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漢人王朝。以太祖皇帝朱元璋滅元開始,至崇禎帝自縊煤山為終,共傳一十六帝,國祚二百七十六年。
跟許多朝代政治權的鬥爭一樣,在明朝建國初期,也存在兩大政治集團,即:浙東集團與淮西勳貴。
何為淮西勳貴呢?其實就是跟隨朱元璋起兵打天下的老鄉會,徵戰多年,他們無一不是軍功顯赫的封疆大吏。
這一團體以李善長為首主持工作,主要成員包括李善長、郭興、郭英、湯和、周德興,以及常遇春等人。而這些人都是朱元璋起家的班底,所以在朝堂上的勢力自然是不可小覷。
卻說浙東集團的來頭也並不簡單,其代表人物正是有著「小諸葛」之稱的劉基劉伯溫。
劉伯溫乃是浙東青田大族,朱元璋佔領金華等地後,為了穩定當地秩序,決定將這些浙東大族收為己用,這其中就包括劉伯溫、宋濂等。
浙東集團的加入不僅讓朱元璋的後方得到了穩定,還增加了一股抗元力量。劉伯溫也靠著自己的才能為朱元璋制定了長遠的戰略規劃,還指揮了多場堪稱經典的戰役。
憑藉著諸多功勞,明朝建國後被封為伯爵。公侯伯子男,伯爵雖然在爵位上比不上李善長、徐達等人的公爵,但也是可以理解的。畢竟劉伯溫入夥的時候朱元璋已是一方諸侯,這一點自然是比不上那些跟他白手起家創業的兄弟們。
不過,朱元璋給劉伯溫的官職「御史中丞」可不簡單,這個職位是御史臺的二把手。在明朝的官僚體系中,御史臺的任務就是負責監察百官,靠著這個原因,劉伯溫成了言官的領袖。
朝廷中有兩個龐大派系的出現,自然會有很多的利益衝突的地方,於是劉伯溫就首當其衝的變成了淮西勳貴們的打擊對象。
況且,劉伯溫曾評價淮西勳貴為「驕兵悍將,必成禍端」,建議朱元璋將他們全部殺掉,這番評價被淮西勳貴們聽到後是氣的牙痒痒。
不過朱元璋當時雖然認同劉伯溫的看法,卻沒有付出行動,而且他說的這些話是如何傳到淮西勳貴們的耳朵裡的確實也是個耐人尋味的問題。
淮西勳貴的老大哥李善長,他可能是提前捕捉到了危險的氣息,於是提前跟朱元璋辭官。而李善長作為開國第一功臣官至宰相,他一辭官宰相的空缺一下子就出來了。
李善長也知道肥水不流外人田這個道理,於是向朱元璋舉薦了胡惟庸。
胡惟庸這個角色在當時還並不出彩,小編認為李善長之所以把他推出來是因為他想扶植一個在朝堂「代言人」,而跟他關係緊密又不那麼出彩的胡惟庸成了最佳人選。
在朱元璋還在猶豫時,曾向劉伯溫詢問了關於任命胡惟庸當宰相的意見,這遭到了劉伯溫的強烈反對。他說:宰相就如同是駕車的馬,如果讓胡惟庸來擔任這一角色,那他很有可能害的馬車傾覆。
不過朱元璋還是沒有聽取他的意見,胡惟庸最後還當上宰相。
作為淮西勳貴中的一員,接任宰相一職後的胡惟庸自然也就變成了淮西勳貴們明面上的老大哥。於公,他應該替團體打壓劉伯溫,於私他更是記恨劉伯溫對自己的惡毒評價。
不過在李善長辭官的沒幾年,劉伯溫就受夠了打壓,以身體不適為由向朱元璋請辭回鄉養病,也得到了朱元璋的批准。
不過,萬萬沒想到即使退出了權力鬥爭圈,胡惟庸還是沒放過他。
一次,朱元璋聽說劉伯溫感染了風寒,就命胡惟庸帶著御醫去給他瞧病,還開了方子。只是,劉伯溫服用了御醫開的方子裡的藥沒幾天就死了。
雖然史書上沒有明說是被胡惟庸毒死的,可一個御醫能把傷寒治死想也是不太可能的,或許胡惟庸只是個背鍋俠,真正想讓劉伯溫死的其實是朱元璋呢?
不過這些都是我們的猜測,真實情況是隨著劉伯溫的退出,浙東集團也不復存在了,朝堂上真就成了淮西勳貴們一家獨大了。
這當然是帝王家最不願意看到的情形,於是為了能夠順利完成權力交接,後來的「胡惟庸案」、「藍玉案」都出現了,淮西勳貴們被朱元璋的雷霆手段清洗屠戮殆盡。
那麼問題來了,如果你是淮西勳貴們的一員,還會跟胡惟庸一樣把另一方趕盡殺絕,把自己放到最高位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