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地難,不種還不行,國家重啟農業託管,45億補貼,6成歸農民!

2020-12-26 騰訊網

說起種地,目前的重地主力仍然是農村的60後,不過,他們的種地模式已經出現問題,一個是由於種糧收入太低,很多耕地被撂荒或栽樹,而另一個問題就是種地後繼無人。農民種地難的問題已經凸顯。

而與此相對應的是,為了杜絕土地資源的浪費,國家此前就已經對撂荒土地和耕地種樹的行為及時叫停,違者將面臨罰款。因此除了農民種地難的問題外,現如今農民不種還不行。

其實,土地的利用問題,確實值得我們每一個人重視,尤其是在我國人均耕地面積較少的情況下,保住土地就相當於保住了飯碗。但與此同時,農民種植收益下降的問題也不能輕視,畢竟,土地是飯碗,而農民則是「盛飯的人」。

農業託管的優勢在哪?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國家在此前便推行了農業託管,而這一模式的優勢主要體現在以下這些方面。

首先,相比於土地大面積流轉而言,農業託管不僅能「返利於農」,更能保證糧食穩定供應。農業託管這種經營模式,不僅讓農民依然是土地的主人,同時農業種植的大部分收益,仍然歸農民所有,而土地託管經營機構,只收取少量的服務費。如此一來,在農民的利益方面,農業託管模式真正做到了「返利於農」,這部分收入,要遠高於土地流轉的租賃費。

與此同時,農業託管機構承擔的角色是農民的服務者,因此在土地利用效果上,會呈現出一種「相互比優」的情況。「看誰種得好,農民就用誰」情況的出現,能夠從根本上杜絕土地大面積流轉過程中,頻頻出現的土地「非農化」或「非糧化」問題。畢竟,在本質上,農業託管機構的盈利模式是收取服務費,與參與土地大面積流轉的社會資本「一切以利益為重」的盈利模式,有著很大的區別。

值得一提的是,農業託管機構的生存根基,就是農民的信任,因為當種植收益嚴重下降或者土地利用效果不佳時,農民便會及時換人。而正是由於這樣的基礎存在,有關農民與土地承包者之間的糾紛,就會大幅度減少。更重要的是,農業託管機構還會與專業機構合作,在品種選擇以及種植技術上,都會有大幅度提升,最終讓農民的種植收益,反而不降反增。

國家重啟農業託管,利好政策出臺

今年10月,在農業農村部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明確表示將重啟農業託管,並伴隨一系列的利好政策。

會議指出,國家將加快對農業託管的推進,並進一步引導多種託管模式,同時,在加強對該行業監管力度的基礎上,努力推動多元主體共同發展。除了政策管控以外,國家還加大了資金扶持,將農業託管的扶持資金,由去年的約40億,提升到了今年的約45億,並明令要求,小農戶受益資金比例或為小農戶服務的面積不得低於60%。

由此可見,國家對農業託管這一經營模式,再一次進行了肯定。其中,推動多元主體共同發展的策略,能夠避免該市場「一家獨大」的情況發生,讓農民能通過「貨比三家」,選擇更好的服務主體,從而保證更好的收益。更重要的是,政府不僅加大了資金扶持,還明確量化了小農戶受益比例,基於種地成本的下降、糧食產量的提升以及扶持資金的發放,綜合算下來,農民掙得更多。

對於農業託管,農民該如何去面對?

面對國家大力扶持的農業託管,農民最應該做的就是以下兩件事。

首先,選擇合適的方式參與。考慮的運營成本和收益,農業託管機構對小面積的土地,肯定沒有興趣。因此,如果當地出現了農業託管機構,建議農民選擇合適的方式參與。一般情況下有兩種方法:其一,農民個人先承包同村其他農民的土地,然後再進行統一託管;其二,農民和農民之間合作,將土地集中起來託管給農業託管機構。如此一來,大家的利益都有保障。

其次,完成土地確權並劃清界限。農業託管機構為了方便種植,肯定會先平整土地。因此,為了避免後期的土地權屬糾紛,建議農民及時完成土地確權並劃清界限。這樣就能保證大家都受益的同時,又避免傷了和氣。

相關焦點

  • 能否託住「誰來種地」的「底」? 農業生產託管試解「種地難」
    「種地難」催生社會化服務新模式  山西省臨汾市洪洞縣大槐樹鎮左北村67歲農民王洪福在小麥收穫後種下的6畝多玉米再獲豐收。「這幾年有了生產託管,種地再不用受那麼大苦」,他說,只需在種的時候把種子、化肥拉到地頭,收的時候把糧食拉回家就行,耕、種、防、收等其他環節都是搞託管服務的合作社負責。
  • 山西翼城農業生產託管降本增效 農民外出務工不誤春耕
    胡波 攝中新網臨汾3月30日電 題:山西翼城農業生產託管節本增效 農民外出務工不誤春耕作者 李庭耀今年春耕,山西臨汾翼城縣西張村的秦新愛和丈夫沒有下地幹活。他們把自家的7畝地委託給鎮上的農業生產託管服務中心,「耕種防收」都不再需要自己動手。
  • 「田保姆」 種地好幫手(經濟聚焦)
    作為一種新型農業經營方式,農業生產託管應運而生。一家家「田保姆」服務田間,成為農民種地的好幫手,不僅有效解決了土地撂荒、粗放經營的問題,還提升了農業經營效率,對於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具有重要意義。加快發展,有利於破解「誰來種地,怎麼種地」難題這段時間,江蘇省泗洪縣的晚稻收割臨近尾聲。整個收穫期,陳圩鄉王崗村村民楊豹不慌不忙,在周邊市區接了好幾單泥瓦活。
  • 山西翼城:農業託管「田保姆」 春耕防疫「兩不誤」
    當前正值疫情防控和春耕生產關鍵期,山西省翼城縣縣委、縣政府充分發揮農業生產託管服務組織作用,採取電話微信預約,連片作業方式,為廣大農民提供「保姆式」「訂單式」「全程式」精準化服務,做到春耕生產和疫情防控「兩不誤」。從大年初二開始,翼城縣新翔豐公司就忙碌起來了。
  • 農村「荒地」越來越多,農業大戶齊「跑路」,補貼這麼多還不賺?
    雖然農業經濟沒有工業經濟發達,但是無論到了什麼之後,農業都是人民心中的「主角」。 隨著工業時代的到來,越來越多的農民放棄了自己土地,前往大城市打工。而農業種植的現狀也大不如前,雖然糧食仍是剛需,但是有了機械化種植以後,農民自己種地,已經談不上「賺錢」了。
  • 種地也有「託田所」,中國農業生產託管萬裡行正式啟動
    10月11日,中國農業生產託管萬裡行大型全媒體直播活動啟動儀式在山西省壽陽縣舉行。來自農業農村部農村合作經濟指導司、全國各省農業農村廳、農業生產託管金融單位、農業生產託管服務主體等的代表參加。  農業生產託管是在不流轉土地的前提下,農戶將農業生產中的耕、種、防、收等部分或全部環節委託給社會化服務組織的經營方式。
  • 生產託管,種出「香鮮美」農業
    近年來,鹽都區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全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堅持把農業生產託管服務作為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的「融合器」,讓有能力有技術的人多種田、種好田,推動現代農業邁向高質量。鹽都區出臺《關於加快推進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促進鄉村振興的政策意見》,強化服務體系建設,對購買農業生產託管相關的植保機械、秸稈還田機、條播機、插秧機等農機並正常開展服務的,每臺機械給予不少於1萬元的補貼。鼓勵各類經營組織開展農業社會化服務,推廣精準化配方施肥,對按照測土配肥指導單元圖進行配肥的推廣企業,全年總量達3000噸以上的,給予100元/噸的配肥、推廣費用補貼,最高不超過50萬元。
  • 平原縣腰站鎮:農業集團引領 農民共同富裕
    「如今只要加入合作社,把土地交給他們耕種,不受累,不操心,不擔風險,還能領分紅。」鍋培口村貧困戶趙明菊說,她於去年加入了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幾個村的合作社再聯合加入鎮上成立的峰瑞高廩(山東)農業發展集團,統一運營土地,為貧困戶提供代耕代種服務,此次,趙明菊領取了3640元分紅。
  • 別神化日本農業了!日本農民半成超過70歲,靠政府補貼續命
    中國人對日本的崇拜還延伸到了農業領域,許多人認為日本農民光靠種草莓就能過上愜意的生活.其實可以反過來想,既然在日本農村可以過上品質生活,那為什麼大部分日本人還是要擠在大城市裡過著辛苦的生活呢?為此日本政府為了維持一定規模的農業,發布了一系列惠農政策,並投入了大量資金。 在重視農村政策的鼓勵下,日本政府對所有從事農業的農民不僅進行免費的技能培訓,還在金融政策上優先對農民發放貸款。 除了優惠政策,日本農民所能享受的補貼可以說是五花八門,農民購買機器設備、出售農產品都會有相應補貼。
  • 市政協「推動土地託管服務組織健康發展」雙月協商座談會發言(摘要)
    伴隨著現代化事業的進程,特別是工業化、城鎮化深入推進,大批農民進入非農產業,農業比較效益日益下滑,農村空心化、農民老齡化日漸突出,農業陷入了50、60後種不動地,70、80後不會種地,90、00後不想種地的困境。破解誰來種地、怎樣種好地?已成為擺在三農工作中的重大課題。 土地託管服務組織就是伴隨這一難題破土而生的一項生動的實踐成果。
  • 「誰來種地」「怎樣種地」?崑山農民給新農人發獎學金
    交匯點訊 12月24日下午,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2020年「崑山新農人」委培生獎學金發放儀式舉行,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崑山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8名崑山籍農業委培生和15位獎學金資助者參加儀式。
  • 農民參加培訓還有補貼?怎麼申請?2020新型職業農民培訓補貼政策
    為了解決這一現實難題,助力新農村建設發展,國家出臺了《「十三五」全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發展規劃》,其目的就在於培育優秀的農業人才,發展與壯大農業主體。根據目前的形勢來看,新型職業農業勢必將成為未來農業的主力軍,而為了進一步提升他們個人素質,各省市也是積極落實技能培訓,以提升農業工作者的文化水平和技能水平。而農民不光可參加培訓還有補貼拿,那麼補貼該怎麼申請?針對這些疑惑,下面我們就來具體了解下。
  • 不想種地的農民增加,土地長草種樹的現象普遍,咋解決?辦法來了
    當然,農村的建設和發展是越來越好了,但在農業發展方面卻出現了不少問題,因農業發展滯後導致三農發展問題成為了社會關注的焦點,大家都在討論如何讓促進農業發展,讓種地農民實現增收。
  • 「農民不下地,多掙兩百塊」——山東「金豐公社」構建三級現代農業...
    「依靠163個村級社長的推廣,我們今年籤了8.5萬畝的籽粒直收玉米訂單,提供全託管服務,確保實現『玉米不落地、直接進糧庫』和『農民不下地,多掙兩百塊
  • 印度改革引發的風暴:絕望的農民與不被信任的改革
    自由市場在講規則,低腐敗的國家行得通,在我們這可不行。」看來內心深信印度是不講規則、高腐敗的地方(圖片:Ayush Chopra Delhi / shutterstock)▼之後,印度政府又接受美國建議,設定最低徵收價格,配合農業補貼。印度政府對多達23種農產品設定最低收購價,免除農業所得稅並進行其他補貼,在2017年對農業的補貼已經高達41344億盧比,而且依舊保持快速增長的趨勢,這也成為印度政府的巨大財政負擔。
  • 種地兩萬垧,選種子竟然只看三點!
    種地兩萬垧,選種子只看三點!農民種地選種子最關鍵,你每年是怎麼選的呢?
  • 如果農民不打工只種地,生活水平如何提高?
    如果農民不打工只種地,生活水平如何提高?這裡有以下幾種情況,一是僅種自己分得的1.5畝責任田度日的;二是,自己原有幾畝地(老人去世,姐妹出嫁留下的地),或再承包幾畝地搞特種種植的;三是,無勞動能力的或不願耕種地的主動把土地交回村委會的。
  • 「中國農業新聞網」農民面臨的農業最真實寫照·你還好嗎?
    中國農業新聞網:全國唯一一家具有中國農業新聞網合法名稱的農業專業網站。粉絲突破百萬,一片文章閱讀量突破三百三十萬的網站。每天為您推送國內外重大農業新聞。一站在手,農業我有。敬請關注!時至今日,農民到底種啥能最賺錢,誰也不敢回答這個問題。有的人說,看看市場需要什麼,就種植什麼!
  • 田園生活為趨勢,成功人士都想種地,為啥年輕人卻不願回農村呢?
    我國是農業大國,自古以來對於種地都有著特殊的情結,可以說種地就是我國的立根之本。現在不像以前,大多數的人對在農村種地的積極性不高,反而是一些成功人士更加喜歡回歸田園生活。所以大城市嚮往的田園生活是建立在吃飽喝足的情況下,而不是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情況,那麼真正想實現田園生活真的是難之有難。「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看似意境深遠的田園生活卻只有吃飽喝足的人才能談一談。沒有物質基礎,回歸田園很難養活一家人,這大概就是為什麼年輕人不願意回家種地的原因了。
  • 注意:2020年後這8種農民不能種地?村幹部:不是我不想讓你種地
    土地是很多農民賴以生存的法寶,從古代開始我們就是重農輕商,士農工商,農民排在第二位,因此擁有土地可以耕種是一種莫大的榮譽。但現在隨著信息化的飛速發展,更多的人願意留在城市而非農村。現在農村也越來越少農民願意種地,更多的年輕人傾向於進廠找一份穩定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