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國君主和肱骨勳貴們,共患難之後能否共富貴?取決於時間

2020-12-14 熊貓補刀

漫長的中國歷史有一個有趣的問題:開國君主和肱骨勳貴們,共患難之後能否共富貴?

劉邦、朱元璋殺功臣;嬴政、劉秀李、李世民不殺,關鍵在哪裡?

這個話題屬於中國歷史上永恆的爭論。

基本所有歷史愛好者都會遇到它。我也經常和朋友們談起這個話題,自認為了解其中的門道,之前也寫過一篇文章。

但是日常交流中,還是經常碰到它。今天就特意寫一篇文字,把它重新整理一下,算是和朋友們交流心得。

開國君主大都是雄才大略的人物,這種人順應歷史大趨勢而生,身邊會雲集一幫能人、賢人、狠人,從而建立一番赫赫功業。

那麼功成名就之後,這些雄才大略的開國君王們,如何與幫助他打天下的肱骨之臣相處?殺戮還是共享榮華?就成了大歷史天空下一道絢麗的風景。

01 殺戮與否?

開國君主與功臣的故事填滿24史,前後橫跨數千年,看似非常複雜。但仔細研究之後,就會發現很簡單。他們的關係大致如下:

第一種情況,殺功勳;代表人物劉邦、朱元璋。

劉邦殺韓信、殺英布、殺彭越,殺得歷史上留下一個「兔死狗烹,鳥盡弓藏」的典故;逼得張良趕緊退隱。

但劉邦好歹沒殺文臣,蕭何、曹岑、陳平等都得以善終。

到朱元璋那裡更嚴重了,殺藍玉、馮勝、傅友德等武將,也殺李善長、楊憲、胡惟庸等文臣。

劉伯溫想學張良歸隱?沒門!

第二種情況,共富貴。代表人物嬴政、李世民;劉秀、趙匡胤。

不論是文臣武將,都不殺。但處理方式完全不同。嬴政和李世民,文臣武將都繼續用

嬴政讓蒙恬帶大軍在北方修長城,抵禦匈奴;讓屠睢、趙佗南徵百越之地。

李世民讓李靖北徵突厥,出將入相。

而且把大將軍李勣留給自己的兒子,繼續東徵西討,打下赫赫大唐江山。

劉秀和趙匡胤,基本上是用文臣不用武將。

劉秀做得相對比較隱晦,通過「高秩厚禮,允荅元功」,去實踐「偃幹戈,修文德」、「去甲兵,敦儒學」。

於是武將們紛紛解甲歸田,包括歷史上流傳的「雲臺二十八將」。

其實就是實控人(開國君主)通過高官厚祿買斷創業者(功臣肱骨)的股份。

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也是一樣,高官厚祿買開國元勳的權力。只不過他幹得更著急,沒有拿下燕雲十六州就收權。

開國君主與勳貴背後的關係,大致就這幾種情況。

那麼那些雄才大略的君主們,如此選擇的背後邏輯是什麼?

千百年來,這些問題一直比較吸引大眾的眼球。

畢竟都是共患難出來的,如果不能共富貴,確實很刺眼。

02 如何共富貴

是否共富貴,關鍵原因在哪裡?對於這種情況,江湖上流傳著不同的解釋。

解釋一:性格不同。

劉邦、朱元璋來自社會底層,看了太多人性醜陋,容易猜忌,所以成功之後,容易開殺戒,可共患難,不可共富貴。

嬴政、李世民這種,出身比較高,有貴族氣質,所以成功之後對肱骨之臣容易信任,可共富貴。

——這種解釋呢,不能說沒有道理,其實很牽強。

劉秀,其實出身也不高貴,反而各方面平衡得都比較好。

嬴政早年的際遇其實很不好,最終也沒有過於猜忌。另外還有成吉思汗,其實和嬴政一樣,也沒殺任何功臣。

解釋二:格局不同,缺乏共享思維。

劉邦,搞什麼「白馬盟誓」,只封劉姓王;先前封了幾個異姓王,最後都想辦法弄倒了。

朱元璋,乾脆只封自己的兒子去各地當王爺,而且把子子孫孫的待遇福利搞得很好,以至於明朝末年,數量龐大吃皇糧的朱家子孫嚴重拖累了明朝財政。

——這種解釋呢,其實也牽強。

還有其他很多種解讀方法,就不再一一列舉,但大致都沒說透。那麼本質是什麼?有兩把鑰匙:

歷史鑰匙;君王鑰匙。

03 歷史鑰匙

如果仔細讀歷史,就能發現其中關鍵的歷史鑰匙。

對於開國君主來說,不論是哪個階層出身,能走到開國君主那個位置上,都經歷過最殘酷的考驗。

他們早已超越了出身的階級,進階到食物鏈最頂層,他們是那個時代最傑出的政治家,都有海納百川的胸襟。

那個層面的人物,他們自身的一些習慣,當然也會影響他們的某些決定,但那都是小的層面。當他們做戰略性質的決策時,主要看戰略大趨勢,很少會被細節影響。

戰略層面上,這些人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吸納天下英才為「我家」所用。劉邦晚年的《大風歌》,其實是所有最高領導的心聲。「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其實就是找人給咱家守護家產的意思。

理解了這些,就很容易明白,殺功臣還是不殺功臣,關鍵要看這些功臣——時代俊傑——是否威脅到皇權?

肱骨功臣是否威脅王權的評判標準有兩條:

標準之一,歷史經驗

中國人善於總結歷史經驗,二十四史其實就是歷史經驗大總結。開國君主,會以史為鑑,總結哪些因素對皇權構成威脅。

嬴政時代,他的政治理想氣吞天下。統一六國之後,他還想繼續開疆擴土。那種情況下,人才太少。

所以文臣武將都要繼續發揮作用,所以功高蓋世的王翦也能善終,所以聲名顯赫的蒙恬、李斯等人都能繼續風光。

劉邦不同,他經歷了秦末大起義和楚漢戰爭,深知傑出將帥的破壞力,所以選擇殺韓信等人。同時他又需要搞建設,所以把能臣幹吏都留了下來。

從歷史進程上來看,武將並沒有辜負西漢。

諸呂威脅劉家皇權,太尉周勃發揮了決定性作用。

七王之亂,又是周亞夫力挽狂瀾。

在漢武帝時代,衛青、霍去病開疆擴土。

最後篡西漢皇位的王莽,也不是武將。

這種情況下,東漢開國者劉秀,總結歷史經驗教訓時,自然沒必要效仿劉邦去殺武將。如此劉秀和他的雲臺二十八將,反而在青史上落得好名聲。

李世民在凌煙閣刻24功臣圖,其實就是效法劉秀,同樣也落下好名聲。

然而東漢和唐帝國,最終都亡於軍閥,這是血淋淋的教訓。

所以到趙匡胤開創宋之後,再次總結歷史經驗。加上趙匡胤他自己是軍人造反起家,還沒等拿下燕雲十六州,就急匆匆杯酒釋兵權,導致宋朝先天缺陷。

到南宋趙構,竟然連嶽飛都殺了

宋重用文人,最終被遊牧民族徵服。對漢文化底蘊深厚的南方而言,那是奇恥大辱。所以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後,對文人官吏集團前所未有地苛刻。

在大一統王朝歷史上,明是對文官最為苛刻的王朝,開國便屠戮文官集團,撤銷宰相制度,非常罕見,但也是對歷史總結的結果。

光憑歷史經驗,無法解釋所有問題。

——如果都是學前人,朱元璋就應該吸取劉邦封「劉姓王」太多,最終導致七王之亂的情形。實際上朱元璋給自己兒子封王,比劉邦還狠。

——隨著歷史的延伸,文官和武將都有過誤國的時刻,不可能全部都靠殺戮解決。

那就是第二把鑰匙,君王本身

04 君王鑰匙

實際上吧,開國功勳能否威脅到皇權,和開國君主本身有很大關係。

如果勳貴們比皇帝年齡大,死在皇帝前面,自然就無法威脅皇權。常遇春死得早,避開了朱元璋的屠刀。

看看不殺功臣的開國創業君主:

嬴政,20多歲親政,30多歲統一中國,比李斯年輕得多,和蒙恬歲數差不多大。

李世民,比凌煙閣24功臣都年輕。

成吉思汗也是,起家時很年輕。

——起家年輕的開國創業者,文臣武將都能繼續使用。尤其是建國之後還非常年輕的李世民,也能把文臣武將的價值最大化。

劉秀(公元前6年—公元57年),和二十八將中的主要功臣年歲相當。

趙匡胤(927年-976年),和主要將領石守信、高懷德等人年歲相當。

——和肱骨之臣年歲相當的開國創業者,大致能和諧相處,但武將會失去用武之地。所以東漢和北宋的開國武將都早早功成身退。

再看看殺功臣的開國君主:

劉邦比嬴政小3歲,比韓信大20多歲。韓信死時,才35歲。要知道劉邦在35歲時,還在市井中逍遙快活呢。所以劉邦無論如何不敢留一個年富力強的韓信在身後。

也就是說劉邦臨死之前才殺掉他們,就是擔心幾位威脅到自己老婆孩子的生命和財產。看了這個時間點就明白,劉邦並非是亂殺,而是到了那個點,不得不做選擇。

再看朱元璋殺的藍玉、馮勝、傅友德,時間點也類似。

在1392年之前,朱元璋並沒有殺武將。

常遇春死於1369年,病死。

李文忠死於1384年,病死。

徐達死於1385年,病死。其中徐達、常遇春和朱元璋算同代人。藍玉、馮勝、傅友德就比朱元璋年輕許多。

1392年,太子朱標死了,朱元璋選擇年幼的朱允炆為皇太孫。如果朱標還在,藍玉、馮勝、傅友德都不用死。

因為朱標跟著朱元璋打天下,在明朝建立過程中積累了足夠的威望,能震住那幫淮西勳貴悍將。

朱允炆乳臭未乾,所以朱元璋只能選擇在1393年殺藍玉,1394年殺傅友德,1395年殺馮勝。朱元璋本人死於1398年。

也就是說,朱元璋殺掉最後一批能徵慣戰的將領,也是風燭殘年了。

朱元璋這時候怎麼沒有考慮留下一兩個武將輔助朱允炆,防止出現漢朝老劉家王爺造反的那般局面?也許在他心中,朱家人造反,江山還是朱家的,但無論如何也要把所有外人造反的可能性滅掉。

——開國君主屠殺功臣與否,關鍵就在於它:時間。

任何朝代,開國創業君主年富力強時,都不會屠戮功臣。

如果功臣比開國創業君主年輕太多,如韓信比劉邦年輕20多歲,那就危險了。

這裡的危險,也有兩層解讀。比方說藍玉,如果朱標不死,藍玉還能保住命;換成年少的朱允炆,就活不成了。湯和,比朱元璋年紀大,快掛了,就能保命。

理解了這些之後,就可以揭開很多歷史謎團。

其實歷史上很多所謂的謎團,抽絲剝繭之後,都會發現其因果並不複雜,而且可以從中吸取經驗教訓為我所用。

而研究歷史的本質,就是要把這些看似複雜的東西簡單化。

相關焦點

  • 「共患難易,同富貴難」,東漢開國皇帝劉秀為什麼不殺手下功臣?
    共患難易,同富貴難。不過,劉秀與他的兄弟,倒是既做到了共患難,又做到了同富貴。打下天下後,劉秀手下的功臣們,終身富貴,而且,富貴爵祿還延續到了他們的後人。劉秀是怎麼做到的呢?長達30年的調整窗口開國皇帝最擔心的,還是後人壓不住這些老兄弟。英布造反時,曾說:韓信、彭越死了,劉邦年紀大了不會親自來,別人我都不怕!所以,如果開國皇帝時日不多,那就只能痛下殺手。
  • 夫妻間為什麼「共患難易,同富貴難」?也許是「補償心理」在作祟
    01共患難易,同富貴難有一位女性朋友,年幼時因家境貧困,父母不得已把她過繼給了她的小姨。雖然從小到大小姨和姨夫對她也不錯,可她總覺得他們之間缺少很多真實的感情,所以她心底沒有足夠的安全感。其實,這就是典型的」補償心理「在作祟,補償心理導致對婚姻的要求過高,如果達不到自己認定的目標和期望值,人就會患得患失,惶恐不可度日。朋友自小缺乏親情光環的圍繞,雖然過繼給了小姨,但是她自己從心理上並沒有真正融入新家,表面上在敷衍著親情,內心卻多少防備著新家庭的,畢竟她自己知道自己的身世。等走進婚姻後,有了自己的家,這時她才有了安全感和投入感。
  • 寫給亡妻:共患難卻沒能共富貴,唐代詩人一首悼亡詩無限傷感
    當然很多人依靠原生家庭雄厚的實力也能夠帶來保障,但對於絕大多數的人來說,一生當中能找到一個願意和你一起吃苦的人,乃是人之大幸。而如果這個人陪你吃了苦,卻沒辦法和你一起共富貴,可能就是人之大悲。唐代詩人元稹就有這樣的一段人生經歷。
  • 淮西勳貴與浙東集團:鬥得過政敵,鬥不過皇權!
    以太祖皇帝朱元璋滅元開始,至崇禎帝自縊煤山為終,共傳一十六帝,國祚二百七十六年。 朝廷中有兩個龐大派系的出現,自然會有很多的利益衝突的地方,於是劉伯溫就首當其衝的變成了淮西勳貴們的打擊對象。 況且,劉伯溫曾評價淮西勳貴為「驕兵悍將,必成禍端」,建議朱元璋將他們全部殺掉,這番評價被淮西勳貴們聽到後是氣的牙痒痒。
  • 「因為愛你,所以我只能陪你富貴,不能與你共患難」|百家故事
    正是因為這一點,小七和男朋友的感情裡,從來沒有異性的介入,矛盾也非常少。雖然彼此之間的感情談不上轟轟烈烈,也沒有那麼多激情與浪漫,但是有時候平淡才最為真摯。男友比小七早畢業,先在社會上打滾,等小七畢業的時候,男友已經穩定了工作,租好了倆人居住的房子。
  • 明朝文官權勢滔天,與文官制衡的宗室、勳貴是如何被擊垮的?
    即使是極度重文輕武,與士大夫共天下的宋朝文官也沒有像明朝文官一樣權力如此之大。大明建立之初,雖是文官治國,但明朝實行的是文武並重的國策,且大明開國皇帝朱元璋並不是多麼看重文官。從明朝開國功臣和明初封爵就可以看出,明代爵位分為公、候、伯三等,明代開國六公只有韓國公李善長一人是文官,而後世極度誇讚的劉伯溫只是誠意伯,爵位屬於最低的伯爵。
  • 亞馬遜創始人與妻共患難,不愛了也願與妻共享榮華富貴,他真牛!
    國納環境醬看來,「一個女人眼中成功的男人絕不是有錢就行,而是這個男人願與你共患難,即使他不再愛你了,也願與你共享榮華富貴。」而亞馬遜創始人傑夫·貝瑞斯就是這樣一個成功男人,他真的很牛。共患難助夫事業成長有很多網友指責貝素斯是個負心漢,而麥肯齊是個可憐蟲。那麼請問全世界還有這麼慷慨的負心漢,這麼富有的可憐蟲嗎?要知道當年貝索斯初見麥肯齊時,他們兩人必定是彼此相愛的,他們曾經有著美好的婚姻。
  • 父死嫡承到父子共治,古埃及君主如何確保王權能順利交接的?
    古埃及人對「共治」這種現象的產生可能還並沒有意識到它不同於「一人獨治」在古埃及文獻和官方史書中還並沒有見到 他們對於「共治」留下專門的觀察與思考,關於「共治」是在什麼時期出現在古埃及的,現在還難以考證,但是有相關的學者證實,早在古王國時期可能就有過父子共治,大約有九分之一的時間古埃及都處於共治統治之下,這是埃及父子共治最集中的時代,在後來的王朝時代發展中,託勒密王朝中後期的君主想要以其他形式來統治時
  • 從農民到大唐開國勳貴,原來是這樣的原生家庭造就了武則天
    而且,武士彠每次調任地方,都是帶著楊氏和其女兒們赴任,童年的武則天跟著父親走南闖北,遊歷了幾乎小半個中國。不僅開闊了眼界,也因此比一般貴族少女多了不少地方生活經驗。這樣豐富的童年經歷對她的個性塑造無疑是有巨大作用的,對她日後不出深宮執掌天下也是很有益處的。
  • 《瓦特爾的誘惑》大結局;當時共患難,終究還是錯付了
    《瓦特爾的誘惑》大結局;當時共患難,終究還是錯付了 2020-09-11 11:5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稱帝進行曲:中國古代開國君主的皇權開幕式(三代篇)
    沒有人能確定,作為曹魏帝國的開國君主,曹丕為什麼在大業初成之時便說出了如此低沉之語;但自歷朝朝代走馬燈一般的「更迭定律」直到曹丕死後也沒有改變過,並且還將會隨著人類一直走向時間的盡頭。然而相比於日本天皇的萬世一系,中國曆朝開國君主在稱帝之時卻必然會面臨著日本人所不曾也不需要面對的問題:如何論證新君主稱帝的正統性?
  • 該國為感謝中國雪中送炭,願與中國共患難
    一些國家在得到我國幫助後,為了感謝我國雪中送炭,甚至也是向世界宣布:無論遇到怎樣的事情,願與中國共患難,這個國家就是巴基斯坦。中巴開展友好合作如今,我國援助的國家有很多,其中關係最為鐵的國家,那就是歸巴基斯坦莫屬了。當兩國建交之後,就一直保持這友好的合作也交流。在早期的時候,我國發展緩慢,但巴鐵並沒有離開,反而多次向我國伸出援手,提供幫助。
  • 他的兒媳女婿都是出身勳貴名臣之後
    唐太宗共十四子,長子李承乾於貞觀九年完婚,八子李貞於貞觀十七年完婚。太宗十四子中,次子李寬、十一子李囂以及十二子李簡未及成婚便己夭折;而第十四子李明可能是在高宗朝完婚的;其餘十子應在太宗朝完婚。太宗共有二十一女,汝南、金山、晉陽三位公主未嫁早薨,常山公主未嫁。第二十一女新城公主於貞觀二十三年出降長孫詮。太宗二十一女中有十七位是在太宗朝完婚。
  • 歷史上越王勾踐臥薪嘗膽,他真的是一位賢明的君主嗎
    這是課本上對越王勾踐的正面描寫,那麼在真正的歷史上越王勾踐真的是一位賢明的君主嗎?在歷史上其實算不上是一個賢明的君主,據《史記》記載:範蠡遂去,自齊遺大夫種書曰:「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種見書,稱病不朝。人或讒種且作亂,越王乃賜種劍曰:「子教寡人伐吳七術,寡人用其三而敗吳,其四在子,子為我從先王試之。」種遂自殺。
  • 魏晉南北朝開國君主皆為卓越之人,為何其諡號都含有「武」字?
    古代在受中國文化影響的國家和地區都使用諡號。諡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曾短暫的廢除了諡號這一制度,但秦朝滅亡後漢朝時又恢復了諡號制度。諡號的評法魏晉南北朝時期是我國大動蕩的一個時期,時間跨度數百年。是在漢朝和隋唐之間的一段分裂混亂的時期,包含的政權為:曹魏、西晉、東晉、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宋、齊、梁、陳總共十二個政權。
  • 青山共風雨——富貴天成之命,有這3個特點
    青山共風雨——富貴天成之命,有這3個特點,建議收藏老師你好,麻煩看下這個八字的層次如何,事業如何?命主的八字為:壬子、己酉、戊申、乙卯,感恩。乍看命局,變感覺此人非富即貴,為何呢?五走均衡,命局平衡,是富貴的根本。命局五走平衡的人,遇事沉穩,性格平和,為人處世方面謙遜,得人心,不偏激。五走配置合理。五走出現該出現的地方,不雜亂,各司其責,分工明確。五走流通有情。
  • 丁偉表示與劉維偉親如兄弟:我們一起共過患難
    賽後,山西主帥丁偉總結比賽:「這場比賽我們準備很充分,最重要的是賽前叮囑浙江是強隊,我們心態要擺好,每一場球每一個回合,對現在的每個球員、對球隊都是一種積累,在場上要把訓練的東西和精神面貌體現出來。今天大家執行的不錯,最可喜的是籃板球有改善,稠州隊特點很明確,劉指導把隊伍帶到前三名不是偶然的,快攻轉換和外線精準投籃,他們做的都不錯,我們還是打一場總結一場,現在球隊很困難,大家要把勁保持住。」
  • 衰漫畫:雨中漫步好浪漫,大臉阿衰共患難,總有人為了學習抗風雨
    雨中散步好浪漫,阿衰「汗流浹背」窗外的天空烏雲滿布狂風大作雷雨交加,沒有帶雨傘的阿衰自然而然想要和大臉妹蹭一波雨傘,甚至還低聲下氣苦苦哀求。可阿衰萬萬沒想到大臉妹的雨傘是破的,還專門破了一處地方,簡直仿佛就是專門針對阿衰。
  • 確診後共患難,帶病拍視頻,白巖松特別感謝她
    好在,武磊和仲佳蓓一樣,現在都好得差不多了。白巖松道出了中國球迷的心聲——謝謝仲佳蓓!可以說,武磊和妻子是患難見真情!武磊能夠有如今成就,離不開妻子仲佳蓓的默默付出!兩人很早就結婚,如今育有2個兒女,仲佳蓓很少在公開場合露面,大部分時間都是家庭主婦,照顧武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