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位於中國西南部、長江上遊地區,位於中西部地區結合部,西扼川蜀,東控荊襄,戰略地位極其重要,每逢天下大亂,總是首當其衝,在此期間湧現出了很多的名將,現在就古代重慶的十大名將進行一一詳解。排名不分先後,以所處的時代順序進行排列。
巴國將軍巴蔓子:巴蔓子,古巴國忠州人,在今重慶市忠縣,是戰國時期的巴國將軍。以頭留城、忠信兩全,為巴國之魂。
約公元前4世紀,巴國國勢衰落,一些貴族趁機向巴王發難,武裝叛亂,民不聊生。駐守在巴國東部邊境的巴蔓子將軍決定趕回國都江州平亂,但他掌握的兵力卻不足以戰勝貴族武裝,巴蔓子決定向東邊的楚國借兵。巴國將軍蔓子許諾酬謝楚國三城為代價,借楚兵平息內亂。內亂平定後,楚國找到巴蔓子索要城池,蔓子認為國家不可分裂,身為人臣不能私下割城,但不履行承諾是為無信,割掉國土是為不忠,蔓子告曰,將吾頭往謝之,城不可得也。於是自刎而死,以頭授楚使。巴蔓子以頭留城、忠信兩全的故事,在巴渝大地廣為傳頌。
折衝將軍甘寧:甘寧,巴郡臨江人,在今重慶忠縣,三國時期孫吳名將,江表之虎臣。
甘寧性情意躁,易於激動,但他勇敢堅毅,輕財好施,深得士卒擁戴。歷仕於劉表和黃祖麾下,但未受重用。後甘寧率部投奔孫權,開始建功立業。曾經力勸孫權攻破黃祖佔據楚關,隨周瑜攻曹仁奪取夷陵,隨魯肅鎮益陽對峙關羽,隨孫權攻皖城擒獲朱光。率百餘人夜襲曹營,斬得數十首級而回。在逍遙津之戰,他保護孫權蹴馬趨津,死裡逃生。孫權曾說,孟德有張遼,孤有甘興霸,足相敵也。陳壽在史書中將他列為江表之虎臣。
巴郡太守嚴顏:嚴顏,東漢末年巴郡臨江人,在今重慶忠縣,東漢末年名將,壯烈將軍。
東漢末年,嚴顏初為劉璋部下,擔任巴郡太守,鎮江州。建安十七年,劉璋懾於北方曹操的威脅,遣法正於荊州迎劉備入益州,嚴顏認為這是留虎自衛的愚蠢舉措。劉備進入益州後便還攻劉璋,諸葛亮率張飛等溯江而上,攻破江州,生擒嚴顏。張飛斥嚴顏曰,我大軍至,為何不降而敢拒戰?嚴顏回答道,是你們不守信義,侵奪我州,我州只有斷頭將軍,而沒有投降將軍!張飛大怒,喝令將嚴顏斬首。嚴顏面不改色,怒說,砍頭便砍頭,何為怒邪!張飛敬佩嚴顏的勇氣,遂釋放嚴顏並以嚴顏為賓客。東漢獻帝建安十九年,劉璋兵敗失益州,嚴顏聞訊後自刎於守土。
鎮東將軍忠貞侯秦良玉:秦良玉,四川忠州人,在今重慶忠縣,明朝末期戰功卓著的民族英雄、女將軍、軍事家、抗清名將。
秦良玉膽智過人,擅長騎射,又擅長做文章,姿態風度嫻靜文雅。行軍治兵,號令嚴明,所領軍隊號稱白杆兵,遠近聞名。其丈夫馬千乘被害後,因其子馬祥麟年幼,秦良玉於是代領夫職。秦良玉率領兄弟秦邦屏、秦民屏先後參加抗擊清軍、奢崇明之亂、張獻忠之亂等戰役,戰功顯赫,官至明朝的光祿大夫、忠貞侯、少保、太子太保、太子太傅、四川招討使、中軍都督府左都督、鎮東將軍、四川總兵、提督、一品誥命夫人。明朝滅亡後,南明王朝追諡秦良玉為忠貞侯。
中軍都督一品夫人白再香:白再香,土家族,重慶酉陽後溪鎮人,明末著名女將,與石柱女土司秦良玉一起被時人譽為土家女中豪傑。
白再香,少時容顏舉止俱佳,性格剛毅勝過男兒,擊刺諸投樣樣精通,有妹二人,白再英、白再筠,均為女中豪傑。明萬曆四十七年,明軍在關外和後金軍決戰,遼東告急。明廷調集酉陽土兵援遼抗金,土司冉躍龍身體有疾,不能親率土兵出徵,白夫人自告奮勇,巾幗不讓鬚眉,與躍龍弟見龍、子天育、天允、白再英、白再筠、白邦銘等一起率兵出關,數戰皆捷,解奉集之圍。再援瀋陽,在渾河一戰失利,見龍戰死,酉陽土兵陣亡1700多人。天啟元年,四川永寧土司奢崇明作亂佔領重慶,明廷急調石柱、酉陽土兵前往圍剿。白夫人再次代夫出徵,與石柱土司秦良玉一起平息了奢崇明之亂。白夫人援遼平奢戰功卓著,天啟皇帝敕封她為漢土官兵中軍都督,誥封一品夫人。其妹白再英誥命二品安人,白再筠誥命三品宜人。
兵部尚書長壽伯王應熊:王應熊,明重慶府巴縣樂磧青溪裡人,在今重慶市渝北區洛磧鎮,官至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兵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督川、湖、雲、貴軍務,為明末名將。
王應熊極聰慧,少家貧,力學,得到曹學佺賞識和栽培。王應熊性格豁刻強橫,人多畏之。南明弘光政權任王應熊為兵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總督川、湖、雲、貴軍務,楚、鄖、貴、廣悉聽應熊節制,專剿張獻忠,賜尚方寶劍。王應熊散盡家財,招兵數千人,開府遵義,推薦川將羅於莘、侯天錫、曾英、王祥。八月,王應熊到巫山,組織川東一帶武裝抗擊張獻忠。楊展收復川南,王應熊轉移到綦江,又轉移到瀘州,最後回駐遵義。隆武二年,清軍入川,招降王應熊,王應熊斬殺來使,棄遵義入畢節。永曆元年,封長壽伯,至仁懷卒。
太子少保鎮遠將軍李芳述:李芳述,四川合州人,在今重慶市合川區,清朝著名將領。
李芳述家貧幼孤,年輕時因戰亂流亡到貴州仁懷縣入伍參軍。康熙三年,貴州水西土司安坤發動叛亂,李芳述隨軍前往徵剿,因功升任千總。三藩之亂爆發,不願參與叛亂,後趁機率領重慶、瀘州、敘州所屬州縣文武官吏歸順清朝。李芳述駐守敘州期間,遇到吳軍大舉來攻,果斷設伏,大敗吳軍,斬殺大半吳軍士兵,降服吳軍將領夏升、羅應甲等人,並奪回百姓兩千餘人。李芳述因功升任西寧總兵,從徵雲南。康熙二十年李芳述作為前鋒,經大象嶺東面出兵,在關山擊敗吳軍。率軍渡過金沙江,會合趙良棟大軍直取雲南,攻陷昆明,吳世璠城破自殺。康熙四十二年,湖南暴發苗民起義,李芳述奉命率軍前往徵剿,深入苗民腹地,平定叛亂。李芳述為清朝平定內亂、維護國家統一立下赫赫戰功,歷任貴州提督、太子少保、鎮遠將軍。
湖南提督鮑超:鮑超,夔州安坪藕塘人,在今重慶奉節,清朝晚期湘軍名將。
鮑超行伍出身,先從向榮赴廣西鎮壓太平天國運動,後調充湘軍水師哨長。先後戰嶽州、武昌、金口,為記名水師總兵。鹹豐六年,募湘勇創立霆字五營,改領陸軍。轉戰湖北、安徽、江西、浙江、廣東、河南、陝西各地,歷官湖南綏靖鎮總兵至浙江提督,封一等子爵加一雲騎尉世職。同治六年,率部赴陝西鎮壓捻軍,在安陸之戰中被劾誤期,辭官。光緒六年起任湖南提督,再募軍駐直隸樂亭防備俄國。光緒十年,中法戰爭爆發,率部駐防雲南白馬關外備戰。鮑超一生參加過500場以上戰役,身被傷108處。光緒十二年逝世,諡忠壯。
湖北提督向榮:向榮,四川大寧人,在今重慶市巫溪縣,晚清名將,官至四川提督、固原提督、廣西提督、湖北提督,卒授一等輕車都尉世襲。
1851年,太平天國金田起義爆發,向榮率部前往鎮壓,圍追堵截太平軍於廣西桂平、武宣、象州間。太平軍突圍,出廣西,入湖南,克武昌。他率部尾追,被授為欽差大臣,專辦軍務。太平軍棄武漢夾江東下,攻佔南京,改稱天京。向榮又率部尾追,於城東孝陵衛建立江南大營進行圍困,並防止太平軍向蘇、杭發展。由於天京城大而所部兵力不足,故久攻不能破。1854年夏,從廣東調來紅單船50艘,與江北大營商定一半留泊鎮江,另一半歸他指揮,開赴南京上遊。與此同時,派出兵勇進佔太平,由此水陸依護,多次擊敗太平軍水師及運輸船隊,使太平天國都城天京的接濟受到嚴重威脅。1856年初,洪秀全、楊秀清從西徵戰場調集大軍回救天京。江南大營四面被圍,向榮被迫放棄大營退守丹陽,被革去湖北提督職,留任欽差大臣,繼續督辦軍務。旋以年老多病,又遭此慘敗,憂忿而死。
正定總兵徐邦道:徐邦道,四川涪州人,在今重慶市涪陵,清末名將,徐邦道曾參與鎮壓太平天國、捻軍起義和甲午戰爭,其指揮的土城子阻擊戰是甲午戰爭爆發以來清軍的一次重大勝利。
徐邦道行伍出身,隨楚軍參與鎮壓太平天國,攻克漢陽有功,升千總。隨李孟群攻克英山、霍山,升守備,賞戴花翎。鹹豐八年,攻克三仙莊,升都司。鹹豐九年,再次收復霍山縣,以功晉參將。同治元年,石達開攻涪州,徐邦道衝鋒在前,奪取山梁,乘勝追擊,攻佔仰天窩,俘斬數千,因解圍涪州有功,遷副將。同治二年援救陝西漢中,俘獲太平天國將領、瑞王藍城春之弟,賜號冠勇巴圖魯。同治三年,跟隨楊鼎勳援救江蘇,先後收復常州、湖州。同治四年,跟隨郭松林、楊鼎勳從海路援救福建,收復漳州,肅清福建全境。同治六年,隨淮軍名將劉銘傳鎮壓東捻軍,東捻軍平定,論功以提督記名。同治七年,隨楊鼎勳擊潰張宗禹於滄州減河橋口,西捻軍平定。甲午戰爭爆發,出兵抗日,在土城子阻擊戰擊敗日軍,是甲午戰爭爆發以來清軍的一次重大勝利。
除了以上羅列的古代重慶十大名將,還有一批名將也是武功顯赫,但是未能進入前十。如抗倭名將蹇達、抗英名將黃開基、光復重慶的將軍劉時俊、南宋抗元將軍趙昴發、前蜀大將張武、陝甘提督胡超、黔西總兵李如碧等。
如果按照古代重慶的十五大名將進行篩選,再增加五位名將,還有哪些名將可以入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