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李鋼圖/由省微生物所提供
你想像中的採蘑菇可能是這樣:穿著漂亮裙子的小姑娘提著小籃子,在幽靜美麗的山林裡穿梭,不一會就收穫滿滿。
實際上,科研人員 「採蘑菇」的過程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廣州,就有這樣一支神秘的隊伍,他們要冒著各種危險,翻山越嶺,走遍全國人跡罕至的深山老林去採蘑菇。
這支由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家組成的採蘑菇小隊,在過去的近10年裡,從全國各地採集了25000多份蘑菇標本,採集數量之大、種類之豐富,國內唯一,世界罕見。
當然,他們的「採」可不是我們所想像的採些蘑菇,下鍋做菜。採蘑菇小隊的目的是要採集各種真菌樣本,來做科研。採蘑菇行動是在省微生物所的吳清平院士的組織下開展的,自然界中的真菌數量有30萬種,而我們目前可以利用的香菇、靈芝等僅僅佔了約0.03%,還有數量巨大的珍貴的資源沒有被人類開發利用。
前後參與蘑菇採集的隊員有50-60人之多 ,胡惠萍是這支採蘑菇小隊的隊長。
她說,小隊主要是去全國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進行採集,自然保護區動植物物種豐富,而且生態保護比較好,可以有較大的收穫。
可是,採蘑菇的過程中,危險,無處無時不在。
山高路遠,嶺陡林密,暴雨傾瀉,山石滑坡,烈日灼人,體力透支……無一不考驗著人的意志。
蛇,是小隊經常要面對的動物,它們會若無其事地從隊員的鞋面划過,也會在隊員們採集蘑菇、拍攝照片的時候,在一旁好奇地盯著。那種毛骨悚然的感覺,考驗著這些為蘑菇而來的科研人員。
有時候,你還得玩一把「生死時速」。
那一次,四名隊員在野外採集,其中一名隊員突然遭遇了馬蜂的攻擊,在滿頭是包地被送到保護區的衛生站後,經過簡單治療,卻依然高燒不退,情況嚴重,需要送往大醫院進行治療。
可是,四名隊員中,只有一人會開車。
沒錯,就是這名中招的隊員。
無奈,只能在嘔吐、頭暈,有可能昏厥的情況下,半夜裡一路狂飆,衝到了醫院。
超速是肯定的,但是生命無疑更重要。
誰也沒想到的是,蚊子會成為另一種危險。顯然,這裡說的蚊子,不是我們日常生活中遇到的蚊子,偶爾咬個包,抹點花露水就行。
採蘑菇小隊所去的地方,可是被譽為世界上蚊子最兇猛的四大地區之一——新疆的哈巴河縣。這裡的蚊子,可以用鋪天蓋地來形容。隊員們拍攝的蘑菇照片,沒有一張清晰,因為在被漫天蚊群的攻擊下,你根本沒法保持一秒鐘的靜止穩定狀態。
爆胎、陷坑,遇上山洪,在懸崖邊驅車前行。這些,就是這些採蘑菇的科學家們經常遇到的事情。
那為什麼要冒著這些危險去採集這些蘑菇?
胡惠萍說,吳院士的目標,是要建立一個足夠豐富的真菌資源庫。
「以前的科研人員會在一個地方待上幾年時間,希望能夠發現新菌種,但是現在這樣做並不現實,所以我們是以採集儘可能多的菌種為目的,從中發現生命力強、而且可以進行人工培育的菌種。」
從戶外採集回來後,科學家們就要對樣本開展研究。如果發現了新菌種,顯然會是一個重要的科學發現,但是卻並不容易,不僅要在並不完善的基因庫中進行詳盡的對比,還要在微觀結構上進行仔細觀察,並且寫成系統而詳細的英文文章,接受來自同行們的全面考評,才有可能最終被確認。
而與此同時,對一些珍貴的品種,科研人員還在實驗室裡栽培出來,經過栽培後推向市場。
這樣的「採蘑菇」,工作量非常大,有些隊員半年時間在戶外採集,另外半年就得在實驗室從事分離、測序、查閱資料、比對等工作,時光荏苒,一年時間就這樣過去了。
說起採蘑菇的技巧。胡惠萍告訴我們,不同的菌類,生長環境不同,所以得根據具體情況而定。他們曾經為了採集雞樅菌樣本,還挖地三尺,帶回了一個白蟻窩。因為,雞樅菌是一種與白蟻共生的物種。而有些靈芝類,會與樹木共生,而且彼此仿佛嵌合在了一起,就要求在採集的過程中,一點點地將靈芝從木頭中刨出來,甚至將樹木一起採集回來。
收穫也是滿滿。至今,採蘑菇小隊已經採集了25000多份樣本,分離了8000多株野生菌種,在西藏林芝地區採集並且發表的新種白肉靈芝,分離的優良品種已經在林芝大量栽培,成為當地熱門的旅遊產品,對於援藏扶貧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胡惠萍說,蘑菇是一個大寶庫,蘊藏著非常多的好東西。除了營養均衡,風味獨特之外,其中蘊含的真菌多糖等次級代謝產物,對人體的益處遠超想像,用靈芝多糖單體製成的降血糖藥物,效果明顯,而且還沒有副作用。
不過她也提醒,在常年的戶外採集中,他們也發現了國內不同地區在菌種特性上的不同。譬如說,在東北、內蒙古等地區,菌類個頭大而且毒菌種類少,但是在華南地區,則恰好相反,菌類個頭小但是有毒蘑菇種類多,所以,在華南地區最好不要食用自採的野生菌。
採蘑菇的腳步並沒有停止,更多的年輕人加入了採集的隊伍,他們在日復一日的平常工作中,一如既往地「在路上」。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
責編 | 陳倩
審籤 | 謝哲
實習生 | 羅雍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