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到飯」的知乎,對於內容付費行業有什麼借鑑意義?

2020-12-12 站長之家

聲明:本文來自於微信公眾號科技唆麻(ID:techsuoma),作者:科技唆麻,授權站長之家轉載發布。

如果2016 年是「知識付費元年」,那麼 2019 年則無疑是知識付費的「退潮之年」。

今年1 月,由中國出版協會和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聯合主辦的,第十三屆新聞出版業網際網路發展大會上,就發布了一份《 2019 年全國新聞出版業網際網路發展報告》,其中便指出:

「 2019 年知識付費行業,風力衰減,風口紅利越來越少。用戶購買課程後打開率下降,完課率下降,復購率下降。再加上線上課程嚴重同質化,一些急功近利快速開發的產品,遠遠滿足不了用戶需求。」

從愛奇藝、優酷、騰訊、B站等視頻平臺也紛紛加入戰局來看,「風力」是否真的在衰減還有待商榷。但毋庸置疑的是,「知識付費」這個概念本身,或者說市面上已有的產品以及其背後的商業模式,已經在行至中途之後面臨考驗。

觀察一個產業,首先看的是頭部玩家。曾幫深圳衛視拿到衛視收視第一後,「時間的朋友」跨年演講在 2019~2020 已經跌出同時段前八;而「吳曉波頻道」則經歷了曲線上市擱淺,演講內容遭上市公司發難等種種難題。

站在內容從業者的角度來看,我更傾向於將其看作回歸理性,畢竟「知識服務」如果要沿著網紅的路子走,怎麼看都不長久。那麼問題就來了:平臺下一個增長的抓手會在什麼地方呢?

知乎可能提供了一個不錯的思路。

3 月 18 日,知乎宣布,截止今年 2 月底,付費用戶數比去年同期增長 4 倍;並且同時宣布會員開始 5 折特惠,並推出「全民閱讀計劃」,在 18~25 日免費開放上千本「鹽選」專家講書。

這透露出的信號其實非常明顯。作為去年這個時候,知乎上線的鹽選會員的首發用戶,我當時就小小地算過一筆帳,全站通看的權益相對於會員訂閱費用而言,紙面上已經算是「只賺不賠」。

換句話說,此前在知識付費「起個大早趕個晚集」的知乎,儘管在用戶的絕對數量方面還有待提升;但從增長幅度來看,或許可以說找到了內容付費的一套另類打法。

01

會員經濟帶領社區「穿越周期」?

知乎要做好付費,必然離不開對社區基因的改造。其根本邏輯在於,社區這種產品形態本身具備很強的「周期性」。這意味著內容付費成立的最基礎——忠誠用戶,存在著一定的未知數。

微博CEO 來去之間就曾提出過一個「無價值用戶」的概念。在他看來,當社區出現「一邊拿愛綁架網站運營者,一邊固步自封瘋狂噴新人,還不斷搞小圈子破壞社區積極氛圍,把網站帶到萬劫不復的「喪」之中去……他們才不會真的關心網站的生死」

 

這便是社區面臨的所謂周期。一開始,垂直的調性聚集起大量同好,形成友好、理性的討論氛圍;但無論是對於公司增長,還是為內容引入「活水」,都使得平臺需要不斷吸納更多用戶。

當然,後續加入的用戶大多未曾參與社區文化的創造,自然也就難以遵守有著不低門檻的社區語境中的整套規則,這時候,更具備「主人翁意識」的初創用戶而往往成為平臺「心魔」。而在我看來,鹽選會員的誕生或許從某種角度上調和了兩個群體的矛盾。

其一,優化營收結構以外,會員的本質是一種投票機制;

以來總提到的A 站為例,就是屬於典型的商業化與用戶體驗上平衡失敗,最終走上了一度關站後不得不賣身的道路。其創始人 xilin 就曾在 2010 年時曾在貼吧說道:

「ACFUN一直以來的存在模式,是不合理的,ACFUN需要其他的網站提供生存空間,說的明白點,ACFUN通過盜用其他網站的資源,一直偷偷摸摸、苟延殘喘的活到今天。」

相較而言,如今勢頭強勁的B站當時怎麼做的呢?拜年祭、鬼畜區大會,動畫區MMD 大賽等各種鼓勵創作的活動不斷豐富,越來越多 UP主聚集到 B站。而這背後,則是通過融資、有節制的廣告、成立 MCN 等方式,使得越來越多 UP主「恰了飯」。

換言之,會員制表面上是在「薅羊毛」,實則是優化平臺營收的關鍵。

拋開在營收結果中真金白銀的收入不談。付費本質上還是一種基於金錢的打分機制,是平臺對於內容的認可。所以,在為創作帶來收入的同時,會員機制可以在作者與讀者之間建立一種類似於「契約」的關係。一方承諾,輸出優質內容;一方則作為優質內容消費者,理性分辨。

而站在全平臺來看,這一機制的存在也能使知乎在廣告接入方面還能在品類上保持相對克制,避免飲鴆止渴。

其二,類似於亞馬遜Prime,會員機制能撬動更多潛在用戶;

有必要說明一下的是知乎這個鹽選會員的機制,這也是我訂閱的最大原因之一。

一方面,當然是如同其他付費平臺一樣,可以「大搖大擺」的消費平臺內的內容產品。比如我就訂閱了極客公園創始人張鵬的《張鵬科技內參:重新理解科技網際網路》,習慣在每天做飯的時候作為背景音,這種場景我稱之為「預期內消費」。

但更多時候,「預期外消費」是帶給我這種用戶更大價值的場景。

對我而言,一個最為常見的場景是在搜索某個話題時,一邊能看到行業專業人士給出的經驗之談;同時還能看到穿插回答之中,來自@鹽選推薦 這一官方帳號對付費內容進行的智能推薦。

排除很大熱問題不談,以我看到的「中國有哪些考古上的巨大遺憾」這一相對冷門問題為例,一共就只有 15 個回答,@鹽選推薦 之間連結鹽選專欄的方式,不僅豐富了這一問題的回答,我還在之後饒有趣味地刷完了這個名為《北洋奇譚2》的鹽選專欄:

在這一過程中,用戶在豐富對這一問題的認知之外,還可能粉上@老金 這一自稱「都市傳說/歷史愛好者」,找出了他以前的優質回答好好刷了一遍,過一把考據癮。

換言之,會員機制能在很大程度上幫助用戶發現優質內容與生產者,提升社區活躍。

02

補齊之前的「欠帳」

開頭提到,我是鹽選會員首發「上車」的用戶。當時的出發點很簡單,就是一筆經濟帳:相較於大多數在 99、199 價位的專欄而言,月卡 25 塊,年卡 238 塊幾乎能全站通看的價格的確划算。

為什麼在鹽選上線前,我並沒有在知乎付過費。因為知乎的知識付費產品一直存在定位模糊與混亂的。在我一年多的使用下來,一個比較明顯的感受是:知乎終於在「橫縱雙向」上,補上了之前的「欠帳」。

為什麼這麼說?先說橫向上。

知乎其實是國內最早一批開始探索知識付費的,2016 年就推出「值乎」;而後,知乎又把線下講座搬到了線上,成為知乎Live;而後還有電子書、讀書會等各類產品。

在鹽選推出之前,我其實並不看好知乎的知識付費。原因就在於,其連續幾年推出了多種產品形態,但彼此之間的體量、定位上又有重合甚至衝突。對於用戶而言,不僅意味著試錯成本高,更有可能的場景是在第一步就就被複雜的分類勸退。

打包所有產品的鹽選會員的推出,將知識付費這一從知乎大學等部門服務的業務,上升到了全平臺層面,將專欄、Live、電子書、聽書等所有產品直接打包,帶來的直接後果就是:

最低細化到月卡的收費模式,意味著無論是 168 元的豆瓣時間人氣課程《戴錦華講電影》,還是299 元的《郎朗鋼琴課》,都只用最低25 元就可以完整地享受,試錯成本大為降低;隨之而來的便是,只要內容質量本身靠得住,繼續付費訂閱的意願就會上升;

再說縱向上。

對比起來就可以發現,問答這一形式,在知識獲取方面的在個性化、可執行性方面有著獨到的優勢。一個很好的例子是,得到App 也在前不久開闢了名為「十萬個為什麼」的問答模塊。

知乎是靠著問答起家的,沉澱著大量來各行各業從業者的經驗之談。但缺點之一就是,由作者熱情驅動、用愛發電,相對更為零散而不夠體系化,這對於建立知識體系而言是一個明顯的痛點。

比如,前不久引起內容行業熱議的「巫師財經翻車事件」,也就是通過詳盡的證據鏈,實錘了 B站新晉百大 UP主對於知乎網友四年前回答的抄襲。不難看出知乎網友的行業素質,以及其在內容方面的沉澱,足以撐起更多優質內容。

上文我已經提到鹽選的運行機制,除自行訂閱以外還會大量推薦;這意味著,付費知識內容的顆粒度在被進一步精細化後,進入到了各種具體的應用場景之中。用戶可以選擇將其作為某一專題研究的材料,也能順藤摸瓜進入完整版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

03

知乎「與自己和解」

如上所說,我們更多是站在知乎以及用戶的角度,去觀察會員提供的價值。但在我看來,其背後的價值其實遠不止於此,應該站在傳播的角度對其進行價值重估。

引發這個念頭的其實去年底觀察到的一個奇怪現象:越來越多人開始在知乎追連載了。

這個「連載」不同於以往答主因為時間原因,而不得不以分割線為回答暫時畫上句號。而是像網文平臺一樣,一個故事憑藉著精彩動人的情節,聚集起了一批准時催更的忠實讀者。

在知乎於去年11 月 26 日開啟的第一屆親歷故事大賽上,官方曾公布了一些相關數據:在一個月時間裡,圍繞「工作和生活中,有哪些讓你念念不忘的親身經歷?」的主題,吸引了 4000 多名用戶分享,其中「晚霞中的燦爛少年」的故事《芳姐》被點讚上千次。

在我看來,知乎是某種意義上「與自己和解」。「謝邀,人在美國,剛下飛機」成為一個梗,就是源於知乎部分用戶的故事化演繹。知乎也曾花大力氣通過禁言、封號的方式進行治理。但也同時也帶來了外界對其「初心不再」的詰難與苛責,甚至導致部分頭部用戶出走。

知乎可能終於想明白了一件事,就是「堵不如疏」。

要知道,除了純理性的理論之外。親歷故事本身對於行業本身亦有極大的價值。比如在美國,極為重視醫療劇的拍攝,不僅拍攝必須經過醫療機構審核和培訓,編劇也必須以專業醫師為顧問。

背後的原因在於,對於醫生群體而言,醫療劇不僅能通過專業性培養其臨床思維能力,更能通過真實反映醫患糾紛等行業狀況,培養醫生的人文關懷與適應能力。

所以,站在另一個角度來看,「在知乎追連載」這件事顯然不是自上而下的戰略部署,而更像是知乎借著其起家之時便不斷強化的開放、真實、專業的社區基因,自然演變的過程。

在我看來,內容付費領域的未來需要開闢增量,而不是只在小圈子中「挖牆腳」。而知乎與親歷故事的「和解」,便是其中一個頗有價值的嘗試。

其一,類似於誕生更早的網文產業,能盤活「認知盈餘」;縱覽職業IP最發達的英美,都有著全民寫作的傳統。比如,J·K·羅琳在寫作《哈利·波特》之前,就從事過秘書、英語教師等工作。

這一傳統,使得美國會有大量各行業精英在退休後為自己的職業生涯著書立說,加之英美等國發達的出版行業與寬鬆的審查制度,為全社會提供了大量的素材。

在知乎開始鹽選專欄《真實案件手記:一個律師的暗黑記事簿》的劉焱算是一個例子。從業多年,但他曾在一次會談中被質疑「說什麼狗屁專家,研究這個研究那個的,能研究出自己是怎麼個活法嗎?」,而後他開始在鹽選專欄進行更新。

同一個趨勢在隔壁網文圈也不鮮見。去年大熱的網文作品《手術直播間》的作者真熊出墨本就是大慶一家三甲醫院的醫生,從醫19 年有餘。作品本身全數來自他的真實經歷。

據知乎公布的資料顯示,目前已與大賽湧現出的近百篇優秀作品,以及其中近60 位優秀作者完成籤約。在將作品納入會員內容體系為作者帶來收益的同時,知乎已聯合騰訊視頻、光線影業、開心麻花等影視公司,作家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人物》等出版機構與媒體,共同進行圖書出版、影視劇創作等多維度的 IP 開發。從這個角度往長遠看,說成為對手還為時太早,但閱文的發展路徑或許也為知乎提供了某種參考。

其二,平衡了質量與下沉的天平;正如上文說到,無論何種社區都會在不斷壯大的過程中,面臨原生文化的逐漸稀釋。這一點上無論是知乎,還是B站、虎撲等垂直社區都無法倖免。

如何試圖避免再走一遍豆瓣的路,說到底就是調和下沉與原生文化之間的矛盾。有人會排斥「謝邀,人在美國,剛下飛機」的拿腔拿調,但是沒有人會拒絕情節生動、妙趣橫生的親歷故事。

過去幾年,人們總習慣以「五環外」高高在上的眼光去看待下沉市場的內容消費升級需求;但對於絕大多數徐圖下沉的內容平臺而言,知乎之路或許更有借鑑價值。

相關焦點

  • 知乎做付費成績不俗,內容付費行業如何學習?
    過去幾年,人們總習慣以「五環外」高高在上的眼光去看待下沉市場的內容消費升級需求;但對於絕大多數徐圖下沉的內容平臺而言,知乎之路或許更有借鑑價值。比如,前不久引起內容行業熱議的「巫師財經翻車事件」,也就是通過詳盡的證據鏈,實錘了 B站新晉百大 UP主對於知乎網友四年前回答的抄襲。不難看出知乎網友的行業素質,以及其在內容方面的沉澱,足以撐起更多優質內容。上文我已經提到鹽選的運行機制,除自行訂閱以外還會大量推薦;這意味著,付費知識內容的顆粒度在被進一步精細化後,進入到了各種具體的應用場景之中。
  • 知識付費比拼內容含金量
    知乎十年付費用戶超250萬在近期舉辦的2021新知青年大會上,知乎創始人、CEO周源亮出知乎在知識付費上的成績單:知乎月活躍付費用戶數已超過250萬,形成了集音視頻課程、電子書、期刊雜誌、論文庫、鹽選專欄的高價值付費內容庫,總內容數超過300萬。「知乎不再是刻板印象裡的專業領域解答,它還有了視頻、直播,甚至網文小說。」最近,小袁就迷上了在知乎讀小說。
  • 2億人在知乎追網文,付費閱讀的「知乎方案」真香了嗎?丨網文專題
    那麼對於知乎來說,為何選擇付費這一路徑,是否能夠利用其優勢,將付費網文「盤活」呢? 其次,問答社區模式,成為內容和作者的「蓄水池」。這一點我們在文章第一部分有詳細闡述,通過問答形式產生好的內容,這些內容合作反過來也會成為知乎的財富。 再次,知乎付費商業模式已然比較成熟。對於知乎來說,「知識付費」是其主要營收方向。
  • 新手如何運營知乎?如何成為知乎大V?
    1.了解知乎的規則一定要先了解平臺的規則,這個非常重要,不懂規則的話,可能你運營一段時間,因為有違規就會把你的帳號封了,清楚哪些是違規的,不能觸碰,就能繞著這些規則產出合理的內容,這個也算是一個運營知乎的技巧。
  • 萬象網知識付費下載:內容創業的新玩法
    總結一下主要有以下幾點:1、有意思的內容或者自己感興趣的;2、對工作有幫助,專業度較高,有利於個人成長,節省時間;3、大V或者偶像的分享。付費意識需要養成,用戶也不會為所有內容付費。第2個問題,想問下目前大家接觸到的內容付費的產品都有哪些?順便說一下你在這些產品上看哪些內容?
  • 從內容帶課到經驗帶貨,知識付費進入下半場
    外語、編程等傳統的線上教育,對於消費者來說具有某方面的硬性需求。而知識付費的興起,則在於生活節奏加快、網絡信息爆炸、社會氛圍有焦慮感等原因,用戶需要知識性內容來滿足自己內心的需求。換句話說,用戶購買的不僅僅是知識或信息,更是心理對於獲取這些知識或信息的滿足感。這也就是知識付費為什麼會被稱為「販賣焦慮」的原因。
  • 知乎:搭建多元內容生態,助推創作者以優質內容獲得收益
    其中,知乎榮獲「年度賦能創新優秀案例」。組委會評議認為,2020年,知乎通過好物推薦、會員專欄、付費諮詢等多方位的產品和技術創新,幫助創作者通過優質內容獲得收益,成為網際網路企業扶持新個體經濟的優秀案例。
  • 知乎:對標Quora,超越Quora
    要說Quora的增長槓桿是什麼,正如Adam接受採訪時說,「我的觀點是如果你要做一個好的產品,那麼你就要持續投入把它做得更好,只有這樣產品才能長久。」作為一家內容驅動的知識問答平臺,沒有什麼比專注於內容質量更有效的增長槓桿了。
  • 知乎十年,內容社區的鏡與燈
    01內容產品前兩屏的故事中文網際網路能活過十年的產品,大多在你手機的前兩屏裡,而知乎能幸佔一角,說明還是有唯一性在。這個唯一性是什麼?顯然不僅僅是那個調侃中的「精英世界」,而是更具體、可觸摸的價值。不得不說,這是一個劃時代的變化,個人化內容在虛擬空間有了更強的存在感,人與人之間構築起社交關係網,而每個網絡節點間的互動也開始成倍增加。在同樣的時間裡,知乎在幹什麼,它承接了網際網路哪一部分的需求,又進化出什麼樣的內容社區?事實上,知乎的解法並不討巧。
  • 十年知乎,一體兩面
    付費會員 vs 免費用戶知乎對直接付費購買內容的商業模式一直寄予厚望,前後走過付費諮詢,音頻內容,賣課程等幾條路線。經過一陣探索,小說、圖書、文字專輯售賣等最終脫穎而出。綜合了紙書電子版、純網絡出版、私家課等資源的全包式「鹽選會員」,已經成為創作者獲取回報的一個重要來源。2019 年起,知乎將站內優秀網文作品放上會員平臺。
  • 知乎10年,一個獨特的內容社區是如何煉成的?
    2014年知乎熱議問題「怎樣成為全棧工程師?」下,知乎答主@phodal的破千贊回答就是例證。作為行業先行者的總結分享,這條回答描繪了一幅讓新入行者不迷路的「學習地圖」,評論區中,也有不少用戶表達了「期待回答出實體書」的意願。
  • 知乎十年,獨一無二
    基於他的判斷,知乎的知識屬性具有天然的話題性,也是創意的源泉,而與內容結合的原生、無幹擾、有體驗的營銷也是未來移動營銷的主流趨勢。從這個角度看,知乎的廣告商業化價值是要遠大於純粹只能做展示型廣告的平臺的。一個效果明顯的案例是「藍大仙人」。他是活躍在知乎電子消費話題的一名用戶,對於電視有非常深入的研究和經驗。
  • 知乎十年,「鐵甲」依然在
    因此,對於所謂有用、有價值的回答,周源認為應當綜合起來看。信息濃度的高低,與字數多少並沒關係。一些看起來抖機靈的回答,實際上是深藏智慧和洞察的。針對社區內容,知乎相繼推出專門的治理策略,比如垃圾廣告信息、答非所問等對社區無正面意義的內容,知乎都會做出專項、定期的處理。這裡面,既有運營團隊的努力,也有人工智慧、大數據技術的參與。
  • 日本玩家對於遊戲的付費習慣,以及付費體驗是什麼樣的?
    國內玩家對於日本遊戲的核心體驗和收費機制似乎並不是很接受,那麼日本玩家對於遊戲的付費習慣和付費體驗是什麼樣的?知乎用戶王藝童以自己常玩的幾個日本手遊為例,分析了日本手遊的付費內容、付費點和付費後的遊戲體驗,從中我們能夠更加了解日本遊戲的付費設計。本文是知乎「日本遊戲玩家在移動遊戲方面的付費習慣是怎麼樣的?他們更願意為哪些東西付費呢?」
  • 周源的野心,知乎的出路
    直到此次「鹽選會員」的推出,意味著知乎開始全面擁抱商業化。相較於此前的漸進式摸索,此次All in在戰略上顯得意義非凡。雖然起步較晚,但知乎商業化的效果卻立竿見影。周源在一次活動上透露:2017年知乎商業化收入是2016年的5倍;2018年上半年知乎商業廣告營收同比增長340%,知乎大學已提供超過15000個知識服務產品,付費人次達到600萬。
  • 知識付費行業:垂類瓶頸遭遇流量紅利 綜合平臺大建內容生態
    近年來,知識付費平臺重視拓展產品內容覆蓋領域、豐富產品表現形式,並有效提高運營機制;在新冠疫情的影響下,知識付費行業發展進程加快,行業整體市場規模有望加速擴大。iiMedia Research(艾媒諮詢)數據顯示,預計到2021年知識付費行業市場規模將增長到675億元。
  • 「雲養車」背後,是知乎與途虎各自的「小算盤」
    也因此像這次聯手知乎的「雲養車」概念拓展,是途虎在打破檸檬市場的又一方向,對於行業從業者來說,在從增量市場轉為存量市場之後,若行業內的整體風評弱不佳,那麼將時刻都在侵蝕著自己的品牌,改善整體行業風評是必須要考慮的方向。顯然「雲養車」這種信息輸出的方式,有利於在用戶端進行內容的輸入,提升行業內信息的通透性,有利於打破汽車後市場中檸檬市場嚴重的信息不平衡現象。
  • 如何評價知乎搞會員經濟?
    付費內容很容易理解,和內容付費平臺蜻蜓FM、喜馬拉雅FM等類似,會員一次性付費獲得大量的付費內容。單獨購買這部分內容自然是不划算的,這就像是打包的套餐。但,不同平臺能夠提供的內容豐富程度不一樣。對知乎來說,私家課、Live講座,「鹽選」的雜誌和電子書等,都是其他平臺所不具備的獨家內容。社區功能上,有些類似於微博會員,比如評論區發圖。
  • 深度剖析2020年知識付費行業現狀與趨勢
    無疑,知識付費是有非常好的故事可講的,但要做大做好這塊「蛋糕」並非易事,還需要結合市場深入探討。為此,艾媒諮詢發布了《2020年中國知識付費行業運行發展及用戶行為調研分析報告》,圍繞知識付費行業發展現狀、產業鏈、細分領域、用戶調研、典型案例、發展趨勢等方面進行深度分析。
  • 知乎攜250萬付費用戶抵達IPO關口 長跑十年仍待新故事
    數據顯示,知乎月活躍付費用戶數,目前已經超過250萬,在集音視頻課程、電子書、期刊雜誌、論文庫、鹽選專欄的高價值付費內容庫中,總內容數超過300萬,年訪問人次超過30億。而就在半個多月前,曾有報導稱,知乎正在撰寫IPO報告和上市申請書,目前已確定高盛集團,摩根史坦利和瑞信銀行為承銷投行,上市地點可能在港股或美股,尚待確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