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具有浪漫精神的齊國和喜歡繼承傳統的魯國二雄並立山東。幾千年來,這兩種不同的文化,相互滲透,對山東的浸染和影響至今不減。
山東是中國古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悠久的歷史、豐厚的文化、多樣的民俗風情決定了山東和其他地域有一些不同。中國四大菜系中的「魯菜」,就是這些不同中的一種,但魯菜似乎並不能含括山東大地上的奇珍異味。到山東各地走走,哪一個地方差不多都能拿出自己的「絕活」讓你品嘗。在這裡,先吊吊你的胃口。哪一些能吸引你呢?
滿漢全席:這是過去孔府招待皇帝才置辦的宴席。菜有196道,餐具404件,全是名菜佳餚,其做法、上法、吃法有頗多講究。
黃河刀魚:黃河入海口有句漁諺:麥稍黃,刀魚長。黃河刀魚屬於鯷科,又叫「茅刀魚」,小的六、七寸,大的一尺多長,身薄色亮,細鱗小肚,吻短圓突,像一口尖刀。它們有時遊到海裡,有時又遊到河裡。其脂肪豐厚,且肉質細嫩,烹調無需多少佐料,肉味香美。民間習慣以單餅卷食。
福山傳統名菜:魯菜。30年代「吉升官」的菜最具代表性,常行菜有60多道。有雪花丸子、糟熘魚片、熘蝦仁、燒蠣黃、全家福、蝦子海參、焙大蝦、三不粘等。
德州扒雞:全稱「德州五香脫骨扒雞」。成品雞趁熱一抖,骨肉立馬分離,吃起來鮮嫩鬆軟,清香不膩。已有200多年的歷史。如今行銷全國各地。
黃河鯉魚:濟南名菜。其中「糖醋黃河鯉魚」歷來被譽為山東名菜之首。另外還有「棒子魚」、「紅燒魚」、「幹燒魚」、「瓦塊魚」等做法。
黃家烤肉:濟南名菜。相傳是明末章丘黃家灣一個姓黃的人用整隻豬烤制而成的一種名吃。皮酥、肉嫩,味清香,肥而不膩。單吃鮮香可口,若燴以白菜、豆腐則更具風味。現在,濟南異香齋專門製作。
九轉大腸:濟南名菜。清光緒年間由"九華樓"酒樓首創。店主開九處店鋪,均以「九」字冠鋪名之首。有一次烹「燒大腸」上桌,客人食之叫絕,贈名"九轉大腸"。此菜名聲漸高,後成了魯菜中「紅燒菜」的代表。
宮保雞丁:濟南名菜。保,不是煲,也不是爆。這裡面有個典故,清代山東巡撫丁寶禎曾被賜封為"太子太保",簡稱宮保。他最喜歡家廚周進臣、劉桂祥等人烹製的「炒雞丁」,每宴必用此菜待客,一時享譽天下,得名「宮保雞丁」。
孔府糕點:由專門技師製作,技藝世代相傳,明、清時公認超過北京名點。分內用、外用兩大類。
芙蓉百花鮑:煙臺名吃。在被稱為"海味之冠"的鮑魚中,以煙臺長山列島出產的盤大鮑魚最為名貴。"芙蓉百花鮑",就是用此類鮑魚加上雞牙子肉、肥肉、雞蛋清等製成的一道名菜,選料講究,造型美觀,湯汁清澈,鮮嫩可口。
玉堂醬菜:濟寧名特醬菜。清代姑蘇人戴玉堂,用南方技術生產北方風味醬菜,一時被譽為"京省馳名"、"譽壓江南"。主菜有包瓜、磨茄等。
清燉開凌梭:霑化名吃。用當地越冬梭魚,去鱗清汆,再用旺火燉熟,味道鮮美無比。
朝天鍋:濰坊名吃,始於清初,因露天設攤,鍋無蓋,故曰:朝天鍋。將母雞和豬的腸肚一起煮。熱肉湯加上香菜、蔥花、醬油,每人一碗。腸肚切好捲入餅中,就湯吃。
臨朐全羊宴:已有200年的歷史。用當地山羊,做成鍋燒羊肉、宮爆羊肉、溜羊茸、醬羊排、燒羊頭、扒羊蹄、燜羊腿、燴天花、滷羊肝、炒腰花等。重頭菜要數"全羊湯",酸、辣、麻、香,清素不羶。上菜的順序為:先上糖、鹽、醬、醋、大蔥、胡椒麵,再依次上冷盤、拼盤、熱菜。
槓子頭:濰坊有名的硬麵食品。和硬面,用棗木槓子壓。中間薄,有孔,邊厚。古時,用麻繩串成串,掛在鞍邊、車旁,食之方便。涼吃越嚼越香;熱吃,用菜、肉去燴,柔韌不散,非常有味。
煙臺燜子:傳統名吃。已有上百年的歷史。由上等地瓜粉團製成燜子,涼透後切成小方丁,下鍋兩面煎至發黃,鏟入盤內,澆上麻醬、蒜泥等佐料,熱脆、香辣,風味獨特。
京冬菜:日照名特醬菜。用當地產的大白菜悶制而成。始創於清鹹豐年間。裝在壇中,可保存三年。它既能作平日餐桌上的小菜,又可當魚湯、蛋湯的佐料。
生嗆梭子蟹:萊州灣盛產"三疣梭子蟹",汛期一年分"麥黃蟹"和"豆黃蟹"兩次。秋天,先煮好醃蟹子用的湯水,冷卻後,裝進罈子裡,再將活蟹子放入湯中,讓其飽飲腹中。然後封壇20天,開壇即可食。
八寶豆豉:臨沂名特醬菜。清道光年間由"唯一齋"醬園研製。用大黑豆、茄子、鮮姜、杏仁、鮮花椒、紫蘇葉、香油、白酒等放在壇中,發酵而成,故稱"八寶"。第一年在茄子收穫季節配料裝罐,發酵10-12個月,第二年中秋開罐,此時豆粒光澤黑亮,香氣醉人。
媳婦餅:文登名吃。主要原料:白面、雞蛋、豬油、白糖,餅做得要厚,要香,要甜,吃了長勁。原是女方出嫁放在箱底帶到婆家送給新郎的"體己乾糧",俗稱"媳婦餅"。
盛家火燒:榮成風味小吃。講究三把火就得熟,故又名"三把火火燒"。剛出爐的火燒,一面酥脆,一面柔軟,中間白中透黃,層次分明。吃時不粘口,不噎人,吃過 之後不覺得口乾。糝。音sa,古沂州(今臨沂)風味小吃。迄今已有2400餘年的歷史。《禮記•內則》載:"糝,取牛、羊、豕之肉,三如一,小切之,與稻 米二,肉一,合一為餌,煎之"。今日臨沂,糝這種吃食非常流行,多用雞肉(或牛、羊肉)和麥仁、麵粉、蔥、姜、鹽、胡椒粉、五香粉、香油、醬醋等原料,經 多道工序製成,湯稠味濃,講究"熱、辣、香、肥",無論在街邊小攤還是在大酒店裡都能喝上。
起糕:文登、乳山名吃。把薯面放於瓦盆中,細細灑水,反覆攪拌,和勻後放鍋內大火蒸,切成方塊吃。由於太好吃,吃得快,容易噎人,故又稱"噎煞狗"。一般要配著稀飯食用。
福山大面:又稱拉麵、抻面、摔面。麵條分扁圓兩大類,十幾種,面品也分常行面、特製面兩大類十幾種。佐料和調味,隨季節變化而變化,且豐富多味。從前吃福山大面用的是沙碗,據說這樣吃不改味。
棗旮旯:濟南傳統食品。烤爐上擺鵝卵石製成的一種棗泥餅,樣子凸凹不平,味道香甜可口,據說本來叫"棗疙瘩",後傳為"棗旮旯"。
把子肉乾飯:濟南小吃。選取有肥有瘦的豬肉,切成長條,用麻繩捆成一把,煮好,再放在醬油中燉。白米飯澆肉湯,把子肉下飯。
南陽燒野鴨:微山湖南陽鎮名吃。用當地產的野鴨烤制。特點是:香、嫩、鮮、酥。舊時客商為吃南陽野鴨,常常百裡奔波,夜泊湖中。
鍋子餅:濱州傳統名吃。相傳此餅乃清末西關一邢姓店家製作,又稱"邢家鍋子餅"。先用軟面做兩個小餅,在熬子上烙黃備用,再用雞蛋、熟肉、豆腐、香菜制陷,捲入餅中,稍煎,切成塊食。
吊爐燒餅:高青縣著名麵食。主料:麵粉,配料:芝麻、麻汁、花椒、鹽。上灶為反扣的鐵鍋,下灶為盤好的鐺鍋。把餅放在鐺鍋中,用上下灶中的木炭火烘烤,外酥裡焦,堪稱美味。
周村薄酥燒餅:這種燒餅的特點在於"薄"上,黃燦燦的圓餅上,粘滿芝麻,吃起來又香又脆,分甜、鹹兩種。現在到周村,可參觀制餅技藝表演。
捶藕:錦秋湖名吃。七月以後,取乾淨嫩藕,用荷葉包好,拿拳頭輕捶,加上白糖,以蓮梗作箸,作管,食之,吸之,一身清香,數日不散。
斷鱔:錦秋湖名吃。又叫蒲芯燉鱔魚。用草木灰去掉鱔魚粘液,去除內物,小錘碎骨,切塊,油炸,加湖水,加蒲菜芯等佐料,文火燉熟。此吃法已流傳數百年。
濰坊和樂:"和樂"又叫"餄餎",一種古老的麵食,賈思勰和蒲松齡都曾描述過。濰坊和樂用麵粉加澱粉製成,長且韌,不易斷,鄉間多以此祝壽。出鍋後,配上雞鴨肉滷和"憨肉"一同吃。
內容來源:棗莊城市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