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長的中國歷史有一個有趣的問題:開國君主和肱骨勳貴們,共患難之後能否共富貴?
劉邦、朱元璋殺功臣;嬴政、劉秀李、李世民不殺,關鍵在哪裡?
這個話題屬於中國歷史上永恆的爭論。
基本所有歷史愛好者都會遇到它。我也經常和朋友們談起這個話題,自認為了解其中的門道,之前也寫過一篇文章。
但是日常交流中,還是經常碰到它。今天就特意寫一篇文字,把它重新整理一下,算是和朋友們交流心得。
開國君主大都是雄才大略的人物,這種人順應歷史大趨勢而生,身邊會雲集一幫能人、賢人、狠人,從而建立一番赫赫功業。
那麼功成名就之後,這些雄才大略的開國君王們,如何與幫助他打天下的肱骨之臣相處?殺戮還是共享榮華?就成了大歷史天空下一道絢麗的風景。
01 殺戮與否?
開國君主與功臣的故事填滿24史,前後橫跨數千年,看似非常複雜。但仔細研究之後,就會發現很簡單。他們的關係大致如下:
第一種情況,殺功勳;代表人物劉邦、朱元璋。
劉邦殺韓信、殺英布、殺彭越,殺得歷史上留下一個「兔死狗烹,鳥盡弓藏」的典故;逼得張良趕緊退隱。
但劉邦好歹沒殺文臣,蕭何、曹岑、陳平等都得以善終。
到朱元璋那裡更嚴重了,殺藍玉、馮勝、傅友德等武將,也殺李善長、楊憲、胡惟庸等文臣。
劉伯溫想學張良歸隱?沒門!
第二種情況,共富貴。代表人物嬴政、李世民;劉秀、趙匡胤。
不論是文臣武將,都不殺。但處理方式完全不同。嬴政和李世民,文臣武將都繼續用。
嬴政讓蒙恬帶大軍在北方修長城,抵禦匈奴;讓屠睢、趙佗南徵百越之地。
李世民讓李靖北徵突厥,出將入相。
而且把大將軍李勣留給自己的兒子,繼續東徵西討,打下赫赫大唐江山。
劉秀和趙匡胤,基本上是用文臣不用武將。
劉秀做得相對比較隱晦,通過「高秩厚禮,允荅元功」,去實踐「偃幹戈,修文德」、「去甲兵,敦儒學」。
於是武將們紛紛解甲歸田,包括歷史上流傳的「雲臺二十八將」。
其實就是實控人(開國君主)通過高官厚祿買斷創業者(功臣肱骨)的股份。
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也是一樣,高官厚祿買開國元勳的權力。只不過他幹得更著急,沒有拿下燕雲十六州就收權。
開國君主與勳貴背後的關係,大致就這幾種情況。
那麼那些雄才大略的君主們,如此選擇的背後邏輯是什麼?
千百年來,這些問題一直比較吸引大眾的眼球。
畢竟都是共患難出來的,如果不能共富貴,確實很刺眼。
02 如何共富貴
是否共富貴,關鍵原因在哪裡?對於這種情況,江湖上流傳著不同的解釋。
解釋一:性格不同。
劉邦、朱元璋來自社會底層,看了太多人性醜陋,容易猜忌,所以成功之後,容易開殺戒,可共患難,不可共富貴。
嬴政、李世民這種,出身比較高,有貴族氣質,所以成功之後對肱骨之臣容易信任,可共富貴。
——這種解釋呢,不能說沒有道理,其實很牽強。
劉秀,其實出身也不高貴,反而各方面平衡得都比較好。
嬴政早年的際遇其實很不好,最終也沒有過於猜忌。另外還有成吉思汗,其實和嬴政一樣,也沒殺任何功臣。
解釋二:格局不同,缺乏共享思維。
劉邦,搞什麼「白馬盟誓」,只封劉姓王;先前封了幾個異姓王,最後都想辦法弄倒了。
朱元璋,乾脆只封自己的兒子去各地當王爺,而且把子子孫孫的待遇福利搞得很好,以至於明朝末年,數量龐大吃皇糧的朱家子孫嚴重拖累了明朝財政。
——這種解釋呢,其實也牽強。
還有其他很多種解讀方法,就不再一一列舉,但大致都沒說透。那麼本質是什麼?有兩把鑰匙:
歷史鑰匙;君王鑰匙。
03 歷史鑰匙
如果仔細讀歷史,就能發現其中關鍵的歷史鑰匙。
對於開國君主來說,不論是哪個階層出身,能走到開國君主那個位置上,都經歷過最殘酷的考驗。
他們早已超越了出身的階級,進階到食物鏈最頂層,他們是那個時代最傑出的政治家,都有海納百川的胸襟。
那個層面的人物,他們自身的一些習慣,當然也會影響他們的某些決定,但那都是小的層面。當他們做戰略性質的決策時,主要看戰略大趨勢,很少會被細節影響。
戰略層面上,這些人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吸納天下英才為「我家」所用。劉邦晚年的《大風歌》,其實是所有最高領導的心聲。「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其實就是找人給咱家守護家產的意思。
理解了這些,就很容易明白,殺功臣還是不殺功臣,關鍵要看這些功臣——時代俊傑——是否威脅到皇權?
肱骨功臣是否威脅王權的評判標準有兩條:
標準之一,歷史經驗。
中國人善於總結歷史經驗,二十四史其實就是歷史經驗大總結。開國君主,會以史為鑑,總結哪些因素對皇權構成威脅。
嬴政時代,他的政治理想氣吞天下。統一六國之後,他還想繼續開疆擴土。那種情況下,人才太少。
所以文臣武將都要繼續發揮作用,所以功高蓋世的王翦也能善終,所以聲名顯赫的蒙恬、李斯等人都能繼續風光。
劉邦不同,他經歷了秦末大起義和楚漢戰爭,深知傑出將帥的破壞力,所以選擇殺韓信等人。同時他又需要搞建設,所以把能臣幹吏都留了下來。
從歷史進程上來看,武將並沒有辜負西漢。
諸呂威脅劉家皇權,太尉周勃發揮了決定性作用。
七王之亂,又是周亞夫力挽狂瀾。
在漢武帝時代,衛青、霍去病開疆擴土。
最後篡西漢皇位的王莽,也不是武將。
這種情況下,東漢開國者劉秀,總結歷史經驗教訓時,自然沒必要效仿劉邦去殺武將。如此劉秀和他的雲臺二十八將,反而在青史上落得好名聲。
李世民在凌煙閣刻24功臣圖,其實就是效法劉秀,同樣也落下好名聲。
然而東漢和唐帝國,最終都亡於軍閥,這是血淋淋的教訓。
所以到趙匡胤開創宋之後,再次總結歷史經驗。加上趙匡胤他自己是軍人造反起家,還沒等拿下燕雲十六州,就急匆匆杯酒釋兵權,導致宋朝先天缺陷。
到南宋趙構,竟然連嶽飛都殺了。
宋重用文人,最終被遊牧民族徵服。對漢文化底蘊深厚的南方而言,那是奇恥大辱。所以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後,對文人官吏集團前所未有地苛刻。
在大一統王朝歷史上,明是對文官最為苛刻的王朝,開國便屠戮文官集團,撤銷宰相制度,非常罕見,但也是對歷史總結的結果。
光憑歷史經驗,無法解釋所有問題。
——如果都是學前人,朱元璋就應該吸取劉邦封「劉姓王」太多,最終導致七王之亂的情形。實際上朱元璋給自己兒子封王,比劉邦還狠。
——隨著歷史的延伸,文官和武將都有過誤國的時刻,不可能全部都靠殺戮解決。
那就是第二把鑰匙,君王本身。
04 君王鑰匙
實際上吧,開國功勳能否威脅到皇權,和開國君主本身有很大關係。
如果勳貴們比皇帝年齡大,死在皇帝前面,自然就無法威脅皇權。常遇春死得早,避開了朱元璋的屠刀。
看看不殺功臣的開國創業君主:
嬴政,20多歲親政,30多歲統一中國,比李斯年輕得多,和蒙恬歲數差不多大。
李世民,比凌煙閣24功臣都年輕。
成吉思汗也是,起家時很年輕。
——起家年輕的開國創業者,文臣武將都能繼續使用。尤其是建國之後還非常年輕的李世民,也能把文臣武將的價值最大化。
劉秀(公元前6年—公元57年),和二十八將中的主要功臣年歲相當。
趙匡胤(927年-976年),和主要將領石守信、高懷德等人年歲相當。
——和肱骨之臣年歲相當的開國創業者,大致能和諧相處,但武將會失去用武之地。所以東漢和北宋的開國武將都早早功成身退。
再看看殺功臣的開國君主:
劉邦比嬴政小3歲,比韓信大20多歲。韓信死時,才35歲。要知道劉邦在35歲時,還在市井中逍遙快活呢。所以劉邦無論如何不敢留一個年富力強的韓信在身後。
也就是說劉邦臨死之前才殺掉他們,就是擔心幾位威脅到自己老婆孩子的生命和財產。看了這個時間點就明白,劉邦並非是亂殺,而是到了那個點,不得不做選擇。
再看朱元璋殺的藍玉、馮勝、傅友德,時間點也類似。
在1392年之前,朱元璋並沒有殺武將。
常遇春死於1369年,病死。
李文忠死於1384年,病死。
徐達死於1385年,病死。其中徐達、常遇春和朱元璋算同代人。藍玉、馮勝、傅友德就比朱元璋年輕許多。
1392年,太子朱標死了,朱元璋選擇年幼的朱允炆為皇太孫。如果朱標還在,藍玉、馮勝、傅友德都不用死。
因為朱標跟著朱元璋打天下,在明朝建立過程中積累了足夠的威望,能震住那幫淮西勳貴悍將。
朱允炆乳臭未乾,所以朱元璋只能選擇在1393年殺藍玉,1394年殺傅友德,1395年殺馮勝。朱元璋本人死於1398年。
也就是說,朱元璋殺掉最後一批能徵慣戰的將領,也是風燭殘年了。
朱元璋這時候怎麼沒有考慮留下一兩個武將輔助朱允炆,防止出現漢朝老劉家王爺造反的那般局面?也許在他心中,朱家人造反,江山還是朱家的,但無論如何也要把所有外人造反的可能性滅掉。
——開國君主屠殺功臣與否,關鍵就在於它:時間。
任何朝代,開國創業君主年富力強時,都不會屠戮功臣。
如果功臣比開國創業君主年輕太多,如韓信比劉邦年輕20多歲,那就危險了。
這裡的危險,也有兩層解讀。比方說藍玉,如果朱標不死,藍玉還能保住命;換成年少的朱允炆,就活不成了。湯和,比朱元璋年紀大,快掛了,就能保命。
理解了這些之後,就可以揭開很多歷史謎團。
其實歷史上很多所謂的謎團,抽絲剝繭之後,都會發現其因果並不複雜,而且可以從中吸取經驗教訓為我所用。
而研究歷史的本質,就是要把這些看似複雜的東西簡單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