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徵、北伐為何說法不一?有一個皇帝他只稱徵,有一個王朝只說伐

2020-12-26 關公讀春秋

有人說,古代戰爭中,常見東徵、西徵、南徵,為什麼獨獨稱北伐?其實,並非如此,南伐、北徵的說法也不少。這麼說吧,霸氣的皇帝都會稱北徵,懦弱的皇帝只敢說南伐。

古代徵、伐兩字的意義

徵:指上進攻下,有道攻打無道的。伐:指正式戰爭,但是須師出有名,往往通過大張旗鼓,向天下諸侯宣告自己的軍事行動是公開的。

孟子曾說過:徵者,上伐下也。因此,高級。「」往往彰顯了出徵者的身份比對方高級,或者代表了正義的一方。

打個比方,皇帝親自帶兵打仗,從來都是御駕親徵,你有聽說過御駕親伐嗎?沒有吧,哪怕是群雄割據天下的時代,史書上照樣記錄為親徵

古代帝王大都建都在北方,天子平定南方之地的勢力,當然被稱為南徵。因此,大家對南徵普遍沒有異議。

那麼有沒有南伐的說法呢?

還真有。一般來說,大規模的攻城略地都發生在建國之初,說到既要攻打南方又要平定北方,北宋就是個很好的例子。那麼,咱們就來看看趙匡胤兄弟倆是如何描繪他們的軍事行動的。

公元960年,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終於黃袍加身,建立北宋。雖然,他攫取了後周政權,但是當時仍舊是五代十國的割據局面。南有南唐、吳越、後蜀、南漢等,北有遼和北漢等政權。

不過兩者相比,南方政權較為分散弱小,北方的遼和北漢關係密切且比較強大。於是,趙匡胤經過深思熟慮後,決定先南後北。

公元963年,命師南徵,以延釗為湖南道行營前軍都部署。

趙匡胤派慕容延釗等出徵荊南、湖南,此處用南徵。

公元964年,江寧軍節度使劉光義為西川行營前軍兵馬副都部署,樞密承旨曹彬副之,將步騎二萬出歸州道以伐蜀。

趙匡胤命令劉光義、曹彬等人攻打後蜀,根據地圖,後蜀位於北宋西南方,但是,《宋史》上卻記載為伐蜀

公元970年,九月己亥朔,命潭 州防禦使潘美為貴州道兵馬行營都部署,朗州團練使尹崇珂副之。遣使發十州兵會 賀州,以伐南漢。

趙匡胤命令潘美進攻南漢,這裡也是用了

公元974年,九月癸亥,命曹彬為西南路行營馬步軍戰翟都部署,潘美為都監,將兵十萬出荊南,以伐江南。

曹彬、潘美率十萬宋軍討伐南唐,此處也用

公元976年,遣侍衛馬軍都指揮使党進、宣徽北院使潘美伐北漢。

党進、潘美攻打北漢,用的還是

趙匡胤駕崩後,趙光義繼承他的事業,無論是攻打北漢還是遼國,都是稱

由此可見,北宋時期,無論是攻打南方還是北方,史書上幾乎都稱伐,南伐、北伐。不過就趙匡胤兄弟當時的身份而言,也不能說比其他割據政權高貴,用比較妥當。之後,宋朝只在北方有戰事,即便遇上個能打的嶽飛,也只敢稱北伐

那麼,有沒有北徵的說法呢?

明朝則與宋朝完全相反,朱元璋朱棣父子從南方起事,一直到平定北方,再到後來與北方草原部落糾纏數十年,明史上幾乎全部使用了「」字。

1360年,劉基、宋濂、章溢、葉琛至。1361年,太祖乃自將舟師陳友諒。1364年,自將陳理。

1367年,朱元璋一生中只提過一次伐字,「今將北伐,拯生民於水火,何以決勝?」不過,當時元朝還沒有滅亡,仍是正統,從名義上說,朱元璋也只能用,就如武王伐紂

等到朱元璋於1368年登基後,他立刻改口為北徵。從那些武將的封號也可見一斑,常遇春為徵南大將軍,徐達為徵虜大將軍,鄧愈為徵戍將軍,廖永忠為徵南將軍,傅友德為徵南將軍等。

秋七月己巳,帝將北徵,敕都督朱榮領前鋒,安遠侯柳升領中軍。

到了朱棣登基後,為了重創草原勢力,曾先後發動了五次北伐,史稱「永樂北伐」。如果他老人家知道了,肯定要讓史官改成「永樂北徵」,這樣才能配得上他的天子之尊。

結語

與其牽強附會地解釋「南徵北伐」,不如想想徵、伐兩字的本意。

宋朝積弱,無論是剛開始的統一天下還是之後面對北伐遊牧民族的挑釁,它都只敢稱「南伐或北伐」。明朝霸氣,無論是統一天下還是打擊遊牧民族,它從來都只用「徵」,因為這是天子威嚴的象徵。關於南徵北伐,你怎麼看?

相關焦點

  • 歷史上南徵成功的數不勝數,為何北伐成功就兩次?還是有特殊情況
    一般來說,強大便是有罪,討伐比自己強悍的對手,稱之為伐,所以就有了北伐。一、歷史上的南徵屢屢得逞,而北伐卻少有成功。南徵在歷史上,是最常見的。一般政權在徵服了北方以後,也就佔據了天下最富饒人口最多的地盤。這個時候他們想要一統天下,就顯得容易得多。為什麼?
  • 為何南徵比北伐容易?中原王朝南徵很輕鬆,南方集團北伐卻很艱難
    當然也不甘願,他們有時候也會選擇向北進攻,討伐中原王朝,所以南方向北打叫做北伐。一般來說,強大便是有罪,討伐比自己強悍的對手,稱之為伐,所以就有了北伐。 南徵勝利的例子,可以說比比皆是。 1、曹魏政權南徵。 我們最熟悉的南徵,當然就是三國時期的事情了。魏蜀吳三國本來是處於三足鼎立的狀態,這種狀態長達50年左右的時間。 東吳憑藉長江天塹,蜀漢憑藉山溝溝,長期和中原王朝曹魏抗爭。
  • 史上為何往北打就叫北伐,往南打都叫南徵?
    我們可以發現北伐和南徵是一種常見的現象。人們印象裡面:在古代史上,一般由南方往北方打的,直接叫做北伐,而由北方往南邊打的就叫做南徵。那麼,為什麼由南往北打叫做北伐,由北往南打就叫做徵呢?
  • 古代戰爭講究東徵、南徵、西徵,為何「北」卻用「北伐」?
    01引言東徵、西徵、南徵和北伐在根本意義上是不同的,雖然我們常說北伐,但是北徵並不是不存在的,相反在記載中使用的次數還是比較多的「伐」的含義而伐這個字,有擊打和擊殺的意思,是一個蘊藏攻擊性的詞,相反徵有種徵服,點到即可的感覺。
  • 古代戰爭中的「徵」和「伐」,有何講究?哪個含義更好一些
    例如在諸多紀錄,我們可以看到,東徵,西徵以及南徵,但怪異的是,提到伐的時候,卻往往喜歡用北伐。那麼,徵和伐到底有哪些區別呢?其實通過這個問題,我們可以看到古代戰爭的另一大特色。  想要弄清楚徵和伐的區別,就需要弄清楚彼此之間各自代表的含義,首先來看徵的含義。
  • 北伐與南徵相比為何大相逕庭?
    縱觀歷史長河,凡成就天下大業的決定性戰戰爭,多數是王朝南徵成就霸業,而以北伐成功告捷的卻鳳毛麟角。以至於前有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含恨而終的一代名臣諸葛亮。後有「何日請纓提銳旅,一鞭直渡清河洛」渴望北伐收復失地,卻含冤而死的嶽飛。他們的壯志未酬令世人惋惜,卻是在表明北伐難以成功。 不僅如此,在歷史上北伐壯志未酬的例子比比皆是。
  • 中國古代進行徵討,一般都說東徵、西徵、南徵,為什麼北卻是用北伐?
    不止光有北伐,歷史上有北徵。 我國著名詩聖杜甫老先生有一篇敘事的詩,名字就叫做《北徵》 這首詩描述了安史之亂,爆發之後也就是至德二年,杜甫老先生歸家途中的所見所聞。 由此可見,我國古代是由北徵這種說法的。那為何常用北伐呢?
  • 並非是「南徵易而北伐難」,而是那些北伐的傢伙大都不靠譜
    比如說什麼中國的統一步伐從來都是由北向南,而北伐除了朱元璋痛打落水狗搞成了那麼一次之外,其他的要麼虛張聲勢,要麼虎頭蛇尾,或者乾脆均以慘敗告終。這樣的論調多了,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南徵易,北伐難」差不多就成了真理,而且大都把原因歸結為地理差異、兵員素質以及後勤補給等方面的原因。這樣的說法即便有成例可為證,但起碼是以偏概全的。
  • 諸葛亮六出祁山,他有多少兵力,北伐中原會成功嗎?
    戰亂開始後,四川並未受到兵災,反而有可能吸收從其他地區逃難過來的百姓,實際人口增加會加速。諸葛亮早就說過益州民殷國富,東漢高峰時有五、六千萬人口,如果四川只有幾十萬人,顯然是稱不上民殷國富。因此,蜀漢的人口至少不會比戰亂前少。
  • 中國古代徵討,一般都說東徵、西徵、南徵,為什麼北卻是用北伐?
    中國古代進行徵討,一般都說東徵、西徵、南徵,為什麼北卻是用北伐?首先要明白一件事,古代發動的這些戰爭,方向和稱呼沒有什麼固定的搭配。歷史上也並非沒有北徵的存在。而在很多史書記載當中,其實北徵的使用次數略多於北伐,譬如在《四庫全書》中,「北徵」一詞出現3361例、「北伐」一詞出現2876例。而「徵」和「伐」的區別則可以從春秋時期說起。徵,說文解字意為正當的遠行,孟子說:徵之為言,正也。徵就是正當、端正的意思,徵戰可以理解為正義的、遠距離的戰爭。
  • 歷史上為何北伐總是以失敗告終,而南徵卻總能成功
    其實我們不論是在影視劇中還是在歷史書中都能看到這樣一個怪相,就是一般由南往北的打的戰爭大多都是以失敗告終,但是如果是北方勢力南侵的話成功的案例卻有很多。縱觀歷史西晉徵伐統一全國的路就是從南到北、隋朝也是從南到北、北宋也是如此、元朝本就是北方的遊牧民族、清朝也是從北方過來的滿族人。
  • 諸葛亮北伐,為何不願派趙云為先鋒?
    北伐是這位臥龍先生的一大軍事傑作,6次伐魏的舉動一度打得曹魏瑟瑟發抖。然而諸葛亮的北伐大業卻面臨著「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尷尬局面。就拿諸葛亮的第1次北伐來說吧!蜀國經過了夷陵之戰已經元氣大傷,而且北伐之際的西蜀人才匱乏,五虎將中的關羽、張飛、黃忠、馬超已全部作古,僅存常山趙雲這一顆碩果。
  • 登叔談史║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記宋太祖文皇帝劉義隆
    描述的是宋太祖文皇帝劉義隆北伐中原和北魏世祖太武帝拓跋佛狸伐爭奪天下的故事,而劉義隆、拓跋佛狸伐兩人最終都沒有擊敗對方,統一中國。而最巧合的是,兩人晚年都先後死於宮庭內亂,留下千古憾事。    其中,劉義隆在一次北伐戰爭中,他聽取彭城太守王玄謨陳北伐之策後,非常激動,說:「聞玄謨陳說,使人有封狼居胥意。」「封狼居胥」謂有北伐必勝的信心。
  • 五代後漢作為正統王朝,為何只存在4年就滅亡了?
    五代存在時間最長的王朝是頭一個後梁,不算朱溫稱梁王階段,前後只存在16年,907年建,923年被後唐滅掉。後唐923年建,936年亡於後晉。後晉936年建,947年為遼太宗耶律德光所滅。再之後,就出現了一個我國歷史上存在時間最短的正統王朝,這就是後漢。    後漢之後是後周,因神武雄略的周世宗柴榮英年早逝,王朝被趙匡胤篡奪,前後只有9年。
  • 諸葛亮和龐統,一個稱臥龍,一個叫鳳雛,卻不知司馬懿的綽號更牛
    這等於說明:龐統從廣漢郡的葭萌打到廣漢郡的雒城就死了,還沒幫助劉備拿下益州的廣漢郡,更不要說益州刺史部……龐統好歹還出了一點力,還險些喪命,而法正卻只能躲在劉備身邊。龐統如果不死,龐統輔助關羽荊州不可能丟。後面諸葛亮北伐肯定成功。諸葛亮前方帶兵北伐,龐統負責後勤保障。那劉備還真的有可能統一天下。諸葛亮,龐統二個軍師。五虎上將北伐徵戰。
  • 歷史的輪迴:幾乎每個強盛的王朝,都有一個短命王朝做墊背
    縱觀中國悠悠數千年歷史,我們會發現一個特別有趣的現象:幾乎每個強盛的王朝,其前一個朝代存在的時間都特別短。西漢王朝經歷了兩百一十年的風雨,而它之前的大秦帝國卻只存在了十五年,歷經二世而亡;王莽的新朝也僅僅存活了十五年,緊隨其後的東漢卻有一百九十五年的歷史;結束了南北分裂的大隋只存在了三十八年,就被跨越了整整二百八十九年的盛唐所取代;五代十國總共也就五十三年,其中後周只佔了其中十年,再其後的大宋卻是持續了三百一十九年;哪怕是強如將版圖開拓到歐洲的大元帝國,其九十八年的壽命也遠不及之後兩百七十六年的明朝。
  • ​贅婿:周喆此舉是在敲打賀元常,他有意通過南徵來掣肘秦老北伐
    秦老想北伐,有賀元常掣肘,賀元常想一家獨大,有極具威望的秦老在,他周喆就可以踏踏實實養養花,溜溜鳥啊,打什麼仗啊,這就是周喆的真實想法。當然,不容忽視的是,周喆雖然昏庸,但不代表他是一個蠢蛋啊,人家也是從小就被當作儲君培養的,搞權謀,控制朝臣的手段還是有的。
  • 為暴君辯誣:隋徵高麗為何勢在必行,賭上國運甚至也在所不惜?
    隋筆-(九)楊廣(四)如果說開運河、修二都是讓民怨沸騰的話,那麼徵高麗,就是壓彎駱駝背的最後一根稻草。上一講我們談到,楊廣繼位不久後就開始四處搞基建,比如修建東都和江都,又比如開鑿大運河。實際上,他還幹了另外一件大工程——修長城。
  • 「五月渡瀘,深入不毛」——諸葛亮南徵中的「不毛」是今天哪裡?
    雖然在諸葛亮出師南徵途中,至少有五條河流都有「瀘水」的名稱,但大渡河、雅礱江和安寧河別稱瀘水的時間是在明代,遠在諸葛亮南徵之後。怒江也只是在唐代才開始被稱為「瀘水」,所以在三國時便別稱「瀘水」的河流,只有金沙江一條。
  • 古代皇帝為何穿龍袍,有什麼說法嗎?
    皇帝為什麼要穿龍袍?說法很多,講究也很多近年來,很多歷史宮廷電影和電視劇被熱播和追捧,我們在追劇時其中一個角色令人羨慕,這就是皇帝。吃香喝辣,甚至擁有后妃佳麗無數。當然我們在羨慕古代皇帝的同時,會發現皇帝穿的服裝與眾不同。皇帝都是穿著帶有龍紋的古裝,這是皇帝的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