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上師與灌頂

2021-12-28 大乘光明洲


點擊上方音頻播放

在藏地,人們對於金剛上師與灌頂的認識一般沒有太大問題。但是,目前在內地,很多居士對於金剛上師與灌頂的認知,卻存在著十分嚴重的問題。很多人因為缺少這方面的知識,盲目地依止一些金剛上師,盲目地接受一些灌頂,造成不好的後果,這是比較普遍的現象。其後果涉及方方面面,主要有二:一是造成了那些金剛弟子(即學密之人)個人修行上的一大障礙;二是這些現象給整個藏傳佛教和密宗帶來了一些不好的影響,使得社會各界人士,無論學佛或不學佛的人,都對藏傳佛教產生了種種誤解。所以,我們有必要談談這兩個問題。是不是來自藏地、穿藏紅色僧裝的人都具足金剛上師的條件,或者具有活佛、堪布等名稱的人都是金剛上師呢?都不一定。那麼,什麼樣的人可以做金剛上師,小乘和大乘顯宗上師所要具備的條件又是什麼呢?下面一個個分別解釋。有些人也許會想,我們也不做金剛上師,為什麼要講這些?你們雖然不會做金剛上師,但你們會依止金剛上師。依止上師是剛剛開始學佛時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如果因不如法地依止上師而走錯了路,就浪費了珍寶人身。人的生命本來就很短暫,在短暫的一生中,遇到正法很難,之後遇到真正的善知識——金剛上師就更難,此後能依止金剛上師如理如法地修行更是難乎其難。所以,要想學正法,就有一系列的困難。我們既然學佛,就要學一個正規的法,要走一條正規的道路。佛教就像一個超級市場,其內容十分豐富。如寧瑪巴的《大幻化網》所講,佛法可分為五乘:第一是人天乘,只求人天福報;第二是聲聞乘;第三是緣覺乘;第四是大乘顯宗的菩薩乘;第五是密乘。如果你想求人天福報,佛教裡有這樣的法;你想修聲聞的法、緣覺的法,佛教裡也有;若想修大乘顯宗的法或者密乘的法,佛教裡還是有。超市裡有很多東西,自己可以隨意選購。同樣,在佛教裡,從世間法到頂峰的無上大圓滿,有一層一層的很多修法,選擇其中哪一個,是由自己決定的,這是每個人的自由。諸佛菩薩雖然希望大家都修解脫法,不要去追求人天福報,但這只是他們的期望而已。他們既不會勉強所有的人都去修密法,也不會勉強所有的人都去修大乘法或小乘法,因為眾生的根機不一樣。而一個法門能不能度化所有的眾生呢?顯然是不能的。正是由於這個原因,釋迦佛才會一轉、二轉、三轉法輪,傳了八萬四千法門。如果僅一個法門就能夠度化所有眾生,佛也不會說那麼多的法了。如太虛老和尚提倡的人間佛教,也不代表整個佛法。他們主張建立慈善機構,承辦社會福利,幫助人或動物解決一些現實生活中的問題。行持這些善法可以說是人天乘,也可以說是大乘菩薩的行為。因為,大乘菩薩非但不排斥,而且十分讚嘆除了傳法和勸人修行以外的其他利益眾生的事業。這些善行是大乘菩薩的行為還是世間法,關鍵是由自己的發心(動機)決定。現在很多居士自稱是學佛的,但實際上他是如何學佛的呢?上至知識分子和商人,下至農村裡的老太婆,很多居士都是修人天福報的。為什麼學佛?為什麼受皈依戒?為什麼受五戒?都是為了健康長壽、工作順利、事業有成,孩子們能夠順利地考上大學、能夠找到很好的工作……這是不是學佛呢?佛沒有這樣做過。我們都知道,自從佛發了菩提心後,於三大阿僧衹劫中,從沒有為自己希求過這些世間安樂。這樣的「學佛」更應該叫學法。梵文的法(Dharma),中文譯音為達摩,其意很廣,包括世出世間一切法。在修持正法上講,「法」具有度眾生的能力,可直譯為「持」,即抓住的意思。若修人天福報,此人則可享受一些人天報應而不墮惡趣,具有「法」的意義。只是為求人天福報或現世利益而行善,不是學佛,只是學法。現在很多自稱學佛之人,都是這樣發心的。在剩下的修行人中,又有一部分人是為了自己的解脫而修行。雖然我們都會說「我是大乘佛教徒」,而實際上,相當一部分人卻是為了個人的解脫。我們修加行是為了自己,放生也是為了自己,燒香磕頭還是為了自己,處處都是這樣,和上班或處理一些家務事沒有很大差別。上班不是為了其他人,就是為了自己的生活;修五加行、聽法也不是為了其他人,就是為了自己的解脫。同樣都是為自己。只有剩下的一部分人,才真正是在考慮眾生的事情。自己的事,他沒有去考慮。如經中所喻,種穀可得谷,但稻草不求自得,無須專門求得(種穀喻為菩薩之六度萬行,谷喻為眾生的利樂,稻草喻為自己的利樂)。又有一個比喻是,燒火做飯可得飯,火起則煙自然冒出,無須專門求煙(燒火做飯與種穀義同,飯與谷義同,煙與稻草義同)。這些比喻說明,雖然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但不管你的能力怎樣,如果你真正能夠放下自己(不要說現世生活上的問題,甚至後世的解脫也不去管它),根據自己的能力,只是一心一意無條件地利益眾生,自利之事不需要專門去做,也會不求自得。其實,只是我們放不下而已,如果放得下,就不用專門做。對此,有一個很好的例子可以證明。眾生從無始以來,生生世世流轉輪迴,無論做高貴的帝釋天王,還是轉生為微賤的螞蟻、蚯蚓,隨時隨地無不為自己打算,從來沒有考慮其他人的解脫,但是今天我們有什麼結果呢?還是流轉於輪迴中,什麼也沒有得到。今生去世時依然空手而歸,以後也是這樣,世世代代都是這樣。而佛真正把自己的一切都放下了,沒有去管自己,只是一心一意利益眾生,正如佛的廣傳裡所記載的,就是為了填飽一個眾生的肚子,他都會捨棄自己的身體甚至生命,更不要說其他的。他沒有管一己私事,但是已經成佛了,他的福德和智慧都已經圓滿了。所以,能夠放下就會和佛一樣,不能放下就和六道眾生一樣。學佛人當中,真正能夠學到大乘佛法的人比較少,但這只是從外在現象上得到的結論,所以有可能是不準確的。凡是只考慮自己的解脫,無論聞思修或做世間善法都是小乘的道路;凡是考慮其他人的解脫,不要說聞思修,即使外表上是造罪,也是積累成佛的資糧。佛經裡有許多這樣的公案。我們經常為了自己去放生、修法,表面上做得非常好,其實從根本上已經錯了。是不是為他人著想的所有事情都是正法呢?不一定。社會上確實有很多善良的人,每當見聞他們的事跡時,我感到非常慚愧。他們也不是學佛的人,也沒有說為了度化眾生而成佛,但是他們做得那麼好,這是有目共睹的。而我們天天從早到晚念了一遍又一遍,為了度化眾生發菩提心,這只是口在念,但我們的心行是否與之相應呢?總之,只有為了眾生的解脫而行利益眾生的事業,才是正確的路,也才是我們要走的菩提之路。這樣的路該如何走呢?我們需要一個具格的人引導,才能順利地走上菩提道。例如,無始以來,我們在生生世世中,肯定學了很多次世間的學問,只是現在想不起來了;然而,如今只學其中一種,尚需一位老師的引導,否則難以完全掌握。放下自己的事,是無始以來我們從未做過、想過,甚至連做夢都很少夢到的;而利益自己,是我們生生世世做慣了的。今天,佛要求我們把無始以來一直做慣的放下,去接受一個從未想到的事物,該有多難啊!這肯定要有善知識給予幫助才能辦到。所以,選擇金剛上師和善知識特別重要。(1)大乘上師要有無造作的菩提心。據佛經所載,若某人有不造作的菩提心,即使他不是十全十美,在沒有其他上師可尋時,我們也可依止他。我們依止上師,除了希望依靠他獲得對解脫有利的智慧和方便外,別無所求。若他有不造作的菩提心,就多多少少會給我們灌輸一些好的東西;也就是說,他絕不可能為獲得個人的財產、名譽和地位而利用我們,只會盡己所能地來度化、引導我們。所以,我們多多少少會得到一些有用的東西。(2)只具有菩提心是不太圓滿的。比如在世間,我們找到一位人品極好的老師,而他卻一無所能,我們跟著他又能學到什麼呢?同理,上師人品雖如彌陀、觀音一般(菩提心還是必要的),但我們要的是解脫智慧,而他對此卻一無所知,老師都沒有智慧,我們哪裡能得到智慧呢?所以,大乘上師在無造作菩提心的基礎上,要或多或少地精通顯、密教理,特別要精通我們所需要的、正式修法上的智慧。若某人不具有菩提心和智慧,他表面上會說得很好聽,做得也很好,但實際上利益自己的成分很多,考慮其他眾生的成分很少,他會為了自己的一些目的利用我們。如果我們在很多關係上處理不好就會很麻煩,這時,還是以不依止為好。上面講的這兩個要求,是做大乘上師的最低標準。做金剛上師只具備上述的最低標準是不夠的。無垢光尊者的弟子智悲光尊者,是寧瑪巴一位非常偉大的成就者。他著的《功德寶藏論》裡收集了很多顯宗、密宗對金剛上師的要求。之後,他作了一首偈子,其中講到,因為現在是末法時代,眾生的福報淺薄,要找一位非常完美、如佛陀或大菩薩一樣的金剛上師,恐怕難而又難。尊者提出了對金剛上師比較低一點的要求:(1)三戒一定要清淨。三戒是指別解脫戒、菩薩戒和密乘戒。①別解脫戒清淨。別解脫戒分為在家和出家兩種。故從這個角度而言,金剛上師既可以是在家人,也可以是出家人。在家的金剛上師首先要具足圓滿、清淨的居士戒。②菩薩戒清淨。做金剛上師一定要有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說到菩薩戒,我要強調內地存在的一個問題。現在,內地很多學佛人都認為:我曾在某法會上受了菩薩戒,所以我肯定有菩薩戒。但實際上他們得到菩薩戒了嗎?很難說。問題在於,獲得菩薩戒的關鍵是什麼?若舉辦一個非常隆重的法會,並邀請一些高僧大德,由他們為大家舉行一個授菩薩戒的儀式,是否就得到菩薩戒了?從外緣上講,很多條件都具備了——傳戒上師是有菩薩戒的高僧大德;他懂得怎樣傳菩薩戒;儀軌也準確無誤;我們去參加了;法會也非常隆重——種種外緣十分圓滿。但得菩薩戒的關鍵是內因而非外緣。內因就是我們從心靈深處是否發過菩提心。比如說,參加受戒法會後,我們應捫心自問:現在我做的一切,是為利益自己,還是為利益眾生?若是為利益眾生,就要有為度眾生而成佛的念頭。若大部分修法的動機是這種念頭,就可以得到菩薩戒;反之,若處處都是為了自己的解脫,那你根本沒有菩提心,又怎麼會有菩薩戒呢?這是絕對不可能的事。所以,首先要鍛鍊、調整自己的內心,也就是按加行裡講的發菩提心的方法,先修四無量心,再發菩提心。佛法再三強調,所有行持要從內心出發,從內心開始。內在沒有任何基礎、沒有菩提心,只是參加授菩薩戒的法會有什麼作用?傳戒法師雖是高僧大德,福德、智慧都很圓滿,但他的圓滿對我們有什麼用呢?我們自己不發菩提心,他也沒有辦法把我們變成菩薩,如果有這種可能,釋迦牟尼佛早就這樣做了。所以,得菩薩戒也沒有那麼容易。一旦得了菩薩戒,就要護持使之清淨。③密乘戒清淨。獲得密乘戒需要得到真正的灌頂。現在我們也會說,我是受了灌頂的,有密乘戒。但是否真正得到,要看三個方面:給你灌頂的人有沒有灌頂的資格和能力,再進一步說,他自己有沒有密乘戒;你本身有沒有受灌頂的資格;舉行的灌頂儀式是否如法。如果能保證這三方面都沒有問題,才可以說我已經入了金剛乘,否則,是不是金剛弟子還是值得懷疑的。(2)要廣聞佛法。例如,有些修行人(像以前某些在山洞裡修行的老喇嘛),修行相當好,戒律清淨,又很虔誠,對上師非常有信心。在智慧上,他還是多多少少了解一些,但是,要給別人傳法就很困難,因為佛法跟世間學問不同。比如,雖然你只精通世間所有學問的一部分,但在這個圈子裡,你就是權威。而佛法不是這樣。只有精通了整個佛法後,你才可以融會貫通,了解佛的真實意趣,若只看了一兩部經典,是很難做到這一點的。因為佛法可分為了義和不了義兩種。佛傳法時,要考慮聽眾的根器,傳對他們有利的相應之法。如果講實話,而有人不能理解,佛是不會這麼做的。假如實際上不是這樣,但若暫時這樣講,可使大家都能理解,都很開心,又由這個開心而都能走上解脫之路,那麼,佛就讓大家開心,先講一個方便法。這難道是佛打妄語嗎?不是,佛要觀察眾生的根器,應機施教。眾生的根機各種各樣,因此佛說的法也各種各樣。而在所有這些法中,佛的真正思想是什麼呢?這隻有在精通了很多經論後才會明白。這是佛教與其他學問的不同之處。所以,要給別人傳法,就必須廣聞多學。(3)要有大悲心。因為,作為金剛上師就要以悲心攝受眾生。若某修行人戒律清淨,又懂得一些顯、密教法,但他只是獨自在山洞裡修行,拒絕跟所有的人接觸,不願意攝受他人,那麼,他雖是一個真正的修行人,卻不具備做金剛上師的條件。(4)要精通顯、密儀軌。特別在密宗裡,有很多事業法,它們是度化眾生的方便,可以遣除修行的障礙。但這些全是依照儀軌來做的。若什麼儀軌都不懂,就缺少了許多度生的方便。所以,要精通這些儀軌。博通經論和顯、密儀軌是從學識方面講的,但更重要的一點是:(5)要有證悟。譬如要灌一個大幻化網的灌頂。在大幻化網中有一百位本尊,其中有五十八位忿怒本尊、四十二位寂靜本尊。授灌頂者不但要將所有的本尊都觀想清楚,甚至連每尊佛持何種法器、結何種手印、身上有何種裝飾也要清晰地觀想出來。若做不到這一點,他怎麼給人灌頂呢?所以,做金剛上師一定要有證悟。又如,給別人傳講大圓滿,首先自己必須證悟大圓滿。如同為人帶路,首先要把路了解得清清楚楚,才可能引人走上正途。若引路人都是糊塗的,又怎麼為人帶路呢?同樣,若上師自己都沒有證悟,他講什麼大圓滿呢?所以,傳大圓滿、傳竅訣的人必須是證悟者。這裡的證悟,不要求斷掉所有的煩惱,也不要求證悟圓滿的智慧,只要求或多或少地斷除了煩惱、證悟了智慧。這個智慧不是世智辯聰,也不是文字上的知識,而是通過修證得來的。(6)要懂得四攝法,即四種大乘菩薩攝受眾生的方法。若不懂四攝法,也沒有辦法度化眾生。對金剛上師較低的要求,就是以上六點。具備這些條件的稱為具德上師。可是,我們西藏有一個說法:小偷和佛,難以分辨。在大街上有很多很多的人,其中誰是小偷呢?我們不知道。佛也是同樣的。在大街上的眾多人中,肯定有佛的化身,但他的頭上也沒有寫著「佛」字。所以,佛和小偷從外表上是看不出來的。既然這樣,我們該怎樣去選擇、依止金剛上師呢?在密續裡講了三種觀察金剛上師的方法。首先,在還未接觸時,向住在此人附近的大眾打聽,因為這些人應該比較了解他的情況,這是從遠的方面講;其次,從近的方面講,雖然不接觸他,但可以在這個人的附近觀察他的行為,僅觀察一兩天是不夠的,因為短期內他是可以偽裝出來的;再次,就是真正接觸這個人並仔細觀察,在觀察五六年、七八年後,如果你覺得上述六點他都具備了,就可以去依止。對於現代社會工作繁忙的人來說,怎麼可能用七八年的時間去觀察一位上師呢?但是,我們要真正地得到灌頂或接受一些密宗的竅訣,對金剛上師又必須要嚴格要求。那該怎麼辦呢?此時,像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等那些高僧大德,就是我們最好的選擇。他們是很多高僧大德長期以來已經觀察好的,依止他們,就不用費太大的心思去觀察。而其他名不見經傳的很多上師,就必須要觀察。上面講的是密宗對上師的最低標準,不符合這樣的標準,就沒有辦法做金剛上師。但是做不做金剛上師是他們的事,依不依止是我們的事。在前面也提到過目前內地的狀況:從藏地出來的穿紅衣服的人,只要自稱是活佛或堪布,人們便不看他的背景,也不知道灌頂有哪些條件,而一律去接受灌頂。大家只知道灌頂很好,金剛上師很好,僅此而已。如果依止以後永遠不退失信心,倒也無妨,而實際不是這樣。比如一人來灌頂,大家都去聽,等他離開不到一個星期,這些人就開始毀謗:「噢,我們錯了,他(上師)沒有修證、沒有戒律……甚至連人品都不好。」或者又說:「你的上師不如我的上師,我的傳承比你的傳承好,我的教派比你的教派好。」等等。這些都是目前在內地的居士裡面存在的問題。下面,順便說一下小乘的上師。做小乘的上師,一要戒律清淨。也就是說,若是沙彌(尼),則沙彌(尼)戒清淨;若是比丘(尼),則比丘(尼)戒清淨。二要精通戒律。三要非常關照他的學法弟子。其他的還有很多,但這裡只講這三點。在所有的上師中,對密乘上師的要求最嚴格,特別是對修證的要求,因為證悟不是很容易的事。密法絕對不允許你盲目地依止上師,它嚴格地要求你再三地觀察,選擇好上師後,再依止他聽法、受灌頂。此後,有一個更重要的要求是,從今以後,無論發現他有什麼樣的過失,都不要退失信心;這位上師有功德也好,沒有功德也好,你要認真地依止,否則又會造業。現在無論在內地或藏地,都是既有很多真正的金剛上師,也有很多不具足金剛上師條件的人。所以,對於我們來說,要觀察好,選擇好。如果你不能觀察,那該怎麼辦呢?他們無論是出家人或在家人,都是修行人,尤其是穿僧衣的出家人,多少都有一些功德,這是肯定的。釋迦牟尼佛也講過,出家後還俗犯戒的人,就像獐子的屍體一樣;而其他不修法的人,卻像狗的屍體一樣。因為在獐子的屍體上,還有非常有用的麝香;而在狗的屍體上,卻沒有任何有價值的可取之物(這是古印度人的看法),而只是一具屍體。也就是說,一個出家人即使再沒有功德,也比一般情況下的在家人好,他總是或多或少有些功德。所以,在家人的做法應該是,從自己的信仰上,要恭敬所有的出家人,不要去觀察他們的過失。如果你要依止某位出家人,就一定要再三地觀察;如果你不打算依止,卻常認為這個出家人這裡不如法、那裡不如法,就是沒有必要的。因為有無功德從外表上是看不出來的,也許這些人都是菩薩的示現。印度曾有八十位大成就者,他們顯現為什麼樣的人呢?按照我們的舊有觀念,如果今天我們看到他們,肯定會生起很大的邪見——他們中有些是打獵的,有些是妓女或屠夫,總之,都是世間種姓最下劣的人;但他們卻是佛菩薩的應化。所以,我們要培養這樣的習慣,在信仰上這樣恭敬,對我們沒有任何損失。這是居士應有的正知正見。目前,在灌頂方面存在一些嚴重的問題。大家都認為灌頂非常了不起,所以去接受灌頂;有些人聽說沒有灌頂就不能看密宗的書,他很想知道密宗的書裡到底講了些什麼,越不讓看就越想看,為了有資格看密乘的書,他便去接受灌頂;有些人覺得,有資格看很多密宗的書是很了不起的,因此要接受灌頂。而且,人們往往在接受灌頂後,不認真地護持密乘戒。在內地的各大城市裡面都是這樣,包括國外和藏地某些地方也有這種現象。還有,很多人都認為,在金剛上師灌頂時,自己到那個地方坐一坐,聽一聽,吃一些發下來的加持品,再將佛像擱在頭上,這樣就得了灌頂,很多人都有這種看法。實際上不是這樣。是否得到灌頂要考慮三個因素:①灌頂的人是否具備金剛上師的條件;②受灌者是否有接受灌頂的資格;③金剛上師灌頂時的方法是否正確。這三方面有一個欠缺,我們就沒有得到灌頂。如果以後我們要接受灌頂,就需要觀察這三方面的條件。首先講一下什麼叫做灌頂。很多居士,包括內地的出家人,都不懂灌頂是什麼。有些人認為,灌頂後,修行上會有很大的進步,很快就會成就;有些人認為,這是一個開許,灌頂後就可以看許多以前不能看的經書。需要澄清的是,灌頂後馬上成佛,對目前一般人的根機來說是不可能的。雖然曾經有一些這樣的人,但他們是利根之人。對普通人來講,不要說馬上成佛,甚至在灌頂後能否立刻看到進步都是不一定的。那麼,灌頂到底是什麼呢?灌頂就是一個高層次的授戒。比如授比丘戒、比丘尼戒時有一個儀軌,授菩薩戒時也有一個儀軌,同樣,授灌頂時還是有儀軌。更確切地說,受灌頂就是受密乘戒。如我們去受大幻化網灌頂,幻化網有五條根本戒、十條支分戒,我們首先要看能否做到這些戒律的要求。如果目前能夠做到,就去接受這個灌頂;如果根本無法做到,就不能去受,否則灌頂後會犯戒的。凡是灌頂都是授密乘戒,只是戒條各不一樣,有多有少。這些戒律中有一些是一般人做不到的,但經過開許,也會有代替的方法;還有一些戒條是一般人能夠做到,而我們卻做不到的。所以,首先要了解灌頂的那些戒條,若覺得能夠接受,才可以去受灌頂,這樣才是如法的。若灌頂時根本不知灌頂就是授戒,而且上師們也不講,灌頂三四年後還是不懂。以後看到密乘戒的法本時,才發現兩件事:或是根本就沒有得到密乘戒;或是密乘戒早就破了。這有兩個原因:一是自己沒有好好考慮;二是授灌頂的人沒有介紹。律經裡講,如果給某人授比丘戒或比丘尼戒,必須先要清楚地告訴他從今以後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佛說:假如拿一把非常銳利的刀交給屠夫,讓他去殺生,這肯定有很大的罪過;但是,這個罪過卻不如為一個人傳戒,卻不給他介紹戒條的罪過大。有人會提出疑問:授戒不是很好嗎?灌頂不是很好嗎?為什麼會有罪過呢?因為,如果他真正得到了灌頂,卻因上師沒有傳講戒律而犯了密乘戒,那麼他不是要墮金剛地獄嗎?這個灌頂對他到底是利益還是傷害呢?當然,這是上師的責任,不是我們的責任。可是現在已經破戒了,即使責任不在我們,而受害者卻是我們。所以,接受灌頂前首先必須懂得灌頂是授密乘戒。雖然得了灌頂後,可以被開許看密乘的書,而且可以逐漸地、間接地增長一些智慧,減少一些罪業,但灌頂主要是授戒。介紹了什麼是灌頂,接下來講得到灌頂所要具備的條件。
二因指相應因和俱生因。相應因本來是指人體裡的氣脈明點等。對於一個六根具足之人,這個條件基本上是具備的,所以不用考慮。俱生因指灌頂用的法器,如寶瓶、佛像、甘露等。有了一個瓶子,上面插一根孔雀的羽毛,是否就是一個法器呢?不是。要成為法器,除了需要很多其他東西外,還需要金剛上師的加持。你們經常說「加持」、「加持」,但是否知道什麼叫加持呢?所謂加持,就是有一定能力的人,在某種物品裡面加入一種能力。比如說,平時我們喝的水只是自來水或礦泉水等,只能解渴;但加持過的水,就有能力消除業障和增長智慧。它的能力之源是什麼呢?是不是念一個經就有這種能力了?不是。如果念一念經就叫加持,那凡是認字的人都可以做到。事實上,加持的來源是一定層次的修證,這樣的人才能夠加持這些灌頂用的法器。現在,有錢的人可以購買到外表非常莊嚴的金銀做的寶瓶,裡面需要的很多藥物也可以在中藥市場買到。但金子就是金子,金銀不會有什麼加持吧?同樣,佛像、甘露水等也需要開光、加持。在我們眼睛能夠看到的物體上,有一種肉眼無法看到的能力,那就是通過他們的開光、通過他們的修證加持得到的。這是金剛上師們的事。如果我們選擇了具德的金剛上師,他肯定有這個能力,我們就不用考慮俱生因。第一是因緣。修密乘的金剛弟子所要具備的條件叫做因緣。他需要具備什麼樣的條件呢?他要對密乘有堅定不移的信心,且在灌頂的現場,能夠聽到金剛上師講的話、念的儀軌,需要觀想的能夠觀想。這種人可以說因緣已經具備了。如果對密法沒有什麼興趣,或者是以好奇心去接受灌頂,這種人就不具備因緣,也得不到灌頂。有些人雖然對密法有一些信心,但是到了灌頂現場不認真聽,也不具備因緣。第二是增上緣。這是金剛上師要具備的。如上所講,金剛上師相當重要。你們中的居士都去過學院,在學院聽過很多法,基本上沒有問題。但在其他地方,不能經常聽法的那些居士,雖然非常虔誠,但是因為他們對密法不了解,缺少這方面的知識,所以非常盲目。他們不會選擇金剛上師,在這上面發生了一系列問題。如果金剛上師沒有灌頂的能力,就得不到灌頂。若只需授予灌頂的人能念一個經,那麼誰都有灌頂的資格,但事實卻不是這樣。他必須要精通密宗的經典而且要有修證,特別是在生起次第和圓滿次第上,要有一定的修證層次,才可以給人灌頂。這樣的灌頂才是如法的,其他的灌頂都是形式。聽聽那些聲音也是有功德的,那也是續部裡的金剛語,除此以外,得不到什麼。因為,這裡面沒有什麼可以得的,如同鍋裡有東西卻沒有瓢,能舀得出東西嗎?所以,觀察、選擇上師很重要。第三是所緣緣。金剛上師是標準的金剛上師,我們自己也有信心,且所用法器也很圓滿,是加持過的,但是還需要具備一個緣。灌頂中,上師會讓我們做很多觀想,如果不觀想這些,就不具備所緣緣。所以,在灌頂的時候,要認真聽灌頂詞,讓我們觀想的都要一一觀想,這些全部做到,才能夠得到灌頂。如果你的身體雖然在灌頂的現場,但心裡卻在胡思亂想,是得不到灌頂的,這很容易發生。你們很多人都去學院接受過灌頂,灌頂的金剛上師已經具備了上師的條件,找不到再好的了,而且在法器和灌頂的儀式上也無可挑剔,但是我們有沒有認真去聽,去觀想呢?若是沒有,灌頂還是不圓滿的。第四是無間緣。無間緣是指灌頂的次第不能顛倒,前面的灌頂和後面的灌頂,一個一個不能錯亂,但這不是我們的事,是金剛上師的事。綜上所述,在灌頂時,我們自身要做的,是首先觀察選擇好金剛上師,然後到灌頂的現場,認認真真地聽,上師讓我們觀想什麼,我們就認真地觀想。前面講的兩個因四個緣,其中缺少哪一個都得不到灌頂,這在經書裡講得很清楚。經中有一個比喻,古代的馬車有兩個輪子,若缺少了任何一個輪子,它都無法行駛。同樣的,這六個因緣裡缺少任何一個,我們就不能得到灌頂。所以,如果我們想得到一個真實的灌頂,就要想盡一切辦法具備這六種因緣。灌頂完後,還有一個更重要的事——護持密乘戒。灌頂就是接受密宗的戒律,在灌頂時所發的誓言必須要做到,否則就要犯密乘戒,墮金剛地獄,那是非常非常危險的。犯戒者很危險,金剛上師們也有危險,除非是佛或很高層次的菩薩,因為他們不受因果的影響。凡夫有沒有灌頂的資格呢?也可能有。凡夫中修到加行道較高層次的人有資格灌頂,但是他也有可能墮地獄。因為凡夫有可能犯戒,如果犯戒,就有可能墮落。既然這樣的金剛上師都有墮地獄的可能,那接受灌頂的人當然也有墮地獄的可能。所以,灌頂後的第一個重要學處,就是詳詳細細地了解密乘戒,然後要好好地護持戒律。這非常重要。現在很多事已經顛倒了。比如,若首先把居士五戒介紹得清清楚楚,然後要求每個人都要受圓滿的居士戒,很多人就會十分害怕地說:「這我做不到,五戒中有的對我不合適。」但是,人們對灌頂的態度不是這樣。凡是有人授灌頂,大家都會去參加。若連居士五戒都不能完全做到,那怎麼接受得了密乘的戒律呢?這說明,我們接受灌頂之前根本沒有觀察。實際上,居士五戒的要求不是很嚴格,對傳居士戒的上師的要求也不那麼嚴格,對受戒者的要求相對來說也比較低;即使是這樣,很多人仍會覺得力不能及。而灌頂的時候,人們根本沒有這種感覺。假如有人灌一個大圓滿的頂,那麼此地凡是聽到這個消息的學密居士,肯定都會去接受這個灌頂。可不可以這樣做呢?前面講了,即便灌頂的法器、灌頂的儀式以及授灌頂者都非常圓滿,自己也有可能不能接受此灌頂。大圓滿有很多戒律,你能不能護持這些戒律,這一定要選擇!若居士的五條戒都要這麼認真選擇,那麼對密乘戒更要謹慎,不能掉以輕心。如法地接受灌頂、如法地護持密乘戒的功德與守持別解脫戒的功德相差天淵;然而,破密乘戒的危險性與破別解脫戒的危險性也相差天淵。不過,只要能認真護戒,根據密宗的要求如實去做,密乘戒也並非高不可攀。因為,密法不是針對登地菩薩,也不是針對佛,就是針對凡夫的。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也不要失望,因為佛所制定的密乘戒是凡夫能夠做到的,只是方法一定要正確。所以,若能如理如法地做,灌頂還是非常殊勝的。

生生世世不離師   恆時享用勝法樂

圓滿地道功德已    唯願速得金剛持

                                

申明:圖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刪除.

解脫明燈ཐར་ལམ་སྒྲོན་མེ།(100%無色素 100%無香精 可食用的酥油燈 )

妙古藏香བོད་ཀྱི་གདུག་སྤོས།植物香料藥材、醇和綿柔的古法藏香、殊勝無比的聖物供養

護法甘露མཆོད་ཆང་བདུད་རྩ།天然糧食製作,殊勝無比的聖物供養)

請購聖物護身法寶,請點擊頁末閱讀原文四個字

相關焦點

  • 上師原音講法 | 三士道4-密宗灌頂上師條件(香港開示)
    三士道——阿旺嘉措金剛上師開示於香港分段連載:4-密宗灌頂上師條件
  • 上師是加持灌頂的本源
    吉祥佛智在那裡聽述了《密集金剛》,依止護足上師九年,密續部聽述了十八次,但他一直未能證悟。他請教上師:「為什麼我至今尚未證悟呢?」上師說:「我也沒有證悟。」九年後,他帶著明妃馬拉姆,將續部戴在脖子上,到印度金剛座背後一個叫嘎瓦的花園裡修持了十八個月,行持密咒行為六個月,終於獲得授記:他將在文殊菩薩前解除懷疑。
  • 密宗金剛乘上師的資格
    密宗金剛乘的上師密宗金剛乘的上師密宗金剛乘的上師資格要求極其高。(一)相續清淨,淨持律儀。沒有違犯灌頂時所受持的誓言和其他戒律。(二)廣聞博學。精通經續論典,精通經律論三臧,精通內密四續部的所有儀軌。精通一切密宗金剛乘基,道,果的一切續部意義。密乘的經典稱為續。(三)具大悲心。心地善良,對眾生具足四無量心。
  • 金剛上師【他興喇嘛】簡介
    尊貴的他興仁波切1969年出生在四川省甘孜州稻城縣,自幼6歲和高僧舅舅在家學習佛教文化
  • 灌頂程序簡介
    上師將告訴大家:入壇接受灌頂的目的不是為了眼前的安樂和自身的利益,而是為了眾生的利益和自己的長遠利益。還將告訴眾弟子:人身難得,生命短暫,業報不爽,輪迴苦多,勿失良機,修學三士道等內容,講明學習密法必先具備顯法修養基礎的道理。  (二)進行內灌頂。內灌頂也稱脫胎灌頂,此項灌頂,喻示受灌頂弟子已拋棄業體,在佛母腹中重新投胎降生,成為時輪金剛種佛子。
  • 【官方9.19】塔爾寺時輪金剛灌頂程序簡介(附本次法會最霸氣的一張照片)
    內灌頂也稱脫胎灌頂,此項灌頂,喻示受灌頂弟子已拋棄業體,在佛母腹中重新投胎降生,成為時輪金剛種佛子。三、請願——弟子請求上師引入壇城,請求指示皈依、發心等入壇必需條件。四、囑咐——上師囑咐如何持念,如何皈依發心,如何持戒等。五、持戒——上師宣布菩薩戒和密戒條款,眾弟子隨讀戒文,宣誓持戒。六、護持——上師進行保護和加持受戒弟子的持念、加印儀式。七、擲籤測器。
  • 灌頂的意義
    在修行密法時,首先要有一位具足實證資格的上師,設立本尊壇城,以使密法的修行者,能夠了解此種本尊的實修方法。概念梵語的意譯:原為古印度帝王即位的儀式。佛教密宗效此法,凡弟子入門或繼承阿闍梨位時,必須先經本師以水或醍醐灌灑頭頂。灌謂灌持,表示諸佛的護念、慈悲;頂謂頭頂,代表佛行的崇高。
  • 阿旺上師:修金剛薩埵的觀想
    眾生全部變成了金剛薩埵。供養了上師三寶就是自利,消除六道眾生的業障就是利他。                無量光芒收入「吽」字,發出去的光芒全部再收回來,從金剛杵腹部的「吽」字裡面融進去。然後「吽」字在腹部上的金剛杵一剎那就變成了金剛薩埵。
  • 雲南麗江指雲寺舉行金剛舞暨東寶仲巴活佛灌頂法會
    雲南麗江指雲寺隆重舉行護法瑪哈嘎拉金剛舞第17世東寶仲巴活佛蒞臨金剛舞法會跳金剛舞法會第17世東寶仲巴活佛為大眾開示東寶仲巴活佛為與會大眾灌頂參加法會的四眾弟子佛教在線雲南訊 2014年1月3日,雲南省麗江指雲寺隆重舉行護法瑪哈嘎拉金剛舞暨東寶仲巴活佛灌頂大法會。
  • 塔爾寺2015年格嘉活佛時輪金剛灌頂法會
    內灌頂也稱脫胎灌頂,此項灌頂,喻示受灌頂弟子已拋棄業體,在佛母腹中重新投胎降生,成為時輪金剛種佛子。三、請願——弟子請求上師引入壇城,請求指示皈依、發心等入壇必需條件。四、囑咐——上師囑咐如何持念,如何皈依發心,如何持戒等。五、持戒——上師宣布菩薩戒和密戒條款,眾弟子隨讀戒文,宣誓持戒。六、護持——上師進行保護和加持受戒弟子的持念、加印儀式。七、擲籤測器。
  • 金剛上師諾那呼圖克圖開示(二)
    金剛上師諾那呼圖克圖開示(二)灌頂問:密宗灌頂大法有哪幾種?其灌頂功德如何?又參加灌頂之人,有無限制?乞略開示。答:灌頂法很多很多,簡單言之,約可分為大灌頂、說法灌頂、觀像灌頂、結緣灌頂,但各種灌頂之功德均相等,並無差別。至於灌頂功德之大,不可思議。
  • 金剛上師戴德普傳焰口施食簡儀(初級版)
    戴上師自特殊年代(1967年)起,為救運動中遭難眾生,冒險在自家中啟放焰口施食,至今四十餘年。法本歷經修改,均按施放時具體情況而定,幾十春秋之增刪,法本更趨完善。為普及焰口施食大法,利益更多眾生,上師將五六小時的焰口法本簡化成10分鐘人人可修習的《焰口施食簡儀》(此乃最方便最普及的初級儀軌,待您修到一定程度後,可向戴上師請求高一級的儀軌,逐步進階)。
  • 密宗灌頂的終極意義到底是什麼
    說到灌頂,藏文是wang,這個詞到底代表什麼意義?首先要知道,我們的本性,也就是所謂的「佛性」或者是如來藏,這個心的究竟本性是與生即內存於我們。灌頂的過程將此一潛能帶出來,潛在能力更完整地展現自己。能讓此灌頂在你心中成就的基礎,就是你心中的自性,也就是佛性。灌頂可以授權你進入五方佛的要義中。特別是每個人將根據自己的習性,在特定的某方佛中成就開悟。
  • 獲得幸福,從遇見上師開始
    比如,一聽到何處有灌頂,大家就趨之若鶩,從不仔細觀察授予灌頂之人有無做金剛上師的資格,盲目地去接受。結果在灌頂之後不到一個星期,就發現上師的種種過失,又開始退失信心,隨意誹謗已經與自己建立了師徒關係的上師,這是極為可怕的。 密宗特別反對作為上師,不觀察弟子的根器,便胡亂傳授密法、隨意賜授灌頂,以及作為弟子,不仔細觀察上師,盲目地接受密法、接受灌頂的做法。
  • 金剛乘的清淨指沒有二元對立,清淨了「淨」與「不淨」的判斷取捨
    金剛乘說:「很好,你現在可以有個比你好的上師,他有這等長處、有那等功德;實際上你希望自己有什麼品質,上師就有這些品質。」金剛乘的方法非常聰明!和其他乘不同,它準許你幾乎可以崇拜你的上師。金剛乘裡有許多不同的方法以上師為道來修行:例如上師瑜伽,把自己的心和上師的心相融合;此外,還有灌頂等等。
  • 辛亥革命老人黃元秀居士與藏密上師的深厚法誼(二)
    這十多年裡,他的佛緣進一步加深,不僅與漢傳佛教的高僧大德多有交往,尤其是同藏密上師的法緣更為深化。1930年,恰值九世班禪到杭州,他皈依班禪大師。1933年,諾那呼圖克圖自莫幹山來杭傳法,他又皈依諾那上師。後上師又於湘潭蘭園給他再次灌頂,傳授大白傘蓋佛母簡修法。
  • 菩提洲佛子心語:金剛上師
    我說:「不知道,反正這位上師我見過。」當時我心裡十分堅定,而她很納悶,因為彼此並不熟悉就沒再多問。我得到上師的法相,如獲至寶,心裡非常高興。這時一位師兄過來說道:「看來你與希阿榮博上師有緣。」我急切地問道:「在哪裡能見到上師,我非常想親眼見一下上師。」這位師兄說上師現在在成都。我追問道:「我能馬上見到上師嗎?」她說:「不知道,上師很忙。不過明天上師會給一個師兄家佛堂開光,到時我通知你們。」
  • 傳承紅白兩教 大成就者 女金剛上師 上靈下明 呼圖克圖 傳略
    靈明上師 修持精深,通藏文,學過顯密各派教法,得紅白兩教傳承,曾隨貢嘎上師18載,住貢嘎山巖洞修持數年。靈明上師是中國近代最傑出的女性密宗成就者!最傑出的女性金剛上師!豪門千金 不戀紅塵崇妙法靈明上師出生豪門。千金之軀,天性奉佛。她自幼打坐念佛持咒。直至暮年,雖歷經劫難,她兩腿仍然柔軟,不需手扶,即能輕易地雙盤跏趺。
  • 上師篇:覺囊派祖師吉美多吉
    吉美多吉仁波切自幼聰慧超群,習誦經論及儀規不經苦行用功而迅速通曉,後依止覺囊第四十四代時輪金剛法王阿旺貢秋達吉為根本上師,並在阿旺貢秋達吉座前修習覺囊傳承之五加行與時輪金剛的生圓次第之六支瑜珈,法義功德相繼圓滿。在風雲變幻不定的年代,佛教衰微之時,吉美多吉仁波切身居僻靜之處,致力於修習密法而成為自在大成就者。
  • 金剛上師陳健民談藏密雙修
    陳健民上師是大陸十大修行人之一,蜚聲國際的佛教泰鬥,是傳承喇嘛紅教--諾那呼圖克圖的弟子,西藏密宗權威。陳健民上師曾參學三十七位師父,曾留學康藏五年,受過密宗七個教派許多的灌頂及教授,包括格魯、寧瑪、噶瑪噶舉、香巴噶舉、爵囊巴、竹巴噶舉及薩迦各派。 單獨在印度閉關二十五年,並曾在巖洞、墳場閉長期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