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疑推理劇要想做好,本就難度很高,更何況還是以音樂劇的形式。
去年冬天,一部改編自韓國懸疑推理音樂劇的《水曜日》超出了預期收穫了口碑,順應觀眾的呼聲,這部劇今年秋天啟動了第二輪巡演,11月初將重遊上海人民大舞臺,連演14場。
除了演員陣容較去年翻一倍,重新歸來的《水曜日》還新增了一個「二哥視角」的版本,與「大哥視角」的版本結為雙璧,交替上演。
披著懸疑驚悚的外殼,《水曜日》的背後其實是溫暖和治癒。故事從德國一位心理學博士家中起火展開,家教瑪麗從火中救出四個孩子,然而四人卻再也記不起當晚發生的一切,塵封12年的舊案因為博士遺留的一本筆記再掀波瀾,四兄妹重聚,迎接他們的到底是大白的真相還是更深的黑暗?密封的潘多拉魔盒被打開了。
四個當事人都經歷了極致又虐心的事件,都有隱秘又豐富的內心世界可以挖掘,內容是均衡的。韓國編劇從四個人的視角寫了四個不同版本,而中文版《水曜日》第一輪是跟著大哥的視角來完成敘事的。
演員們演繹劇中片段
導演高瑞嘉解讀,當四個當事人分別去講述和延伸這個故事時,大哥版也許是最簡單的版本,它的線索從頭到尾都很清晰,對觀眾來說也更容易理解,「這也符合大哥的身份和性格,作為律師,他糾結於當年事件的始末,順著案件的線索一步步追尋真相,更像一個偵探。二哥的性格很不一樣,他是一個藝術家,性格偏執且衝動,對12年前遺留下的傷痕,他本能地感到恐懼和顫慄。」
二哥版的故事背景來源於「睡魔」傳說。二哥希望自己是睡魔,希望自己看不到當初發生的一切,然而痛苦的記憶讓他困在恐懼的漩渦裡,造成了更大的傷害和壓力。
如果說大哥版是《福爾摩斯》那樣的推理劇,將故事層層遞進,抽絲剝繭,二哥版更像是《漢尼拔》,更偏向於心理戲,會看到人物在心理治療的過程中如何面對最初的傷害。所以,即便去年看過大哥版,觀眾也不用擔心二哥版被劇透,兩個版本可以相互參照,加深自己對故事的理解。
「我們下午和晚上可能就要演不同的版本,演員的細微變化很多,有時候可能只是一兩句話的改動,卻是不同的視角和切入點,意思也完全不一樣了。」高瑞嘉笑說,今年的排練更專注在二哥版上,無形中就「覆蓋」掉了先前的版本,對演員來說比較痛苦。
音樂總監魏詩泉補充,以二哥視角陳述的內容比較特別,所以新增了一些新歌。編舞劉艾則說,二哥版有比較多的感情線,所以多了一些雙人舞,「大哥更理性,他的肢體設計更規整,像被支配的木偶。二哥更感性,他的傷痛、經歷和大哥是不同的,所以他的肢體表達、發力方式都有較大的轉變,有一些替換的道具,基本每一首歌都有肢體和調度上的改動,這些細微的調整對演員來說更有挑戰。」
「這是懸疑推理音樂劇,但其實它不是層層剝開去發現真相的懸疑,而是這些人如何面對當年的傷痛,如何走出陰霾,如何繼續幸福地走下去。」高瑞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