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原本想把哈爾濱作為新中國的首都,為何後來改成北京?

2020-12-11 距關

早在1948年3月,毛澤東率領黨中央機關東渡黃河,進入晉綏解放區時,就已經開始考慮建國和定都的問題了。不過,毛澤東和中共中央最早選定的新中國首都並不是古都北京,也不是十三朝古都長安,更不可能是龍盤虎踞的南京,而是有「東方莫斯科」之稱的哈爾濱

哈爾濱

為什麼要選擇哈爾濱呢?因為當時的選擇太少了,還沒有解放全中國呢,掌握在共產黨手中的大城市並不多,南京要等到49年4月才解放;上海要到49年5月,還有西安、洛陽、開封都還沒解放……

1945年8月,蘇聯紅軍和東北抗日聯軍一舉解放了哈爾濱,成為全國最早解放的大城市,結束了日本帝國主義長達14年的殖民統治。哈爾濱是我國東北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中共中央東北局、東北行政委員會的所在地也一直是哈爾濱。

毛澤東認為,中國地圖就像是一隻展翅高飛的雄雞,黑龍江就猶如一隻展翅翱翔的天鵝,而哈爾濱就是這「天鵝項下的珍珠」。

黑龍江省地圖

而就在這時,東北戰局發生了巨變,國民黨得到美國的支持,開始瘋狂地向東北增兵,搶佔了交通要道。在這種情況下,毛澤東果斷決定,黨中央不再遷往東北

隨著解放進程的加快,越來越多的城市被解放,南京、北平、開封、洛陽等城市紛紛在毛澤東眼前浮現,這個時候,哈爾濱自然不是最佳選擇了,最後他的目光鎖定在了北平

北京作為一個擁有三千多年歷史的古都,明清兩個朝代都在這裡坐了將近300年的天下,不管是不是迷信,北京是有王氣的。

金人看重的是北京的地理環境,北京地處險要,北依山險,南壓中原;而元朝和清朝定都北京,則是有雄霸九州的胸懷和眼光,彈壓中原,更重要的是他們對自己的統治基礎信心不足,可以隨時退出關外。可以說北京進可攻,退可守。

參與指揮平津湖戰役的聶榮臻在西柏坡與毛澤東的接觸中意識到,將來有可能會定都北京,所以解放北平必須儘量減少損失,讓這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古都免遭戰火毀壞。

聶榮臻向羅榮桓談了自己的看法後,羅榮恆信心滿滿地說:「我們要用槍桿子做後盾,逼著傅作義放下武器,走和平談判的道路。」

聶榮臻向中央軍委作了匯報,建議:攻下天津,迫使傅作義就範,爭取北平不戰而解放。毛澤東知道後,十分同意聶榮臻的看法,他指出:「今後,我軍作戰主要是奪取大城市,能和平解決的儘量和平解決。北平最好不打,中國人民為解放事業流的血實在太多了!」

中華人民共和國十大元帥之一——聶榮臻

1949年1月14日,天津戰役打響,經過29小時的激戰,我軍一舉拿下天津。這讓坐鎮北平的傅作義傻眼了,天津被拿下的第二天,就派了代表與聶榮臻談判,同意和平解放北平,這也實在打不過呀,負隅頑抗不是找死嗎!

因此,北平完好無損地回到了人民的手裡,有了解放戰爭中著名的「北平方式」。而北平的和平解決也為新中國定都北京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1948年12月中旬,中共中央任命彭真為北平市委書記,葉劍英為北平軍管會主任兼北平市市長。毛澤東十分重視北平的管理,滿懷期待地對他們說:「這次接管北平,影響到中外。你們務必要像接管瀋陽、濟南那樣,取得更好的成績,不要落在瀋陽和濟南之後。另外,還要特別防止出現過去某些『左』的做法。」

彭真和葉劍英頓時明白,北平很有可能成為新中國的首都。當即向毛澤東表示:絕不辜負黨和人民的期望,努力完成好這次接管任務。

全面接管北平的工作之後,葉劍英還積極加強了北平的治理,包括維護社會穩定,恢復發展生產,關心市民生活,改善文化教育等,為新中國建都北平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中華人民共和國十大元帥之一——葉劍英

正式決定定都北平則是在1949年3月5日召開的中共七屆二中全會上提出的。七屆二中全會提出黨的工作重心必須從鄉村移到城市,提出要進行廣泛的城市建設。在這一背景下,毛澤東提出定都北平。

定都北平還有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從國際安全和國際政治格局做出的一個必要的選擇。

1949年1月,東北局城市工作部部長王稼祥抵達西柏坡的當日,就與夫人朱仲麗一起去看望毛澤東。毛澤東拿起一支煙遞給王稼祥,自己也點了一支,然後說:「今天有一件大事向你請教。」

王稼祥一聽,趕緊笑著擺手道:「不敢當、不敢當,不知主席要談什麼事情?」

毛澤東看門見山:「我想聽聽你的意見,我們的政府定都何處?歷朝皇帝把京城不是定在西安就是開封,還有南京或北平。我們的首都定在哪裡最為合適呢?」

王稼祥的神情變得嚴肅起來,作了片刻的思考,然後試探性地說:「能否定在北平?」

毛澤東興趣大增,說:「談談你的理由。」

王稼祥分析說:「北平,離社會主義蘇聯和蒙古人民共和國近些,國界長但無戰爭之憂;而南京雖虎踞龍盤,地理險要,但離港、澳、臺近些;至於西安又似乎偏西了一點,已不具中心特點。所以,我認為,北平是最合適的地方。」

「有道理、有道理。」毛澤東一邊笑,一邊不住地點頭。

王稼祥的看法與毛澤東以及其他中共領導人的看法不謀而合,完全相同。這種見解上的一致,正是建立在對當時國際政治格局和國家安全戰略認識上的。

無產階級革命家——王稼祥

在定都上,其實中央還和蘇聯交換過意見,畢竟,「一邊倒」的外交格局和接受蘇聯的幫助,是新中國建國前後的一個基本方針。定都北平正好可以更為方便、直接地得到蘇聯這一老大哥的幫助,而蘇聯也同意黨中央定都北平的意見。

既然大家都同意了,那麼自然而然地,定都北平也就是板上釘釘的事了。1949年3月召開的七屆二中全會上,中共中央正式決定定都北平。

相關焦點

  • 1949年選首都時,共有11個城市候選,為何最終選擇了北京?
    可我們也知道,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並非每一個朝代都是定都在北京的,比如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秦朝』,其首都是鹹陽;北宋的首都是汴梁(汴京);唐朝的首都是長安等等;所以你看,古代的很多王朝,其首都並不都是在北京。定都北京的王朝在歷史上一共也只有7個而已。即便是到了民國時期,將北京定為都城的也只有中華民國北方政府,至於後來的「中華民國」,其首都是南京,而不是北京。
  • 新中國選首都,6大備選城市都很強勁,為何最終定了北京?
    新中國建立前夕,1949年9月27日,在召開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上,通過了《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都、紀年、國歌、國旗的決議》,確定北平更名為北京,從此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關於首都的選擇需要綜合考慮各種因素,當時主要有哈爾濱、西安、南京、開封、洛陽、北平等六大備選城市,那為何最終定了北京呢?
  • 古代王朝建都於北京有哪些風水依據?新中國為何也選北京為首都?
    忽必烈非常認可這個說法,他也認為北京「地扼襟喉趨朔漠,天留鎖鑰枕雄關。」從而定都於北京。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時,本來也想建都於北京,但又忌諱元朝的亡國之氣,而將都城定在了應天府(今南京市)。但是,後來的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奪取王位後,認為還是北京的風水最好,所以於1604年定都北京。明朝滅亡後,清軍入關擊敗闖王李自成後,仍然以北京為都城統治天下268年。
  • 新中國選首都時,為什麼選擇北京作為首都呢?
    在中國幾千年歷史中,經歷了很多不同的朝代,每個朝代在剛建立時都會面臨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那就是選擇首都,首都需要結合當下的經濟、城市的交通、氣候等各種因素,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選擇首都,當時入選的有11個城市,為什麼最後選擇北京呢?
  • 1949年新中國選首都,為何最終選擇了北京?
    --北京是新中國的首都,也是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新中國定都北京這一決策卻有一個曲折的故事。
  • 新中國成立,6個首都備選城市,為什麼最後定都北京?
    新中國成立於1949年10月1日,首都是北京。在新中國建立前夕,首要的任務就是選首都。1949年9月27日確定將北平更名為北京,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在1949年初期,當時並沒有一開始就把北京當成首都,甚至還考慮過另外五個城市。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下,當時六個備選城市。
  • 1949年新中國成立,為何最終選擇定都北京?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定都北京。經過多方考慮,中央政府最終從11個城市中挑選北京作為中國新中國的首都。 北京與其他的城市相比有著眾多優勢,是中國的最佳選擇。它成為新中國的首是情理之中,更是眾望所歸。
  • 1949年幕後的故事,誰最適合當新中國的首都?
    一棵青木遠方青木1949年,有一個問題擺在領導人的面前,哪座城市最適合當新中國的首都?在當年的定都問題上,上海、南京、北京、哈爾濱、延安、洛陽、西安這些城市都曾成為過候選城市。實際上,只有南京和北京才是真正的競爭者,其他候選城市不過是陪跑而已。但最終,北京以絕對優勢擊敗了南京,成為了新中國的首都。歷史重來10次,首都也一定是北京,不會有任何其他意外。下面給大家說說為什麼。
  • 當年新中國選首都時,共有11個城市參選,為何最終選擇了北京?
    1949年,新中國成立,此時新中國的國力自然是要比民國時期高出不少。所以當時可供選擇首都的城市一共有是一個,分別是北京、哈爾濱、上海、廣州、延安、西安、洛陽、開封、成都、重慶以及南京。這十一個城市能夠進入首都的候選名單,說明它們不論是在政治還是文化因素上面都有著非常高的內涵。那麼既然有著這麼多城市可供選擇,為什麼最終新中國確立了北京市作為首都呢?
  • 1949年選擇首都時,有這11個城市入選了,最後為何定都北京?
    在中國幾千年歷史中,經歷了很多不同的朝代,每個朝代剛建立時都會面臨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選擇首都。選擇首都是尤為重要的事情,需要結合當下的經濟、城市的交通、氣候等等各種各樣的因素來選擇。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來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選擇首都,當時入選的城市有11個,為什麼會選擇了北京呢?
  • 從「北平」到「北京」
    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北平」改稱為「北京」,確定為新中國的首都。  新中國定都這件載入史冊的大事,是從驚心動魄、艱苦卓絕中拉開大幕的。伴隨著解放戰爭波瀾壯闊的進程和取得中國革命勝利的堅實腳步,中國共產黨開始描繪新中國的藍圖,對首都的選址早有謀劃。  「北平」改稱「北京」,最終成為新中國的首都,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
  • 毛澤東與北京老字號的往事
    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締造者和建國事業的開創者,毛澤東與北京的老字號有著不解之緣。瑞蚨祥與五星紅旗1949年9月27日,五星紅旗被確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國旗製作負責人要求綢緞的顏色鮮豔、質地精良、尺寸合適,最後,選定了瑞蚨祥供應國旗面料。
  • 當年,河南有幾座城差點被選為新中國首都!你絕對猜不到!
    顯然易見,作為古中原地帶,河南一省所出現的都城最多。在這些充當過國都的城市中,又以北京、西安、洛陽、南京、開封、杭州最為著名。而新中國成立前夕,毛澤東最初擬定的都城並不是北京,而是一座你絕對想不到的城市。
  • 1949年建立新中國,選新首都時有11個候選城市,為何選擇了北京?
    ——愛因斯坦導語:中國的首都在北京,歷史上北京也曾經作為一個國家的首府。有的人就會非常好奇,我們中國還有許多城市,同樣氣候非常的好,環境也很棒,很適合作為首府可為什麼偏偏就選擇了北京?就像西安古都以及南京都是中國歷史上的古都,選擇哪一個城市來作為中國的首都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要經過很多人的討論,深思熟慮才能夠做出最終的決定。
  • 1949年選首都,共11個城市候選,為什麼最終定了北京?
    不為人所知的是:新中國建國首都首先之一是哈爾濱不是北京。當時哈爾濱是全國的工業中心,經濟基礎較好,且交通便利,而且當時離蘇聯老大哥比較近,可以背靠蘇聯,政治和軍事較為安全。當時中央警備隊已經開始分為兩部分,一部分去哈爾濱準備籌建首都事項,另外一部分留在黨中央。毛主席本人也比較喜歡哈爾濱「銀裝素裹」的大雪環境。
  • 毛澤東關於新中國構想的歷史演變
    1947年底召開的十二月會議,毛澤東提出了新中國三種經濟成分說,即作為領導成分的國家經濟、由個體向集體方向發展的農業經濟以及中小私人資本經濟,並提出「發展生產、繁榮經濟、公私兼顧、勞資兩利」的經濟指導方針。 (參見《毛澤東選集》第 4卷,第 1255-1256頁。)
  • 新中國成立後,史達林看到毛澤東要來蘇聯的電報,為何心生愧疚?
    他們翹首仰望,凝神注目,都想看一看那位偉人的風採。城樓之上,毛澤東神採奕奕,熱情地摘下帽子向歡呼的人群招手。今天,是開國大典,毛澤東沒有如往常一樣穿著他那寬鬆的褲子,和樸實的上衣,而是穿上了一身筆挺的中山裝,精神十足。胸前,還佩戴著一條鮮紅的綢帶,只見上面印著8個黃色的大字: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 1949年新中國選首都時,共有11個城市參選,為何最終選定了北京?
    其實「首都」這一詞彙真正誕生是在1927年,民國政府成立時,選定南京為首都。第一次拋棄了「國都」的稱呼,並且一直沿用至今。如今每一個中國人都知道,我國的首都是北京,是我國的經濟文化政治中心。可是在建國初期時,有11個城市為候選首都,為何偏偏選擇北京?
  • 毛澤東與新中國的政治制度
    [摘要]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獨創性成果。毛澤東是新中國政治制度的主要創建人和重要實踐者,他對新中國政治制度的開創性貢獻和在探索實踐中取得的巨大成就值得充分肯定。
  • 1949年選擇首都,一共有11座城市入選,為何呼聲最高的南京落選了
    而北京第一次作為首都出現,則是在元朝時期。 那麼問題來了,眾所周知,我國如今的首都是在北京,對比長安和南京這種多朝古都,北京這種元明清的三朝古都無疑要「年輕」不少。更何況,當時民國政府的首都是定在重慶、武漢和南京。如果參照前人的首都,按理說怎麼著也輪不到北京,為何當時其就當選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