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相是好事,罷相又如何,磨不滅蕭瑀那耿直忠誠之風骨

2020-12-22 見史簡談

什麼樣的臣子,在封建時期能夠算得上是「位極人臣」?

毫無疑問,定是那封建時期的封侯拜相。

對於封建時期的一個普通臣子而言,一生但凡能做到封侯拜相的地步,勢必會對這個位置極為珍惜,最不濟也得謹慎非常。

俗話說得好,封建時期伴君如伴虎,能做到封侯拜相這一步,固然權力龐大,但也要承擔的巨大的風險,終日如履薄冰的操作只能說是基本功。

但是在唐朝時期,卻出了一個名為蕭瑀的臣子,作為隋朝舊臣,先不說其在隋朝時期表現如何。

光是其在唐太宗李世民執政時期,就先後六次罷相,當然,也六次拜相,不過沒等第六次拜相的詔書下達,蕭瑀就已經因為年事已高、受不了打擊而駕鶴西去。

當然,這並不是說蕭瑀或者唐太宗完全就不把這「宰相」的權力當回事,一個敢放權,一個就敢接著,一個想收權,另一個也完全不在乎。

而是蕭瑀一直在堅守著他那耿直、忠誠、卻又只會說真話的風骨。

就像唐太宗登基之初,蕭瑀因政見與陳叔達不同,兩者在朝堂上就那麼當著唐太宗李世民的面,爭的是你來我往、面紅耳赤。

朝堂乃議事之地,眼看兩個身居高位的重臣如罵街一般在那爭吵,唐太宗當然看不下去。

故而為了制止,也算是為了在朝堂中立威,唐太宗幾次出言制止,但是蕭瑀和陳叔達兩人卻全然不顧,非要爭個高低不成。

結果很明顯,皇權大於天,太宗最終還是在拂袖而去之時下了一道詔書,以「蕭瑀、陳叔達身居相位,然言語失態,皆有對皇上不恭之罪」的名義,將兩人一一罷相。

這是蕭瑀第一次遭罷相,一時間接受不了之下,甚至還氣得大病一場。

後來唐太宗得知後,覺得兩人爭吵也都是為了唐朝的江山社稷,反而自己才做得有些過火,故而就又重新讓蕭瑀拜相參政,出任尚書左僕射。

甚至還把女兒嫁給了蕭瑀的兒子蕭銳,以示皇恩。

按常理來講,經歷了這一次的大起大落,正常人在朝堂上多少都會有些收斂。

畢竟封建時期皇權大於天,在接二連三地犯錯之下,說的嚴重點,那就是藐視皇權,是封建皇帝的逆鱗,一旦觸怒了皇權,遭受到的懲罰可絕不僅僅只是罷相那麼簡單,保不準還會有性命之憂。

但蕭瑀不是。

剛剛恢復相位的蕭瑀僅在五個月後,就因為思念自己那遠在突厥避難的姐姐,也就是隋煬帝的皇后蕭皇后,從而讓出使突厥的使臣捎了一封家書。

結果,被有心人以勾結亡隋皇后之名上書彈劾,再次罷相,直到最後查清真相後才得以恢復。

但是蕭瑀就此學會圓滑處世了嗎?還是沒有。

之後又接連因與同僚多不合,關係緊張、屢屢違逆唐太宗聖意的原因而四次遭罷。

甚至還有一次,是因為他跟房玄齡合不來,從而告訴唐太宗他想要出家為僧。

但是在唐太宗爽快的同意後又立即反悔,說出了「又不想出家」的話。

放在封建時期的其他大臣身上,還有人敢這麼玩的嗎?幾乎沒有,結果當然也不用說,還是被罷相了。

可能很多人會覺得這蕭瑀是不是也太耿直了點,幾次罷相基本都是因為說話做事太耿直、甚至都不加以考慮就脫口而出,從而激怒了唐太宗。

但也正是蕭瑀的這份耿直,讓他在朝堂上敢跟唐太宗表達出自己心中的真實想法,且又一心為唐朝社稷而努力。

試問,如果蕭瑀在這一次又一次的罷相、再拜相過程中逐漸學會了圓滑處世,成了一個寧不做事也不表達真話的「庸臣」,他還能被唐太宗如此看中,六次罷相卻也都再次重新啟用嗎?

顯然不能。

因為唐太宗深知蕭瑀的忠誠,他看中的也正是蕭瑀一直所堅守的耿直,如果蕭瑀只是因為計較權力得失就變得為人圓滑,那就不是蕭瑀了。

相關焦點

  • 疾風知勁草的大唐功臣——蕭瑀
    唐太宗一掃南朝詩歌的萎靡之風,寫出了很多革新詩作,比如贈給大臣蕭瑀的《贈蕭瑀》一詩就極富有哲理。詩中前兩句「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盛讚蕭瑀的仁德,頌揚他在動亂和危難時刻經受住了考驗,表現出一個臣子的忠誠和立場。李世民跟蕭瑀君臣可謂相愛相殺,蕭瑀仕途曲折,五次任相,五次罷相,但他始終不明白其中的緣由,其實李世民想說的話都在這首詩的後兩句「勇夫安識義,智者必懷仁。」
  • 隋煬帝楊廣小舅子,位居凌煙閣第9位,因性格耿直被罷相6次
    而小編今天給大家介紹的這位大臣同樣不差,他曾被六次拜相,但因為剛正不阿,屢次違逆聖意又被六次罷免。但最後唐太宗還是將他請入了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列,並排名第九,此人便是唐初宰相蕭瑀。
  • 為人耿直剛烈的凌煙閣功臣蕭瑀
    這一位凌煙閣的功臣自然是對唐朝做過很大貢獻之人,他的一生也是在為唐朝奉獻著,他為人耿直剛烈,是一個正直之人。就讓我們來看看他在唐朝的生平事跡。蕭瑀這個人性情耿直,多次直接向隋煬帝進諫,惹得隋煬帝不高興。後來隋煬帝聽從了蕭瑀的勸告,赦免高麗,但是事情過去之後隋煬帝越想越不舒服,覺得不應該赦免高麗,就把蕭瑀調到了河池當太守。蕭瑀的妻子是獨孤皇后娘家侄女,李淵又是獨孤皇后的親外甥,所以說這一層關係,大家仔細想想就知道是什麼關係了。
  • 蕭瑀是何許人也?憑什麼能在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中佔據第九位
    凌煙閣隨李淵打天下蕭瑀出身於帝王之家,其父是南朝梁明帝蕭巋,姐姐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蕭皇后,這麼看的話,蕭瑀算是隋煬帝的小舅子。原本仕途一片光明,可蕭瑀性格過於耿直,為人剛烈異常,經常向隋煬帝直言勸諫,動不動就說皇帝窮兵黷武、驕奢無道,荒淫誤國。堂堂天子豈能容忍這番侮辱?即便是皇后的弟弟也不該如此口無遮攔,於是蕭瑀沒當多長時間的官就被打發去河池當太守了。隋煬帝的這一舉動正好給了李淵一個好幫手。
  • 蕭瑀出身皇家,凌霄閣二十四位功臣之一,卻因吵架便被開除公職!
    因為本就有背景關係,再加上他是一個特別努力的少年,所以在大唐王朝,他很快就官居要職,並且他這個人特別的有眼光,他發現秦王李世民比之太子李建成更具帝王風範,所以就一路扶持秦王李世民,後來還甚至親自參與了玄武門之變,所以在後來李世民登基為帝之後,對蕭瑀很是感恩!
  • 九歲封王榮極三個王朝名列凌煙閣,認識蕭瑀傳奇的一生
    然而,蕭瑀早早洞悉了局勢,在唐高祖面前替秦王李世民說法,因此在經歷玄武門之變後,直接晉升為尚書左僕射,位列文臣之首。而在唐太宗貞觀之治的二十餘年時間裡,蕭瑀起起伏伏,數次擔任宰相,數次被免職,儘管許多人認為他狹隘,但依然無法忽視他的正直、忠誠,無法忽視他在武德年間的政績和支持唐太宗即位的功績。
  • 九歲封王,歷任宰相十餘年位列凌煙閣,認識蕭瑀傳奇的一生
    而在唐太宗貞觀之治的二十餘年時間裡,蕭瑀起起伏伏,數次擔任宰相,數次被免職,儘管許多人認為他狹隘,但依然無法忽視他的正直、忠誠,無法忽視他在武德年間的政績和支持唐太宗即位的功績。若走一介使鐫喻,宜不戰而解。又眾商陛下已平突厥,方復事遼東,故怠不肯戰。願下詔赦高麗,專討突厥,則人自奮矣。」帝從之。既而主詭辭謂突厥,果解圍去。然帝素意伐遼,又銜瑀以謀擫其機,謂群臣曰:「突厥何能為,瑀乘未解時乃紿恐我!」遂出瑀為河池郡守。部有鈔賊萬人,吏不制,瑀募勇敢士擊降之,悉捐貲畜賜有功。又擊走薛舉眾數萬。
  • 皇帝也有好詩文,李世民在贊蕭瑀
    《板》和《蕩》這兩首詩是評擊周朝周厲王無道無德,「板蕩」後人多指國家社稷江山變化而不穩定。李世民是在用對比的方式說在無風時的時候「勁草」與一般的草一樣,如同在和平安定的環境中,「誠臣」也容易這首詩極富於哲理。詩的前兩句是歷來傳頌的名句。「疾風知勁草」一語,出自南朝宋·范曄的《後漢書》。後世用來比喻只有經過危難或戰亂的嚴峻考驗,才能識別出誰的意志堅強,誰是忠誠可靠者。
  • 小學生必背古詩詞 第27首 | 賜蕭瑀
    只有經過猛烈大風和動亂時局的考驗,才能看出什麼樣的草是強勁的,什麼樣的人是忠誠的。後二句則另換角度,繼續盛讚蕭瑀。徒有一時之勇的「勇夫」並不懂得真正的「義」,而真正的「智者」必然心懷仁德。這裡告訴讀者,只有忠誠還是不夠的,要智勇雙全,才算是有用之才。有勇無謀,莫言義;有智無勇,難施仁。
  • 六次罷相又六次拜相,這個大唐槓精,李世民來了都降不了
    這個宋公,便是被唐高祖封為宋國公的蕭瑀。原來李世民在位期間,每逢九月九日重陽節,唐太宗都會召集大臣,喝酒簪花,射箭猜謎。但是蕭瑀射箭不在行,每次都是一箭都不中,於是歐陽詢便作了上文的那首詩來打趣他。貞觀四年(630)年,戰神李靖滅了東突厥,就把蕭皇后接了回來,但因為義成公主認為唐朝是篡奪大隋天下的亂臣,所以就把她殺了沒帶回來。蕭皇后見到蕭瑀後又悲又喜,同時為義成公主打抱不平。蕭瑀得知李靖在打東突厥時縱軍搶劫,就上書彈劾李靖。但唐太宗只是批評了李靖幾句,過不抵功,就沒有計較。於是蕭瑀又要罷相。
  • 皇族後裔的蕭瑀,為什麼放棄身份,甘願輔佐唐朝皇帝
    蕭瑀後來在機緣巧合之下,他得以加入李淵的隊伍,從此便一心輔佐李淵,建立唐朝。在唐太宗李世民繼位之後,他甚至六次擔任宰相,又六次被罷相。不得不說,他的一生的確具有傳奇色彩,哪怕多次遭到皇帝的貶斥,他也仍然沒有停止自己向皇帝進言的決心,因此深受皇帝看重,唐太宗將他列入凌煙閣中,位居第九。連唐高祖李淵都曾經給予了他十分高的評價:「公之言,社稷所賴。」
  • 【每日詩詞】贈蕭瑀-李世民(唐)
    贈蕭瑀李世民(唐)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唐高祖武德九年(626),李建成和李元吉密謀殺害李世民未成,又向李淵誣陷李世民。李淵聽信後,打算懲處李世民。在蕭瑀的據理力勸下,才打消了懲處他的念頭。不久後,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中殺了李建成和李元吉。李淵在蕭瑀的勸解下,才把政權交給了李世民。公元627年,李世民登基,封蕭瑀為宰相。但由於蕭瑀性情剛直,與房玄齡、魏徵等大臣合不來,李世民便把蕭瑀改任太子太傅。
  • 蕭瑀:一代風流相,三朝皇室緣
    而隋唐之時,有位名臣歷經三個朝代,一生風流磊落,正直不阿,載沉載浮,結緣了三朝皇家帝王,見證了天下兩度動蕩復一統,他便是唐朝宋國公蕭瑀。蕭瑀祖上是南朝梁皇室蕭氏,梁武帝蕭衍開創梁朝,至梁明帝蕭巋。蕭瑀為蕭巋第七子,梁靖帝蕭琮是他的兄長,他還有一位姐姐,就是《隋唐演義》中風流動天下的隋煬帝皇后蕭美娘。開皇七年,作為晉王楊廣妻子蕭妃的娘家人,蕭瑀也跟著出仕隋朝。
  • 隋唐蕭氏唐朝中興第一人宋國公-蕭瑀
    但蕭瑀秉性端正耿直,性情剛烈,煬帝做一些無道的事,蕭瑀屢次勸諫忤旨,於是漸漸被煬帝疏遠,有時甚至遭到斥責,在獻計解雁門之圍後仍遭到不平等的待遇就體現了煬帝對他已是很不信任了。十一年(615)八月,煬帝出塞北巡。始畢可汗率領幾十萬騎兵準備襲擊煬帝的車駕,煬帝得義成公主密報後,迅速馳入雁門城(郡治雁門,今山西代縣),齊王楊嗦也率後軍進入崞縣(今山西原平北崞陽鎮)。
  • 天天讀詩 |《賜蕭瑀》唐·李世民
    《全唐詩》  / 哲理  /  帝王詩《賜蕭瑀》是唐太宗李世民寫的一首五言絕句。這首詩是李世民賜給蕭瑀的一首詩。這首詩盛讚蕭瑀的仁德。前兩句寫識人,句用恰切的比喻,頌揚蕭瑀在動亂和危難時刻經受住了考驗,表現出一個臣子的忠誠和立場。後兩句寫知人善用,以反襯正,欲揚先抑,著意突出蕭瑀作為一個智者所具備的仁義之心。1.蕭瑀[yǔ]:字時文,隋朝將領,被李世民俘後歸唐,封宋國公。2.疾風:大而急的風。勁草:強勁有力的草。3.板蕩:動亂之世。4.勇夫:有膽量的人。
  • 唐詩鑑賞-罷相(李適之)
    李適之從天寶元年(742)至五載擔任左相。他是皇室後裔,入相前長期擔任刺史、都督的州職,是一位「以強幹見稱」的能臣幹員。而他性情簡率,不務苛細,待人隨和,雅好賓客,「飲酒一鬥不亂,夜則宴賞,晝決公務,庭無留事」,又是一位分公私、別是非、寬嚴得當的長官。為相五年中,他與權奸李林甫「爭權不協」,而與清流名臣韓朝宗、韋堅等交好,所以「時譽美之」。
  • 【書香秦陽】李適之唐詩《罷相》
    李適之從天寶元年(742)至五載擔任左相。他是皇室後裔,入相前長期擔任刺史、都督的州職,是一位「以強幹見稱」的能臣幹員。而他性情簡率,不務苛細,待人隨和,雅好賓客,「飲酒一鬥不亂,夜則宴賞,晝決公務,庭無留事」,又是一位分公私、別是非、寬嚴得當的長官。     為相五年中,他與權奸李林甫「爭權不協」,而與清流名臣韓朝宗、韋堅等交好,所以「時譽美之」。
  • 疾風知勁草,智者必懷仁 | 《賜蕭瑀》李世民
    《賜蕭瑀》這首詩是李世民賜給蕭瑀的一首詩。這首詩盛讚蕭瑀的仁德。唐高祖武德九年(626),李建成和李元吉密謀殺害李世民未成,又向李淵誣陷李世民。李淵聽信後,打算懲處李世民。在蕭瑀的據理力勸下,才打消了懲處他的念頭。不久後,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中殺了李建成和李元吉。李淵在蕭瑀的勸解下,才把政權交給了李世民。
  • 身為大唐宰相卻私信蕭皇后,一生六起六落不改初心,結局讓人唏噓
    由於蕭瑀為人清正、善惡分明,從貞觀初到貞觀二十年這段時期,蕭瑀共經歷了六次罷相,這六次大起大落總結起來原因主要有兩條,其中四次是因為與同僚不合衝撞李世民被罷,另外兩次則是與隋朝兩位女性有關。貞觀四年,李靖大破突厥,活捉頡利可汗並殺了義成公主,蕭後因感念義成公主當年接濟之恩,心裡非常悲傷;蕭瑀得知後認為李靖不應該殺死義成,於是上本彈劾,此事同樣被政敵們利用,反說蕭瑀彈劾不當,李世民再次罷免蕭瑀。蕭瑀的政治生涯樹立了許多政敵,這與他為人為官的性格有關,按李世民的說法:「卿之守道耿介,不同於流俗,古人無以過也。
  • 司馬光筆下呂夷簡:因郭后罷相,反撲致郭氏廢后,臨終仁宗送關懷
    也不明白平時看起來斯斯文文的大臣們怎麼那麼會抬槓?一次朝會就如同大型辯論會現場,爭得不可開交,事後不服還得「請對」,揪著官家的袖子不撒手,這便是宋人風骨嗎?《清平樂》呂夷簡因郭皇后一句話罷相宋真宗去世之後,呂夷簡臨危受命,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正式拜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