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毛澤東與新中國農業機械化事業
農業機械化是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一直對農業機械化事業給予高度關注,進行了深入思考和不懈探索。在他的推動下,我國農業機械化事業得到長足發展,為改革開放後農業的穩步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
「農業的根本出路在於機械化」
毛澤東出生在湖南農村,父親種著二十多畝地,身為農家子弟,他深知農民的不易與艱辛。新中國成立時,我國仍是一個人口多、底子薄的落後農業大國。為了促進農業生產力的發展,擺脫完全依靠人力勞作的束縛和艱辛,毛澤東殫精竭慮,積極謀劃。
在社會主義改造時期,毛澤東認為,集體化加機械化是中國農業發展的一個方向。1953年10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毛澤東指出:「農民的基本出路是社會主義,由互助合作到大合作社(不一定叫集體農莊)。」水利、農具、肥料、耕作法,這些可以靠互助合作來發展,但是,「將來進一步搞社會主義,就要靠機器(拖拉機)。」這就是說,畜力農具或可滿足互助合作的小規模經營,而集體勞作的大規模生產,則需要大型農業機械的支持。而且,毛澤東還認為,「中國只有在社會經濟制度方面徹底地完成社會主義改造,又在技術方面,在一切能夠使用機器操作的部門和地方,統統使用機器操作,才能使社會經濟面貌全部改觀。」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與機械化大生產的實現,成為毛澤東構想整個國家和社會「脫胎換骨」的條件與基礎。
在隨後的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高度重視農業問題的毛澤東總結概括出農作物八項增產措施,即著名的「八字憲法」:土(深耕,改良土壤)、肥(增加肥料和合理施肥)、水(興修水利和合理用水)、種(培育和推廣良種)、密(合理密植)、保(防治病蟲害)、工(工具改革)、管(田間管理)。「八字憲法」要求深耕細作。1958年11月,在河南新鄉視察時毛澤東補充說:「深耕細作,可能這是一條出路,加上機械化。」即農業「八字憲法」必須要和機械化結合起來,才能更好地提高生產效率、減輕農民勞作負擔。為此,1959年4月,毛澤東在給省、地、縣、社、隊、小隊六級幹部所寫的黨內通信中強調指出:「農業的根本出路在於機械化。」這一指示,為新中國農業發展提出了明確方向。
改造個體小農,鞏固工農聯盟
在舊中國,絕大多數農村在農具、技術等方面長期沿用傳統生產要素,維持著小規模、簡單再生產的小農經濟。1945年4月在黨的七大上,毛澤東強調,「要把一切黨外農民,提高到無產階級的水平」「將來我們要搞機械化,要搞集體化,那就是提高他們」。也就是說,將來要把農民組織起來,用機器武裝,以此克服農民的分散、小生產的局限和不足,使其逐漸「工人化」。
新中國土地改革結束之後,隨著社會主義改造的展開,毛澤東的這一想法得到進一步發展。為解決「有計劃地大量增產的要求和小農經濟分散私有的性質以及農業技術的落後性質之間的矛盾」,毛澤東提出,第一個方針是社會革命,即農業合作化,第二個方針是技術革命,「即在農業中逐步使用機器和實行其他技術改革」。農業集體化和機械化成為一套改造個體小農的措施。集體化從組織結構入手,推動農民朝著社會主義方向前進,而機械化從技術角度切入,促使農業從傳統轉向現代。通過集體化、機械化兩個互為整體的發展步驟,從而完成對個體小農的社會主義與現代化的雙重改造。
與此同時,毛澤東還將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放到鞏固社會主義道路的高度來認識。他早在1937年《矛盾論》中就指出:「在社會主義社會中工人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用農業集體化和農業機械化的方法去解決。」1959年12月,毛澤東在實踐的基礎上又分析指出,「我們的工農聯盟,已經經過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建立在土地改革的基礎上;第二階段是建立在合作化的基礎上」「而沒有機械化,工農聯盟還是不能鞏固的。」農業機器依託工業生產,用於農業發展,在毛澤東看來,它已成為聯繫工農之間的紐帶,通過發展機械化,可以逐步縮小工農差距,從而團結最可靠的同盟軍,建立牢固的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經濟聯盟。這一思想很有啟發意義。
「必須先有合作化,然後才能使用大機器」
蘇聯農業發展的路徑和經驗,是先推行機械化再實行農業集體化。毛澤東認為,這一經驗和做法並不適合中國。早在1943年,毛澤東就指出,在生產工具沒有變化的情況下,如果把勞動力都集中到集體互助的勞動組織之中,進行生產關係上的改革,生產力也會有大的發展。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工業化基礎十分薄弱,農業機械化也基本零起步。在這種背景下,農業機械化的實現還需要一個長時間段的發展。針對這一實際情況,毛澤東指出:「靠在農業中實行大規模的機械化是工業發展以後的遠景,在最近幾年之內必須依靠大力發展農業合作化,在合作化的基礎上適當地進行各種可能的技術改革。」在我國的條件下,「則必須先有合作化,然後才能使用大機器」,拖拉機等其他農業機器,「只有在農業已經形成了合作化的大規模經營的基礎上才有使用的可能,或者才能大量地使用」。在毛澤東看來,集體化擺脫了個體分散無力的狀況,可以集中力量辦大事,也能為機械化的推行奠定人力和財力等方面的基礎。這是他基於新中國成立後農業發展的實際而作出的新探索,是一條與蘇聯農業發展不同的路徑。
農業機械化需要搞好配套和協作
農業機械化是一個由低級到高級的發展過程,不能好高騖遠,脫離中國農業發展的實際。1958年3月在成都會議上,毛澤東提醒要注意「現代化機械與改良農具的對立統一」,指出改良農具是技術革命的萌芽,由此可進一步機械化。為更好的開展農具改良,毛澤東多次強調要加強研究工作,建議各省市自治區設立農具研究所,專門負責研究各種改良農具和中小型機械農具,要同農具製造廠密切聯繫,研究好了就交付製造。按照這一要求,全國上下從省到縣相繼成立了農機研究機構,為農業機械化的推廣發展提供了堅實支持。與此同時,為搞好多部門協作,共同促進並領導好全國農業機械化事業,毛澤東親自提議設立農業機械部,甚至自己可以來兼任部長。他說:「要把農業機械分出來,搞一個小組,由總理專管,總理管不了我來管。把農業機械和其他機械放到一起,就把農業機械擠掉了。」他表示,可以「成立第三機械工業部,來管農業機械,搞農業機械設計院」。在毛澤東的督促和關懷下,1959年8月,中共中央工作會議通過了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機械部的決定,陳正人被任命為部長。毛澤東高興地指出:「今年已經成立了農業機械部,農業機械化的實現,看來為期不遠了。」農業機械部的設立,使我國農業機械化事業進入了一個新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