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社會人類面對的最大「災難」

2021-01-19 環視天下mj

對於生命來說,最大的威脅是死亡;對於人類來說,最大的災難是生不如死。因為人擁有意識和情感,心理創傷要比肉體傷害更加痛苦。意識是人的主體,心理障礙是當代人面對的最大「災難」。由於心理障礙引發的自殺現象日益增多,「心靈問題」成為當今社會重要的課題。

意識對人的影響至關重要。

一直以來,人們忽略了意識對生命的重大影響。意識支配著人的心理、情感、認知和行為,人無時無刻不在意識的支配中生活。因此,樹立良好的意識、培養健康的心理對人生來說至關重要。

敏感特質的人更容易出現心理障礙。

敏感特質的人對周圍發生的事情過於敏感。其一,不斷放大事情的後果(順利時無比樂觀,遇到困難時極度悲觀);其二,陷入思維怪圈不能自拔(無休止的思考同一個問題);其三,容易產生悲觀情緒(憤懣、生氣、悲傷)。漸漸地失去自信(覺得自己很無能),情感低落(心情悲傷、難過),意志消沉(精神頹廢、感到睏倦,長睡不起),從而導致心理障礙。

如何擺脫心理障礙?

1、正確的看待問題,不被負面信息束縛。

生活中每個人都會遇到挫折,要正確的面對挫折。不放大困難的後果,養成樂觀的心態(再大的困境都會過去,相信未來是美好的)。

2、保持自信心,不斤斤計較。

相信自己有能力克服困難、度過難關,不計較眼前的得失,按部就班的做事。

3、保持樂觀心態,避免悲觀情緒。

不做無謂的思考,不過度的悲傷,不產生悲觀情緒,樂觀的面對問題,保持開朗的心態。

結語:只要心態樂觀、心情舒暢,即使面對再大的困難,也能專心應對靜心處理,經過不斷地努力,慢慢的就能轉危為安;反之,若心態悲觀、情緒低落,就會導致心理障礙,即使很小的挫折,也會給人生帶來巨大的災難。

相關焦點

  • 《釜山行》|災難面前,看當代社會「積極心理學」的現實意義
    電影講述了單親爸爸石宇與女兒秀安在前往釜山的列車上發生的災難故事。列車上從一位少女乘客帶來的殭屍病毒開始肆虐且不斷擴散,傾刻間整列動車陷入災難。通過心理學分析,我們知道智力影響了人們在面對問題時的不同反應。但同時通過釜山行這部影視作品,我們也應該看到人們的行為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我們可以提早訓練和積累面對突發情況時的心路歷程,塑造積極樂觀的心理狀態,以期達到自我的提升和成長。
  • 用肉身抵禦災難,用血淚咀嚼災難:人類歷史上5類災難神話之思
    在人類的文明進程上,確實經歷了無數次的自然與社會的巨大災難,他們或以傳記的形式被記錄,或被包裝為富有傳奇色彩的神話故事流傳,這些神話我們稱之為「人類災難神話」。這些神話不僅靠著故事性與神話性流傳著迄今為止人類克服的磨難,更沉澱著人們戰勝災難的自信與智慧。
  • 澤塔奧特曼:面對災難是人類心靈上的進化,唯心主義真的幼稚嗎
    澤塔奧特曼:面對災難是人類心靈上的進化,唯心主義真的幼稚嗎《澤塔奧特曼》終於在昨天迎來了大結局,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該來的還是會來,而圓谷也在最後為我們呈現了精彩的故事。人類面對自己親手所創造的災難,孤注一擲的與最終的武器決一死戰,此時此刻,比起武器來說,更重要的是人類的心,而這一次戰鬥,也可以看作為人類的一次成長,一場由內到外的成長,也正是因為這一次錯誤,人類詮釋了什麼才是真正的強大,並且以奧特曼為目標,走向更遠的方向。
  • 《釜山行》:開往釜山的殭屍列車是人類社會的殘酷鏡像
    好萊塢災難片將災難作為一種對人的考驗,肯定人類社會美國的力量。影片往往將災難作為一種外在的、外部世界的威脅消除或者排除在人類社會美國之外。電影《哥斯拉》票房失利,正因為結尾處怪獸留下了一顆卵,危機依舊潛藏。美國觀眾要的是《2012》那樣有著明確希望預示的結局。雖然拯救世界於災難已需要多個國家協力,但洪水即將退去,人類文明必將延續。
  • 災難末日後的人類如何生存,盤點那些經典的災難電影
    TOP1:《2012》《2012》是一部 全球毀滅的災難電影,講述了人類在世界末日下掙扎求生,災難面前,人性凸顯的故事。特別是歷經重重困難到達方舟後,已經製造完成的方舟數量遠遠不能滿足從世界各地聞訊湧來的受災人群。
  • 面對災難......
    聖經中記載了兩次大災難。首先面對災難我們當做的就是禱告,禱告被稱為「屬靈的呼吸」,是基督徒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聖經記載火燒所多瑪、蛾摩拉之前,亞伯拉罕就為這兩地迫切的禱告過,屢次為所多瑪、蛾摩拉獻上祈求。
  • 第四屆成都國際詩歌周|梁平:面對人類公共災難,詩人有寫詩的權利
    封面新聞記者 張杰疫情改變了全世界,作為用「語言黃金」來表達人類心靈的詩人,該作何作為?該不該寫,怎麼寫?這是值得深思的課題。12月10日,2020·第四屆成都國際詩歌周在成都繼續舉行。面對全人類的公共災難,當人類生命受到病毒威脅的時候,作為詩人群體,該如何反應,作家該如何表達,這是一個面臨很多寫作者的問題。當疫情剛剛暴發的時候,很多詩人經歷一個糾結:面對這個事件,寫不寫,該怎麼寫?梁平提到,主要分為兩種聲音,兩種反應:「第一種,我看到很多詩人在第一時間寫了自己的作品,哪怕他到不了一線。雖然他人到不了一線,但是他的心已經到了一線。
  • 黑死病是怎樣改變人類社會的
    疾病,特別是傳染性疾病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人類社會的發展的進程,雖然人類付出了極為高昂的代價。一三四七年歐洲地中海西西里港口,爆發於中世紀後期的鼠疫細菌從這裡登陸入侵,並在歐洲肆虐了四年,奪去了當時歐洲兩千五百萬人的生命,歐洲人口損失三分之一以上。很多重災區如佛羅倫斯百分之八十的人感染鼠疫死亡,一些小的村鎮人口幾乎絕跡。
  • 置人類社會突發災難於不顧,忙於打政治牌為西方一些政客所慣用...
    在1853年10月的一篇文章中,馬克思描述當時英國的社會時寫道,「社會上的注意力目前基本上還是集中在貼現率、糧價、罷工和商業前景不妙等問題上,而更使人關心的是霍亂」。在馬克思看來,霍亂「真是人類的災難和罪惡互相影響的驚人的可怕的事例」馬克思提到霍亂在歐洲多個國家的多個城市蔓延,「巴黎是一片陰沉氣氛。
  • 面對瘟疫,人類應該以理性超越指責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人類的社會設計和醫療建設應當如何延續或順應?疫情風暴之中的個體又該如何保留或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這些問題所具有的重大意義不僅僅存在於學理層面的論證話語,對國家、社區和個人的社會生活實踐也極具價值。這本書基本上是圍繞著上述問題進行的解說,尤其結合德國的歷史經驗與現實選擇進行了多層次的分析。
  • 復旦通識·學人疫思|許燕:後災難時代的社會心理應對
    四、後災難時代的應對策略後災難時代使得原有常規應對機制會部分失效,新的應對方式要面對更加綜合性、不確定性的後疫情時代。災難的滯後效應逐漸顯現出來,首當其衝的是經濟建設與社會穩定,全球經濟下滑、失業率上升、貧困人口增加都是各國將要面對的共同問題。人類命運共同體更加凸顯出來,各國經濟的連坐關係讓共振性的漣漪效應不斷擴張。
  • 從兩種傳染病的千年流行,看人類悲壯而不屈的災難史-人民智作-社會...
    從上古時期的洪水泛濫,到近代的戰爭與瘟疫,再到今天的地震、海嘯、病毒傳染等等,人類曾遭受了20多種、100多場大大小小的災難,共死亡2億多人。 其中傳染病對人類的侵害最大,蔓延時間最長,也與我們今天所面臨的疫情相似。 因為人類所經歷的傳染病很多,約計15種,不可能在這篇短文中說清,這裡僅就鼠疫、霍亂、及我們今天遭遇的病毒,簡而述之。
  • 專訪丨周雨霏:面對具體的災難,該如何安放我們的同情?
    這張照片拷問著歐洲人的良心——歐洲到底該如何面對難民問題?這張照片引發的同情和民意,讓默克爾等歐洲領導人「心軟了」,開放大門接受難民,但這與此同時加劇了歐洲內部的「文明的衝突」。在近幾年內,歐洲的排外極右翼民粹主義快速崛起。與此相對的是,為了反擊右翼,左翼的「政治正確」也愈演愈烈。政治的兩極分化,撕裂了歐洲社會。
  • 揭人類將面臨的24大驚天災難
    地球上發生了有跡可尋的最大一次災難。那場浩劫幾乎使得地球上的一切生物毀於一旦,當時主宰著世界的霸主——恐龍當然也沒有能逃脫遭滅絕的命運。  近日,英國請來10位世界頂尖科學家列出了人類未來將遭遇的24大災難,聽起來人類的命運看似危機重重。  一、「黑洞」吞噬地球。
  • 人類生存,災難知多少
    人類生存極其不易,在疾病面前,在大自然災害面前,任何的生命,都顯得非常脆弱。脆弱到如同雞蛋碰石頭,非碎即傷。人類和其他動物生物同樣都要遭受著很多的災難。一,水患水災。人們常說水是生命的資源,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水適為財富,水過為禍患。
  • 《火燒摩天樓》:好萊塢「災難片」的裡程碑
    由於「災難」總是與人類的「恐懼」情緒緊密相連,「災難片」作為一種獨立的類型並不是單一、孤立的,它通常與驚悚、動作、冒險等元素複合,1975年史蒂文·史匹柏執導的《大白鯊》即是「怪獸災難片」風潮的產物,與日本的怪物電影「哥斯拉系列」相似,此類電影都是利用人類對未知生物的好奇與恐懼,通過怪物造型上的想像力製造動物災難中的驚悚效果
  • 面對災難,幽默如何化悲痛為力量
    幽默是人類的天性,即便是在慘烈的災難中,很多人依然習慣作出幽默的表達。面對天災人禍的打擊,保持粲然一笑的能力,有助於人們緩解情緒,從悲傷中走出來,更加積極地投入災後修復和建設。正因如此,在人類災難史上,不管是無法預知和抗拒的自然災害,還是戰爭、動亂等人為災難,始終存在一種以幽默對抗悲情、以樂觀對抗困苦的生存價值觀。但是,不是所有人都能在災難中找到幽默的觸發點。
  • 傑裡米·裡夫金:人類社會向零碳社會轉型已刻不容緩
    今後二三十年將是氣候行動的關鍵時期,我們需要即刻行動,在全球經濟、社會和生活等諸多方面進行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轉型。  在美國,川普政府氣候政策的逆行引發廣泛爭議。面對全球危機,美國年青一代正引領一場關於「綠色新政」(Green New Deal)的全國性對話,呼籲制定美國的綠色新政,向零碳社會轉型,應對全球 氣候變化,同時創造新的綠色企業和就業機會。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當代人類社會的寶貴財富
    維基百科,英文名叫 Wikipedia,人們喜歡稱它是現代社會的 Wiki。維基百科,隸屬於維基媒體基金會旗下運營的一個多語言網絡百科全書,以自由內容、自由編輯和自由著作權的特點擁抱世界。也就是說,任何人都可以在上面創建條目、創建內容和更新內容,也可以承擔主人翁的角色,維護特殊的條目,推進版本更新和迭代。
  • 新冠肺炎疫情對當代青年價值觀有什麼影響?
    在五四青年節到來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寄語新時代青年,稱讚他們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不畏艱險、衝鋒在前、真情奉獻,展現了當代中國青年的擔當精神。正是基於當代青年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的突出表現,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教授廉思於4月首次提出「戰疫一代」的時代稱謂,引起社會關注和熱烈討論。「戰疫一代」的代際特徵是什麼?具有哪些鮮明的青春底色?