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與新中國農業機械化事業

2020-12-15 黨史頻道

原標題:毛澤東與新中國農業機械化事業

  農業機械化是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一直對農業機械化事業給予高度關注,進行了深入思考和不懈探索。在他的推動下,我國農業機械化事業得到長足發展,為改革開放後農業的穩步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

  「農業的根本出路在於機械化」

  毛澤東出生在湖南農村,父親種著二十多畝地,身為農家子弟,他深知農民的不易與艱辛。新中國成立時,我國仍是一個人口多、底子薄的落後農業大國。為了促進農業生產力的發展,擺脫完全依靠人力勞作的束縛和艱辛,毛澤東殫精竭慮,積極謀劃。

  在社會主義改造時期,毛澤東認為,集體化加機械化是中國農業發展的一個方向。1953年10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毛澤東指出:「農民的基本出路是社會主義,由互助合作到大合作社(不一定叫集體農莊)。」水利、農具、肥料、耕作法,這些可以靠互助合作來發展,但是,「將來進一步搞社會主義,就要靠機器(拖拉機)。」這就是說,畜力農具或可滿足互助合作的小規模經營,而集體勞作的大規模生產,則需要大型農業機械的支持。而且,毛澤東還認為,「中國只有在社會經濟制度方面徹底地完成社會主義改造,又在技術方面,在一切能夠使用機器操作的部門和地方,統統使用機器操作,才能使社會經濟面貌全部改觀。」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與機械化大生產的實現,成為毛澤東構想整個國家和社會「脫胎換骨」的條件與基礎。

  在隨後的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高度重視農業問題的毛澤東總結概括出農作物八項增產措施,即著名的「八字憲法」:土(深耕,改良土壤)、肥(增加肥料和合理施肥)、水(興修水利和合理用水)、種(培育和推廣良種)、密(合理密植)、保(防治病蟲害)、工(工具改革)、管(田間管理)。「八字憲法」要求深耕細作。1958年11月,在河南新鄉視察時毛澤東補充說:「深耕細作,可能這是一條出路,加上機械化。」即農業「八字憲法」必須要和機械化結合起來,才能更好地提高生產效率、減輕農民勞作負擔。為此,1959年4月,毛澤東在給省、地、縣、社、隊、小隊六級幹部所寫的黨內通信中強調指出:「農業的根本出路在於機械化。」這一指示,為新中國農業發展提出了明確方向。

  改造個體小農,鞏固工農聯盟

  在舊中國,絕大多數農村在農具、技術等方面長期沿用傳統生產要素,維持著小規模、簡單再生產的小農經濟。1945年4月在黨的七大上,毛澤東強調,「要把一切黨外農民,提高到無產階級的水平」「將來我們要搞機械化,要搞集體化,那就是提高他們」。也就是說,將來要把農民組織起來,用機器武裝,以此克服農民的分散、小生產的局限和不足,使其逐漸「工人化」。

  新中國土地改革結束之後,隨著社會主義改造的展開,毛澤東的這一想法得到進一步發展。為解決「有計劃地大量增產的要求和小農經濟分散私有的性質以及農業技術的落後性質之間的矛盾」,毛澤東提出,第一個方針是社會革命,即農業合作化,第二個方針是技術革命,「即在農業中逐步使用機器和實行其他技術改革」。農業集體化和機械化成為一套改造個體小農的措施。集體化從組織結構入手,推動農民朝著社會主義方向前進,而機械化從技術角度切入,促使農業從傳統轉向現代。通過集體化、機械化兩個互為整體的發展步驟,從而完成對個體小農的社會主義與現代化的雙重改造。

  與此同時,毛澤東還將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放到鞏固社會主義道路的高度來認識。他早在1937年《矛盾論》中就指出:「在社會主義社會中工人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用農業集體化和農業機械化的方法去解決。」1959年12月,毛澤東在實踐的基礎上又分析指出,「我們的工農聯盟,已經經過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建立在土地改革的基礎上;第二階段是建立在合作化的基礎上」「而沒有機械化,工農聯盟還是不能鞏固的。」農業機器依託工業生產,用於農業發展,在毛澤東看來,它已成為聯繫工農之間的紐帶,通過發展機械化,可以逐步縮小工農差距,從而團結最可靠的同盟軍,建立牢固的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經濟聯盟。這一思想很有啟發意義。

  「必須先有合作化,然後才能使用大機器」

  蘇聯農業發展的路徑和經驗,是先推行機械化再實行農業集體化。毛澤東認為,這一經驗和做法並不適合中國。早在1943年,毛澤東就指出,在生產工具沒有變化的情況下,如果把勞動力都集中到集體互助的勞動組織之中,進行生產關係上的改革,生產力也會有大的發展。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工業化基礎十分薄弱,農業機械化也基本零起步。在這種背景下,農業機械化的實現還需要一個長時間段的發展。針對這一實際情況,毛澤東指出:「靠在農業中實行大規模的機械化是工業發展以後的遠景,在最近幾年之內必須依靠大力發展農業合作化,在合作化的基礎上適當地進行各種可能的技術改革。」在我國的條件下,「則必須先有合作化,然後才能使用大機器」,拖拉機等其他農業機器,「只有在農業已經形成了合作化的大規模經營的基礎上才有使用的可能,或者才能大量地使用」。在毛澤東看來,集體化擺脫了個體分散無力的狀況,可以集中力量辦大事,也能為機械化的推行奠定人力和財力等方面的基礎。這是他基於新中國成立後農業發展的實際而作出的新探索,是一條與蘇聯農業發展不同的路徑。

  農業機械化需要搞好配套和協作

  農業機械化是一個由低級到高級的發展過程,不能好高騖遠,脫離中國農業發展的實際。1958年3月在成都會議上,毛澤東提醒要注意「現代化機械與改良農具的對立統一」,指出改良農具是技術革命的萌芽,由此可進一步機械化。為更好的開展農具改良,毛澤東多次強調要加強研究工作,建議各省市自治區設立農具研究所,專門負責研究各種改良農具和中小型機械農具,要同農具製造廠密切聯繫,研究好了就交付製造。按照這一要求,全國上下從省到縣相繼成立了農機研究機構,為農業機械化的推廣發展提供了堅實支持。與此同時,為搞好多部門協作,共同促進並領導好全國農業機械化事業,毛澤東親自提議設立農業機械部,甚至自己可以來兼任部長。他說:「要把農業機械分出來,搞一個小組,由總理專管,總理管不了我來管。把農業機械和其他機械放到一起,就把農業機械擠掉了。」他表示,可以「成立第三機械工業部,來管農業機械,搞農業機械設計院」。在毛澤東的督促和關懷下,1959年8月,中共中央工作會議通過了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機械部的決定,陳正人被任命為部長。毛澤東高興地指出:「今年已經成立了農業機械部,農業機械化的實現,看來為期不遠了。」農業機械部的設立,使我國農業機械化事業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相關焦點

  • 新中國成立初期毛澤東探索國家治理現代化的路徑探析
    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領袖,毛澤東為探索國家治理現代化作出了巨大努力。在開山劈路的新中國建設發展中,毛澤東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立足新中國客觀實際,一邊穩定新中國政權,一邊發展新中國事業;一邊學習蘇聯,一邊反思蘇聯模式弊端;一邊在艱難中探索,一邊在行進中總結。這既是特殊年代裡毛澤東探索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有效路徑,也是中國歷史行進至此在國家治理領域內的必然表現。
  • 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反貧困的思考和努力
    在毛澤東主持下,《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經反覆討論修改,於1950年6月28日正式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明確規定:「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藉以解放農村生產力,發展農業生產,為新中國的工業化開闢道路。」
  • 毛澤東關於新中國構想的歷史演變
    自1947年10月10日提出「民主聯合政府」口號至1948年4月設計中華人民共和國雛形,毛澤東關於新中國的構想逐步形成,並根據形勢作出相應調整;自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發出建立新中國的「五一口號」至1949年3月黨的七屆二中全會,毛澤東關於新中國的構想逐步成熟,對國家基本制度作出進一步設計;自1949年3月七屆二中全會結束至 1949年10月新中國成立,毛澤東關於新中國的構想逐步定型並基本實現
  • 毛澤東與新中國的政治制度
    [摘要]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獨創性成果。毛澤東是新中國政治制度的主要創建人和重要實踐者,他對新中國政治制度的開創性貢獻和在探索實踐中取得的巨大成就值得充分肯定。
  • 2020年農業農村部南京農業機械化研究所招聘公告
    2020年農業農村部南京農業機械化研究所招聘公告已公布,計劃招聘12人。報名方式:郵箱報名。報名截止日期:2020年03月31日。江蘇公務員考試網現將其公布如下:   農業農村部南京農業機械化研究所2020年度春季科研崗位招聘公告   農業農村部南京農業機械化研究所建所歷史可追溯到1934年中央農業實驗所植物病蟲害系與中央棉產改進所合作成立的病蟲機械實驗室的建立。
  • 聚焦|李鍊石:新中國初期,毛澤東怎樣提振農民「精氣神」
    實現鄉村文化振興既是一個當代命題,更是貫穿近百年來黨領導中國鄉村現代化事業的長期主題之一。回望歷史,毛澤東在實現鄉村文化振興問題上有著可貴探索,其中的精神內核對今天鄉村文化振興仍有借鑑意義。毛澤東不僅強調中國農民內在地具有勤勞、勇敢、智慧、樂觀等寶貴品質,指出「群眾是真正的英雄」,而且與當時的進步文藝工作者頻頻互動。新中國成立後,文化大眾化特別是尊重鄉村、尊敬農民的精神內涵,一直貫穿於毛澤東探索社會主義文化改造和建設歷程。
  • 李正華:毛澤東與新中國的政治制度
    [摘要]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獨創性成果。毛澤東是新中國政治制度的主要創建人和重要實踐者,他對新中國政治制度的開創性貢獻和在探索實踐中取得的巨大成就值得充分肯定。
  • 北辛莊村:機械化助力農業生產
    而如今,北辛莊村的農作已經基本實現了機械化,用農機代替人力進行耕種,充分發揮機械化優勢,效率大大提高,目前,村民們的春耕工作已經開展得如火如荼。我們走進北辛莊村的田間,北新莊村的村支書王文寶正在與其他幾位村民用播種機播種,王文寶告訴我們,購買一輛播種機需要5400元,國家還會對村民進行一定程度的補貼,所以村裡大部分的村民家裡都購進了農機,對於為數不多的幾戶沒有機器的人家,王文寶也會開著自己的機器幫他們種,他還表示現在的機械化就是有優勢、省事。
  • 西華大學黨委書記帶隊赴中國農業機械化科學研究院和中國農業大學...
    11月30日,西華大學黨委書記邊慧敏、副校長餘孝其帶領發展規劃處、科技處、食品與生物工程學院、現代農業裝備研究院相關人員赴中國農業機械化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中國農機院」)和中國農業大學學習調研。劉小虎簡要介紹了中國農機院改革發展、科研與產業發展有關情況,並表示丘陵山區農業機械化是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的短板所在、也是潛力所在,更是中國農機院的責任所在,中國農機院願意不斷增進與西華大學的了解與互信,協力同行,為丘陵山區特色農業發展、特色食品加工等做出積極努力,助力西南農業高質量發展。
  • 中國農業機械化科學研究院
    中國農業機械化科學研究院2019年碩士研究生招生簡章   中國農業機械化科學研究院(簡稱中國農機院)是主要從事基礎理論研究、技術應用開發設計等多學科、綜合性現代農業裝備科研開發機構,是國務院首批機械設計及理論專業碩士、博士學位授予單位。
  • 農業機械化為鄉村振興插上科技翅膀
    農業機械在田間作業。   本報記者   崔 坤 攝  農業機械化是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物質支撐。「十三五」以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我市農機系統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堅持政策拉動、市場驅動、示範帶動、部門推動相結合,持續促進我市農業機械化快速發展,在提高農業生產效率、降低農業生產成本等方面成效顯著。  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以來,我市農機部門大力推廣和引進農機新機具、新技術,綠色環保、智能高效農機具快速發展,農機裝備結構不斷優化、質量顯著提升,農業機械應用領域進一步拓展。
  • 加快科技創新 推進農業生產全面機械化
    新疆新聞在線網9月6日消息:我區圍繞農機化科技創新和綠色高效新技術推廣,全力推進農業生產全程全面機械化。眼下,在南疆最大的採棉機製造企業——沙雅缽施然智能農機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工人們正在加班加點生產一批採棉機。沙雅缽施然智能農機有限公司銷售負責人孫來甫:「我們的採棉機,它的採淨率達到了95%以上。
  • 農業機械化發展任重道遠,中國大型農機,進口仍佔主流
    中國是農業大國,也是農業機械生產大國。在機械化程度越來越高的現代社會,農業機械化發展當然不能落後。近日,農業農村部表示,今年春耕投入農機總量將達2200萬臺,比去年增加30萬臺,能夠充分滿足春耕生產需求。
  • 1956年,毛澤東親筆把他的名字勾到與自己一桌
    在「兩彈一星」研製過程中,我們黨和國家的領導人如毛澤東、周恩來等特別重視科學家的作用,通過工作接見、會議宴會、請到家作客等多種形式頻繁接觸,把他們作為自己的貴賓,關注關心科學家們的工作和生活,使得新中國「兩彈一星」事業在艱難跋涉中取得輝煌成就。
  • 毛澤東原本想把哈爾濱作為新中國的首都,為何後來改成北京?
    早在1948年3月,毛澤東率領黨中央機關東渡黃河,進入晉綏解放區時,就已經開始考慮建國和定都的問題了。不過,毛澤東和中共中央最早選定的新中國首都並不是古都北京,也不是十三朝古都長安,更不可能是龍盤虎踞的南京,而是有「東方莫斯科」之稱的哈爾濱。
  • 灤南縣成功舉辦農業農村部南京農業機械化研究所進灤南活動暨項目...
    8月23日上午,縣委人才辦、縣工信局聯合舉辦農業農村部南京農業機械化研究所進灤南活動暨項目合作籤約儀式。農業農村部南京農業機械化研究所黨委委員、農業資源開發與設施農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陳永生主任,農業農村部南京農業機械化研究所科技處常春處長及相關專家一行6人與縣委人才辦、縣工信局、鑫萬達實業股份有限公司進行了對接,籤署"畜禽糞汙高效固液分離技術研究與裝備研製」項目合作協議1項,人才合作協議3項。
  • 江蘇新沂:農業機械化助推糧食顆粒歸倉 為農業增收插上「智慧」翅膀
    隨著工業化、城鎮化步伐加快,農業生產對機械化的需求也越來越迫切。
  • 李立三:新中國工會事業的開創者
    新中國成立後,歷任勞動部部長、黨組書記,中華全國總工會副主席、黨組書記,中華全國總工會幹部學校(現中國勞動關係學院)首任校長等職務。李立三不僅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而且作為新中國工會工作和勞動事業的開創者,對我國工會理論與實踐的探索和創新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扶貧脫貧事業的演進歷程
    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早在新中國成立之前,毛澤東同志就明確指出:「現今中國的貧困問題主要是由已經被推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制度造成的」,要解決中國的貧困問題就必須推翻舊的社會制度,建立新的制度,「社會主義是中國的唯一出路」,「只有進到社會主義時代才是真正幸福的時代」。
  • 黨史專家:毛澤東是怎樣汲取「大躍進」教訓的
    (《毛澤東年譜(1949—1976)》第4卷,第523—524頁。)水利、工業都不能冒進,要分步驟有計劃地一步一步地搞。(《毛澤東年譜(1949—1976)》第5卷,第175頁。)有件事值得一說。1966年春天,毛澤東在湖北聽取王任重匯報農業機械化工作後,非常感興趣,想搞一個五到十年的發展農業機械化的計劃,爭取再用十年左右的時間讓全國基本上實現農業機械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