五條根本戒、十條支分戒,我們首先要看能否做到這些戒律的要求。如果目前能夠做到,就去接受這個灌頂;如果根本無法做到,就不能去受,否則灌頂後會犯戒的。凡是灌頂都是授密乘戒,只是戒條各不一樣,有多有少。這些戒律中有一些是一般人做不到的,但經過開許,也會有代替的方法;還有一些戒條是一般人能夠做到,而我們卻做不到的。所以,首先要了解灌頂的那些戒條,若覺得能夠接受,才可以去受灌頂,這樣才是如法的。若灌頂時根本不知灌頂就是授戒,而且上師們也不講,灌頂三四年後還是不懂。以後看到密乘戒的法本時,才發現兩件事:或是根本就沒有得到密乘戒;或是密乘戒早就破了。這有兩個原因:一是自己沒有好好考慮;二是授灌頂的人沒有介紹。律經裡講,如果給某人授比丘戒或比丘尼戒,必須先要清楚地告訴他從今以後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佛說:假如拿一把非常銳利的刀交給屠夫,讓他去殺生,這肯定有很大的罪過;但是,這個罪過卻不如為一個人傳戒,卻不給他介紹戒條的罪過大。有人會提出疑問:授戒不是很好嗎?灌頂不是很好嗎?為什麼會有罪過呢?因為,如果他真正得到了灌頂,卻因上師沒有傳講戒律而犯了密乘戒,那麼他不是要墮金剛地獄嗎?這個灌頂對他到底是利益還是傷害呢?當然,這是上師的責任,不是我們的責任。可是現在已經破戒了,即使責任不在我們,而受害者卻是我們。所以,接受灌頂前首先必須懂得灌頂是授密乘戒。雖然得了灌頂後,可以被開許看密乘的書,而且可以逐漸地、間接地增長一些智慧,減少一些罪業,但灌頂主要是授戒。介紹了什麼是灌頂,接下來講得到灌頂所要具備的條件。生生世世不離師 恆時享用勝法樂
圓滿地道功德已 唯願速得金剛持
☼ ☽
申明:圖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刪除.
解脫明燈ཐར་ལམ་སྒྲོན་མེ།(100%無色素 100%無香精 可食用的酥油燈 )
妙古藏香བོད་ཀྱི་གདུག་སྤོས།(天然植物香料藥材、醇和綿柔的古法藏香、殊勝無比的聖物供養)
護法甘露མཆོད་ཆང་བདུད་རྩ།(天然糧食製作,殊勝無比的聖物供養)
請購聖物護身法寶,請點擊頁末閱讀原文四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