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人類社會突發災難於不顧,忙於打政治牌為西方一些政客所慣用...

2020-12-18 北京大學新聞網

19世紀50年代,霍亂疫情在歐洲肆虐,馬克思本人親身經歷,並用文字進行了描述。這些文字有的發表在當時美國的《紐約每日論壇報》上,有的出現在寫給恩格斯以及其他人的書信中。在1853年10月的一篇文章中,馬克思描述當時英國的社會時寫道,「社會上的注意力目前基本上還是集中在貼現率、糧價、罷工和商業前景不妙等問題上,而更使人關心的是霍亂」。

在馬克思看來,霍亂「真是人類的災難和罪惡互相影響的驚人的可怕的事例」

馬克思提到霍亂在歐洲多個國家的多個城市蔓延,「巴黎是一片陰沉氣氛。而且霍亂異常猖獗」,「在倫敦發現了肯定是亞洲霍亂的病例」,「霍亂已蔓延到柏林」,「霍亂病在哥本哈根鬧得很厲害,已有4000人傳染上了」,「在新堡已經開始流行」,「索荷區是霍亂的主要流行區」,等等。在1854年給恩格斯的信中,馬克思還提及,當時霍亂流行病已經大大減弱,但在其所住的倫敦索荷區還猖獗的原因,是因為「敷設下水道時穿過了一些埋有1668年(好像是)鼠疫死者的坑穴」。

在馬克思的筆下,也能看到當時社會混亂、動亂的局面,有人「被真的或假的霍亂病嚇倒,已經搬到離巴黎有幾小時路程的村莊上去了」,「至少有15000人要求發給離開丹麥首都的護照」。當然也少不了對當時人們悲慘生活狀況的描述,「身無分文的狀況——且不談家裡的消費一刻也沒有停止——就更令人難忍了;人一批批地死(例如,寬街平均每戶死三個人),對付這種討厭事情,最好的是『食品』」。

霍亂是從印度傳到歐洲的,但在馬克思看來,英國在印度推行殖民統治,實行的土地制度,加上鹽稅,同印度的氣候結合到一起,「為霍亂這種毀滅性的災難的流行造成了適宜的環境」。霍亂甚至可以說是「印度向西方世界的報復」,「這種災難正在由印度向西方世界猛撲。這真是人類的災難和罪惡互相影響的驚人的可怕的事例」。

馬克思還記下了當時英國針對霍亂採取的行動,「在倫敦保健委員會出的解釋性指示的幫助下對付霍亂」,「女王和樞密院已發布命令,指示今後6個月在全國範圍內執行防疫法的各項規定;倫敦和其他大城市正急忙準備採取適當的措施來對付即將來臨的災難」。這些描述很真實,很有畫面感,對我們了解當時歐洲的霍亂疫情有一定幫助。

馬克思嘲諷所謂「霍亂是被沙皇派到英國來執行一項消滅最後一點所謂盎格魯撒克遜精神的『秘密使命』的」

更值得我們關注、也很容易使我們感興趣的一個點是,馬克思在寫完英國防控霍亂的措施後,有點開玩笑地冒出了一句話,「如果我同意烏爾卡爾特先生的看法的話,我就要說,霍亂是被沙皇派到英國來執行一項消滅最後一點所謂盎格魯撒克遜精神的『秘密使命』的」。

俄國沙皇肯定不可能製造霍亂,也不可能想到派霍亂來消滅英國的盎格魯撒克遜精神。這無疑是馬克思使用的諷刺手法,是馬克思對烏爾卡爾特先生的諷刺。烏爾卡爾特是誰?為什麼按照他的看法,霍亂就會被認定是俄國沙皇派到英國來的呢?

馬克思還真專門寫過一篇對烏爾卡爾特的評論,說「在他的生活中只有一個目的,即他以狂人所具有的敏銳眼光和豐富知識進行反俄鬥爭」。這是一個極其狂熱的仇俄分子和親土耳其分子,他在英國不止一次鼓吹召開反俄大會。這樣一個人是不會放過任何機會來抹黑對手的,為了汙名化對手,他是可以不顧霍亂源頭的真相的,也是不會理會霍亂傳播的路徑的,可能也是不會關心霍亂災難對人們帶來的傷害的。霍亂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借這個機會潑汙水給俄國,達到反俄的政治目的。馬克思因此有理由相信烏爾卡爾特會在霍亂疫情中這樣看、這樣幹。

不要讓政治偏見遮蔽對病毒疫情的客觀認知,不要置人類社會突發的災難於不顧而忙碌於打政治牌

馬克思的這個玩笑、這個諷刺,對我們思考政治與瘟疫的關係有一定的警醒作用,那就是不要讓政治偏見遮蔽對病毒疫情的客觀認知,不要置人類社會突發的災難於不顧而忙碌於打政治牌。這種行為無疑是可笑的,也是應該被譴責的。但這種可笑的、應該被譴責的行為並沒有消失,在新冠病毒疫情暴發的這一段時間,我們會發現這種行為還是時不時地上演。

在部分西方媒體那裡,看到的恰恰是政治大於病毒,意識形態大於病毒。個別政府高官和議員借疫情發表種種政治言論,抹黑攻擊中國,將中國的防疫工作汙名化,甚至搞種族主義歧視,把新型冠狀病毒偏要說成是「中國病毒」,當然也有病毒陰謀論者造謠說新冠病毒來自武漢病毒研究所,還有說是因在武漢擴建5G移動通信技術後引起的。就差沒有說出,新型冠狀病毒是中國派到西方執行徹底摧毀資本主義秘密使命的了。

如今新冠肺炎已經被世界衛生組織宣布為全球大流行,中國控制疫情取得階段性勝利,歐美國家進入防控關鍵時期、困難時期,我們還是可以讀出來個別人近乎偏執的立場:即使藉助中國力量、與中國合作可以更好更快解決病毒問題,也不願走出這一步;即使走出這一步,也不願承認中國在這方面的能力,更不能承認中國制度的優勢。說句比較狠的話,對他們來說,病毒事小,中國事大,承認中國制度、承認中國的社會主義,比新冠病毒本身還要可怕。

病毒源頭的問題是科學的問題。在未經科學證實之前,一直在源頭問題上打轉,實際上還是在打政治牌,是要讓自己國家打的政治牌看起來更具有正當性。實際上,無論源頭在哪一個國家,都不能讓自己站在道義高點上污衊對方,更不能因此敵視這個國家的民眾。病毒面前,不分國籍,人人都是受害者。人類社會歷史上發生如此多的瘟疫,也沒有國家站出來向其他國家表示道歉,更沒看到最後靠道歉來解決問題的。

病毒無國界,也不分政治,但它直接關係到每一個國家國民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甚至最終關係到人類作為一個物種的延續發展。偏要圍繞病毒問題進行政治劃界,在病毒肆虐時還不忘甩鍋、給別國一刀,受傷害的不可能只是對手,也必然包括自己。在病毒面前,我們需要的是命運共同體意識,是同心協力互幫互助戰勝病毒,是讓更少人被傳染而忍受痛苦甚至犧牲生命。我們希望看到的「病毒時期的政治」,不是拿病毒說事、主觀抹黑對方的政治,而是放棄偏見、通力合作戰勝病毒的政治。(作者為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

文章來源:北京日報 2020年03月23日12版


相關焦點

  • 德國個別政客又打臺灣牌 駐德使館:為中國人民所不齒
    德國聯邦議院人權委員會19日在議會場所接待「臺灣駐德國代表」並與臺地方官員就涉華議題連線交流,讓臺灣一些人頗為激動。另一名參會人員是綠黨議員鮑斯,她也是西方反華議員聯盟的成員。中國駐德國大使館20日發表聲明說,恪守一個中國政策是德方作出的政治承諾,也是中德關係的政治基礎。
  • 西方某些政客的疫情言論有失偏頗,容易誤導民眾,應摒棄利己主義
    我們對新冠病毒的認識還不夠,希望世界各國通力合作,共同對付這人類共同的敵人不能否認的是我們對新冠病毒的認識還不夠,並沒有找到殺死新冠病毒的特效藥,有專家得出結論,新冠病毒可能永遠無法根除,只是它的進化削弱了毒性跟人類共生。如果是這樣的話,可能每年到一定時間它就會給人們帶來災難。
  • 《釜山行》:開往釜山的殭屍列車是人類社會的殘酷鏡像
    一方面片中的普通人往往能在災難中爆發出驚人的勇氣,達成道德的完善與人性的升華,如《流感》中結成人牆阻擋子彈以保護小女孩的普通民眾;另一方面如製造「漢江怪物」的是駐韓美軍傾倒的廢水,「鐵線蟲入侵」是利慾薰心的製藥公司所為,《流感》中政府派軍隊將感染者隔離銷毀,韓國總理和美國顧問企圖轟炸被感染的城市——最大的威脅不來自災難本身,而是人為導致。不是災難和人的對立,而是人與人的對立,是人類社會自身的危機。
  • 「為中國人民所不齒」
    「為中國人民所不齒」 2020-10-21 09:1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面對全球公共衛生危機,西方國家果真要站在全人類的對立面?
    有一些西方政客在沒有掌握任何實質證據的情況下,就大肆宣稱「中國疫苗是無效的」;還有一些西方媒體刻意扭曲報導中國疫苗在各期測試時所產生的正常不良反應,並藉此誇大其詞地造謠「中國疫苗不安全」。
  • 復旦通識·學人疫思|許燕:後災難時代的社會心理應對
    因此,災難應對不當常常會引發社會衍生事件,近年來的非常規突發事件往往演變成為具有多重性質的複合型事件,並越來越多地指向於群體與社會特徵,且衍生事件的社會特徵越凸顯,所產生的社會後果就越嚴重,影響越深遠。
  • 人類社會文明究竟應該走向何處?(上)
    經濟運行、商業模式、科學技術所形成龐大的經濟利益鏈使現代社會容量非常之大;大到甚至可以觸碰法律底線竟還能夠冠冕堂皇、義正言辭地為逐利者護法,這種行為過程已經完全突破了人們的想像力;而人們目光的焦距依然只是盯在個例和突發事件上,並沒有從根本上去深究和解剖人類社會存在的廣泛性和實質內容。簡單的看僅僅只是經濟運行中的一種商業模式,俯視芸芸眾生卻在生死邊緣苦苦掙扎。
  •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吳波:美政客對中共的詆毀散發黴味
    來源:環球時報原標題:吳波:美政客對中共的詆毀散發黴味近來,美國一些政客頻頻詆毀中國共產黨,妄圖挑撥中國人民同中國共產黨的關係。從定義中國道路轉向對中國共產黨的定義,雖然反映了美國深化對中國認識的欲望在逐步增強,但無論是對中國還是中國共產黨,他們的解讀依然蒼白無力並由此導致多方面認識和實踐偏差,至於主要原因,還是源於美政客對意識形態預設立場的根深蒂固,其中既有自身處於「價值制高點」的固執和傲慢,又有陷入「西方中心主義」窠臼中的偏見和自戀。
  • 太多西方政客和媒體將疫情當作打擊中國的一根大棒,馬丁·雅克...
    為應對新冠病毒這個全人類共同的敵人,越來越多的聲音在呼籲拋棄偏見,團結合作。須知,在過去這段中國是「主戰場」的時期,從病毒名稱到抗疫舉措及社會制度,中國均遭遇西方一些媒體及政客的持續攻擊,甚至眼下歐美疫情急轉直下,他們也要「甩鍋」中國。《環球時報》記者近日專訪英國劍橋大學政治學與國際關係系高級研究員、「中國通」馬丁·雅克,聽他從一個西方人的視角解讀這一現象。
  • 人民日報:又打臺灣牌,又四處煽風點火……西媒為何說「美國很可憐」?
    說白了,美國一些政客也明白,付諸行動不可能得到國際社會的支持,更不可能獲得通過,之所以還要過嘴癮,無非是不想浪費一次「政治表演」的機會。對美國一些政客來說,時常打一打臺灣牌,不僅是他們利用臺灣問題牽制中國的老套路,也是他們借炒作與中國相關話題,在國內撈取選票的慣用手段。
  • 與全世界為敵?美國已踏上「不歸路」,一些人必將被釘歷史恥辱柱
    據海外網報導,在國內新冠疫情無法控制的情況下,川普政府還在試圖掩蓋疫情失利,近期更是威脅全美所有學校於秋季重啟,可以說完全置民眾生死於不顧。而其對外更是頻繁退群、毀約,無端攻擊或給他國抹黑,美國或許已經踏上了與全世界為敵的「不歸路」,而其中有一些人則必將被釘在人類歷史的恥辱柱上。
  • 又打臺灣牌,又四處煽風點火……西媒為何說「美國很可憐」? | 人民銳見
    全球疫情仍在持續蔓延,美國一些政客卻又開始借疫情大搞政治操弄,實在令人不齒。臺灣無法以觀察員身份參加世衛大會,責任完全在臺灣民進黨當局,這一點國際社會早有公論。2016年以前,臺灣一直擁有世衛組織觀察員身份。然而自民進黨上臺後,頑固堅持「臺獨」分裂立場,拒不承認「九二共識」。
  • 英政客陰陽怪氣,聖誕節取消賴中國,還要中國向西方賠款
    西方政客陰陽怪氣民眾不配合將會給疫情防控帶來更大壓力,但是在這個關鍵時刻,依舊有一些政客不將重心放在抗擊疫情上,而是又將矛頭對準了中國。在當地時間12月20日,主張脫離歐盟黨派領袖的法拉奇通過社交平臺上發表了一則推文,推文的內容是:聖誕取消了,謝謝你,中國。
  • 將對疫情應對不力歸因「中國隱瞞論」:西方還要自欺欺人到何時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一些西方媒體和政客聒噪不休,「中國隱瞞論」正是其炮製出的典型產物之一。這些人信口開河地污衊中國瞞報了境內病毒感染人數和死亡人數,然後將本國對疫情的應對不力歸因於此。對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而言,信息公開和應急救援同等重要。全球化時代,及時分享關涉公共利益的信息,是對人對己負責的表現。也正因為如此,中國一方面採取了最全面、最嚴格、最徹底的疫情防控舉措,一方面本著公開、透明、負責任態度,及時發布疫情信息,毫無保留同世界衛生組織和國際社會分享防控、治療經驗,加強科研攻關合作,盡力為各方提供幫助。
  • 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西方一些國家反其道而行之像極了「貪食蛇」
    當前,我們面對著新冠肺炎疫情的大流行,人類不能如同「貪食蛇」一樣,而是要團結起來,再團結一些!回溯歷史,就因為西班牙媒體率先報導,致使1918西班牙大流感背鍋百年,而究其真正的源頭,卻是在美國軍營,而不是西班牙,如果按照當前西方一些政客所謂的「索賠論」,是不是西班牙也可以向美國賠償呢?在上世紀80年代,愛滋病首先在美國發現並蔓延至全世界,全世界各國也都可以要求美國承擔賠償責任?
  • 用肉身抵禦災難,用血淚咀嚼災難:人類歷史上5類災難神話之思
    在人類的文明進程上,確實經歷了無數次的自然與社會的巨大災難,他們或以傳記的形式被記錄,或被包裝為富有傳奇色彩的神話故事流傳,這些神話我們稱之為「人類災難神話」。這些神話不僅靠著故事性與神話性流傳著迄今為止人類克服的磨難,更沉澱著人們戰勝災難的自信與智慧。
  • 西方的疫情政治攻勢與中國的應對
    西方政客對武漢是新冠病毒源頭的指責全是以想像為證據,惡意炮製可能性,再予以汙名、污衊,這是西方政客的一貫伎倆。二是玩忽職守—推卸責任法(俗稱甩鍋法)。某些西方國家政府浪費了武漢封城所留出的預警時間,導致疫情暴發,明明自己玩忽職守,卻倒打一耙,責怪中國隱瞞關鍵信息,把防疫不力的責任推卸給中國。但對於關鍵信息是什麼?又拿不出證據來。
  • 當代社會人類面對的最大「災難」
    對於生命來說,最大的威脅是死亡;對於人類來說,最大的災難是生不如死。因為人擁有意識和情感,心理創傷要比肉體傷害更加痛苦。意識是人的主體,心理障礙是當代人面對的最大「災難」。由於心理障礙引發的自殺現象日益增多,「心靈問題」成為當今社會重要的課題。意識對人的影響至關重要。
  • 「國際銳評」貪迷於獨霸疫苗的美國政客企圖上演「蛇吞象」
    這封罕見的公開信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發出的:法國醫藥巨頭賽諾菲的高管近日稱,由於美國為其新冠疫苗研發提供了最多資金,美國可以優先獲得並使用疫苗。此言一出,引發國際輿論譁然。迫於法國政府和國際社會壓力,這家製藥企業最終改口說,美國只對在其境內生產的疫苗享有優先權,而在法國及歐洲生產的疫苗不會優先提供給美國。
  • 群防群治:重大突發公共事件的社會合作應對
    合作是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廣泛存在的一種共生現象,但是只有人類社會能夠有意識地長期在大大小小的群體層面進行複雜的社會合作。早在戰國時期,荀子就指出,人類「力不若牛,走不若馬,而牛馬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現代社會中,社會合作更是不可或缺。正如美國哲學家約翰·羅爾斯認為的,「對於社會合作,我們別無選擇,否則,要麼是互不情願直至仇視抱怨,要麼出現互相抵制直至內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